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科克里-维德罗维什著的《非洲简史(从人类起源到种族宗教与革命)》作为《全球通史》《人类简史》拓展读本,实在不可多得。
从人类起源到种族、宗教与革命,非洲向我们隐藏了什么?
80多岁的非洲史专家、法国“巴黎七大”荣誉教授凯瑟琳心血之作——一部宏大而有趣的非洲简史,由点及面、见微知著,让你重新发掘历史真相,快速准确了解真正的非洲。
人类由非洲传播到欧亚大陆,演化为不同人种。——《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无论人们对非洲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怎样的偏见,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在以前还是未来,她将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地球上人类历史发展悠久的一片土地。凯瑟琳·科克里-维德罗维什著的《非洲简史(从人类起源到种族宗教与革命)》一书,面向的是广大对非洲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依据多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和其他相关人士的研究与考查结果进行撰写,并不打算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非洲历史报告,但也不想漏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发展进程。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快速、准确了解真正的非洲:她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未来。
从古埃及至中世纪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1954年,塞内加尔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物理学家和政治家谢克·安塔·迪奥普(Cheikh Anta Diop,1923—1986)在再次翻阅他人一篇几乎被遗忘的论文(发表于19世纪末)后,宣布了其震惊学界的论点:非洲的历史始于古埃及。迪奥普同时指出,曾经被世人认为“一片空白”的埃及学研究,事实上自18世纪起已日臻完善,并且得出另一重要结论:埃及位于非洲,而非亚欧学者以往所提出的观点—非洲是“欧洲的延伸”或“欧洲的非洲”抑或“亚洲的组成部分”。诚然,这位历史学家出身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但是他关于非洲历史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上埃及地区曾是世界大熔炉,来自亚欧各地的大批游客和商人汇聚于此,共同创造了曾经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并以此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尽管该地区的人们(包括部分法老们)肤色各异,但相对于文化偏见而言,彼时人们对肤色的歧视远未达到当今的程度。事实上,古地中海人与古东方人,无论他们文明开化,还是愚昧野蛮,均不会以肤色嘲讽对方。鉴于气候炎热且不同种族之间相互通婚等因素,大部分本地居民皮肤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黑—有的人纯黑,也有人棕黑。
“科学种族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科学种族主义者认为,无论在智力方面,还是在文明程度方面,白人均比黑人优越。直至20世纪50年代,普通大众仍未摆脱“科学种族主义”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当西方研究古埃及的考古学家提出“非洲的埃及”这一概念时,在学界颇具争议。西方人认为,由于非洲并无自己的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而且尚无史料能证实“埃及属于非洲”这一观点,因此“非洲的埃及”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然而,这一学说却对亚撒哈拉地区的归属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直至公元后初期,古埃及文明仍不断向南传播,一直影响到古努比亚地区:通过对麦罗埃和阿克苏姆(Axoum)等著名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了埃及金字塔的遗迹以及炼铁的痕迹(古埃及当时尚未掌握炼铁技术)。根据史料推测,古埃及文明南下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古罗马人对古埃及法老的征服。公元前30年8月1日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城被罗马共和国军队攻破,末代法老克丽奥帕特拉七世女王(Cleopatre Ⅶ,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即埃及艳后)与其情妇马克·安东尼(Marc Antoine,公元前83年—公元前30年)不久即被罗马统帅屋大维(Octave,公元前63年—公元前14年,即后来的首任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打败,克丽奥帕特拉七世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省,法老制结束。王朝的其他贵族为免遭迫害,带着子嗣南下避难。(P120-122)
我写这本书的想法源自我的一位非洲裔朋友。几个月前,她请我为她的女儿推荐一本有关其祖先来历的历史书籍,而她的女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从小在法国长大,无论是在课本上,还是在课外书籍上都没有获得相关知识,因此她对其祖先居住过的非洲大陆知之甚少。事实上,我们不仅缺乏非洲历史方面的学术著作,而且几乎没有关于此方面的法文教科书。然而,我在狄德罗大学教授《非洲历史导论》长达20多年,其间不断完善讲义,力求精益求精,并定期赴纽约州立大学为美国学生(主要为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授课。这些美国学生,尤其是那些非洲后裔,在课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与我那位非洲裔朋友的女儿一样,渴望进一步了解其祖先居住过的地方。
有鉴于此,为了让年轻的非洲后裔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祖先及其祖先居住的地方,一部能够清晰明了且系统地介绍非洲大陆的著作的问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同时,这部著作的内容亦不能太教条、太“教科书”化,以免在语言与思想上显得过于陈旧、晦涩和复杂。为实现此“宏大”目标,我在这些年里,不断审读我的讲义,反复修改、校正,力求做到字斟句酌。拙作经过多年编撰、审订之后,现在马上就要与读者见面了。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同非洲裔美国人相比,我们法国的非洲裔年轻人对非洲的印象和看法截然不同,而且在谈论有关非洲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观点也缺乏说服力。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我无数次被学生们问到这些问题:“您研究非洲历史吗?”“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非洲是什么样子的呢?”“您对非洲的研究观点有史料证实吗?”我们的(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奇(Nicolas Sarkozy,1955—)先生,于2007年7月赴塞内加尔参加峰会期间,在达喀尔大学发表演讲时,面对塞内加尔的众多顶尖学者曾发表“非洲人尚未真正进入人类历史阶段”的言论。唉!可想而知,有多少法国人持有与萨科奇先生相同的观点啊!
不过从某种层面上讲,萨科奇先生的“无知”也是情有可原的。在20世纪60年代,当非洲历史研究刚刚在法国兴起时,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法国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非洲没有历史”……而提出该观点的理由竟然是非洲没有自己的文字所记载的历史。那些最初从事非洲历史研究的学者,也被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梦想家”。此外,这些学者还面临着人种学家以及人类学家的驳斥:后者通常认为非洲人生活在“与众不同”的社会里,而且他们是“没有历史”的民族。
这部拙作的写作目的就是让法国人,尤其是非洲裔法国人,真正地了解非洲以及非洲的历史。法国学界在对非洲历史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基础研究后,现在不能仅仅让从事非洲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知道,更应该让法国公众以及法语国家和地区的人都知晓一个事实:非洲不仅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它一直沐浴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相比,非洲历史也毫不逊色。
在专业的研究人员看来,我的这部拙作对许多问题都没有展开论述,因而显得概括性太强,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谬误。但是面对浩瀚、璀璨、复杂的非洲历史,倘若只有区区200多页的文字,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我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紧扣主题且始终专注于我当初认定的基本思路的同时,尽量在这部历史长卷的任何阶段中,不要出现任何错漏。总而言之,我撰写本书的根本目的是让读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非洲历史的现状?如何对非洲当今的境况做出假设?面对非洲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它的解决办法以及未来前景又是什么?
针对我的写作目的,本书第一章会就某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尤其是谈一谈本书中的非洲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为何会选择亚撒哈拉地区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当然,为保证本书史料的真实性,我也将在第一章中向读者介绍如何搜集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