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家风(学生读本)/传统文化进校园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周劼编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逃离重庆。经过与学校董事会成员商议,张伯苓决定将重庆南开中学无偿捐献给新的人民政府。张伯苓在跟妻子王淑贞通报捐校事宜时,妻子心疼地说:“南开学校可是你的命根呀,你为南开学校服务了一辈子,怎么舍得啊!”张伯苓说:“有啥舍不得的。南开学校是私立不是私有,捐给共产党政府,我放心!”最后妻子迟疑地说道:“那孩子们呢……”王淑贞的意思很清楚,你总该给孩子们留些财产吧。可是张伯苓马上表态道:“孩子们,那自然是留德不留财咯!”张伯苓去世时,人们发现他的积蓄只有六块九毛钱。人们很难相信,作为社会名流的张伯苓,居然清贫到如此地步。

作为私立南开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张伯苓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为南开募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南开学校的正常运转。从他手上经过的资金,何止千千万万,可是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绝对不会把学校的资金揣进私人的荷包里。其四子张锡祜在南开中学就读时。有一次因为要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就跟母亲要钱买球鞋,可是王淑贞居然挤不出钱来给他买。张锡祜非常不理解,生气地说:“父亲那里钱多的是,干吗不拿出来用?”母亲只好跟他解释:“你爸是有钱,但都是公款,是别人用来资助学校的,我们一分钱都不能花。,,张锡祜最终穿着布鞋上了球场,结果把一双鞋子踢得稀烂,光着脚丫坚持踢完了全场,观者无不动容。这就是大名鼎鼎张校长的爱子,连一双球鞋也买不起。抗战爆发后,张锡祜弃学从军当上了飞行员,后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成为一名抗日列十。

1990年8月,张学良在台北寓所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张学良:“先生在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张学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先生!”

1916年,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应东北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著名演讲。张学良恰好那天聆听了张伯苓的演讲,触动很大,一改公子哥的纨绔习气,决心振作起来,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中国不亡有我在”这句话甚至成了他教育东北军将士的名言。在那次偶遇后,张学良就奉张伯苓为师长,对张伯苓办学给予了大力支持。他多次慷慨解囊,给南开学校捐款。有一次,他到天津办事,想到张伯苓的寓所去看看。在路人的指点下,张学良带着一些随从浩浩荡荡地过来了,没想到,张伯苓住在一个平民,甚至贫民杂处的陋巷里,其居住环境跟张伯苓的社会地位简直不相称。张学良非常感慨,当即决定再次捐助20万银票给南开办学。他觉得,把资金捐给南开放心。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人的炮火把南开学校全部毁掉了,日本人还派出汉奸到张伯苓的家里来搜查,想要找到些值钱的东西。当汉奸们把张伯苓的财产全部展示给他们看时,日本人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南开校长竟然如此清贫。有这样的校长,才是南开最可怕的地方,因此当南开在重庆复校时,日军又派出飞机到重庆来轰炸,意图从物质上永远消灭南开。

在国家危亡的时代,张伯芩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以无限的坚韧和执着,让南开这所学校成为现代中国民办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执着和坚韧,就是张伯苓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德之所在。

P13-16

书评(媒体评论)

真正的家训,不在高深典雅的经典,而在朴素如泥土的民间。

——董宏猷(著名作家)

家风和家训,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无论帝王将相或其他名人,还是草芥一般普通凡人,自古以来就都非常讲究,非常重视,并依此作为言传身教的根本和范本。

——肖复兴(著名作家)

后记

外婆的家训

董宏猷

我从小是在母亲和外婆身边长大的。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教我善良与老实,而让我记忆至今的,却是外婆的许多“家训”。

外婆当然是慈祥的。同时,也是不怒自威的。当我家的堂屋还没有隔成小房的时候,外婆常常在堂屋里敬菩萨。堂屋里设有神龛,外婆敬的是观世音菩萨。外婆跪在蒲团上敬香的时候,我们是不敢大声喧哗的。外婆说,菩萨什么事情都知道的,包括我们心里想什么,菩萨都是知道的。于是,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对菩萨充满了敬畏。有时,我又爱胡思乱想。我想吃锅贴饺子,菩萨知道吗?我想吃洋糖发糕,菩萨知道吗?我想把弟弟的存钱罐偷走,去看“娃娃书”,就是“连环画”,菩萨知道吗?冬天的早晨,窗外下着大雪,我焐在被子里,听见小巷中传来甜甜的叫卖声:“洋糖——发——糕!洋糖——发——糕!”卖发糕的人将“洋糖”拖得特别的长,这甜甜的拖腔,一下就将我的口水给勾出来了。我就默默地想:菩萨保佑啊,叫我的外婆带洋糖发糕给我吃啊。嗨,这一下还真灵,过了一会儿,外婆真的给我带回洋糖发糕了。啊,热腾腾的、白白胖胖的、松松软软的洋糖发糕啊。外婆像给雏鸟喂食一样,一口一口地喂我们吃发糕。外婆总是慈祥地笑着,像菩萨一样笑着。于是我就想,是菩萨变成了外婆呢,还是外婆变成了菩萨呢?

外婆十分爱干净,特别喜欢花儿。春天的时候,长街小巷中常常回响着栀子花和茉莉花的叫卖声:

“栀子花来——”

“茉莉花来——”

那是一个编着麻花辫子的小姑娘,乌黑的辫子上缠着红头绳,扎着一朵洁白的栀子花。她的右手挽着一个竹篮子,竹篮里摆着一排排的栀子花或者茉莉花。她的声音脆脆的,有时带着武汉周边汉阳或者黄陂农村的乡音。小巷是幽深幽深的,她的叫卖声挟带着花香,是飘飘缈缈的,是绵绵长长的。这时候,外婆就坐不住了。她叫了一声:“栀子花呃——”就迎着花香走去了。外婆喜欢栀子花和茉莉花,她常常把花儿用手绢包了起来,放在枕头边,挂在蚊帐钩钩上,或者用清水养着,放在窗台或者八仙桌上。于是,在江南的烟雨里,我们家里便散发着栀子花或茉莉花淡淡的清香。

20世纪50年代的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多半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在这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外婆便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她经常用许多民间的俗语,作为她的“家训”。

譬如,外婆要求孩子们:“吃不言,睡不语。”吃饭的时候,上床睡觉以后,都要安静,不准说话。

又譬如,外婆要求孩子们:“不要拈回头筷子。”所谓“回头筷子”,就是吃饭拈菜的时候,每次只能拈一筷子,不能连续地拈,以免露出馋相。

又譬如,“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睡要有睡相。”具体的标准,是“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

可是我生性活泼、性格外向,最不爱受约束。要我规规矩矩地坐着吃饭不说话,要我见到喜欢吃的菜,每次只能拈一筷子,比什么都难受。于是,我就经常地“犯规”,当然,就经常地受到惩罚。

那时,外祖父还在,惩罚的执行者,自然是外公。

……

在外婆的许多“家训”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她的一句口头禅:“不怕慢,只怕站”。

最开始,也许是让我体验到怎么去拉板车,不要着急,慢慢拉,坚持下去,总会到达目的地的。因为我在码头上拉车挣钱买书的时候,只有9岁。那时,我想买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下决心像码头上的小伙伴一样,去帮人家拉板车。

第一次拉车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被称为中国的“火炉”的武汉,酷夏的温度往往高达40多摄氏度。临江的柏油马路被晒成了柔软的面团,而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天,开始了我的拉车生涯。

我就这样用一根麻绳拉着小山一样的板车,走进了火一样的炎热之中。那时我9岁,瘦骨伶仃的,穿一条短裤,打着赤膊。天气太热,老头太弱,而我又太小,板车就是走不动。我拉车的麻绳,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在肩头一拉一扯,肩头就磨破了皮,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从汉口的13码头到江汉关,现在乘车只要两站路。而我那时好像经历了一次最最漫长的长征。肩头磨破了,脚上烫起泡了,浑身上下汗水淋淋,真的好想歇口气,或者干脆不拉了。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外婆说的“不怕慢,只怕站”,便咬牙坚持着,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前走,终于到达了江汉关。

我的劳动,换来了5分钱。那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汗水挣来的钱。外婆的家训,不仅激励我坚持了一个夏天,买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重要的是从此让我记住了,要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活着,就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精神。外婆朴素的家训,成为我生命的支撑点,成为我在逆境和磨难中顽强掘进的动力,激励我舍弃了许许多多的东西,选择了清贫而寂寞的写作生涯,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写作。

真正的家训,不在高深典雅的经典,而在朴素如泥土的民间。

目录

立志立德

 宋耀如 全心全意培养子女

 章太炎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

 张伯苓 留德不留财

 王国维 谨慎、寡言、勤俭

 胡适志 气要放在心里

 朱自清 培养胸襟与眼光

 闻一多 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陈 云 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

 王永庆 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李嘉诚 不断修身养性作为进取人生的战略

情操情怀

 何叔衡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钱 均 夫人,生当有品

 冯玉祥 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邓以蛰 做“三不朽”之人

 杨虎城 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

 杨武之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沙文求 担负起改造中国的责任

 丘镇英 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

 董浩云 以中国人为骄傲再创天地

笃实笃信

 陈三立 不治产,不问政

 张元济 为人之道,修身为本

 黄 兴 笃实、无我

 黄炎培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鲁 迅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喻培伦 欲中国富强,不由实业无以开源

 陶行知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毛泽东 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柳谷书 我只要求你做一个正直的公民

 霍英东 谁不能主事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克勤克俭

 林 森 洁己公正,为民造福

 蔡元培 不苟取,不妄言

 梁启超 在困苦中求出快乐

 陈嘉庚 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吴玉章 事事莫争虚体面

 谢觉哉 锻炼脑子,锻炼体力,才能成器

 周恩来 从不贪图享乐

 罗荣桓 做子女的不能总想依靠父母

 万 里 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包玉刚 艰苦奋斗、勤俭建业、持恒练身

学业学艺

 齐白石 何不学画并进

 陈 垣 凡事最怕不得其门而入

 钱玄同 应当用自己的理智研求真相,判定是非

 梅兰芳 你做你的,别犹豫

 叶圣陶 想写得好些,正是你们进步的动力

 徐悲鸿 真就是真,虚就是虚

 李苦禅 喜欢养尊处优不行

 傅 雷 第—做人,最后才是钢琴家

 赵 丹 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

 莫 言 耍贫嘴能当饭吃吗

自由自然

 杨荫杭 喜欢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高吹万 男儿兮作健,前途兮无穷

 陈独秀 少年人生,自创前途

 周建人 做人应当能吃冷饭、喝凉水

 林语堂 社会是个大学堂

 老 舍 诚实的车夫强于贪官污吏

 陈省身 管得太多不会有出息

 丁观海 不管他

 李 敖 随她胡闹去吧

 郑渊洁 别管他,让他玩

后记

 董宏猷 外婆的家训

序言

《我们的家风》是一本有意义的书。

家风和家训,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文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无论帝王将相或其他名人,还是草芥一般普通凡人,自古以来就都非常讲究,非常重视,并依此作为言传身教的根本和范本。家庭中对于家风家训的地位,才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每个家连带着每一个人,同时通向社会乃至通向古人特别强调的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由个人、家庭、国家,到天下,进行阶梯状的层层递进。可以说,这是处事之理、道德之根、做人之基,更是立身之本。

今天,出版《我们的家风》,显然是有着极其严肃而明确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明显地感知,在商业时代到来之际,在乱花迷眼的物欲横流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中国存活了漫长岁月的家风家训,赖以支撑人们心神的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淡薄、遗忘,乃至动摇和不再相信这一传统,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出版这样一本书,让人们低头重温并弯腰重拾这些家风家训,便显得尤为重要,并恰逢其时。

《我们的家风》分为家庭读本和学生读本两册,贯穿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的积淀中,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钩沉并沙里淘金选出其中最能为今天我们所接受,也是最为今天我们所缺欠的那些家风家训乃至国风国训的部分。

不看别的,在家庭读本中,仅看唐太宗李世民的家训:“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再看今天那些声色犬马、贪得无厌、毫无内外之戒的贪官污吏,即能知道今天如此家风国风,是多么需要匡正,又是多么需要在我们的先辈前贤这一面面镜中正冠整衣。

在学生读本中,仅看李嘉诚教子的例子,他从小要求两个儿子克勤克俭。在学校读书时,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可两个孩子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学放学。以致两个孩子经常闷闷不乐地向父亲发问:“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李嘉诚告诉孩子:“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于是,两个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拥挤的电车里一天天长大。再看我们今天教育的现实,没有李嘉诚那么多钱的家长,对于孩子娇惯得习以为常,对于生活奢华的垂涎欲滴,不会让我们汗颜,让我们的孩子永远长不大、长不壮吗?

家风家训,实在是一笔中国文明的独特财富,它不独属于教育,更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更显示了中国人的心地的宽广与精神的追求。正如缺什么才需要补什么一样,尽管这本书远不是家风家训的古今大全,却是今天我们不可或缺、如维生素般丰富的营养补充。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法。在家庭读本中,分为智、仁、礼、信、孝五个部分,精选了古代先贤的家风家训,每则后面有作者介绍和所选的古文的翻译,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学生读本中,选的则侧重于近现代名人关于家风家训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分为笃实笃信、克勤克俭、立志立德、情操情怀、学业学艺、自由自然,即信、俭、德、情、艺和自由发展这样六个方面。可以看出,这里和古代部分有重合,有交叉,有衔接,也有不同,既相互映照,也相互补充,为的是尽可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适应今天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前后两部分的编法不同,让一本书有了跌宕的变化,便于读者接受,由此各得其所。

《我们的家风》家庭读本和学生读本,不仅是二本有意义的书,也是二本有意思的书。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致力于将我们传统优良的家风家训的发扬光大,同时,以言简意赅和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家风家训不止步于典籍的古文之中,而能够步入今天的现实之中。

2017年4月16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周劼编著的这本《我们的家风(学生读本)》用近现代的知名人物家庭的家风家训为纬,以人立身所需建立的德、情、信、勤、学艺、自由等小故事为经,娓娓道来老一辈人对生活、对事业、对家庭等的理解。

编辑推荐

周劼编著出版这本《我们的家风》,是有着极其严肃而明确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明显地感知,在商业时代到来之际,在乱花迷眼的物欲横流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中国存活了漫长岁月的家风家训,赖以支撑人们心神的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淡薄、遗忘,乃至动揺和不再相信这一传统,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出版这样一本书,让人们低头重温并弯腰重拾这些家风家训,便显得尤为重要,并恰逢其时。

本书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和董宏猷撰文推荐(序言,后记:外婆的家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