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范仲淹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词奴儿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洞庭湖畔 少年朱说断奇案

司马道长目送朱说在夕阳下跳跃着跑下石阶,捋着花白的胡须,面带微笑,若有所思。

他身边的弟子摇头叹息:“唉!真是可惜了!”

司马道长转头望向他,不解地问:“可惜?如何可惜了?”

“朱说小小年纪,绝顶聪明,只可惜不是朱县令亲生的。”

道长捋着胡须问:“不是朱县令亲生的又怎样?”

年轻的弟子见道长目光澄澈,神色超然,便垂下眼睑,但仍然嚅嗫道:“朱说不是朱县令的亲生儿子,只怕他日后……”

道长抬眼望向山下浩渺的湖面:“日后的事,谁能说得清呢!”

朱说见天色尚早,便放慢脚步,沿着湖岸逶迤而行。

夕阳下的洞庭湖,别有一番情致。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落日的余晖在湖面洒上一层细碎的金子,闪闪烁烁。渔船三三两两地归来,给静谧的湖乡带来了一天的收获与喜悦。

朱说最喜欢这样的光景了,天色湖光相连,碧波万顷,鱼儿畅游,白鸥翩跹。他俯身掐了一根萱草,嗅着萱草新鲜而香甜的气息。

“朱说,放学还不回家,又看湖景了?”一个爽朗的声音自朱说身后响起。

朱说不用看就知道是谁,转身笑道:“水松哥,你回来了!今天捕的鱼儿多么?”

水松是朱说在湖边看风景时认识的捕鱼人。

水松边收渔网边回道:“只要风平浪静,每天捕的鱼都不相上下。洞庭湖就是咱们的衣食父母,人不能太贪心,捕的鱼儿够咱过日子就很知足了。”

朱说敬佩地望着水松黝黑的脸膛,由衷地说:“水松哥,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懂感恩,不贪心。”

水松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憨厚地笑道:“我一个捕鱼的汉子,懂什么呀?哪像你,小小的年纪就读四书五经,还跟兴国观的司马道长学念经。”

朱说笑道:“水松哥,我跟司马道长学的是《易经》。”

“管它什么经,反正都是极高深的学问。”水松从鱼篓里抓出一条大青鱼递给朱说,“把这条鱼拿回家给你娘煮鱼汤喝吧。”

朱说忙跑开几步:“我娘不让我再拿你的鱼。”

水松把鱼扔进鱼篓,神情沮丧:“是啊!你是县令的儿子。县令家什么没有?怎会看得上我这小鱼小虾的?”

朱说走近水松,轻声道:“水松哥,我爹是县令,可我不是县令啊!我跟水松哥一样是普通人。我爹说,水松哥是善良、勤劳的好人,交朋友就要交水松哥这样的朋友。而且,你每天日晒雨淋,在风浪里讨生活,实属不易,我们不能总是白白地吃你捕的鱼。”

水松惊喜道:“你爹真是这么说的?”

朱说重重地点头:“我爹真是这么说的。”

“水松,天快黑了,还不回家,你娘该着急了。”一老者在远处喊。

水松扬声应着,又扭头叮嘱朱说:“你也快回家吧,不要让你娘担心!”

暮色四合,湖面上雾气渐起,湖水柔柔地拍打着堤岸,空气中流转着鱼草新鲜的腥味。

远远的,朱说就望见母亲在门前那株桂花树下向湖边张望。见母亲瘦削的身影,朱说的心一紧,加快了脚步。

谢夫人看着暮色中跑向自己的儿子,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但仍不免轻声道:“说儿,你又去湖边玩了?天黑了也不知回家!”

朱说牵了母亲的手往屋里走:“娘,你是不知道,黄昏的洞庭湖有多美!”

“洞庭湖再美,天色向晚,也该回家了。”谢夫人抬手指向屋后的竹林,归巢的鸟儿正叽叽喳喳,“你看,天黑了,鸟儿也知返巢的。”

“孩儿以后放学早早回家,不让娘担心!”

母子二人说着话,不觉已至中堂。

等候在堂前的侍女香草见他二人进门,迎上前道:“夫人,少爷回来了!”

谢夫人点头,又转身看看门外的天色:“你爹爹往日这个时候早已回家了,今日这是怎么了?”

朱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道:“娘不必忧心,定是衙门里有事,爹爹一时走不开。”

正说着,忽听得门外有脚步声,朱说眼尖,喜道:“娘,爹爹回来了!”

谢夫人回头看时,丈夫朱文翰正披着月色跨进院门。

朱文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长山镇)人氏,现任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县令。

安乡县虽是小郡,却倚山环水,风光旖旎,是洞庭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安乡人勤劳善良,淳厚朴实,邻里相处和睦,待客如宾。

可就在今日,朱文翰一早来到衙门,便有兴盛珠宝行的老板刘长兴来报案。

朱文翰见他满头大汗,心急如焚的模样,便吩咐随从朱冲倒碗茶给他,温和道:“刘老板别着急,先喝口茶,有事慢慢道来。”

刘长兴说,他清晨刚刚起床,店里的伙计急匆匆来报,昨夜珠宝行被盗。震惊之下,也顾不得洗漱,忙随伙计来到店铺,果见店铺被洗劫一空,这才来县衙报案。

朱文翰面上虽镇静,心里着实吃惊不小,忙问:“刘老板,被盗的珠宝折合多少银两,你有数么?”(P1-2)

后记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病逝于徐州。

宋仁宗皇帝赵祯读到范仲淹的《遗表》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范仲淹在《遗表》上说,自己灵医不效,积疴见困,已神不在形,气将去干,那冥冥幽壤便是自己的归宿。为官期间,因得皇帝陛下的依赖与重托,自己也期望对江山社稷有所贡献。然而,“事久蔽则人惮于更张,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以进贤援能为树党,以敦本抑末为近名”。

仁宗皇帝陷入深思。

范仲淹贬谪后,韩琦、欧阳修等为其辩护,他自己却一言不发。因为,他目睹了新政措施的实施,到被朝廷明令废止;目睹志同道合的朝臣被调离、罢免;又眼看着朝廷积弊依然如故。他内心该有多么痛楚与愤懑!这短短的几句申诉,既表明了他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也体现出他对朝政的关注。

他期望皇帝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

这便是范仲淹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

洋洋洒洒的《遗表》,一言未及家事,对范氏后代的恩泽亦只字未提。仁宗皇帝特遣使者至徐州,询问范家人有何需求。

纯佑纯仁纯礼的回答是,他们如父亲一样,对朝廷无所求。

朝廷特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谥文正,后加赠吏部尚书,停止上朝一日以表哀悼。

范仲淹葬于两京洛阳,仁宗皇帝亲自书写墓碑“褒贤之碑”,富弼撰写《墓铭志》,欧阳修撰写《神道碑铭》。

各地百姓闻范仲淹去世的消息,皆痛惜不已。那两北边境羌人如同父亲去世一般,在寺庙举办三日哀悼仪式。

清代冯梦祯说:“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

范仲淹,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极为罕见的、几臻完美的伟人。

2016年5月22日初稿于古城

2016年10月21日修改于古城

目录

第一章 洞庭湖畔 少年朱说断奇案

第二章 断齑划粥 僧房掘金又埋金

第三章 游学关中 结识名土啸山川

第四章 劝兄向善 遭羞辱惊闻身世

第五章 别母自立 求学南都应天府

第六章 矢志不渝 不为良相为良医

第七章 金榜题名 携母赴任广德军

第八章 聆母教诲 断案公正法如山

第九章 兴办学堂 愚顽读书蔚成风

第十章 复姓归宗 要留声名清且直

第十一章 河朔闲游 满目荒凉山河远

第十二章 燕赵归来 三十从知壮士羞

第十三章 喜结连理 琴瑟和鸣遇知己

第十四章 西溪书事 敢议雄心万里途

第十五章 修筑海堰 巍巍长存范公堤

第十六章 为母守丧 晏殊荐管应天府

第十七章 教学育人 勉励学子皆从道

第十八章 上执政书 未敢忘怀天下忧

第十九章 平台引对 一进朝廷任馆职

第二十章 越级言事 劝太后还政于帝

第二十一章 一度遭贬 仲淹外放河中府

第二十二章 为安民心 青峰寨中智降匪

第二十三章 仁宗亲政 二进朝廷任司谏

第二十四章 皇后直言 夷简被贬判澶州

第二十五章 赈灾归来 朝堂进食乌昧草

第二十六章 后宫争宠 宋仁宗恩眷别移

第二十七章 为报前仇 夷简设计废郭后

第二十八章 直言进谏 为保皇后又遭贬

第二十九章 风雨江湖 心中犹存报君恩

第三十章 改任姑苏 疏通五河治水患

第三十一章 破釜沉舟 以命相谏为郭后

第三十二章 夷简用计 仲淹权知开封府

第三十三章 三度遭贬 正直之臣同赴难

第三十四章 秋风萧索 痛失贤妻断知己

第三十五章 敬仰先贤 重撰狄仁杰碑文

第三十六章 少年纯仁 仁者爱人如其父

第三十七章 边关危急 仲淹携子赴延州

第三十八章 整顿边防 左氏春秋赠狄青

第三十九章 韩琦失误 任福兵败好水川

第四十章 纯佑领兵 大顺城外展雄风

第四十一章 仁宗招来 欲振朝纲委重任

第四十二章 开阁召对 仲淹呈变革十事

第四十三章 风云变幻 改革之路多险阻

第四十四章 芳草无情 明月楼高休独倚

第四十五章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第四十六章 范氏义庄 慈善创立八百年

第四十七章 鞠躬尽瘁 留得夕阳无限时

后记

序言

我曾在邹平市逗留过一段日子。

邹平市的黛溪路,是全市最繁华之地。大街中央,耸立着范仲淹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一双深邃的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远方。也许是被他的目光所吸引,我穿过车水马龙,来到他面前,一字一句地读着基座上的文字,原来是画家范曾为他的先祖——900多年前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撰写的铭文。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由江苏吴县到了山东邹平县的长山,改为朱姓。少年时,他寄身寺中求学,因口粮不足,他将米掺些野菜熬成粥,盛于碗中,待冷却后划为四块,分餐而食。由此便有了“划粥断齑”的成语,也成就了一代名相。

青州市是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古代却是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岛、济南都归其管辖。青州拥有全国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17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慕名而来的游人如涌似潮。有的人去了仰天山、云门山、驼山等著名景点,更多的则是为拜谒范仲淹而来。

一到范公亭,就能看到院中数株唐楸、宋槐等古树。树龄虽已逾千年,但依然躯干如铁,老枝如虬,生机盎然,忠诚地守护着亭中的主人。树旁有石碑一方,刻有一副楹联,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所题: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在范公井的亭柱上,也有一副楹联:

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

言辞简约而意味深长,展示了后人对范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品格的慕念。

范公亭旁边的三贤祠,是后人纪念曾经任职青州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而建。祠后有一座“后乐堂”,取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座右铭。

我曾多次登过岳阳楼,也曾站在烟波浩渺的君山上眺望过岳阳楼。小岛自古就有“神仙窟宅”之称,据说,水下是神仙居住的金堂华屋,四时常闻丝竹之声。但与隔水相望的岳阳楼相比,只有高山仰止了。

岳阳楼并非巍峨,但它的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因子,因为楼中有篇不朽的传世之作《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融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阐述了他的气魄、情操、学识和人品,通篇虽只有386字,却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登临斯楼,是一种人格的提炼。拜读斯文,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凭栏鸟瞰,心若八百里洞庭。

这是我读词奴儿的《范仲淹》随手记下的一些文字,权作序。

刘敬堂

2016年暮秋于江南古城鄂州

内容推荐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词奴儿著的《范仲淹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传记小说的形式,运用细腻委婉的笔触和曲折动人的情节,阐述了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的忧患人生,展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节操。

编辑推荐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由江苏吴县到了山东邹平县的长山,改为朱姓。少年时,他寄身寺中求学,因口粮不足,他将米掺些野菜熬成粥,盛于碗中,待冷却后划为四块,分餐而食。由此便有了“划粥断齑”的成语,也成就了一代名相。

词奴儿著的《范仲淹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述了“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泛通儒学经典,工于诗词散文,精通战略战术,他为官清正廉明,敢言务实,却屡次遭贬。风雨江湖中,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尽沧桑,病死仕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