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之痕(BZ艺术创始人传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史青星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发明神奇的BZ艺术自组绘画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有人不以为然:“大陆就在那里,不过是被哥伦布发现罢了。”

饥寒交迫的日子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全球经济萧条,国内股市低迷,使得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芳邨的生活也更加不稳定了,更为糟糕的是,他并不懂得接受教训。锅炉房的蚊子并没有让芳邨记得接受教训,去调整生存状态。绚丽多彩的美梦、爷爷和天使们带给了芳邨平行生活的全新人生,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画室,还是流落街头,身旁似乎永远都有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在与他伴行。无论何种境地,芳邨都一如继往地把所有的钱花在买颜料、画布上。结果没多久,芳邨再一次没有钱买食物,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喝凉水充饥。人们常说饥肠辘辘的人眼大肚小,会急切地吃下大量饮食,把自己撑坏。饿极了的芳邨,就大口大口地喝凉水,把自己的肚子喝得圆圆的,胀到直不起腰来。付不起房租的时候,芳邨会被赶出出租屋,他只能带着装颜料和画架的一个个纸箱子,到大桥下面的桥洞中睡觉。当下雨的时候,桥洞下非常冷,芳邨的衣服和被褥常常被桥洞下的乞丐抢走,幸好他们对绘画工具和颜料不感兴趣,芳邨无奈之余,不禁暗暗庆幸。逃离了生死线的芳邨已经脱胎换骨,与女友分手之后,芳邨还是常常没钱就喝凉水、住桥洞,仍然是饥寒交迫,浑身打颤而无法入睡。但是,心情却大不相同,洞旁原来令他心烦的雨丝,在芳邨眼里已经是别有一番自然的美景。在那种情况下,如果再因饥寒交迫而生大病的话,就是变卖画架也不一定能捡回命。但是,幸运的是,芳邨竟然没病没灾,不能不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之梦”带给他可怕的诱惑的同时,也带给他莫名的庇佑。

一个人被梦想诱惑,当梦想的文字开始发挥魔力,九九八十一难就会排着队迎接他,同时又会有莫名的幸运之神在绝境时庇护他逢凶化吉。

每当画作卖出,芳邨就又重新租房居住,紧接着为了画画继续采购大量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然后很快将自己再次搞到破产的边缘。在下一幅售出前,芳邨往往捉襟见肘,难以为生。

勾魂摄魄的艺术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所周知的凡高《向日葵》,以划时代的价格——3亿多港元成交,成为轰动当时的国际新闻。九十年代以此3亿多港元用于收够中国近、现代名画家的作品,则几乎可把中国数代名家的作品全部买进,因那时张大千、齐白石、任伯年等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市场价格只有几万元,林风眠、吴冠中的作品有些只需数千,只有个别画作能达到万元以上,而更为年轻的优秀画家的作品,不过数百至数千元。

在北京开启绘画艺术生涯的最初近十年时间,芳邨看尽艺术界的繁华和衰落,这些事实给他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远远超过住桥洞的贫困对芳邨的影响,或者说,即使是只剩几毛钱,芳邨从来没有感觉自己贫穷过。

一幅凡高的作品,竟可换取那么多中国名家的作品,说明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严重偏低,中国一直以来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靳尚谊以中国画界泰斗的身份对媒体毫不隐晦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接触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画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画作,芳邨一直想超越,尤其是油画越来越逼近真实,画法越来越精致,加上科班培训代替了原来古典的民间学习方式,画法和技法越来越雷同,就像吴冠中说的,不同画家的画之间越来越没有区别,都像是一个妈生得,没有本质的突破。模仿西方的大师,即使是伦勃朗那样的大师,即使接近百分之百,也不过是重复前辈。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绘图软件层出不穷,无论多么高超的技法,用不了多久都会被计算机取代。画家一年才能画好的画,用先进的现代设备和技术,几小时甚至几秒就完成了。一直去模仿大师画画,这样真的能实现艺术梦吗?这样的艺术梦有意义吗?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们看来,芳邨这样的思考似乎有些过虑了,那时候的人还不能设想3D打印,还不敢设想油画的触感和立体感,也会被现代科技轻松实现。

但是,从来没有停止阅读科学著作的芳邨,已经敏感到了未来正在飞速飘来的,势不可挡的科技革命给绘画带来的冲击。

从4万7千年前的岩洞壁画开始,艺术比宗教更早地介入人类的心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和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可是,艺术史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尽管无数艺术家在勇敢地探索,杜尚、波洛克、波普艺术……期望改写艺术史,带给人类全新的美的感受。

现代高科技将终结艺术史,还是重新开启艺术新纪元?

从小怀有科学梦的芳邨,在对艺术发展越来越迷茫的时候,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杜尚的《泉》让人类明白,艺术不是有严格界限和划分的学科。它是对一切传统艺术观念彻底的否定与批判,包括,艺术创作的过程,形式,表达……全部都否定了。那么,对于艺术,我们还可以否定什么?还可以重建什么?

艺术除了能让我们和事物的表象无限接近之外,是否还能让我们和事物的本质无限接近?分子、原子、夸克、裂变、虫洞……艺术能表现它们吗?

科学=艺术

芳邨在国家图书馆苦苦地寻求答案。他开始阅读东西方哲学、自然科学,由于中学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芳邨对理论物理的大部头并没有压力,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杂志和文章。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常客,芳邨几乎翻烂了《爱因斯坦文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混沌》《结构》等等。

刚刚出版的《天幕:一个宇宙信息记录员的日记》,在出版社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时候,芳邨就第一时间找到了。霍金的书中谈到了宇宙有26个维度等,《天幕》中除了黑洞概念之外,又给出了白洞概念,并且把浩渺星空的维度增加到了99个维度……这些都让芳邨着迷。

他还了解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11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爱因斯坦那里,宇宙只是4维的(3维空间和1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7维空间我们看不见。11维空间有两种说法,霍金的和爱德华·维顿的,不过,芳邨认为,他很幸运,他不是物理学家,不需要去论证和验证什么理论,他只需要思考,或者凭自己的数理直觉去感知。

芳邨知道自己被梦想吸引了,他已经无法自主自己的人生,梦想在主宰他,同时他相信自己的愿望是有吸引力的,他发的大愿一定能神奇地实现。

在高等数学的理论中,不要说11维、26维,其实任何维数,也就是从0到无穷维的多维空间都可以存在。并且任意维数的空间的基本数学原理有很多是相似的。不过,作为一个艺术家,竟然对高维空间有这样大的兴趣,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古往今来第一例了。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世界的重大变化,都是那些疯狂的大脑带来的。如果这个疯狂的大脑是政治大脑,人类就会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例如,希特勒带给地球的一切;如果这个大脑是科学大脑,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神奇,例如,乔布斯带给我们的一切;如果这个疯狂的大脑是艺术大脑,那会如何?设想这样的世界,会不会妙不可言?

芳邨显然是一个有这样的疯狂大脑的艺术家。他整天研究的科学,究竟能给艺术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这也是他自己非常好奇和期待的。

P74-79

目录

第一章 一本1993年的画册

第二章 仰望星空的人最智慧

第三章 想当科学家的艺术天才

第四章 一流画廊的年轻画家

第五章 一个走“弯路”的画家

第六章 发明了神奇的BZ艺术自组绘画

第七章 万事万物皆可BZ

第八章 BZ VS波洛克

第九章 成功的小环境和大环境

第十章 科学的尽头是艺术?

参考文献

附记 张芳邨的情感经历

点评

序言

科学赋予BZ艺术丰富的内涵

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的名字的时候,我就被他深深地迷住了。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从小被认为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如果他一直以来的偶像是爱因斯坦的话,他会变成个什么样的人。

前不久有一些媒体人采访我之后,在一些杂志和报刊上,出现了“艺术界的科学家”和“美术界的爱因斯坦”之类的用语,我想这是他们对我这个满口爱因斯坦、画室和理化实验的艺术迷的幽默。

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美国有一本讲科学发明史的书,在一幅名为《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的彩色插图下,有一段这样的说明:“这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对色彩和动作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当人‘发现’了艺术,人也就发现了‘化学’。把油和颜料混合后,色彩让它在岩壁上干透,制造了最适合使用的颜料,无疑也就是人类所实现的第一次化学作用。化学的发展确实是和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当我在艺术实践中,发现把矿物质的颜料稀释到适当的程度,让各种颜料在画布上进行自身反应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图案,而且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这使得所有此类的绘画根本不可能产生赝品!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种无意识自然形成的表现手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有意调和、制作与描摹的表现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与探索的本质。对于艺术表现手法,从古代岩洞壁画到今天的当代艺术,无不是表现事物的表象以及所谓的思想观念。对于这一现象,我不由得想起美国那本科学发明史上所说的“化学的发展确实是和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那句话,从此,我便开始了科学理论知识的追寻与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曾看到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这样说:“20世纪的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论是20世纪科学的第三次革命”。而当今世界,“化学振荡”就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

后来我又循着这些科学理论,去寻找“化学震荡”的有关知识。终于在1997年的一天,我到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偶尔从书上看到一种简称为“BZ”的化学反应。得知所谓的“BZ反应”,是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各自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化学振荡”形态,又被称为“化学钟”。具体来说,在适当的催化剂比如锰或铈的作用下,将丙二酸与溴化钾在皮氏培养器中混合,可以看到培养器中的溶液,会不断辐射出颜色奇异的波纹:你会看到那些溶液,首先会变成蓝色,接着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了黄色,而且形状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荡漾开来,非常神奇!这时,如果继续添加特定的物质,反应还将会不断地进行,它的颜色、形状还会不断地继续变化。从此,我便对这种现象更加着迷。

但可惜的是,当时BZ反应并没有引起科学界应有的重视,它一直被埋没了四五十年。直至后来,比利时籍俄裔科学家普利高津撰写了《确定性的终结》一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为振荡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此,科学界才对BZ原理提起重视。我正是因为又学习了普利高津的理论知识,受到混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对绘画艺术加以反复研习、试验,才将BZ原理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中。

为了掌握这种新的BZ自组画法,我后来又学习、借鉴了绘画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宇宙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又进行了无数次的绘画试验,历经十年之久的探索与实验,它们将我引入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绘画世界,最终才发明出BZ自组画法。

我感觉,BZ自组画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我所发明创造的BZ艺术,探索追求的是艺术自身的本源及其在物理化学特性中所呈现出的自然性。这种赖以凭借物质颜料本身自然属性的BZ反应,使艺术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的可能。我认为这一发现,也许是一个能够超越由印象派所开创的色彩革命,因为它真正洞察到了色彩生成、变化、合成的原理与机制,使艺术真正还原到天人合一、自然生成的境界,也使艺术家潜意识情感的发挥、心灵的介入和观念的主导,均以“物化”的形式由物理化学的自组织运动达到一种和谐与呈现。在这个“BZ”反应过程中,一方面是物质颜料的自我催化,另一方面又是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最后使非生命系统中的简单成分被演化为一种复杂的模式和结构,形成艺术家和人类都难以想象的炫丽朦胧的梦幻画面。

记得《天幕:一个宇宙信息记录员的日记》一书的作者,曾经到我的画室去挑选插图与封面,她面对着我的BZ艺术画面连连惊呼“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征求她对这些BZ作品的评价时,她说:“站在每一幅作品前,都感到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在冲击震感着我的心房!这些画面有一种看不见却能够感知的宇宙暗能量在向外扩散!”后来,又有一位国家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也发现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一定级别的能量。每一位观察BZ作品的人,都在诉说着相同的感受。

对于此,我又激发出要一探画面里能量秘密的念头来。我又像追究“化学震荡”一般着迷,翻遍了国家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包括量子学)、化学、数学、神学、美学、艺术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验证出了“绘画艺术”爱之痕能量公式——E=mntf/s除以6。25。其中E代表能量,单位:美粒;m代表BZ颜料的质量,单位:(kg)公斤;n代表BZ材料介质光度,单位:1~7级;t代表BZ艺术绘画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f代表振动频率,单位:赫兹(Hz);s代表BZ艺术绘画所需面积,单位:平方米;6。25是爱之痕BZ艺术宇宙常数k。这一绘画艺术能量公式,是宇宙赋予人类的又一智慧结晶。

我每次创作时,首先需要研究作品的材质,因为不同的材质,所用的颜料选择和计量是不同的。比如在宣纸上作画和在画布上创作,或者是在瓷板上作画,无论所用的颜料物质种类、颜料的计量,还是它的溶酶以及绘画流程,都是不相同的。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肉眼可以辨别出来的所有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在绘画时,我就是遵循着BZ反应的那些基本原理,将这三大原色通过量杯,以克为单位,将它们稀释到可以发生反应的程度,再按比例计算出各种所需颜料的重量以及溶酶的计量,再将其按照自己构图时所确定出来的不同位置与颜色,挥洒在空白的绘画介质上面。经过一段相互的反应时间之后,它们就会自然流动、生成色彩斑斓、构图混沌无序、呈现出波纹状肌理的艺术作品。它们有时会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流动,最后才能显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面。那种空灵而炫动、磅礴而朦胧的美,甚至连我本人,都是无法在事先能够预料得到的。所以我常常会感叹:这种BZ反应,简直就像是宇宙中的那些微小的颜色粒子被激活了,是它们在我的画布上面翩翩起舞、奔跑作画,是它们在我的面前,呈现出了那些难以预料的绝对不可以重复的美丽画面。

经过几十年的绘画艺术历程,使我深深感到绘画艺术除了模仿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用心灵去感知宇宙!是宇宙的诞生创造了一切,是宇宙那神奇而漫长的演化创造出最复杂、最伟大的物质生命!反过来又让宇宙所创造出的生命个体,来讴歌宇宙赞美生命。我是在用我短暂的生命个体来创造艺术,用宇宙赐予人类的物质,即我手中的颜料,在有限的画布空间,就像在宇宙的起点给无限的宇宙注入物质一样,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创造了一切也包括生命。艺术也像物质与生命一样,从远古至今也在演变。而我用最直接的运动轨迹来表现绘画艺术和形式,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最能表达我灵魂深处的情感同创造我的宇宙产生共鸣!

“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是一个艺术家成长发展不懈的动力。当艺术家狂热的激情达到宇宙创世纪时期的沸点,便会使艺术家也变成了最微小的生命粒子做着“创世纪”运动,运动产生的轨迹就是艺术家心灵深处灵魂的浮现,是沟通宇宙万物最高境界的思想表达。先有艺术,后有科学,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的,艺术与宇宙、物理学更是不可分的。

内容推荐

史青星编著的这本《爱之痕(BZ艺术创始人传记)》讲述了从小爱好科学,以爱因斯坦为偶像的BZ艺术创始人张芳邨的成长历程及发现BZ艺术的过程。书中有对这种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BZ自组画的完美解释。同时精选近百幅BZ自组画,绝对震撼!

编辑推荐

史青星编著的这本《爱之痕(BZ艺术创始人传记)》深度揭示了BZ画家的传奇经历,及油画史上有重大创新意义的BZ画的诞生传奇。为追求BZ画创作,画家曾经穷困潦倒,三餐不继,众叛亲离,但是,却坚持自己的绘画梦想。本书不仅适合绘画创作者学习参考,也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励志读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