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策拉姆著的《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曲对考古学累累硕果及其锐利判断和不断努力的颂歌;是对它的研究者的颂歌,尤其是那些出于真正谦逊而缄默不语的学者的颂歌。
译介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国读者了解那些伟大的考古发现,畅想四个古代文明的悠久和灿烂,认识那些勇敢执著的考古人,感受那些重大时刻内心的激动澎湃,也希望由此引起广大读者对我国考古发现及其历史的关注,期盼学界能够推出一部有关我国考古史的“事实小说”。
| 书名 | 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新知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德)C.W.策拉姆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C.W.策拉姆著的《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曲对考古学累累硕果及其锐利判断和不断努力的颂歌;是对它的研究者的颂歌,尤其是那些出于真正谦逊而缄默不语的学者的颂歌。 译介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国读者了解那些伟大的考古发现,畅想四个古代文明的悠久和灿烂,认识那些勇敢执著的考古人,感受那些重大时刻内心的激动澎湃,也希望由此引起广大读者对我国考古发现及其历史的关注,期盼学界能够推出一部有关我国考古史的“事实小说”。 内容推荐 《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W.策拉姆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当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获玛雅宝藏,以及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时,读者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和多方完善,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的图片。这一译本根据2008年德文版翻译而成。 目录 导言 这本书讲什么 第一部 雕像之书 第1章 在古典文化诞生之地奏响序曲 第2章 温克尔曼: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第3章 历史的追踪者 第4章 穷小子发现宝藏的童话 第5章 阿伽门农的面具 第6章 施里曼与科学 第7章 迈锡尼、梯林斯和神秘岛 第8章 阿里阿德涅线团 第二部 金字塔之书 第9章 转败为胜 第10章 商博良与罗塞塔碑 第11章 叛国者破解埃及象形文字 第12章 “四千年的历史在俯视着你们!” 第13章 皮特里与阿蒙涅姆赫特之墓 第14章 “帝王谷”中的盗墓贼 第15章 木乃伊 第16章 霍华德·卡特发现图坦卡蒙 第17章 金质墙 第三部 庙塔之书 第18章 《圣经》上的记载 第19章 博塔发现尼尼微 第20章 破译楔形文字 第21章 用实例检验 第22章 尼姆鲁德土丘下的宫殿 第23章 乔治·史密斯大海捞针 第24章 子弹绕着科尔德维飞 第25章 埃特曼安吉——巴别塔 第26章 千年王室和大洪水 第四部 阶梯之书 第27章 蒙特祖马二世的宝藏 第28章 被斩首的文明 第29章 斯蒂芬斯先生买下一座城市 第30章 插曲 第31章 弃城之谜 第32章 通往圣井之路 第33章 森林和熔岩下的梯道 第五部 尚未写就之书 第34章 古老帝国新探 附录 年表 参考文献 地图 特别致谢 策拉姆自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次开始发掘以前,人们只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有两座城市被埋葬在了地下。但是现在,人们逐渐了解到那个扣人心弦的过程,古代作家干巴巴的报道亦因此被赋予了生命,鲜活灵动起来。人们意识到那场灾难的可怕和突然,所有的日常生活就此戛然而止,甚至未能顾及将乳猪从火炉中拿出,把面包从烤房里取走。 在两座城市的遗骸中,可以寻见披挂着镣铐的奴隶,在那横殃飞祸、城市沦陷的时刻,他们依然未能免除身上的枷锁,这样的城市背后又隐藏着哪样的历史?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下面发现了一条狗,同样被铁链拴住,这一幕足以令人想象到当时的情景:火山砾不断从门窗中涌入,越积越多,越堆越高,它也随之不断攀爬,直至紧抵天花板,发出最后一声鸣鸣,窒息而亡,这样的死亡又在诉说着何等的痛苦? 挖掘人员的铁锹之下,多少家庭故事,多少在困境和死亡间挣扎的悲惨场面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爱德华布尔沃-立顿在那部著名小说《庞贝的末日》最后一章中描绘的景象并非不可能发生:母亲怀抱孩子,用最后一小块面纱为他们蒙住口鼻,直到相继窒息而亡。收拾了金银细软匆忙逃命的男男女女尚未跑到城门口,便被暴雨般倾泻而下的火山砾砸倒在地,从此再未爬起,临死前还竭尽全力紧紧抱住那些饰品和钱币。在布尔沃的小说中被称作格劳库斯(Glaucus)府邸的那栋房子,入口的地板上镶嵌有“小心恶犬”的字样,两位年轻的姑娘刚跑到它的门槛前,又想回房取上贵重物品,迟疑问却错过了逃生的可能。 在赫库兰尼姆的城门前,人们发现了紧挨在一起的尸骸,他们俯趴在地上,身上还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家用什物。在一个被灰砾掩埋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位女性和一条狗的遗骨。仔细观察,便可知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骇人的事情:狗的尸骸完整无损,女人的却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可是,什么东西能够使她的骸骨零乱满地呢?或许用“拖拽得到处都是”来表述更为恰当?会不会是那条狗呢?当它饥饿难耐的时候,体内与生俱来的狼性便会自然萌发,于是便袭击了自己的主人,撕咬残食她的肉体,或许正是这样,它才将生命又苟延了一日。离这儿不远的地方,一场葬礼也因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断,当时正在举行葬礼筵席,前来吊唁的宾客都坐在餐桌旁,1700年后,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已长眠于此,在无意间参加了自己的葬礼。 还有7个孩子,当时正在房间里嬉戏玩耍,他们对死神的降临尚无所知,就被夺去了生命。另一处发现了34具尸首,旁边还有一只山羊的骸骨,或许它是受惊于颈上铃铛持续不断的异响,试图在简陋的民居中寻求安全的避难所。谁若是因迟疑而耽误了逃亡的时间,勇气也好,谨慎也罢,抑或是力大无比,都无法再为他们挽回生机。被发现的还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彪形大汉,一位母亲及其14岁的女儿跑在他的前面,他却再也保护不了她们了。三人都倒落在地,或许他还试着拼尽最后一分力气重新站起来。可是硫蒸气熏得他痛不欲生,难以自持,复又重重摔倒,背部触地,辗转反侧,痛苦地挥舞着四肢。火山灰逐渐将他掩盖,包裹了他的躯体,凝固下最后的姿态。虽然他的尸体全部腐烂,但火山灰留下了一个很硬的人形空壳。学者们把生石膏灌进这样的壳模,即可复制出人的轮廓,这就是死去的庞贝人的雕像。 也有人被遗弃或者落下,当他猛然惊觉,赖以逃生的门和路都已被堵死,会从被埋没的屋子里传出怎样的惊呼声呢?当他拿起斧子开始砸墙,会传出什么样的声响呢?当他砸开这面墙,却在背后没有找到出路,会发出什么样的动静呢?当他挥动斧头,好不容易砸穿第二面墙,发现只有碎石尘屑从隔壁的屋子迎面扑来,最终彻底崩溃倒地时,又会发出哪样的声音呢? 鳞次栉比的屋宇,伊希斯神庙,露天剧场……无一不原封不动展现着昔日生机勃发时的样子。书斋中还放着书写用的小蜡版,图书馆里的莎草纸文卷,手工作坊中的工具,浴室里的硬刷子也未改变昔日陈设的样子。客栈的桌子上依旧摆着杯盘,以及最后一位客人仓皇逃离时匆匆扔下的钱币。酒馆的墙壁上四处可见当年题写的或感伤、或绝望的诗句,一定是那些深陷爱河的人儿在这里直抒胸襟。别墅墙面的壁画依然精美如故,如马赛罗·韦努蒂(Marcello Venuti)所述,它们比“拉斐尔的杰作美丽得多”。 直到18世纪,有文化的人才有幸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发现,文艺复兴之后出生的人们称它们集古典时期的精华于一身。当精密科学开始发展,展示力量的时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求知若渴,他们致力于探究事实,不愿拘泥于令人叹服的唯美主义。 然而,要将这两种观点融合在一起,亟须一个既爱好古典艺术,又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评判的人。庞贝的发掘工作刚刚启动之时,此人正在德累斯顿为一位伯爵管理图书。这项工作成为了他毕生的事业。其时,他已年过而立,却还未有所建树。不过21年以后,当时著名的学者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而绝非什么无名之辈在为他撰写的悼词中用这样的语句表达了敬意:“这是近来第二位倘若能重生,我情愿为他折去自己几年寿命的作家!” P8-10 序言 这本书讲什么 我建议各位读者不要从第1页开始阅读本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很清楚,无论作者怎样向大家一再保证本书的内容是多么紧张有趣,都不会有多少人相信这一点;尤其是这本书的书名是《考古学传奇》,这就表明书中所述是关于古代科学的事情,人们往往会认为,古代科学必定是最枯燥、最无聊的学科之一。 我极力推荐大家从本书的第71页开始阅读,即从第二部“金字塔之书”中关于埃及的一章读起。我只是希望只要按照这种阅读顺序,即便是最满心狐疑的读者也会怀着某种好感来面对我们的题材,并且下决心将某种成见抛到九霄云外。通过这样的引导进入我们的题材之后,我请求读者为其自身的阅读收获起见应当把书翻回至第1页“雕像之书”,从头读起。此后,为了更好地理解那些同样令人激动无比的事件,读者也应该循序渐进地阅读。 这本书并不具备科研的大志。本书努力做的是,将一个特定的学科以某种方式变成人们观察的对象,这样可以了解研究者和学者们的工作,知道他们内心的紧张,他们的一些具有戏剧性的关联,他们与人类的紧密联系。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不免说一些题外话,也不免袒露一些个人的反思,或者难免联系眼下的现实。这样的话,科学家们肯定会称本书为“不科学”。 对此,我只有一个借口,而这正是我的初衷所在。我以为,在这个广袤的学科里面,很多行动交织着户外的探险与书斋中的勤奋、浪漫的爆发与思想的自制、时间的漫长与全球空间的宽广,而专业的学术论文却掩埋了这一学科特性。无论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多么高,却并不是为了让大众“阅读”而写的。是的,说来奇怪,迄今为止大概只有三四本书,尝试着把这样一种发现过去的旅程加工整理为振奋人心的探险;之所以令人奇怪,是因为只要人们倾向于将探险视为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就没有什么比它更能振奋人心的了。 尽管我在此处所用的笔法是纯粹令人生厌的描述,但我在最高程度上尽忠于纯粹的考古学。我别无选择——本书是一曲对考古学累累硕果及其锐利判断和不断努力的颂歌;是对它的研究者的颂歌,尤其是那些出于真正谦逊而缄默不语的学者的颂歌,他们的谦逊正是需要彰显之处——因为这一点需要后人效仿。我从对考古学的这种忠诚出发,努力避免错误的分类和虚伪的腔调。《考古学传奇》是巴洛克意义上的小说,在最古老的意义上讲述浪漫的(但绝不违背现实的)事件和一些人物的生平。 但它又是一部“事实小说”。在本书中最严格的意义上这一点意味着:这里所讲述的一切,不仅与事实有关(作者略用幻想加以修饰),而且是由无可置疑的事实组成(对于这部分事实,只要那些小修饰并非来自当时的历史时代,作者就未再做任何锦上添花的处理)。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如果哪位学界人士碰巧读到了这本书,会在其中发现不少错误。例如开始时,我认为撰写人名是一片难以通航的礁石滩——如果不是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进行书写,那么有许多地方写出来的东西谁也看不懂。但我读到了德国伟大的历史学家爱德华·迈尔(Eduard Meyer)的一段话——尽管这话他是对学界说的,他在写作《古代历史》一书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并于最后感慨道:“……我在此实在无法可想,最后只能毫无原则地进行。”获悉此言,我就容易下决心了。一位学术地位卓著的历史学家都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一部简单报告的作者大概也可以这样做了。 当然,在此之外我也肯定会有一些真正事实上的硬伤——我不认为这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第一次将整整四个专业学科范围内汗牛充栋的材料压缩成一个综览,很难避免出错。在此我向每位进行相应更正的读者表示感谢。 在此,我不仅仅对考古学科深表谢意,还要对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的创建人致以感谢,我所著的这本不足挂齿的小书应当对这类文学有所补充。就我所知,保尔·德·克鲁夫(Paul de Kruif),一位美国医生,第一次试着将某个特定学科的发展做了如此引人人胜的描述,使人们能够怀有那种紧张的心情阅读它,就如同本世纪的人阅读侦探小说那样。德·克鲁夫在1927年发现,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和正确地归纳细菌学的发展,它也会具有一定的浪漫元素。他进而发现,即便是极端复杂的科学问题,如果人们把它们作为一种工作过程加以描述,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将读者引向科学家们所走的路——从灵感显现的时刻开始直到最终的结果,这些问题也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他还发现,科学家们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思考的失误、由于一些干扰性的偶然事件等等不得不走歧路、交叉路和死胡同,可正是这样才充满了那种能够制造极度紧张气氛的活力和戏剧性。他的著作《微生物追杀者》也因此应运而生——单单是书名就将“细菌学”这个冷静理性的名称转入有人情味的范畴,该书经过这样的转换同时也具备了一个文学新范畴,即“事实小说”的系统。 自保尔·德·克鲁夫的首次尝试之后,几乎每个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这位或那位作者,或者几位作者同时使用这种新的文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从事这样写作的作家在真正的学术意义上不过属于玩票性质的非专业人士,但这也未尝不可。我觉得,在进行批评之时,应该基于以下考虑:他们书中的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究竟是“事实”占主导还是“小说”占优势。 我以为,这类书籍中最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从事实许可的“规矩”中赢得浪漫元素,以此保证事实始终占据优先地位。我试着将本书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最后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德国教授欧根·冯·默克林(Eugen von Mercklin)博士,卡尔·拉特延斯(CarlRathjens)博士,弗兰茨·特默尔(Franz Termer)博士尽心尽力地在各自专业范畴内审阅了书稿。后来库尔特·埃尔德曼(Kurt Erdmann)教授,哈特曼·施默克尔(Hartmut Schmokel)教授和施里曼的研究者恩斯特·迈尔(Ernst Meyer)教授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他们都给予我很多有价值的提示,从各个方面帮助我,尤其是为我提供了文献资料[就此我还要向明斯特的瓦尔特·哈格曼(WalterHagemann)教授致谢],他们还指出了我的失误之处,使我能够加以修正。我不仅要谢谢各位的帮助,还要谢谢各位作为学界专家对一本完全称不上学术的作品表现出来的理解。我同时也不会忘记感谢艾达·罗肯多尔夫(Edda Ronckendorff)和埃尔文·顿克(ErwinDuncker),他们帮我承担了一些相当难的翻译工作。 C.W.策拉姆 1949年11月 后记 作为一部行销全球的畅销书,《神祗、陵墓与学者》自1949年德文版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影响了几代读者的考古学经典之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91年出版了刘遁元先生译自英译本的中文译本,这本书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迈入2l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图片,多方完善后再出新版。 为此,三联书店决定再出新译本。译介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国读者了解那些伟大的考古发现,畅想四个古代文明的悠久和灿烂,认识那些勇敢执著的考古人,感受那些重大时刻内心的激动澎湃,也希望由此引起广大读者对我国考古发现及其历史的关注,期盼学界能够推出一部有关我国考古史的“事实小说”。 本书依据罗沃尔特出版社2008年德文版译出,相比刘迺元译本,不仅有原书修订造成的篇幅大增,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改进。首先,因为直接译自德文版,所以在语言表述及文字内容上,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旨。其次,书中人名、地名及其他专业术语尽可能都译成通用名称,并适当增加原文注解,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再次,为了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了解考古学及相关历史,本书添加了大量译者注。最后,本书保留了年表、地图、参考文献等附录内容,以裨益那些有进一步求知欲的读者。 本书导言、第一部分第2章及第二部分由张芸翻译,其余部分主要由孟薇翻译。成稿后,张芸对全文进行了多次校正,并最终定稿。孔令逊协助译者翻译了部分人名、地名,并添加了相关脚注,值得感谢。最后,我们要感谢刘迺元先生,他开创性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翻译中许多精妙之处带给我们诸多灵感和启示! 最后,由于本书虽是一本有关考古历史的通俗书籍,但文中涉及了大量人名、地名,而且多是德文译名,不少历史地名十分冷僻,译者虽查阅了不少译名词典和专业书籍,并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但仍不能完全解决,未查到的名称只能暂时音译,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囿于我们的水平,译文中难免有乖谬之处,欢迎读者批评雅正! 张芸 孟薇 2010年8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策拉姆的书引人入胜地报道了现代西方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考古学。 ——阿诺德·汤因比爵士 策拉姆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他在叙述过程中精心地遣词造句,不屑加入任何迎合读者的想象成分,他尊重数据和事实,在介绍伟大的考古事件时,像剧作家划分场景一样,将它们按照发生地点分类加以描述。 ——《时代周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