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厢记(精注插图本)/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分类
作者 (元)王实甫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与“红楼”并称“双璧”——《西厢记》

王实甫代表作,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高峰,书生千金的生死绝恋在多种语言版本流中广为流传。

《西厢记(精注插图本)》讲述了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偶遇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侍女红娘的协助下,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约束而结合的故事。

内容推荐

《西厢记(精注插图本)》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西厢记(精注插图本)》讲述了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偶遇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侍女红娘的协助下,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约束而结合的故事。该剧表现了张珙和崔莺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目录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楔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困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附录

 中国戏曲知识简介

 经典唱词

 《西厢记》历代评论

 莺莺传

 《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西厢记诸官调》(节选)

试读章节

中国戏曲知识简介

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艺术因素,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中国戏曲之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萌芽,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汉有歌戏、百戏和角抵戏。唐有歌舞戏和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北宋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渐渐综合,宋杂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元代时,北方出现了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著名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明清时,各地方剧种兴起,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剧本一般分为“出”或“折”,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技术要求很高。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两者。

一、戏曲主要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山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元末昆山(今属江苏),当时民间流行南戏腔调,经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明嘉靖年问,戏曲家魏良辅等人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调,使昆山腔更为丰富,称“水磨调”。传奇剧本多用昆曲演唱。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等。明万历以后,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全国还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昆、湘昆等。昆曲曲调清丽婉转、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著名昆曲剧目有《长生殿》《牡丹亭》等。

2.京剧

京剧,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国粹”。清嘉庆、道光年间,四大徽班在北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一些民间曲调,渐渐融合,最终创作出京剧。自咸丰、同治以来,经梅兰芳等人加以改革和发展,京剧逐渐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等。它的表演颇具气势,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著名京剧剧目有《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等。

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清道光末年浙江嵊县(今嵊州)的曲艺“落地唱书调”,称“小歌班’’或“的笃班”。1917年左右进入上海,称“绍兴文戏”。表演先以男演员为主,后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起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剧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演风格。以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为主要曲调。著名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4.黄梅戏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乾隆末传入安徽安庆一带,用安庆方言演唱。在剧目和音乐上,黄梅戏曾受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黄梅戏表演曰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唱腔分花腔、彩腔、正腔三种。著名黄梅戏剧目有《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

5.评剧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清末时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莲花落”和“蹦蹦’’的基础上形成,先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等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变而成。早期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板腔体结构,有慢板、二六板、尖板等。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日趋成熟。著名评剧剧目有《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P136-137

序言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元王实甫作。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其作品风格秀美,细腻委婉,大多以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為题材。尤以《西厢记》著称于世。

《西厢记》的故事源出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小说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所以又被称为《会真记》。该小说主要叙述贫寒书生张生与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相爱,最终张生始乱终弃,再娶,莺莺再嫁的故事。对于这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张生,后人斥责他为“薄情年少如飞絮”。他对爱情不忠,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元稹在这个小说中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来美化张生的行径。同时,该小说反映出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莺莺传》:“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之后,《莺莺传》在世间流传,成为许多文人写作的题材。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所知的有秦观的《调笑令》、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

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这部作品突破原有题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做了大的改动。故事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两人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双双私奔。作品改变了《莺莺传》的结局和张生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两人冲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爱情的主题思想。

而最为世人所熟知并在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主要描述了书生张君瑞在寺庙中遇到崔相国千金崔莺莺,两人顿生情意,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崔老夫人的强行阻止、贼将孙飞虎派兵欲抢莺莺为妻等重重障碍,两人在鬟红娘的帮助下,最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剧本突出了张崔之间的纯洁爱情,语言优美生动,在戏曲文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和之前相同素材的文学作品相比,题材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和人物形象刻画更鲜明。这部杂剧加入了红娘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作为张崔两人感情的助推力,并创作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结局,进一步歌颂了冲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精神,这也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问世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后世对它的评论也层出不穷,清朝金圣叹就将王实甫的《西厢记》评为“第六才子书”。它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牡丹亭》《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它的民主思想。它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它与《红楼梦》被后人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西厢记》的刊本不下百种,仅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这本校注本以明代凌潆初鉴定的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在坚持《西厢记》原著文字不变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对难解的词句加以注释。并节选了《莺莺传》《西厢记诸官调》原文作为附录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熟悉这个故事的流传轨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编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