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程度再现当年报刊发表文章的原貌特征,杨慈灯编著的《杨慈灯文集》在文字修辞、语言风格、地方方言及百姓语言等方面都尽量不变。文集中许多用字、用词都与现在的使用习惯不同,却很能凸显其历史感。书中内容尽显七十年前东北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不但可读性强,也很具研究价值。
| 书名 | 杨慈灯文集(上中下)(精) |
| 分类 | |
| 作者 | 杨慈灯 |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最大程度再现当年报刊发表文章的原貌特征,杨慈灯编著的《杨慈灯文集》在文字修辞、语言风格、地方方言及百姓语言等方面都尽量不变。文集中许多用字、用词都与现在的使用习惯不同,却很能凸显其历史感。书中内容尽显七十年前东北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不但可读性强,也很具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杨慈灯编著的《杨慈灯文集》中的《慈灯杂集》上、下两集,收集了作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时代特点鲜明,详尽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百姓和军队里士兵的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普通大众生活的疾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思维敏锐、技法高超,不但擅长写实,还巧妙运用鬼怪神仙、动物世界来影射、嘲讽当时的社会,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不乏幽默。读者读了他的作品后,很容易领会其中的隐喻,知道作者是在揭露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民不聊生的尖锐问题,这也是这些作品经久不衰、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目录 序 写在前面 一百个短篇 老画家 没有月亮的晚上 一棵小草 说谎话的能手 老师 勤务兵 劫 老人 磨练 利钱 包公 初出茅庐 坏蛋 学习 读书的故事 噩梦 雾 毛毛虫和蚂蚁 忏悔 牧师家里的火灾 孩子们 惩罚和决斗 醉汉的死 张财 海的话和光 在船舱里 喉痛 两个年轻人 出家人 店客 主力 麻子 途中 炮火 青春的火 搬家 归宿 出发 恐怖的夜 人心 好教育 房东的故事 月饼 钱的用处 小禄 吹牛的钢笔头 枕头 小老道 火 两块钱 会面 老木匠 打猎 强硬的汉子 闲员 城汉及其妻的故事 在故居的门前 洋车夫王春海 蟹子 冯先生 桥洞下的哀怨 爱情 死猫 文艺伴侣 好地方 小锅 宿营 安寡妇 怪物 舞台 精神病患者 林中 从清晨到夜半 一个好人 马 粉红色的袜子 诗人的末路 萝卜 愉快的工作 在姥姥家里 第一线视察 遭遇战 石狮子 遗弃 竞争 审判 破鞋 休假 把握 熟悉的名字 飞虫 夜间的奇袭 破庙里的早餐 毁灭 晨 雨后 拂晓攻击 老胜 石君的历史 一滴死寂的溪水 老总短篇集 序 山中 丝绒料 野营与野餐 坏小子 禁闭 雪夜 登了一篇稿的人 禁令 夜学校 欺骗 路上 破坏 脾气大的教官 新战术 往事 一支纸烟 血的色水 放大尺 包杂货的纸 父亲来的时候 战友 坍倒的房子 梨树沟 抢亲 拼命 激烈的战斗 谢罪 赴任 骑功 张安的失望 吉排长 烧鸡 我们的旅伴 闲聊 灰色的群 发饷 妻的命令 老李 同性 行军 狐疑 回忆 在英国人的地下室 前哨 童话之夜 自序 金丝鸟的幻想 饱餐 蝇的对话 蜂的彷徨 鸡和鸭的辩论 学高尔基 人和蚯蚓的头和泥土 成神的老婆子 掌自己耳光 小羊 无边际的幻想 和影对谈 各处寻来的故事 一年的梦 一瞪眼的工夫 一夜的梦 砍树 年轻人 序 年轻人 尝试 爱的坟墓 女的旅伴 失意 一男一女 阿三 明朗 追求 凶手 疑心 误认 练习 月宫里的风波 月宫里的风波 成名的梦 河 螳螂学者 山神老爷的汨 旁听 失恋的猪 荣归 一万元和五千元 春夜 三姐妹的幸福 脏土堆里 神的恩惠和罚 人类的脚 十个仙女 秋天在坟里 希姑 作家的手 小益明的梦 入伍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慈灯杂集(上) 黑夜 郑先生和他妻 照相册 鹦鹉 火线 末路 草的烟 米 狮与虎的怨仇 星期日 海边上 要账 老爹的梦 丈夫和妻子 骑功 等一天 草原的梦 谷草垛 夏晚 鬼的话 变迁 猫 赌徒(残篇) 同情 哥哥的还家 小钟 义儿(残篇) 冬天 艰难 幻景 可怜虫 七年后 拳术师 方盘 贼 一个失业人(残篇) 深林的战士 梦 鸡小姐 假面(残篇) 不倒翁(残篇) 笔记(残篇) 失业人的日记 访问父亲的梦 烦闷的夜和胡思乱想 黄昏 黄花鱼 弟兄 苍蝇 五封信 花的种子 抬泥 待机(残篇) 微笑 C君 小事情 小仆人的日记 茶房 车厢内 无形的网 一个青年的死 一幕短短的人生 怪帽子 山中 一个艰难时期 中秋节 舞台 李四 未来世界的文学家 君子 六杯茶(残篇) 冬夜 家常事 枕头 秋桂 苦命人(残篇) 大眼睛 一个朋友 傻子 街头 落雪的一天 有本领的女人 呼声 访问(残篇) 冬夜的梦景 喝醉酒的人 母女 对于这个园地的意见 介绍一个业余公学 爱花 谁料这里开了些鲜艳的花 无母的悲哀 孩子王日记 老鸡的悲哀 荒唐鬼日记 炉边夜话 日记两篇 口才 两个姑娘 杀人犯 夜间三角戏 真正的情书 女侦探 姐姐的泪 母亲的坟 童年的伴侣 两个可怜的苦儿 再谈怎样写童话 盼望 早晨在路上 五年后(残篇) 新战术 破碎了的心 破灭了的幸福 老六是什么样的人(一) 老六的丈夫的老师(二) 过去的生命 我怎样写呀? 从战场回来(残篇) 在巴斯车上 金戒指(残篇) 慈灯杂集(下) 我的学校 军营那些事(残篇) 同乐会 夏日的河边 落叶 无聊 抬杠 留声机 日记十八种目次 军官日记 小学生日记 病人日记 小姐日记 在小学校(残篇) 人们最欢喜的事情 笔筒(残篇) 一个青年的生活(残篇) 凤阳花鼓(残篇) A、B几行字 金四老婆 迟 洗脸盆架 干什么好呢?(残篇) 嚣健的笔记 母亲的信 故事 给智兄 捕鱼(残篇) 范四爷 侮辱 理发铺中 挑水 两种痛苦 脚踏车和手表 罚金 冷 离门 片断的回忆 爱音乐的小孩子 桥头 闲话 狼 吃饭与穿衣 回家 两个少年的悲惨 禀性 回信 护小头 坟旁 舅爷爷的奇迹(残篇) 壶的呻吟 成鱼 午后的街头 幸福 祖母的生平 许多原故(残篇) 给外甥 给关君 给弟弟(一) 给弟弟(二) 给作之 给妹妹(一) 给妹妹(二) 给妹妹(三) 给姐姐和妹妹 给成桑 给夏修人(一) 给夏修人(二) 给范传书(一) 给范传书(二) 给冯桑 给父亲 海边上的趣剧 驴的伤心 垃圾堆里的初恋 旧事 真的伙伴 喝醉酒以后 雨夜 假爱 工作和书(残篇) 童话集 赵老五和他儿子(残篇) 韩先生 狐疑(残篇) 公余随笔 天亮之前 星期六 涉世所得 因循 一篇散文 卖萝卜的 卖艺的人 诗与天才 瓦匠的女儿(残篇) 海上的雾 送别 火豆君的饥饿 复郝君的信 歪戴帽的人 结婚 梦 旅居的故事(残篇) 旅馆的一夜 妓女的来信 沈阳城里问卜 深夜的哭声(残篇) 茶房日记 虐待 冲突 天才的鬻卖(残篇) 人心 典当 泣 短笺 烦闷 同居之爱(残篇) 我的朋友 一缕白烟 好的教育(残篇) 盲人朋友(残篇) 画家的一幕(残篇) 星期日(残篇) 李家庄(残篇) 四个人的故事 雪夜 说到哪里做到哪里 序 列宁是全世界劳动人的恩人 说到哪里做到哪里 老牛拉车一股劲 从前学技术的困难 现在学徒好像走道一样容易 咱们还有什么缺点 不识字太别扭 学习就像盖房子打地基 其他 大象和小蛇的故事 螺丝钉和废铁 天津汽车制配厂职工代表来京将试制 成功的汽车献给毛主席朱总司令 闹地位的小锤 列宁的相片 我所知道的苏联人 一个苏联老大娘 学习初步反省 学习反省的第二步 附录一慈灯小传 附录二杨慈灯著作及有关研究、评论、 回忆、出版经历的报刊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老画家 你如果看见这个烈性的老头子,你一定很厌恶他。 他是好久以前搬进我们这个吵吵闹闹的大杂院里来的,邻居都说他靠卖画生活。他的家族是:一个将近五十的老婆子,头上披着散乱的灰发。一对乌黑的小眼睛,没有牙。一个二十六岁还没有婆家的姑娘,四方脸,尖下巴,鼻子是扁的,大脚。一个十三岁的小子,是过房的,圆脸大眼睛,非常的淘气。这几个人全靠老头子的两只手吃饭。 他的年纪少说有六十了,戴一顶瘦小的黑色瓜皮帽,又肥又大的长衫就像和尚的道袍,一双像鹰似的炯炯的慧眼,在斩齐的眉下放着高傲的光,好像无论什么都看不起似的,还有苛薄的嘴唇,顽强的固执的胡须,个子倒不小,走路的时候很魁梧的样子,拖着两只笨重的脚。 谁也不信,这样一个老家伙会画什么画! 他的老伴,那个没有牙,好像妖怪的老婆子时常和他吵闹:“你什么时候吃饭哪?顿顿吃饭和你怄气,怄一辈子……” 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看见他老老实实地伏在明亮的玻璃窗前,手里握着粗笔杆,沉思的,轻轻的在纸上点着,抹着。忽然,把笔放下了,用力的把拳头在桌上打几下子,回过头去对着老婆像发狂似的大声吼叫: “饭好你们就吃!偏来捣蛋!混东西……” 像这样的吵闹,一天大概总会表演几回。 他的老婆时常对别人叨咕:这个老头子,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的古怪,越老脾气越大,好像要发疯似的。 早晨天不亮就爬起来,像房东家那只衰弱的老狗一样,在院子里无精打采的走来走去,又故意似的把脚在石台上踹得特别的响,往往把别人惊醒他自己都不知道,天一黑就昏昏的睡去,人家稍稍的用一点儿大声说话他也不高兴,小孩子的哭声他更烦恼了,说是打扰了他的睡眠。 有一回,我和几个寂寞单调的光棍子朋友借来一个手风琴,一个胡琴,一个口琴,在星期的晚上连吹带拉,打算把这个苦闷的夜改变得有趣一点儿。想不到那个老头子像幽灵似的,悄悄的进来了,对我们厌恶的摆摆手,好像对谁下命令似的,叫我们停止这种喧吵: “各位……对不起,别闹了,你们这样吵闹我睡不着觉!” 没有人理他,连一句话也不愿意和他讲。他走后,我们的音乐会来得更热闹。胡琴像顽皮似的发出尖锐的刺耳的叫声,口琴奏出活泼轻快的调子,手风琴淘气的哼呀呀,歌声像嗥驴,加上用力的跺脚和拍手,房子就几乎震塌了! 这一夜,那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差一点儿气死。 我们躺下以后,还听见他不住的哼着,因为失眠的痛苦,像狼似的长嗥,那嗥声含着无限的悲酸,我们有点儿后悔,不应该残酷无情的侮辱一个快要进土的老年人。 但是过后就忘记了,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在我们的生活里让良心的顾问来裁判,我们这些人,只要有快乐可寻,别人的血和眼泪一概不管。一到夜里我们这个光棍子宿舍,该拉的拉,该唱的唱,不会拉的不会唱的用筷子敲打饭碗。 老头子从我们屋前经过的时候,总是仇恨的用眼角往我们屋里看,好像我们这屋里有他不共戴天的大仇敌一样! “这个老家伙真骄傲!” “哪天他进来干涉我们,应该给他几拳头!” “再来就捶他!” 我们这样野蛮的决定了。 他的女儿和他也不大和气: “爸爸,你再不吃饭,饭凉没有人管!……” “什——么?”他咆哮的跳起来,像一匹因为斗争而筋疲力尽的野兽,哀愁的,愤怒的瞪着那一对充血的眼睛: “你说什么?没有人管?你们都死尽了么?兔羔子!给我滚出去!滚蛋!” 接着是用力的拍桌子,嘭嘭的跺脚和凶狠的咒骂。 十回有九回的吵闹总是为吃饭。 起初,和别人一样,我也盲目的厌恶他,像厌恶苍蝇一样。但是到后来,很羞耻而且悔恨的从我心里把厌恶他的感情矫正了。 每天,从可爱的太阳出来到落下,他不动的伏在屋前的长案上,外面不论有什么动静决不理,不停的在纸上抹来抹去,有时到了暮色苍茫的黄昏,他还聚精会神的伏在那里,头愈发的垂深了,沉思着,像做梦一样,这幅艰巨,黑暗,痛苦的创作的图画深刻的动了我的心。 我因诚实的忏悔和亲密的感情渐渐的和他接近,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朋友。 他从前在旧军阀时代当过团长,参加过直奉血战,差一点儿送了命。因为脾气特别,常和上司别扭,后来打了差事,于是就决心画画度过这一生。因为他从小学过,当差的时候也是不断的学习,很有根底。但是在这方面虽然是顽强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儿成就,没有人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刻苦的画家。现在,他一张绞神熬血的山水即使走运气不过卖十块钱,有些富人爱他的画却不肯多出钱,我对于画是门外汉,不明白他的作品好坏,我只是觉着他出了一生的血力,没有人理解他,这似乎太凄凉了! “唉!我没有天才,我是个笨人,不适于干这个……” 他这样对我说的时候,还悲哀的喘口闷气,用两只清瘦的手默默的捧着脸。他的女儿送一杯水给他,因为撒出一点儿在桌上,湿了他的画纸,他生气了,吹起胡子来: “你不睁开眼睛么?”大姑娘噘着嘴唇去了半天没有回来,他更加生气,像牛似的大声狂叫: “兔羔子!把桌子擦擦呀!”P3-5 序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出版界将有多种关于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作品出版。在这些选题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线装书局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这是一部近三千万字带有综合性和系统工程的图书;二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杨慈灯文集》,这是一部近三百万字,首次结集的个人专集。《杨慈灯文集》的出版又恰逢杨慈灯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在这样一个具有双重纪念色彩的年度里,由杨先生故乡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文集,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杨慈灯先生是东北沦陷时期一位多产的辽宁籍作家,当年,他的作品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知名度颇高。文学界曾将他与沈从文并列,说“慈灯之在东北,恰如沈从文之在南方”。且又是抗战胜利后在北平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创办《鲁迅晚报》,1949年之后进入中南海任工会主席的人物,但他的文学成就却长时间被湮没无闻,以至于在我所主编的收入人名最多的《辽海名人辞典》一书中,也将这位名人遗漏,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好在有杨慈灯的儿子夏正社先生,他用了数年时间,满世界地搜寻他父亲的作品,花了几万元钱在《中华读书报》和“孔夫子旧书网”上做广告,将杨慈灯的作品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寻到,终于有了这部《杨慈灯文集》。但这也不是杨慈灯作品的全部,有些怍品如单行本,时隔七十多年后,至今已无处寻找。其中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五百余万字的《辽东半岛的春天》,未及出版,即在“文革”中被焚毁。 在搜寻杨慈灯作品的同时,夏正社先生还一并寻找有关杨慈灯生平事迹、文学评论等方面的资料近一百余种,这就是附于文集之后的《杨慈灯著作及有关研究、评论、回忆、出版经历的报刊书目索引》。同时,夏先生还根据相关史料和家人的回忆,写成了《慈灯小传》,从而给今天的读者一个相对完整的杨慈灯生平简介。 根据夏正社先生的叙述,我们得知,杨慈灯1915年生于山东胶东平原上的一个乡村里,少年时即学业优异,写得一手好小楷,经常帮助佛寺住持抄写经文,并得以随住持学习武术。住持给他起了一个“慈灯”的名字,意为习武之人要有“待人慈悲,心明如灯”的胸。Im。20世纪20年代中期,全家闯关东到了大连。在大连落户之后,杨慈灯做过小旅馆的杂工,后来又进入伪满洲国的日本军官学校。因为他的武功和学习成绩,毕业留校做了一名教官,当时他还不到二十岁。出于对文学的喜好,他开始写作,并很快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其创作题材与体裁广泛而多样,涵盖小说、散文、随笔、童话,并深得读者喜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佯装有病脱离了军校,开始以写作为生。到了抗战胜利前后,他的创作已风生水起,以杨慈灯及杨小先、杨剑赤、慈灯、赤灯等笔名,累计发表各种作品一千余篇,当时大连最大的报纸《泰东日报》专门为他开辟了专栏,每天连载他的小说,有时候甚至一天会刊发他的两篇文章。其间,东北地区的其他报刊也纷纷给他开辟专栏,一时间,杨慈灯的名字在读者中几乎无人不知。 从抗战后期开始,杨慈灯就关注苏联文学,曾读了大量苏联文学作品,抗战胜利后,他与多位苏联红军作家成了朋友,经常用俄语进行交流。他的作品深受苏联红军作家的赏识,当苏联红军撤出东北的时候,曾有人动员他去苏联,并给出相当高的条件,但杨慈灯坚持认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源泉在东北、在中国,如果离开自己的家园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根基,所以他执意留在中国,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了北平。 在北平,他以笔名杨上尉和夏园继续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其中夏园的名字最为响亮,这也是后来他的几位子女均以“夏”字为姓的缘故。在北平期间,杨慈灯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先是参与创办《平津晚报》,不久这份报纸因刊发进步和红色文章太多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来又参与创办《鲁迅晚报》。据1982年第二期《新闻战线》刊发的金冶、陈思先生《<鲁迅晚报>出版始末》一文的介绍,这份报纸先后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和城工部领导下,由戈更、吕平、夏园等地下党于1946年2月25日创刊,为八开二版日报。为了筹集办报经费,杨慈灯等人几乎拿出了全部家当,他甚至把妻子陪嫁的结婚戒指和金首饰都变卖了。报纸的创刊号上,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第十二章中的一部分作为发刊词,题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此后这份报纸每天都刊发新华社的消息和北平百姓贫苦生活的报道,还有郭沫若、何其芳、林默涵、吴晗、丁玲、秦牧等进步作家的文章。其中最醒目的是每天连载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直到停刊时,全部连载完。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如此办报,当然难以持久。1936年3月26日,《鲁迅晚报》被迫停刊。虽然它只出版了一个月,在北平却影响很大。3月30日,新华社在延安发了题为“北平国特横行,《鲁迅晚报》被迫停刊”的电讯,第二天的《东北日报》等都进行了转载。 《鲁迅晚报》停刊后,在时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城工部部长刘仁的安排下,杨慈灯进入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做教师,后又到晋察冀行政公署任秘书。北平和平解放后,杨慈灯随中央机关一起进了中南海,先后担任陈云、何长工、吕正操等多名中央领导的秘书,还任过中南海的工会主席。天生喜欢创作的杨慈灯,最想做的事还是写小说,于是在他的坚决要求下,调到了电影局剧本创作室。在电影局,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他开始了长篇巨著《辽东半岛的春天》的创作。这是他酝酿了十几年的一件事,他要写出一部中国人的《静静的顿河》。那段时光,他住在安静的四合院里,邻居是电影局局长陈荒煤,两个人经常在院中的老槐树下喝茶、聊天、谈创作。 …… 我初识夏先生是在2012年秋天,当时他读到了我写的《朱媞和她的<樱>》这篇文章,文中提到:“《樱》当时由国民图书社在长春出版发行……当时以写军人题材小说知名的作家杨慈灯和写儿童小说的作家杨光月等都在国民图书社出书。”只因文中提到了“杨慈灯”的名字,夏先生就辗转打听我,最终通上了电话。就这样我们开始相识,也让我开始了解他的父亲杨慈灯。 记得是2012年冬至那天,沈阳一场大雪过后,夏先生从珠海转道贵阳飞来沈阳。当天晚上,我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洪先生一起请他吃饭。他生于1954年的北京,那时正是他的父亲创作《辽东半岛的春天》,经常和陈荒煤在老槐树下喝茶的时日,后来他一直陪在父亲身边直到贵州。他从过政,经过商,教过学,曾任珠海市南方社会经济贸易学院院长、东方速记文秘函授大学校长、珠海市华南工商管理进修学院院长、少年与法杂志社社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高级顾问、日本早稻田速记秘书专门学校高级顾问等。他早在1983年就开始创办东方速记函授中心,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速记教育家,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速记人才。著有《现代秘书必学》《实用公共关系学》《公关应用》《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入门》《签订经济合同指南》《交易谈判技巧引导》《市场营销诀窍》《实用企业竞争战略》等。他是一位典型的儒雅通达的谦谦君子,为人诚恳、醇厚和书卷气。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喝了一瓶他从贵州茅台酒厂带过来的茅台酒,聊了很多关于他父亲的话题和《杨慈灯文集》出版的相关事宜。 第二天,我陪同夏正社去看望李正中先生。李先生和夫人朱媞当年都与杨慈灯相熟,他们不仅在同一家出版社出书,抗战胜利后,杨慈灯还经常在李正中主编的《东北文学》上刊发作品。当时李正中先生已经九十二岁,身体健朗。夏正社见到李先生,特别地亲切,他说:“看到李老,如同见到父亲。父亲的影子,在这些父辈人的身上似乎还能见到。”李先生听说要出版《杨慈灯文集》,很是高兴,过后还为文集特地赋诗并书之:“不堪回首忆前尘,黑水白山痛陆沉。浩气钦君挥椽笔,揭穿觊觎虎狼心。”对杨慈灯创作的历史意义表达了由衷的赞佩,这既是老友之间的情谊,又是民族大义的感怀。 “浩气钦君挥椽笔”,怀着对杨慈灯的敬佩之情,写了以上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字。好在经过两年时间,经过夏正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搜集、整理、校对和设计,如今《杨慈灯文集》终于完成印刷之前的所有工作,即将付梓。读者可通过这部文集,进一步深入了解杨慈灯先生,了解那个时代里坚持以母语写作,坚守民族文化一脉香火的作家们的精神和风华。感谢夏正社先生,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此文集的出版无疑又为辽海文化、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乙未早春于沈阳乐毅山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