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猎头史(秦汉)(精)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宋斌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斌著的《中国猎头史(秦汉)(精)》紧接先秦卷,详细阐述了秦朝至三国期间500余年的风云变幻。分裂时期,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以图自强与扩张;统一时期,兴办教育、储备人才,疏通多种选拔、培养和任用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在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人才彼此攻伐和碾压,民心殆失,遂致国灭。深度阐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秦汉卷延续先秦卷的写作风格,强调基于史实,以猎头的角度看待历史。针对史实,既有猎头专业角度的分析、评述,也有借助常人角度的讨论,乃至评述,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

内容推荐

宋斌著的《中国猎头史(秦汉)(精)》记述公元前221—公元280年的猎头风云。前221年,赢政自称始皇帝,建成统一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始皇帝猝死,赵高、李斯发动政变,血雨腥风、横征暴敛。大泽乡起义点燃复国烈火。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的刘邦,广收人才、屡败屡战。“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项羽,先胜后败、自刎乌江。前202年,汉朝沿袭秦制,实行帝国统治。信奉道家,长期施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怀柔天下、教化普及,国库充盈、民心向好。汉武帝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史称“汉之得人,于此为盛!”。开辟“丝绸之路”,反击匈奴44年。“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成型。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意求颠覆式的变革,号称最彻底的儒家治国。新制颁布,忽东忽西、无以适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赤眉、绿林、铜马起义连发,地方豪强并起。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采纳“元功”邓禹的计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重树汉朝旗帜,承诺休养生息、轻薄赋税。及至统一全国,是为东汉。全面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柔性抑制外戚、简选各种人才,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窦固率兵攻打北匈奴,委派班超、郭恂等人出使西域,先后持续31年,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促进民族融合。汉和帝以降,10多个小皇帝轮流上台。及至曹丕强行禅让,延续400年的汉朝,就此了结。豪强纷起,彼此攻伐。200年,年轻儒雅的孙权,危难之机掌管江东,任用旧臣,统御诸将。广招贤才,聘求名士。江南局势得以稳定。208年,没落宗室的刘备,半生无成、求贤如渴。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出山,又得庞统。更有“五虎上将”辅佐。计取荆州、征伐蜀地,渐成一方诸侯。曹操击破袁术、平定北方。及至赤壁之战,遂成三国鼎立。209—217年,先后发布3次《求贤令》,大力招揽各类人才,决意东山再起。一时间,谋士如云、良将千员。三国之间,混战不已。228—262年,蜀汉政权举行17次北伐,历时25年。无奈,人口数量不足,民风安逸封闭;蜀道艰难,外来人才稀少;上层裙带关系严重,既得利益关系紧密;察密待严极甚,任用将领屡次失误;内部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等等。220年,曹魏建立,改革吏治、消夺藩权,广议轻刑、与民休养,次年,下令郡国察举孝廉。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文教持续兴盛,一时无双。263年,钟会、邓艾突袭蜀国。“非中兴之器”的刘禅,不战而降。孙吴政权围绕子嗣继承,宫廷恶斗、势力辗转。280年,晋军挥师南下。江东战将死绝、贤臣殆尽、宗族自保,只得投降。晋朝统一全国。

目录

第一章 秦

 第一节 始皇初治

一、朝政

二、帝国工程

三、士阶层

 第二节 帝国悲歌

一、宫廷政变

二、大泽乡起义

三、秦失其鹿

 第三节 楚汉战争

一、项羽

二、刘邦

第二章 西汉

 第一节 建国之初

一、集团鼎立

二、南征北战

三、诏举三老

 第二节 休养生息

一、萧规曹随

二、吕后临政

 第三节 文景之治

一、汉文帝

二、汉景帝

 第四节 汉武盛世

一、君临天下

二、一代枭雄

三、夕阳西下

 第五节 昭宣中兴

一、修复创伤

二、功成画麟阁

三、官吏久任

四、霸王道杂之

 第六节 长安落日

一、汉元帝

二、汉成帝

三、王莽

第三章 新

 第一节 改制始末

 第二节 禅让穿越

一、始聚复散

二、纯儒乱国

 第三节 新末混战

第四章 东汉

 第一节 光武中兴

一、帝业速成

二、柔道天下

三、全功臣策

四、简选人才

 第二节 明章 之治

一、汉明帝

二、汉章 帝

 第三节 永元之隆

一、燕然勒石

二、剿灭窦氏

三、劳谦有终

四、蔡侯纸

 第四节 强汉末路

一、帝王:短命不寿

二、士族:命运多舛

三、藩镇:拥兵自重

第五章 三国时期

 第一节 曹魏

一、乱世枭雄

二、士族政治

三、魏晋风度

 第二节 蜀汉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第三节 孙吴

一、称霸江东

二、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孙吴败亡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秦

前221一前207年,秦朝统治中国。与“封邦建国”的封建体制不同,秦奉行专制统治、推行中央集权。从此,中国社会进入2000多年的帝国时代。

第一节始皇初治

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建立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彻底打破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迅速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等领域,采取一系列的新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一、朝政

勤勉勤政的始皇帝,时刻担忧帝国的安全。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敏锐。况且,六国余势尚存,蠢蠢欲动。帝国边境也不太平,时有激战。

西周时期,中央册封的诸侯国超过100个。战国末期,又有10多个。秦统一之时,卫国得以保全,缘是商鞅的故国、吕不韦的封地所致。灭掉战国六雄之后,秦朝继续用兵,不断拓展疆域。当时,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四川,北抵阴山,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西南到云南、广西。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军队人数总量高达200万,占秦朝壮年男子的30%以上。

开国将相们都是多年追随、资历不浅的人才。李斯被任为丞相,主持销毁民间的兵器,推行郡县制,禁止私学,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度,借以巩固中央集权。蒙恬、长子扶苏奉命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自榆中至阴山,设43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人驻守上郡10多年,威震匈奴。至于赵高、冯去疾、蒙毅、屠睢、赵佗、任嚣、史禄、王离、李由等名将名臣,各司其职、相遇而安。

二、帝国工程

整个帝国的工程遍地开花,徭役繁重。在西方,前246年,秦始皇即位,就开始修建骊山陵。称帝之后,更是每年征调70多万人,延续到前208年,长达39年。在北方,50多万人修筑长城,约占总人口的1/20。在南方,50多万军民疏通灵渠,攻打百越。在东方,准备粮食、物品、药材,建造寻找海上仙境的巨船。在中部,正在修筑1800余里的直道,方便天下交通,利于秦始皇巡游。只要勇猛的秦朝军队攻占了新的属地,随之组织大规模移民,以蜀地、百越为甚。

秦朝统一之后,《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解到,“泰半,三分取其二”。指数高达66%。但是,秦朝除了按照地收租之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

六国的国君和宗亲,均被迁移异地,予以圈禁。至于贵族和中高级官吏,或修长城,或者贬为民,或放任自流。12万多豪富家族被迁徙到咸阳,少数分散到巴蜀等地。这些豪富,原来都是领主残余和富商大贾,在本地兼并土地,放高利贷,迫贫民为奴隶,强霸一乡、一县甚至一郡,乃是帝国统一的不稳定因素。此举,虽然是劳师动众,却也使得普通百姓稍有暂时的喘息。

《过秦论》指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蒙恬、扶苏率军10万,镇守北方,修建长城。

三、士阶层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些学派、人才收归秦朝。黄老道家、阴阳家综合儒、法、道诸家学说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政权歌功颂德,尤其得到中央的信任。卢生、韩佟、侯公、石生等人,获准求访仙人踪迹和不死之药,花费巨资、终无所得。齐国人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定有神仙居住。秦始皇派之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带齐足够3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前往,且一去不复返。P1-2

序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权分裂、军队混战、社会动荡,农耕经济凋敝、人民痛苦不堪。及至齐国投降,天下统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战争创伤,蹒跚向前,再度迎来刺眼而迷离的朝阳。

一、秦朝(前221—前207年)

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奉行专制统治、推行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就此出现。法家治国,粗暴而简单,却是畅通无阻。强大而高效的军政机器,依旧忙碌。本以为战事结束,憧憬安居乐业、尽享天伦的普通民众,骤然迎来铺天盖地的徭役,颠沛流离、凄风苦雨。

推行政治改革。夏朝以来,方国联盟、天下共主,封邦建国、诸侯世袭等政治制度持续更迭。鉴于春秋战国的惨痛教训,秦着手加强中央集权,铲除中央懦弱、豪强自立的根基;彻底摧毁夏朝以来的、2000多年的血缘政治,建立专制的官僚体制;废除先前的封邦建国,推行郡县制度;设置三公九卿、实行廷议制;结束列国的混乱,统一货币、文字、车轨和度量衡;整治数量众多的各国贵族及其家属、官吏和兵卒,刚柔并济、分而治之。

征伐依然不绝。蒙恬、扶苏率领30多万主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修整增补长城。屠睢、任嚣和赵佗率领50多万兵力,反复征服岭南地区,剿抚并用、合辑越人。李斯、章邯征集70多万人力,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骊山北麓修筑帝陵。

整顿人才体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得世袭。养士和客卿现象消亡。春秋战国以来的察举征辟和军功爵禄制度,得以继承,成为选拔人才的主流渠道。因事置人,因人设事。颁禁私学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烧杂书、坑杀方士,抑制士阶层,严厉管制游学。沿置博士制度,钳制民众开化,明令禁止私学(民间教育)。

强化民族交融。徐福征召人力,筹措物资、东渡求仙。西南夷被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批量迁徙刑徒和平民,或北上,或南下,屯垦戍边。吸纳岭南地区的土著,充实官吏和驻军,鼓励就地通婚。象牙、犀角、珠玑、玳瑁、荔枝、翠羽、甘蔗等南越物产,流入中原。

经此苦心经略,帝国蔚然大观。“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统一多民族的庞大帝国。

前210年,勉勤政事的始皇帝,猝死在巡游途中。赵高、李斯趁机发动政变,屠刀高举、血雨腥风。王公贵族、高级将领,纷纷被杀或被迫自杀。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次年,长江中下游地带连绵暴雨,一群延误行程的戍卒,面对即将被处决的命运,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大泽乡,一发不可收拾。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戍边兵丁陈胜和吴广,旧时贵族项梁与项羽,沛县小吏刘邦、萧何和曹参……或举事,或观望,或封关,天下大乱。帝国内斗不已,众叛亲离。前207年,子婴投降。世传2代,享国15年。

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历时4年多。“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的刘邦,广收人才、屡败屡战。“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项羽,身陷重围、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二、西汉(前202—9年)

狂风远去、尘埃落定。前202年,汉朝立国。或日“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意即“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汉朝沿袭秦制,实行帝国统治。草根出身、鄙视儒家的开国君臣们,深知民间疾苦,转向信奉道家(黄老之术),长期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民生逐渐安顿,几乎未曾发生农民骚乱、暴动和起义。

皇权、功臣、异姓王、归附和外戚集团鼎立。其后,平叛多起异姓王集团叛乱,恢复封国体制。前195年,汉高祖死后,皇后吕雉临朝称制,开启外戚专权的先河。陈平、周勃等旧臣们隐忍15年,乘机翻盘,恢复刘氏天下。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意在除去尾大不掉的诸侯,引发“七国之乱”。3个月不到,悉数平定,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文景时期,怀柔天下、教化普及。人才储备增多,选拔机制明确。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励精图治、厚积薄发。先后颁布求贤诏,“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后世称赞“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汗血马、葡萄、大蒜、无花果、核桃、苜蓿、蚕豆、石榴、胡萝卜、香菜、黄瓜、亚麻、芝麻、胡椒和地毯等物产,陆续传入中原。

前134年,董仲舒提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维护帝国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成为2000多年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前129年,兵精粮足、人才辈出的西汉政权,首度反击匈奴,持续44年之久。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长途奔袭、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前87年,汉武帝撒手人寰。病危之际,鉴于吕后专权的前例,密令处死太子的母亲,以防外戚卷土重来。这是一代枭雄,对“家、国、天下”,对帝国既得利益与未来前途的另类,也是痛苦的最终诠释。8岁即位的汉昭帝,双亲尽失、涕泪如雨,切肤明白“无情最是帝王家”。

昭宣中兴之际,重整朝纲,始得安宁。从汉武帝时开始,自是“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之源起,“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随之成型。

前36年,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制发兵击灭郅支单于,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结束。陈汤上书:“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遂成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强烈自豪与记忆。

汉元帝以降,稚子辈出、易欺难悟,朝纲腐败、外戚干政。刻意收揽民心的王莽,借助外戚势力,脱颖而出。为搏清誉、不惜杀子,后以古老的禅让体制,建立新朝。

三、新朝(9—23年)

王莽,前有秦朝的15年之鉴,后有西汉的210年之治,意求不同既往、颠覆式的变革。政治理想、社会抱负和个人勇气,近于极致,似是“古代的社会主义”,号称最彻底的儒家治国。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最有争议的政治试验。然而,新制颁布,忽东忽西、无以适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赤眉、绿林、铜马起义连发,地方豪强并起。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氏宗室发难。23年,王莽战败身死。尸体被肢离,头颅被制成酒壶,被刻意存放270多年。

时势造英雄。28岁的刘秀起兵之后,采纳“元功”邓禹的计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其中,特别是重树休养生息、轻薄赋税的汉朝旗帜,影响极大。此后,33岁称帝、43岁统一全国。考虑到关中干旱、粮草断绝及交通不便,乃定都洛阳,是为东汉。

四、东汉(25—220年)

刘秀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头脑冷静、为人宽厚,一生鲜有过失,史称“光武中兴”。威猛之余,遂有全功臣策。抑制外戚、简选人才,堪称历朝历代一绝。60年,汉明帝在南宫云台阁,绘制光武帝麾下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开创国家奖励和表彰的先河。

67年,汉朝使者陪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着经书和佛像,回到洛阳,建造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盛事。

73年,奉车都尉窦固率兵攻打北匈奴,委派班超、郭恂等人出使西域,先后持续31年,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汉和帝开始,直到汉献帝的100多年,10多个小皇帝轮流上场。实行集权、奉行专制的汉帝国,弊端凸显。高坐权力顶端的孤儿寡母,泪眼迷离,犹如鱼肉。年富力强的外戚集团,死灰、复燃、重掌朝政,一发不可收拾。

生路断绝、易子而食的农民,头系黄巾、袒露左臂,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再次起义。军阀混乱、百姓遭殃。汉献帝徒有悲伤,事无所为。曹丕强行禅让,自立魏国。延续400多年的汉朝,就此了结。

五、三国时期(220一280年)

豪强纷起,彼此攻伐。这是民族的不幸、国家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但是,雇佣关系松散、户口管制不复存在,人口流动反而加快。又之,自信满满的读书人,游荡四方、择主而事;跃跃欲试的从军者,看菜下饭、待价而沽。是时,猎头呼风唤雨、大显神威。

200年,年轻儒雅的孙权,危难之际掌管江东,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皆被招至麾下,军政团结、人心归服。江南局势得以稳定。

208年,没落宗室的刘备,半生无成、求贤如渴。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出山,又得庞统,“卧龙凤雏”,皆入囊中。又有“五虎上将”辅佐。计取荆州、征伐蜀地,渐成一方诸侯。

时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击破袁术、平定北方,势力达到辽东。及至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手,火焰冲天、尸覆江面。遂成三国鼎立之势。209_217年,曹操遭到惨败、痛定思痛,先后发布3次《求贤令》,大力招揽各类人才,决意东山再起。一时间,谋士如云、良将千员。

三国之间,混乱不已。228--262年,蜀汉政权举行17次北伐,历时25年。其中,诸葛亮5次,姜维12次。然而,皆无果。纵有著名的“识人七法”,堪有何用。主因包括人口数量不足,民风安逸封闭;蜀道艰难,外来人才稀少;上层裙带关系严重,既得利益关系紧密;察密待严极甚,任用将领屡次失误;内部高端人才极其匮乏,时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等等。

220年,曹魏建立,改革吏治、消夺藩权,广议轻刑、与民休养,北方地区重现景气。221年,遂下令人口10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1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224年,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文教持续兴盛,一时无双。

263年,钟会、邓艾突袭蜀国。“非中兴之器”的刘禅,面对兵锋,不战而降。266年,西晋政权,随之建立。孙吴政权围绕子嗣继承,宫廷恶斗、势力辗转。280年,晋军挥师南下。单纯而残暴的孙皓,战将死绝、贤臣殆尽,宗族纷纷自保观望,坦然选择投降。

这是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502年。分裂时期,各种势力延揽人才,以图自强与扩张;统一时期,兴办教育、储备人才,疏通多种机制和体制,选拔、培养和任用人才;在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人才彼此攻伐和碾压,民心殆失,遂致国灭。至此,关乎帝国命运的“兴、治、亡”,与人才领域的“聚、合、散”,彼此照应、貌离神合,成为中国古代猎头史的周期现象。

后记

从一个边远的小国,到吞并天下,秦国的人才战略是成功的。等到秦始皇死去,外来的高端人才群体(赵国的赵高、楚国的李斯)失控,引发严重的中央政变,导致天下大乱。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固有的弊端,开始被后世警觉。

西汉初年,处置各种利益集团,尝试恢复先秦以前的诸侯国体制,反而引发“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汉武帝时期,帝国进入强盛,多次反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标志着帝国不再局限东北、中原、东南和西南地区,而是尝试对外交流,引进新视野、新文化和新物种,实是睁开眼睛看世界,意义非凡。

以道家思想(黄老)为主导的、汉家制度的确立,成为传统文化的正宗和主流,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上以农耕为主、人口上以农民为主的国情。长期实行轻税薄赋政策,奠定汉帝国的稳定和强盛。如何理顺“家(帝王家)”和“天下”的关系,如何解决帝王的健康传承,如何利用和控制士阶层(包括外戚),反而成为帝国的心病。事实上,正是这种根植于肌体的缺陷(甚至是基因病),挥之不去、割之不能,遂致覆亡的祸患。特别是帝国体制之下的幼主(弱主、昏君)治国、大权旁落的现象,一直到2000多年之后的清朝灭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变除外)。

新朝短暂而激越,是最值得后人研究的。王莽死后,头颅被刻意保留,意味深远。揣测起来,无外乎:一是帝王警示属下,造反(篡位)是没有好下场的;二是警告帝王自身,凭借理想、空想和幻想治理国家,是有代价的;三是高端人才(群体)疯狂之际,就是国破家亡的前夜。最重要的是,治理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中国,采取单一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将法家、儒家、道家,以及其他思想,实现整合起来、组合运用。

刘秀,出身并不显赫,能够重振汉室,与“旗帜、人才、民心”的战略战术,息息相关。历史功绩和后世影响,丝毫不逊其他著名的帝王。毛泽东盛赞,光武帝“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反观后来的刘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徒有“卧龙、凤雏”,无力回天。

汉室的再度衰微,原因极其复杂。仅仅从人才领域来看,不过是帝国基因病的再度发作;其实,历经400多年的教育,东汉时代的人才,智商、情商都变得更加高级,策略、手段更加高明,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国的最终结局,与春秋战国,甚至与后来的民国一样,都是人才决定战争,战争决定胜负,胜负决定国运。

历史是反复的,也是摇摆的,还是相似的。中国古代的猎头史,很是复杂,也很简单。继《中国猎头史·先秦》发行以来,伴随后续著作的出版,《中国猎头史·秦汉》撰写完毕之际,既是结束,又是开始。  著述之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师生,贡献良多。其中,邓慧婷、陈敏婕、梁杏雪、黄予敏、欧阳婷、张彩勤、刘敏、邹忻彤、梁丽莹、张亮、黎识文、伍欣倩、钟启权、刘梦莎、曾楚君、陈翠怡、崔扬,担当搜集、整理和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多说一句。秦朝以来,到晋朝统一,史实逐渐丰富。正史、野史,实难分辨;真相、假象,莫衷一是。以现代猎头的角度,审视和诠释2000多年以前的历史,只能算是尝试,或者试探,或者品味。鉴于此,束发整冠、正襟危坐,以待来者的斧正。

人生,不过是驿站与驿站的连接;既有过去,也有现实,还有远方。且歌且行,不须回头。

宋斌

2017年7月 广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