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色清味香,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油酸的含量近80%。经科学研究证明,油酸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选择性地降低“血清中坏胆固醇”,即降低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对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有保护作用。由于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可以与地中海沿岸盛产的橄榄油媲美,加之它还有稳定性好、风味优雅等特点,故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经常食用有利于防止血管硬化、预防高血压和肥胖病等多种现代文明病的发生。
食用油安全是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食用油的自给能力是当务之急。就目前而论,在进一步发展木本油料生产、提高我国油料产量的同时,充分利用油料资源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有效方法。面对宝贵的油茶籽资源,有必要提高其加工能力,高效提取油脂,并着力于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这也是何东平、相海编著《油茶籽加工技术》的主要目的。
何东平、相海主编的《油茶籽加工技术》共分十四章,系统地介绍了油茶籽和油茶籽油、油茶籽低温压榨、油茶籽饼浸出、油茶籽油精炼、浓香茶籽油制备、水酶法制取油茶籽油、注射用茶籽油制备、油茶籽多糖制备、油茶籽蛋白制备、油茶籽多肽制备、油茶籽茶皂素制备、油茶籽壳制备糠醛、油茶籽油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及预防、油茶籽油的离子迁移谱(IMS)快速检测鉴别技术等。
本书适于油脂行业科研人员、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第一章 油茶籽和油茶籽油
第一节 油茶籽和油茶籽油概述
第二节 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和油茶籽的经济价值
第二章 油茶籽低温压榨制油技术
第一节 低温压榨工艺流程的选择
第二节 低温压榨工艺参数的确定
第三节 低温压榨产品质量要求
第四节 低温压榨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章 油茶籽饼浸出制油技术
第一节 浸出溶剂
第二节 油茶籽饼浸出工艺
第三节 湿粕的脱溶烘干
第四节 混合油的蒸发和汽提
第五节 溶剂蒸气的冷凝和冷却
第六节 自由气体中溶剂的回收
第七节 降低溶剂损耗的措施
第八节 浸出车间消溶
第九节 浸出车间工艺技术参数
第十节 浸出车间生产安全管理
第四章 油茶籽油精炼技术
第一节 油脂精炼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机械法脱除机械杂质
第三节 水化法脱除胶质
第四节 碱炼法脱除游离脂肪酸
第五节 塔式炼油法
第六节 物理精炼脱除游离脂肪酸
第七节 浸出油脱除溶剂
第八节 吸附法脱除色素
第九节 蒸馏法脱除臭味
第十节 油脂精炼的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章 浓香油茶籽油制备技术
第一节 浓香油茶籽油制备原料和工艺流程
第二节 浓香油茶籽油制备工艺参数及设备
第六章 水酶法制取油茶籽油的技术
第一节 水酶法工艺流程
第二节 水酶法所用设备
第三节 水酶法产品质量要求
第七章 注射用油茶籽油制备技术
第一节 注射用油茶籽油精炼工艺
第二节 杂质的去除和产品质量要求
第八章 油茶籽多糖制备技术
第一节 油茶籽多糖提取工艺
第二节 油茶籽多糖提取工艺参数
第九章 油茶籽蛋白制备技术
第一节 油茶籽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 油茶籽蛋白的提取工艺
第十章 油茶籽多肽制备技术
第一节 制备多肽的工艺流程
第二节 油茶籽多肽的分子质量
第三节 油茶籽多肽的生物活性
第十一章 油茶籽茶皂素制备技术
第一节 茶皂素制取的工艺
第二节 茶皂素制取方法
第三节 茶皂素的应用
第十二章 油茶籽壳制备糠醛技术
第一节 糠醛的制备方法
第二节 糠醛制取的工艺
第十三章 油茶籽油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与预防
第一节 苯并(a)芘的污染与预防
第二节 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物质的污染与预防
第十四章 油茶籽油的离子迁移谱(IMS)快速检测鉴别技术
附录一 《油茶籽油》(GB 11765—2003)
附录二 油茶籽饼水相酶法制油工艺流程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