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梦》是一本讲述作者谢敬华人生理想的故事,作者以自传体纪实文学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他迈向毕生理想的不懈努力。
本书是一本凝聚作者新闻采写经验的专著,讲述的是一名成绩卓著的资深通讯员关于新闻采写的体会与经验,而这些大多是从采写实践中总结获得的。
本书更是一本有关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镜鉴。
| 书名 | 我的记者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谢敬华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记者梦》是一本讲述作者谢敬华人生理想的故事,作者以自传体纪实文学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他迈向毕生理想的不懈努力。 本书是一本凝聚作者新闻采写经验的专著,讲述的是一名成绩卓著的资深通讯员关于新闻采写的体会与经验,而这些大多是从采写实践中总结获得的。 本书更是一本有关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镜鉴。 内容推荐 《我的记者梦》是我省一位优秀作家、新闻通讯员谢敬华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从一个只上过九年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位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供稿的优秀新闻通讯员的成长经历和苦乐故事。本书文笔朴实优美,饱含深情,内容真实感人,颇具励志意义。 目录 序 1.从茅草屋里放飞梦想 2.让书为梦想插上翅膀 3.十五岁,给《光明日报》投稿 4.下笔有好字 抄稿遇良师 5.穿越生死线的采访 6.读者心中的“组织部长” 7.一枚难产的“蛋” 8.乐为“小草”唱赞歌 9.不敢讲真话,当记者干什么? 10.沉到深处始得“金” 11.练好言论写作基本功 12.与记者合作的短暂机会 13.愿教手中笔 常传正能量 14.留心之处解皆文章 15.用爱点燃写作激情 16.今夜星光灿烂 留下遗憾从容说(后记) 试读章节 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天下午,姐姐从学校回家又给我带来了几份《中国青年报》,我读到很晚还没读完,因为报纸上的一些文章内容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姐姐就在旁边帮我解释。我突然好奇地问姐姐:“这报上的文章都是谁写的?”姐姐告诉我,文章是记者写的,记者是专门给报纸写文章的。我把手中的报纸朝姐姐眼前一摊,神气地对姐姐说:“姐姐,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记者。”姐姐以为我是说着玩的,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用不信任的目光望着我,说我人小心大,那记者可不是好当的。我问姐姐怎样才能当一名记者,姐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了要当记者必须学好语文,写好作文。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反复回想姐姐说的这句话,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当一名记者,写出很多很多的精彩文章,让更多的人读我写的文章。 姐姐睡在床的另一头,见我很晚不睡觉,便起身问我为什么不睡觉,我告诉姐姐说,我要当记者,正在想着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姐姐揉了揉睡得惺忪的眼睛对我说:“当记者,你做梦啊,快睡觉吧!” 姐姐说得很对,就是在那天夜里,在故乡的那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十一岁的我,在心底深处,放飞了当一名记者的远大而美丽的梦想。然而,姐姐做梦也没想到,十多年后,我的文章竟然真的陆续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上刊登了。 “要当记者必须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姐姐这句不经意的话,从此成为我学习语文、写好作文,当一名记者的座右铭和动力加速器。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我的写作能力在高中同届四个班的两百多名学生中一直名列第一,学校每次举办作文展览,我的作文总是被张贴在突出的位置,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对于好多学生来讲,写作文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每逢遇到作文课,总有那么一些同学愁眉苦脸,满腹怨言,轻率应付,草草成篇,还有的干脆用点小恩小惠请同学帮忙代写。而我心中因为有个梦,所以对写作文特别感兴趣。每逢上作文课,我不但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而且另外多写一篇自己拟题的作文让老师修改,意在通过多写,多练笔,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上高二时,我的语文成绩在全班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有时上语文课赶上老师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堂讲课,老师就安排我给同学们讲课,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信任与荣耀。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赵敦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具有较高的语文教学水平和写作能力,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和电影剧本,他对我在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十分欣赏,倍加关心呵护,对我精心施教,希望我将来在文学创作上能有所成就,成为一名作家,他没有想到我心中早已放飞一个记者梦。其实,在作家与记者之间,我在心里第一选择的是当记者。小时候,自己立志当一名记者,出发点是能写出一些好文章让人们阅读,长大后,我才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记者身上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社会责任,与作家相比,记者能用自己的文章,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挖掘新人、新事、新观念,弘扬文明,鞭笞丑恶,激浊扬清,传递正能量。我之所以立志当一名记者,正是看中了记者光荣而艰巨的社会责任与重大使命,这也是多年来激励我奋发努力、拼搏进取的最大精神动力。 P2-4 序言 和敬华先生结识,缘于共同的朋友——知名作家、编辑傅康先生的引荐,因是同道,又是本家,颇有好感,几次接触观其为人率直,待人诚恳,疾恶如仇,与我共性颇多,遂成知己。给我一份厚厚的文稿叮嘱多提宝贵意见,于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细翻阅。读敬华先生的《我的记者梦》,就像静静倾听一段段亲切动人的励志故事,才知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曾穿梭于硝烟弥漫的老山猫耳洞,曾驰骋于漫天风雪的内蒙古大草原,也曾平静端坐于农行储蓄所,不论海角天涯,荣辱浮沉,他始终怀揣记者的梦想,勤奋耕耘,奋笔疾书。作为一个只上过九年学的农村孩子,一个为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记者抄写稿件的年轻士兵,一个业余通讯员,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作品50余篇,其保持的一个月内在《人民日报》刊稿3篇的纪录,18年来在淮北新闻界尚无人能破。 《我的记者梦》是一本讲述作者人生理想的故事。作者以自传体纪实文学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他迈向毕生理想的不懈努力。虽然他始终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但却收获满满。在敬华先生眼中,记者职业与国家命运、百姓幸福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穿梭于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奔走于忙碌的金融岗位,他都在履行着一个记者的职责。他的心里,他的笔下,总是和时代变迁、世道人心息息相关。新闻采写是敬华先生的最爱,背着一架相机,拿着从不离手的呆访本,是他的“标准秀”。近花甲之年的人了,这个习惯依然不改,细节中透出他对新闻的挚爱。每到一处,每经一事,他都细细思考,反复揣摩;报道无论题材大小,篇幅长短,他都亲至现场,眼看手记,仔细核查;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采访经历已年深日久,他仍记忆犹新。一个人若没有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与执着,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的记者梦》是一本凝聚作者新闻采写经验的专著。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很难完全在课堂上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记者梦》有着很大的价值。本书讲述的是一名成绩卓著的资深通讯员关于新闻采写的体会与经验,而这些大多是从采写实践中总结获得的。它告诉我们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更告诉我们这些素质是怎样养成的;它提示新闻需要哪些特殊的诉求,更告诉我们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与新闻价值判断的内在联系;它讲解采写工作的基本准则,更告诉我们如何把这些准则融汇到实际采写的全过程;它分析记者的职责与道德操守,更现身说法如何在实践中努力恪守,洁身自好。关于如何做好新闻采写的讲义不可谓不多矣,惜乎大都在“为什么”或“是什么”上用墨太多,但在“怎么做”上往往语焉不详,论述不精。敬华先生讲的是新闻采写的真经,这些真经又是非亲历者不能道出来的。 《我的记者梦》更是一本有关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镜鉴。敬华先生的坦诚、朴实和厚道得到了与他接触过的领导和同事的一致称赞与敬重。他的为人处世在书中也一览无余。对祖国他满腔热血。十九岁参军,出没于命在旦夕的老山战场,凭着英勇无畏勇立战功,晋升少校;对工作他绝不拈轻怕重,退役后的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繁忙的金融工作与新闻报道中度过的。记不清多少次为了完成行领导布置的采写任务,他顶风雨冒酷暑奔走在采写一线;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为了写就一篇自己满意的稿件他熬夜到天明;对同事甚至素昧平生的人,他有一副古道热肠,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对家庭和亲人,他也总是想方设法尽一份自己的职责。他能每日为八十多岁瘫痪在床的老母端茶递饭,也能言传身教教子成才,更能与老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所以,他战斗过的部队和工作的单位,老老小小都敬重他、信任他。 敬华先生的这部专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做事要认真,稳扎稳打能创造机遇;为学要执着,积少成多必有收获;做人要正派,不走弯路便是捷径。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他秉笔直书纵横古今的激扬文字和矢志不渝实现人生理想的行为中收获许多感动与启迪。 是为序。 谢天勇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 后记 留下遗憾从容说(后记) 2013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某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到我家中采访,让我讲述一下如何从一个只有九年学历的农村青年走上文学之路的。其间,我把自己近二十多年来发表的各类稿件从书柜里翻腾出来,堆放在地上,足有二三尺高。这位记者看到如此多的稿件顿时倍感惊讶,随手捡起几份稿件看了看,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等,大多数是新闻稿件。他问我这堆稿件有多少篇目,我说大约有三百来篇。这位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此前只知道你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已经出版了三本书,没想到你在新闻写作上还有如此成果,并且是一般记者都很难达到的这么高的写作水平,你不妨把你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经历写本书出来,这岂不更有意义吗?就是在这一天,我才萌生了写作《我的记者梦》这本书的念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便播下了两颗理想的种子,一个是长大后当一名记者,写出很多很多文章让大家看,另一个是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写出很多很多文学作品供人们阅读。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校读书,还是回乡务农,无论是投身火热的军旅生活,还是在金融岗位工作,我的人生之路始终围绕着这两个美好的梦想而奋斗着。由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等原因,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业余新闻稿件的写作,这也是我在部队政治机关曾一度兼职新闻报道工作的缘故吧。出于对记者这一光荣而神圣职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在部队工作十七年间,我除了参加军、师举办的通讯报道员培训班学习外,还一直坚持自学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我自信我能够写出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也一定会实现当一名记者的神圣梦想。 梦想是墨,追求是砚。为了早日实现当记者的梦想,我挤出空余时间刻苦学习钻研新闻写作知识,对诸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优秀新闻稿件反复阅读,认真分析、仔细揣摩其写作方法和技巧。此外,在当业余通讯员期间,我还有幸多次为新华社、《人民日报》军事部的高级记者们抄写稿件,在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上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并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当年我在部队工作时,是很有机会实现当记者的梦想的。我还在团政治处当通讯报道员时,解放军报报社和军区报社的记者对我在新闻写作上所具备的天赋就十分欣赏,他们热情地鼓励我多写稿,多刊稿,希望我在部队新闻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在部队,作为一名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如果发表的稿件多,且质量优秀的话,不仅可以提干,而且还可以被军报聘为记者,因为当时报社对记者的专业学历和文凭要求并不太高。而我在部队提干后,主要从事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理论学习宣传工作,新闻报道一直是兼职在做。虽然也写作和发表了一批有质量的新闻稿件.但总的成果不大。因此,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使我在部队工作期间没有实现当记者的梦想。-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当时也才三十五六岁年纪,也正是人生创业的黄金时期。随着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对新闻写作的热情更高,兴趣更大,对梦想的追求也越发强烈起来。这期间,随着刊稿率(我的新闻稿件在中央、省市级报纸的平均刊稿率达95%以上)的不断上升,我对新闻稿件的写作与部队工作期间相比。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部队搞新闻报道,大都是带着任务去做,每年上级下达的刊稿数量必须完成,我所拥有的是一种被动的写作心态。而到了地方工作后,在新的环境下,我突然发现我一下子拥有了如此广大的信息量,有许多可供我选择报道的信息源,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新闻写作热情与写作冲动,我是发自内心地、满腔热忱地去采写新闻稿件,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写作心态。而两种不同的心态,自然就促成了两种不同的实践与结果,前者属于小打小闹,而后者则是硕果累累。 从当初我立志当一名记者,到如今年近花甲,四十多年来,在追求记者梦的过程中,我曾经遭遇过不少挫折与坎坷,但我始终没有灰心过、放弃过。虽然我最终没能实现当一名记者的梦想,在追梦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我依然欣慰并快乐着。因为我毕竟真心地热爱过,真情地投入过,执着地追求过,顽强地拼搏过,且收获还是很丰硕的。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面世之际,我衷心地感谢我的姐姐谢益红,是她当年从学校里经常带回一张张《中国青年报》让我阅读,使我在幼小的心灵里放飞了一个当记者的绚丽梦想。真诚感谢我所在老家生产队原队长刘士强,当年我参军入伍时,他花8元钱买了两支“金星”钢笔送给我,鼓励我用两支钢笔写出人生的精彩篇章。我很骄傲,我没有辜负他对我的殷切期望,我用这两支钢笔为部队政治思想建设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文电材料,写作并发表了近百篇新闻稿件,让我的稿件连同我的名字一起出现在中国最高级别的报纸上,这两支钢笔在我心中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真心感谢中学时期我的语文老师赵敦伯,是他对我的无私教诲与栽培,使我中学阶段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我也是我所在的那所中学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作家。深深感谢淮北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谢天勇先生,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为我的拙作费心作序,通篇溢满爱才惜才之情。特别感谢淮北市农行党委书记、行长王文革先生,是他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我写好这本书,为农行青年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提供一份现实的教材,这是对我多年来从事业余新闻写作事业的最大肯定与褒奖。 数载追梦路,一首奋斗歌。人生有憾事,从容向君说。 谢敬华 2015年2月14日于桂花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