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将就朵拉案例中相关的精神分析史和相关概念,如歇斯底里、梦、双性特质、转移关系(transferences)等重要的主题,做若干简短的阐释和介绍,提及它们在精神分析史上的背景,以及在朵拉案例中进一步的重要地位,以期为这个精神分析史上重要的案例,铺陈些许和精神分析相关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作为读者阅读本书内容前后的参考。
| 书名 |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奥)弗洛伊德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的《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将就朵拉案例中相关的精神分析史和相关概念,如歇斯底里、梦、双性特质、转移关系(transferences)等重要的主题,做若干简短的阐释和介绍,提及它们在精神分析史上的背景,以及在朵拉案例中进一步的重要地位,以期为这个精神分析史上重要的案例,铺陈些许和精神分析相关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作为读者阅读本书内容前后的参考。 内容推荐 少女朵拉是一位歇斯底里症患者,有呼吸困难、神经质咳嗽、失声等症状。在与弗洛伊德的会谈中,她透露了病情之外的一些生活事件,比如父亲与邻居K太太的婚外情、邻居K先生曾经突然抱住她并强吻她的唇等。 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治疗朵拉,最终将疾病的成因归于性本能(原欲)的展现和潜抑。 在《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中,弗洛伊德巧妙运用《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及《性学三论》中的精华,力图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 目录 【译序】生之本能之火花 【导读】朵拉的梦、歇斯底里和其他 一个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 英文版编者序言 前言 Ⅰ 临床图像 Ⅱ 第一个梦 Ⅲ 第二个梦 Ⅳ 后记 【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在《歇斯底里研究》书中接下来的五个案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弗洛伊德和布鲁尔作为两名优秀的神经科医师,他们对案例怪异神奇症状的观察描述,并细腻且丰富地阐述个案的症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其中有许多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素材可供进一步的探究。而最后的“理论”部分,大抵未脱离《绪言通论》的结论,只是增加了生理学的描述,夹杂着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名词,并且更深入地阐释意念、情感、歇斯底里症状、类催眠状态,以及最后我认为最重要、不能进入意识的意念——“潜意识的意念”(所谓“心理的分裂”)理论。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朵拉案例之中有关歇斯底里症的部分。在书写朵拉案例时,弗洛伊德已经看过太多歇斯底里症的病患,很多都是十分严重的个案,在那个时期,弗洛伊德经过长期专注耐心的研究,对歇斯底里病患早已经异常熟稔。弗洛伊德提到他刚看到朵拉时:“那只是一个轻型歇斯底里(petite hysterie)的案例,有着所有最常见的身体和心智的症状:呼吸困难、神经质咳嗽、失声和可能的偏头痛,合并忧郁、歇斯底里式的失去社交能力,以及可能不全然为真的厌世(taedium vitae)。”对弗洛伊德而言,症状的丰富和特异似乎已经不再吸引他,“无疑地,更有趣的歇斯底里病患案例已经出版过了,它们通常都被描述得更仔细。”朵拉吸引弗洛伊德的,不再是歇斯底里的症状。弗洛伊德现在更有兴趣的应该是一些不同的事,他企图要“对这些最常见的病患和他们最常出现、最典型的症状,提出精确的说明”。弗洛伊德想要比之前更深入地探究歇斯底里症状的病因学,尤其是起源上的病因学,特别是经由诠释梦的技术,挖掘出《性学三论》中所提的婴孩化性欲的事实,并结合《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中所发现的若干原则,为他所探索的(或称为建构的)结果做间接佐证。事实上,弗洛伊德写案例病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阐释他的理论,并示范他的理论运用,同时处理其他人之前对他的许多质疑:“因为之前我曾被指控没有提出任何和我的病患有关的讯息,而现在,我将被指控提出和我的病患有关的讯息……” 比较《歇斯底里研究》,在朵拉案例之中,弗洛伊德对歇斯底里症状的说明,有几个部分是更加扩充和深入的。包括他对身心关联的再解释、歇斯底里的病因是在于病患心性生活(psychosexuallife)及同性恋之爱的主张、治疗中的“转移关系”等几点。 首先,他强调歇斯底里症身心病因的重要,并第一次提出“身体顺从”(somatic compliance)的名词:“每一项歇斯底里症状都包括两方面的参与。若没有一定程度身体顺从的存在,症状不可能发生,这是由身体器官之一,其中或相关的正常或病态历程所提供的。除非它有一种心理的重要性,一种意义(meaning),否则它无法发生超过一次以上__它自身重复的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症状的特质之一。”他甚至用“身体顺从”取代《歇斯底里研究》中所提出的“类催眠状态”:“歇斯底里问题的线索不在于‘神经分子一种特异的不稳定性’,也不在于‘类催眠状态’的倾向——而是在于一种‘身体顺从’……‘身体顺从’提供给潜意识的心智历程一种身体的出口。”歇斯底里器质因素的部分,因着身体顺从而成为其一的成因。另外,心理的成因,便是一种动机:“关于疾病动机(motives ofillness)在歇斯底里中所扮演的部分……一个症状进入病患心智生命中,开始时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客人……但是通常它会成功次发地找到一项。某些心理流(psychical current)或其他,会发现利用它是方便的,如此一来,症状设法获得一种次发功能(secondary function),而且像它之前一样,快速地于病患心智生命中下锚。”所以,弗洛伊德对歇斯底里始终未排除身体的病因学,只是他所强调的是先前被忽略的心理成因。身心两者其实有着各自的特色,他说:“……歇斯底里症状的身体这方面,是两者之中较稳定且较难置换的,而心理这方面是变异的要素,更容易发现取代的存在。” 而且必须强调,这些心理成因都是属于潜意识的:“瘫痪和卧床不起的女人,如果火势闯进她的房间,她会一跃而起。……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论及病患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个单独的要点:什么是意识的和什么是潜意识的,他们忽略了这种心理的区别。” …… P18-20 序言 生之本能之火花 又要出版翻译作品了,赶着最后一次许多收拾和校对的工作,配合着最近夏季明显的燥热,以及每天午时常常固定又急又大的雷雨,于是这阵子,心情老是又劳累又兴奋,想到自己真像当年在教室中挥汗苦读、勇赴考场的学子。其实蛮怀念当年这种感觉的,人生之中绝无仅有的奋斗经验。 翻译弗洛伊德作品的过程,也真的很像参加一场考试,那种考前很想考好、不允许自己搞砸、戒慎恐惧的心情。幸好当时仍进行的“弗洛伊德案例读书会”为我的翻译做了很好的把关和意见的交流。但心里仍是如履薄冰的,老是觉得不能对不起《弗洛伊德全集》,不能对不起所谓的“经典”,正像当年自己觉得背负着家族的期待似的,自己一个人,步步走得沉重。 偏偏,时机也是沉重而严峻的。“朵拉”案例、“女同性恋”和“朵拉”导读,是在2003年四五月SARS严重威胁期间,之前、之后急急地赶稿完成的。SARS所造成的空前恐慌,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医疗高危险的本质,犹记得当时,南北各医院相继“沦陷”,我揣想着,原来我的好朋友、重要的支持系统,包括自己,都是在南北各医院工作、身陷险境、必须与病毒近身肉搏一战的人。 想想,心理治疗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步步凶险!弗洛伊德在朵拉案例中提道:“……没有一个像我一样的人,召唤出那些栖息于人类乳房之畔驯服恶魔的最大邪恶,并且企图和它们搏斗,可以期待毫发未伤地度过这种苦斗……”孤单、无援、挣扎、骄傲、受了内伤不能喊痛……这似乎就是纵身跳入会谈室中某一层面的情境。治疗过程中,真的不可能希冀自己是如如不动且毫发无伤的,既然涉入了个案的生命,尤其是精神分析,胆敢宣称要涉人个案的潜意识生命之中,相对地,就必须有勇气和心理准备付出同等深层生命的代价,差别只是现实上受影响程度的轻重罢了。 于是,就这样,考试、翻译、SAPS期间、治疗过程中……生命中到处充满着沉重的考验,生命过程中有太多打不完的战役,对外在的现实和对内在的自己。常常,生命走到困顿的状态,弹尽粮绝、无路可走、注定失败、几乎灭绝:有时,治疗也是。感觉好像弗洛伊德晚年所提出的“涅槃原则”,死亡和掉落似乎是一种必然,无法可解的秀途末路。然而,又想到弗洛伊德在推演生/死本能的各种观念时,他有一小段引用单细胞生命和死亡的研究,来导出生/死本能的各种观念。印象很深刻的,是提到有机体如果有机会互相混合、交换物质,它们就可以保持生命的活力,不会老化,甚至可以返老还童。而使细胞和生命聚合的力量,正是原欲(libido)的本性。因为生之原欲,使得生命在趋向死亡和掉落的历程中,进出了某些生之火花,这是原欲的涌现,因而延长了生命,以及提供在困顿之中,不放弃地寻求突破和持续的力量。 想到会谈室中个案和治疗师因着彼此的承诺关系,无可避免地带来了生命“深层物质”的“混合”和“交换”,似乎这才是真正生之泉源涌现的关键,似乎这才是苦撑过许多困顿和战役的所依。想想,弗洛伊德终其一生不气馁、不动摇地坚持着治疗,坚持着原欲的理论,他是一位生之本能源源不绝的人,他的生之本能升华出精神分析的灵魂和生命,永远都是那么生意盎然地迎向挑战,生意盎然地投入现实世界。于是生命的困顿和灭绝仿佛有了救赎的希望:于是体会到生命不是因为不死而珍贵,生命是因必死却不断地有生之火花而灿烂。 想想,在自己生命中成长的各个阶段,有着无数困顿的经验,直至今日,如果可以庆幸自己还保有对生命恳切的热望,不致被阵阵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阴郁迷暗所完全吞噬,这背后其实也就意味着同时有许许多多的人,最早应该是原初的父母、生命的源头,继之是友爱的亲友,长成后是无数的个案和同侪……相识与不相识的人,纷纷与我“交换”了珍贵的生之泉源。于是在困顿中仍不放弃地做着困兽之斗,在战役中仍企图于早败中求后之险胜。 在翻译弗洛伊德这些作品的过程中,“生之本能”的观念一直如影随形地动荡着我,我深深地想起这林林总总。我低吟着、怀想着、感受着、思考着……并且,最后,深深地感恩着! 刘慧卿 生之本能之火花 又要出版翻译作品了,赶着最后一次许多收拾和校对的工作,配合着最近夏季明显的燥热,以及每天午时常常固定又急又大的雷雨,于是这阵子,心情老是又劳累又兴奋,想到自己真像当年在教室中挥汗苦读、勇赴考场的学子。其实蛮怀念当年这种感觉的,人生之中绝无仅有的奋斗经验。 翻译弗洛伊德作品的过程,也真的很像参加一场考试,那种考前很想考好、不允许自己搞砸、戒慎恐惧的心情。幸好当时仍进行的“弗洛伊德案例读书会”为我的翻译做了很好的把关和意见的交流。但心里仍是如履薄冰的,老是觉得不能对不起《弗洛伊德全集》,不能对不起所谓的“经典”,正像当年自己觉得背负着家族的期待似的,自己一个人,步步走得沉重。 偏偏,时机也是沉重而严峻的。“朵拉”案例、“女同性恋”和“朵拉”导读,是在2003年四五月SARS严重威胁期间,之前、之后急急地赶稿完成的。SARS所造成的空前恐慌,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医疗高危险的本质,犹记得当时,南北各医院相继“沦陷”,我揣想着,原来我的好朋友、重要的支持系统,包括自己,都是在南北各医院工作、身陷险境、必须与病毒近身肉搏一战的人。 想想,心理治疗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步步凶险!弗洛伊德在朵拉案例中提道:“……没有一个像我一样的人,召唤出那些栖息于人类乳房之畔驯服恶魔的最大邪恶,并且企图和它们搏斗,可以期待毫发未伤地度过这种苦斗……”孤单、无援、挣扎、骄傲、受了内伤不能喊痛……这似乎就是纵身跳入会谈室中某一层面的情境。治疗过程中,真的不可能希冀自己是如如不动且毫发无伤的,既然涉入了个案的生命,尤其是精神分析,胆敢宣称要涉人个案的潜意识生命之中,相对地,就必须有勇气和心理准备付出同等深层生命的代价,差别只是现实上受影响程度的轻重罢了。 于是,就这样,考试、翻译、SAPS期间、治疗过程中……生命中到处充满着沉重的考验,生命过程中有太多打不完的战役,对外在的现实和对内在的自己。常常,生命走到困顿的状态,弹尽粮绝、无路可走、注定失败、几乎灭绝:有时,治疗也是。感觉好像弗洛伊德晚年所提出的“涅槃原则”,死亡和掉落似乎是一种必然,无法可解的秀途末路。然而,又想到弗洛伊德在推演生/死本能的各种观念时,他有一小段引用单细胞生命和死亡的研究,来导出生/死本能的各种观念。印象很深刻的,是提到有机体如果有机会互相混合、交换物质,它们就可以保持生命的活力,不会老化,甚至可以返老还童。而使细胞和生命聚合的力量,正是原欲(libido)的本性。因为生之原欲,使得生命在趋向死亡和掉落的历程中,进出了某些生之火花,这是原欲的涌现,因而延长了生命,以及提供在困顿之中,不放弃地寻求突破和持续的力量。 想到会谈室中个案和治疗师因着彼此的承诺关系,无可避免地带来了生命“深层物质”的“混合”和“交换”,似乎这才是真正生之泉源涌现的关键,似乎这才是苦撑过许多困顿和战役的所依。想想,弗洛伊德终其一生不气馁、不动摇地坚持着治疗,坚持着原欲的理论,他是一位生之本能源源不绝的人,他的生之本能升华出精神分析的灵魂和生命,永远都是那么生意盎然地迎向挑战,生意盎然地投入现实世界。于是生命的困顿和灭绝仿佛有了救赎的希望:于是体会到生命不是因为不死而珍贵,生命是因必死却不断地有生之火花而灿烂。 想想,在自己生命中成长的各个阶段,有着无数困顿的经验,直至今日,如果可以庆幸自己还保有对生命恳切的热望,不致被阵阵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阴郁迷暗所完全吞噬,这背后其实也就意味着同时有许许多多的人,最早应该是原初的父母、生命的源头,继之是友爱的亲友,长成后是无数的个案和同侪……相识与不相识的人,纷纷与我“交换”了珍贵的生之泉源。于是在困顿中仍不放弃地做着困兽之斗,在战役中仍企图于早败中求后之险胜。 在翻译弗洛伊德这些作品的过程中,“生之本能”的观念一直如影随形地动荡着我,我深深地想起这林林总总。我低吟着、怀想着、感受着、思考着……并且,最后,深深地感恩着! 刘慧卿 后记 后记 我介绍这篇论文是一个分析的片段,这是真实的:但是读者会发现,比起其题目让人所期待的,它有更大程度的不完整。因此,对这样的省略,我应该尝试给一个理由才算妥当——这绝非意外。 分析的若干结果被省略了,因为当工作中断之际,它们未被足够肯定地建立起来,或者在可以建立关于它们的一般陈述之前,它们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它似乎可以允许的另一些关键点上,我已经指示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些特别的解决方案。在这篇论文中。我完全省略了技术的说明,技术完全不是自然而然跟着发生的,而是借着技术的方式,有价值之潜意识思想的纯粹金属才能从病患联想的原始素材中萃取出来。这随之带来对读者的不利,使读者没有机会测试案例解说过程中我的流程之正确性。然而,我发现同时处理分析的技术和一个歇斯底里案例之内在结构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我几乎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而如果我这样做,结果会几乎不能阅读。分析的技术需要完全分开的解说,可能需要用许许多多差异很大的案例素材来阐释,但不需要将每个特殊案例所获得的结果纳入考虑。在这篇论文中,我也并未具体化一些可见于我心智现象描述底下的心理假设条理。草率地尝试这么做,将不会达成任何事情;一个透彻研究的详论本身就是一册书。我只能向读者保证,我对经由观察精神官能症所泄露的现象之研究取向,并未有对任何特定心理系统的信誓,于是,我继续调整我的观点,直到它们似乎适用于解释那些靠观察而收集到的事实。对于避免纯粹思辨(speculation),我并未心存骄傲。我的假说之素材,是经由最密集和竭力的系列观察而收集到的。我在这个主题上的果决态度,可能特别易于招致攻击,我处理潜意识意念、潜意识思想续流和潜意识冲动,就仿佛它们比意识上的那些心理数据更正确有效、更无懈可击。但是这点我是确定的——任何人只要着手研究相同的现象领域,运用相同的方法,无论哲学家们有多少告诫,他会发现自己被驱迫着采取同样的立场。 我的一些医学同事将我的歇斯底里理论视为一种纯粹心理的理论,因为那样的理由,他们宣称它事实上(ipso facto)无法解决一个病理的问题。他们可能会从这篇论文中发现,他们的异议是基于他们不正当地把一种技术的特征转到理论本身上。只有治疗技术这部分是心理的:理论无论如何都不会忽略而不指出精神官能症有一种器质的基础——虽然它并不寻求任何病理解剖改变的基础,这也是真的,并且暂时以器官功能的观念代替化学改变,而这些化学改变是我们期待可以找到但现在还无法理解的。也许,没有人会意图否定性功能器质因素的特征,正是这性功能被我视为歇斯底里和一般精神官能症的基础。我臆测,没有一个性生活的理论可以避免认为某些具兴奋作用、确定的性物质之存在。诚然,在临床医学,我们所遇到的所有临床图像中,与使用特定慢性毒物有关的中毒和戒断现象,最类似于真正的神经精神官能症。 但是再次,在现在的论文中,我并未全面地进入关于今日所有可能说是“身体顺从”、保存的婴孩生殖细胞、色欲带及我们朝向双性恋的先天特质: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分析接触到症状的这些器去三年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一样。她让这件事又搅动了他们,报复他们,她让自己有满意的结论。她对K太太说“我知道你和我父亲有一段婚外情’;对方没有否认这件事。从K先生那里,她获得他对他先前所争论之湖畔场景的一种承认,而且把这些证明的消息带回家给她父亲。从此以后,她没有再继续和这家人的关系。 在这之后,她过得非常好,直到10月中,她有了另一次持续6周失声的发作。这个消息让我惊讶,我询问她是否有任何兴奋的原因,她告诉我这次发作是在一次猛烈惊吓之后,她看到一个人被一辆马车碾过。最后她说出事实:这个意外事件是发生在不做第--A想的K先生身上。有一天她在街上碰巧遇见他:他们在交通繁忙的地方遇到:他停在她面前,仿佛是慌慌张张的,在他茫然失神时,他让自己被一辆马车撞倒。然而,她可以说服自己相信他逃开了,没有严重受伤。如果她听到任何人说到她父亲和K太太的婚外情,她还是会觉得有些轻微的情绪,但是除此之外,她没有再进一步关心这件事了。她专心于她的工作,没有结婚的想法。 她继续告诉我,她来寻求帮助是因为一种脸部右边的神经痛,她现在日夜受此之苦。“它持续多久了?…‘确定是两个星期。”我不得不微笑:因为我可以向她显示就在两周前,她一定在报纸上读了关于我的消息片段(这是在1902年),而她确认了这点。 因此她所称的脸部神经痛是一种自我惩罚(self-punishment)——懊悔曾经听话地给K先生一个盒子,懊悔将她报复的感觉转移到我身上。我不知道她想要从我这里得到哪一类的帮助,但是我承诺原谅她,她曾经剥夺了我可以给她一个更彻底治愈其困扰的满足。 自从她拜访之后,数年又过去了。同时,这个女孩结婚了,而且确实——除非所有的征候都误导了我——嫁给第二个梦分析开始时进入她联想中的那位年轻男士。正如第一个梦表征了她转离所爱的男人而向父亲——也就是说,她迅速从生活中飞逃进疾病里——所以第二个梦宣示了她快要忍痛自由地离开父亲,再次重回生活中的现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