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经典宝库》,由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是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是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的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先民的歌唱(诗经)》就是该系列之一。书中,裴溥言说《诗经》,美不胜收。它倾尽了古典文学大师的一生功力,是《诗经》的入门理想读本。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多在吟咏恋爱、宴会、农事、狩猎、战争、祭祀等生活全貌,是后世文学的主要源头。裴溥言编撰的这本《先民的歌唱(诗经)》从趣味性和启发性入手,解读了《诗经》中最精彩的篇章,并将《诗经》中的故事重新演绎,使之更加清晰动人。其中还有原文中一些词句的注释,是现代人入门《诗经》的理想读本。
扬之水
【故事介绍】
话说周朝自平王迁都洛邑,已经声威不振了。再过五六十年,南方的楚国越来越强大,时常兴兵北上,吞并汉水流域的小国。周桓王十六年,被封为子爵的楚国国君熊通,竟自称楚王(死后的谥号是武王),通告汉水、淮水一带诸侯,在沉鹿地方开会,黄、随两国不来参加,楚王就出兵攻打随国,把随国打败,势力就直逼王畿(周天子所直接统辖千里以内的地方)而来。于是周桓王不得不派兵戍守王畿外围的申、甫、许等国,以为戒备。
有一家兄弟三人,都被征调而去。先是大哥被征前往申国,继而二哥又被征前往甫国,最后连家中仅剩的一个男人即刚新婚的三弟也被征前往许国戍守去了。这样家中留下三个妇人,天天盼望她们的丈夫早日调防回来。一年过去了,没有消息;两年过去了,没有消息;三年期限也快到了,还是没有消息。日暮时分,三个妇人站立在村旁山溪激流的溪岸上,向南去的大路眺望,希望她们的丈夫会突然出现,但一点踪影也没有。
于是她们试着水占,来卜预兆。先由大嫂抱来一捆木柴,口中喃喃地向天祷告一番,便把整捆木柴抛向溪水中去。木柴便被激流冲去,一下子不见了;可是一下子又浮出水面来,便被几块大石挡住了。大嫂失望之至,似乎听到大哥在她耳边低语:“我的那个人儿哟,不能和我一块儿来戍守申国,想念好想念啊!啥时我才能回家!”接着二嫂抱来一捆小树枝,比大嫂的木柴要轻了不少。她祷告过后,抛向水中,小树枝半浮半沉地冲下去,到几块大石那儿,也被挡住。二嫂耳边似乎也听到了二哥的低语。最后弟媳抱来一捆晒干的蒲草,简直像棉花一般轻松。她虔诚地跪下,叩了三个头,然后祷告,祷告完再叩三个头才站起来把蒲草抛下溪去。蒲草浮在水面,一冲就走。但冲到大石那儿,给二嫂的树枝扎住了,同样不再流下去。弟媳耳边,也听到了水卜给她的回响。
三个妇人痴痴地站在那儿望着那远处被挡住的柴草,直到月出银光洒地,还没有回家。
【原诗注译】
扬之水,扬:水飞溅的样子。
不流束薪。束薪:一捆柴薪。
彼其之子,其:语词。之子:这人。指戍守人的妻子。
不与我戍申。戍:驻在那儿守备。申:姜姓国,在今河南南阳地方。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曷:何。
【今译】激荡飞溅的水呀,带不动一捆柴薪。我的那个人儿呀,不能和我一块来戍守申。想念啊想念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扬之水, 不流束楚。楚:树名,荆棘之类。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甫。甫:也是姜姓国,也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今译】激荡飞溅的水呀,带不动一捆楚木。我的那个人儿呀,不能和我戍守甫。想念啊想念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扬之水,
不流束蒲。
蒲:草名。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许。许:也是姜姓国,在今河南许昌。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今译】激荡飞溅的水呀,一捆蒲草都流不下去。我的那个人儿呀,不能和我来戍守许。想念啊想念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评解】
《诗经》多相同句,两篇第一句相同的更常见。《邶风·柏舟》和《鄘风·柏舟》,第一句都是“泛彼柏舟”。《国风》中有三篇《扬之水》,每章的第一句更都是“扬之水”三字。但《王风》和《郑风》的两篇,所接的第二句是“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那样不称心的句子。而《唐风》的一篇却是:“扬之水,白石粼粼”,水清见底的那种舒畅的句子。于是日本人白川静在他的《诗经》研究中,应用民俗学来研读《诗经》。他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这是古人风俗,把柴束投入水中占卜吉凶,因卜得的预兆有好坏,所以就有欣喜的歌唱和忧愁的申诉两种诗歌的差异。日本《万叶集》中尚有这种水占风俗的诗保留下来。那诗是:“伊人久别离,饶石清且凄;借水占安吉,伊家在河西。”又说:“日落渡津,柘枝漂逝;枝阻鱼梁,劝君莫失。”久别相思,就去水占以卜安吉,完全和《王风》这篇《扬之水》的情景相符。“枝阻鱼梁”得到不好预兆,就只好劝告一番。所不同的是日本的风俗水占是用柘枝,而我国周代是用“束薪”、“束蒲”,大同中有小异而已。
《王风》这篇《扬之水》,台湾大学已故校长傅斯年断定是周桓王、庄王年间,周天子派兵戍守申、甫所产生的作品。因为“桓庄以前,申、甫未被迫;桓、庄以后,申、甫已灭于楚”。他的推断,最近情理。我现在再假定是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楚子称王,会诸侯于沉鹿以后几年间的事,并用白川静的说法来解释这诗。
P134-137
先民生活的讴歌
裴溥言
《诗经》是我国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的作品(大约跨越了六百年),距离现在已经两千五六百年。一共有三百零五首,所以也称其成数曰《诗三百》。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依次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计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颂则有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
这些诗篇,依其类别之不同,各有独特之风格及内涵。由十五国风,可看出各地之政情民风:例如由陈风,可看出陈国歌舞之盛;由秦风,可知秦国尚武精神之强。小雅之诗,以表示西周衰世,尤以幽王之世的诗篇较多。所以由这些诗篇可看出当时政治之暴乱,天怒人怨的情形。大雅则多追述周人祖先功德,以及夸张西周初年开国盛世,和歌颂中兴明主周宣王文治武功的诗篇。
至于周颂,周人为消除殷商遗民对周人的敌对心理,所以制作较多祭祀文王之诗篇,以揄扬文王的功烈德泽,使四方来助祭的诸侯,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明白周之得天下,是由于天命,是由于文德。而承此天命者,是引仁德之政的文王,因而对西周就心悦诚服。鲁、商二颂,虽然篇幅不多,但由这不多的篇幅,也可看出鲁僖公的功业及鲁国的高度文化;也可看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以宋为殷商之后,而颇有荣耀之感,遂制礼作乐,借以夸耀他的功业。
整部《诗经》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凡是有关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战争形态、社会状况、民情风俗,以及天文地理、历法时序;乃至于黍稷稻麦、麻缕丝帛、草木、鸟兽、虫鱼等,无所不有,可说是一部周人生活的真实记录,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周代文化史。而这份生活记录、这部文化史,都是以高度的文学技巧写的。其中每一字的推敲,每一句的斟酌,每一章的安排,每一篇的组织,都是经过煞费苦心经营而完成的,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篇篇佳构,美不胜收。更加之以绝大部分是叶韵歌辞,读起来不只让我们享受声调韵律之美,更能令我们有悠然神往之情,而欣赏不置。因而它可说是中国文学之源,很值得炎黄子孙诵读的一部经典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