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袁阔成的话,伙计连忙招呼着,不用说,这位自报家门姓袁的年轻先生就是门前海报上的那位说《永庆升平》的袁阔成先生了,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帅小伙。
袁阔成连忙给伙计递过一根烟,接着又掏出火柴划火给点着。伙计一边连声道谢,一边心里暗自想,又机灵又和气,这个年轻人错不了……
递过了烟,袁阔成又问伙计贵姓,伙计说免贵姓金,俩人就这么聊了起来。只是袁阔成看到,伙计老金一边说话,一边不住地打量着自己。这才想起,是自个儿的穿戴有点特殊。
原来,这时的袁阔成穿的是一件左边开大襟的棉袍,乍一看,跟说书人常说的《剑侠图》中主人公童林穿的差不多。一般的棉袍都是右边开襟,他这打扮自然就显得特殊了。《剑侠图》的童林穿左大襟衣裳是为了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与众不同,但袁阔成穿左大襟却是有些“迫不得已”。
因为他不小心把棉袍面给弄上了一块油,穿着不好看,做新的又没钱,只好把棉袍面翻了个儿,结果就成了左大襟了。人家都是右边开大襟,难怪伙计老金上下打量了。
两个人说了几句话,老金就让袁阔成稍等一会儿,他去上楼请经理。原来这东雅轩书场楼下是说书场,楼上还开了个打麻将的场子。这么看,比起一般只供喝彩听书的书场,这东雅轩书场还真是够气派了。
不一会儿,楼梯上响起了脚步声,老金果然把经理请下来了。袁阔成一看,经理个头不高,也就50多岁,他连忙上前。只见经理满面红光,上身穿着一件小皮袄,头上戴着一顶狐皮帽,两边的帽翅全都掖在帽子里,透着富态。再一看,身后边还跟着一条大黑背,更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派头。
经理虽然挺有派头,对袁阔成倒是蛮客气。不过他们说了没有几句话,书场就开始上座了。看着一个个听书的客人走进来,伙计老金关心地提醒着袁阔成说:“先生您上台喝吧。”
老金说着,就把茶杯摆到了台上,一边还随手打出个手巾板儿,递到袁阔成手里说:“先生您先擦把脸,精神精神……”
看着热情又勤快的老金,袁阔成心里热乎乎的。书场里常来常往的说书先生老金肯定见得多了,可他却一点没有瞧不起这个刚刚18岁的年轻人。这让袁阔成十分感动,热情的伙计老金也深深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几十年后,晚年的袁阔成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老金挺热情,不小瞧人,给我的印象很深,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他提壶续水的身影我还能回忆起来……” 擦完脸坐在台上,看着台下逐渐增多的听众,袁阔成的心里仍然有点儿打鼓。他很清楚,这次登台演出跟“垫垫场”和替师父说一场都不一样,那时有父亲有师父。今天自己是孤身一人“闯天下”,真要是演砸了,对不起热心帮忙的周先生不说,以后还怎么在这个行里闯?再说行李还在当铺里呢!还有,去锦州的火车票怎么办呀?
这么想着,台下已经来了有几十位听众了。伙计老金过来了,他一边给茶杯里续水,一边悄悄地对袁阔成说:“先生,开吧,到点了。”
袁阔成一听,立刻提起了精神,他站起身抓起醒木, “啪”的一声往桌上一摔,那声音真是又响又脆。伙计老金也紧跟着喊了一嗓子_“开书了!压言喽!”这一嗓子,老金自然是喊得倍儿精神,只听得台底下鸦雀无声。
那一刻,袁阔成只觉得底气十足、精神倍增:“独对青天一觞,醒时歌舞醉时狂。黄金不是千年乐,红日难消两鬓霜……”几句流利的开场,立刻牢牢抓住了台底下的听众。这一下他觉得脚底站得更稳了。
于是他运足气息,一段《五龙捧圣》一口气说下来,那叫一个痛快利落,立时,台底下给出了叫好声……
18岁的袁阔成“出艺”成功了!在说书界,则管这叫出师“挑帘红”,意思就是一举成名。这次登台“挑帘红”,不仅让袁阔成在沈阳东雅轩一炮而红,也让他从此在说书界打m了一片天下。
对于“挑帘红”的这一段经历,袁阔成回忆说:“今天回忆起来很有意思,小时候背《大学》《中庸》等古书非常吃力,但是听评书故事一听就能记住,而且背诵如流。十儿岁就能给听众奉送一讲《聊斋》,什么《画皮》《小翠》《田七郎》……在书场讲,也给邻居家的小朋友讲。有时一直讲到我和小听众都忘了回家吃饭。听众出于喜欢叫我一声‘小天才’。随着岁月流逝,到今天才明白什么小天才,应该说是遗传基因……就这样讲来讲去到18岁正式登台了。说起登台也叫‘出艺’,我登台还有一段小插曲。别人夸我18岁出师‘挑帘红’,就是一举成名的意思。其实这个‘红’也是逼出来的。1947年冬天我一个人去沈阳找父亲,没想到父亲去了锦州,为了去锦州和父亲团聚,我只能先当了行李,再找个园子说书……我那天精神也特足,说了一段《五龙捧圣》,台下喝彩了。更让我高兴的是一个听众都没走。那个时候演出别的不怕,就怕‘抽签儿’,就是听众没听完就一个一个走了。
P26-27
2016年4月18日,坐落在江苏泰州的评书评话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专门设立了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的展厅,厅内端立着袁先生塑像。袁先生的学生张伟赴泰州出席了开馆仪武并参观了先生的展厅,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先生和泰州的市委领导特意听取了张伟提出的修改意见。
靠阔成先生在世时一直对江苏泰州评书评话博物馆的建立十分关注。早在筹建初,就专门让女儿袁田和学生张伟代表自己赴泰州开会,并通过曲协向筹建的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一枚私章和一把珍藏多年的扇子,还有书籍、光盘,以及马季先生赠送的大褂一件。此外,袁先生还让女儿袁田和学生张伟重新装裱了王震副主席的来信及《三国演义》发行的海报一并献上。
江苏泰州是被视为评书祖师爷的柳敬亭先生的老家,而袁先生又被誉为“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如今,中国古今两位评书表演大师同在泰州闪烁光芒,可谓意义非凡。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评书世家的孩子
第一节 享誉京城的“袁氏三杰”
第二节 出生在评书世家
第三节 父亲曾想让他学戏
第二章 学艺生涯
第一节 走进评书表演艺术大门
第二节 没“摘鬼脸儿”
第三节 拜师学艺的日子
第四节 端别人家饭碗长能耐
第三章 闯天下
第一节 只身奔沈阳
第二节 一举成名之“挑帘红”
第三节 锦州之行第一站
第四节 爬过大凌河
第五节 见到了人民解放军
第六节 险些闹了误会
第七节 第一次为解放区演出
第八节 父子团聚
第九节 出了“吊角”
第十节 来到秦皇岛
第四章 迎解放说新书
第一节 从秦皇岛到二次返关
第二节 受到说新书的启发
第三节 打头炮说新书
第四节 说新书后的思考
第五节 借债葬父
第六节 说新书的体会
第七节 拜师学武
第八节 一眼定终身
第五章 从书场到电台
第一节 一张头像惹麻烦
第二节 《小二黑结婚》走进电台
第三节 武汉之行的收获
第四节 一别北京三十年
第六章 营口岁月
第一节 从唐山到营口
第二节 营口的“北京天桥”
第三节 红星茶社与“杨罗锅儿”
第四节 与“红星”续约
第五节 组建营口说唱团
第六节 《舌战小炉匠》获奖
第七节 《舌战小炉匠》的创作与表演
第八节 新的探索革新
第九节 脍炙人口的《肖飞买药》
第十节 独到的选材与充分运用的“笔法”
第十一节 “暗笔”“插笔”及“惊人之笔”的精彩和巧妙
第十二节 细腻而幽默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节 与《肖飞买药》一起成了营口的“名片”
第七章 营口岁月(1959—19。
第一节 《过客》与中国评书第一张唱片《三声笛》
第二节 《江姐上船》的“小镜头”与“大镜头”
第三节 人物“开脸”的成功
第四节 《许云峰赴宴》获得好评
第五节 难忘开国将军的教诲
第六节 《刺龟山》的成功改编
第七节 完美的艺术借鉴与表现手法
第八节 “江姐”与“赤道战鼓”
第九节 说新书的成就来之不易
第十节 沈阳与黑龙江的演出
第十一节 情系营口
第十二节 怆然与感念
第十三节 逆境中的创作
第十四节 痛失爱子
第八章 新征程的新篇章
第一节 进京献礼演出
第二节 久违的《封神演义》问世
第三节 挑起重担
第四节 重编创作《三国演义》
第五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第六节 “三英战吕布”的金戈铁马
第七节 《三国演义》倾倒上亿听众
第八节 难忘“袁伯伯”的中学生
第九节 《三绝碑》——“告别”营口的最后演出
第十节 电视评书的开拓
第十一节 最具书卷气的《西楚霸王》
第十二节 收山之作
第十三节 走进清华大学讲堂
第九章 评书巨匠的风采
第一节 “辞演”与“卖鞋”
第二节 读书与查字典
第三节 “逼”出来的谢幕“范儿”
第四节 一把扇子寄深情
第五节 只有学生没有徒弟
第六节 名副其实的顾问
第七节 首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演员
第八节 人生抒怀
第九节 艺无止境、永系评书
尾声 最后的谢幕
后记
历时近三年,终于为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撰写完成了《袁阔成传》。谨以此书献给远在天国的袁阔成先生,以表对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大师的崇敬和怀念。
袁阔成先生自幼生长在京城有名的评书世家,其时正是中国评书兴盛的时代。本书以《享誉京城的“袁氏三杰”》为开篇第一节,从中国评书简要发展历程和清末著名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的祖父袁霭棠,以及被誉为京城“袁氏三杰”的袁阔成先生之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说起,将中国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如何从一个评书世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代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历程一一呈献给大家。
袁阔成先生原名袁麟,1929年生于天津。幼时曾在私塾读书,8岁开始跟随父亲袁杰武先生学习评书,13岁拜评书大家金杰力先生为师,由师父取艺名袁阔成,后还经著名评书大师陈士和先生指点。1947年18岁在沈阳东雅轩“挑帘红”一举成名。此后,年轻的袁阔成长期在北京、天津、唐山、哈尔滨、营口、秦皇岛、山海关等地演出。
经历过旧社会评书艺人地位低下、生活漂泊的袁阔成,不仅深刻体会到新社会评书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更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在1948年山海关解放时,就创作表演了新节目《迎解放》,并第一个带头说《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新书,开创了我国说新书的先河。
1950年,袁阔成受邀带着他的新书《小二黑结婚》走进唐山电台,此后又相继录播了《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灵泉洞》等十几部现代评书,成为新中国最早走进电台的评书演员之一。
1956年,袁阔成来到辽宁营口,先后参与创办营口市说唱团,任副团长、团长职务,并成为一名正式在编的新中国评书演员。1958年,袁阔成精心改编排练的新评书小段《舌战小炉匠》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获得全国曲艺汇演优秀奖。
之后,袁阔成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且参加全国巡演,到金门岛慰问演出。在这次演出中,袁阔成大胆创新,撤掉书桌,把评书的“半身艺术”变成了说表并重的“全身艺术”。这是袁阔成打破评书传统表演形式,对评书表演的大胆改革。
1960年,袁阔成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文代会,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紧接着袁阔成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开辟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小说长篇新书栏目,先后播讲了《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艳阳天》《赤胆忠心》《红岩》等。栏目开播后,不仅深受全国听众喜爱,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1962年,袁阔成的《肖飞买药》又走进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此后,袁阔成开始到全国各地示范表演新评书,并且进行讲学辅导,一大批评书演员和故事员纷纷向袁阔成学习请教。他对评书的传播推广,不仅影响了一大批未来的评书大家,更推进了评书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袁阔成的评书表演艺术更加绽放光芒,他耗时五年半录制的365讲长篇历史评书《三国演义》,以古书新说的形式,为《三国演义》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演技和播讲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从而成为中国评书艺术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中国语言艺术的里程碑。
《三国演义》播出之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平民百姓以至海外听众无不喜爱,成为海外友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教材范本,收到的群众来信数以万计,可说是影响了几代人,袁阔成也被赞为“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1984年2月2日,陈云同志邀请他去中南海共度春节,1984年2月18日,SE震同志亲笔给袁阔成写信,赞扬他播讲《三国演义》的成功。
调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的袁阔成先后录播、整理出版了《漩流》《长坂雄风》(又名《赵子龙》)、《西楚霸王》《十二金钱镖》《封神演义》《碧眼金蟾》《红岩》《股票风云》等评书,并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录播了电视版《三国演义》。
晚年的袁阔成先生仍然不减大师风采。2012年,83岁的他为高速公路交通台完成了评书小段《中华典故故事》的录制后,又在84岁时走进清华大礼堂,向莘莘学子开讲《评书:且听这回分解》,从而为宣传中国评书,让年青一代了解中国评书,关注、热爱中国民族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身为中国评书表演大师的袁阔成先生业务精湛,性格幽默,更有一颗爱党、爱祖国的红心,因此在本书最后一章《评书巨匠的风采》中,既有袁阔成先生生活中“辞演”与“卖鞋”的趣事,也有“读书与查字典”的勤奋,还有为何终生未收徒弟的“只有学生没有徒弟”,以及“一把扇子寄深情”“首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演员”等内容,这些很多第一次披露的袁阔成先生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代评书表演大师热爱中国评书、关注中国评书的情怀和一个优秀的党员艺术家的高尚情操。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首先得到袁阔成先生的大力支持,并荣幸地采访他数次。袁阔成先生亦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和回忆资料。遗憾的是,在本书初稿完成后,袁阔成先生不幸辞世,没能看到最后修改完成的《袁阔成传》。
本书的撰写还得到人民出版社刘志宏先生、青岛出版社刘坤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谨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还得到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先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原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总编耿瑛先生,袁阔成先生的义子李金斗先生和夫人张蕴华先生,袁阔成先生的义子崔琦先生、阎洪春先生,以及袁阔成先生的学生——原央视《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老师、马步秋先生、冯赣勇先生、李少朋先生、张伟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接受我的采访或积极提供了许多资料、照片。特别是冯赣勇先生,更是无偿为本书提供了袁阔成先生在世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大量照片。谨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感谢,并在书中配图照片中,除袁阔成先生家人提供的照片外,均标注了拍摄者和提供者的姓名,以示对他们的感谢和尊重。
还要感谢袁阔成先生生前的部分好友、同事,以及袁田先生的部分好友、同事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我相信,无论是袁阔成先生生前的口述和亲笔回忆录,还是先生的女儿、学生和朋友的回忆资料,以及有关先生工作、生活的大量珍贵照片,一定会使这本袁阔成先生的唯一传记“不辱使命”,让读者如亲历般感受到一个永远载人中国评书史册的评书表演大师的成长经历,以及精湛表演和卓越成就闪烁的光芒!
再一次感谢支持撰写《袁阔成传》的所有人!
李娟娟
2016年11月28日
李娟娟编著的《袁阔成传》是袁阔成生平唯一的传记,让读者如亲历般感受到一个永远载人中国评书史册的评书表演大师的成长经历,以及精湛表演和卓越成就闪烁的光芒!
李娟娟编著的《袁阔成传》以《享誉京城的“袁氏三杰”》为开篇第一节,从中国评书简要发展历程和清末著名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的祖父袁霭棠,以及被誉为京城“袁氏三杰”的袁阔成先生之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说起,将中国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如何从一个评书世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代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历程一一呈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