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兴亚,我国石油化工专家,是我国丙烯腈催化剂及成套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白尔铮著的《关兴亚传》叙述和反映了关兴亚院士的主要经历,包括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关院士从事石化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其为中国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成套技术开发所做出的贡献。
| 书名 | 关兴亚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白尔铮 |
| 出版社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兴亚,我国石油化工专家,是我国丙烯腈催化剂及成套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白尔铮著的《关兴亚传》叙述和反映了关兴亚院士的主要经历,包括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关院士从事石化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其为中国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成套技术开发所做出的贡献。 内容推荐 白尔铮著的《关兴亚传》讲述了关老坎坷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攀世界高峰的精神。 本书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对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既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大家分享。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艰苦奋斗 勇挑重担 第一节 实习课题 乙炔氯化 第二节 石化丁艺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白手起家的建所功臣 第四节 勇挑“丙烯腈”重担 第五节 耐住寂寞 甘当绿叶 第六节 流化床与四元催化剂 第三章 逆境中勇往直前 第一节 “七塔流程”到“三塔流程” 第二节 淄博会战既惊又喜 第三节 囹圄中的五元催化剂 第四节 马不停蹄推广成果 第五节 技术谈判和CT-1型催化剂 第四章 创造发明硕果累累 第一节 具专利权的MB-82型催化剂 第二节 为国节省美金五百万 第三节 茂名工业示范装置 第四节 高收率的MB-86型催化剂 第五节 节能减排 变废为宝 第六节 博采众长的扩能改造 第五章 生命不息 攀登不止 第一节 宝岛之行与MB-96型催化剂 第二节 提高产品精制回收率 第三节 榜样力量与五朵金花 第四节 没有尽头与大有奔头 第六章 培养人才与人生感悟 第一节 培育新人 重在实践 第二节 集体智慧与个人荣誉 第三节 领导支持和团队力量 第四节 学用结合 学无止境 第五节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第七章 温馨家庭 附录一 关兴亚大事年表 附录二 关兴亚主要论著和研究成果 后记 试读章节 关颂尧一生与教会结下不解之缘。从20多岁起就在“市北教会”任一辈子的司库或称会计,管理教会的钱财进出。住在教会提供的房子,皇寺大街176号离教堂仅数十步路。除3间平房外,还有一个院子。在这个院子内,最困难时期还养过鸡和乳羊,以维持生计。 就在关颂尧结婚的那一年,沈阳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殖民地的生活,除了目睹日军无辜杀戮平民百姓外,物价飞涨和物资短缺,使民众生活每况愈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牧师被驱逐回国,教堂经费断绝,关颂尧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于是,依靠饲养乳羊、鸡和经营各种小生意勉强维持全家生计。 关兴亚上学略比同龄小学生晚一些,主要还是家里穷。因为富贵家庭的子女,5、6岁可进幼稚同,之后再读一年级。可关兴亚没这么幸运,除家贫穷外,还有是他父亲工作的不稳定性,一直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教堂不定期地工作。那时候在沈阳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全家只能跟着父亲到处奔走。大约在他8岁的那年才调回沈阳市的基督复临安息分会,住上分会给的房子,这个家才安顿下来。靠着他父亲学前教他识的汉字和简单的算术,8岁那年跳过一年级,直接跟着二年级的班。那时,小学有初小和高小之分,由于私立教会学校成绩未被当地文教部门所认可,不能直升高小,加上在沈阳生活条件艰苦,每天以南瓜糊口。所以,2年后关兴亚被送到他的舅父家,沈阳至山海关铁路线的重镇高山子镇的村立小学求学。1943年再回到沈阳市,考入日本人办的厚生国民学校读高小。 在日本人开办的学校读书,教规很多,譬如每天早晨就要绕跑道跑13圈,距离少说也有:3000~4000米;还要做100个俯卧撑;上教学楼楼梯不能一步一级,至少一步2~3级;冬天必须参加冬泳;而最让关兴亚觉得“麻烦”的是进人教室必须换鞋,以保持教室的“清洁”。若不遵守这些教规,常常会挨老师们的打骂,甚至皮鞭抽打。日本老师们上课时,还常常宣扬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如何效忠日本天皇,以对中国人从儿童起就进行封建文化的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所以学校打架成风。 为剥削中国学生的劳动力,1937年当地文教部门专门发文规定,大中小学生每学期必须有一个月参加“勤劳奉仕”。在关兴亚记忆中,那时小学生主要到日本人的香烟厂去打工,如打水、扫垃圾等,有时也到日本人的药厂去打工,但必须穿上日本人的工作服,这样可便于监工们的识别。这些监工们对学生看管很严厉,看见学生怠工,一次警告,二次就劈头劈脸地打。一位同班同学,因不慎打碎一只玻璃杯竟被监工打得头破血流,还不准发出哭声。 1945年8月15日早晨,校长通知全体师生到礼堂集合听重要新闻,实际上是日本天皇宣读无条件投降的“接受菠茨坦公告诏书”,宣读前还播放了日本国歌。从此时起,学校已完全停课。因为当时校长、教导主任和部分日本老师在听了投降书后都流了眼泪,所以学生们都意识到战争即将结束了。不过对学生们来说最高兴的是不必再读难学的“日语”。 P5-6 序言 关兴亚是我国知名的石油化工专家.是我国丙烯腈催化剂及成套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丙烯腈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国家急需发展丙烯腈生产技术,而当时国内在丙烯腈的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关兴亚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代本科大学生,他既没有到海外留过学,也没有在海外进修和培训的经历。然而,本着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强烈愿望,他勇挑重担,奋发图强,潜心开展丙烯腈生产技术的研发,最终获得了成功。 60多年来,关兴亚一直秉持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建院之初,科研条件非常简陋.实验室连一台商品气相色谱仪也没有;中试装置设计靠的是几元钱一把的计算尺和旧时出版的《化工手册》;催化剂制造过程如浆料配制、捏合、挤条、干燥、焙烧等均采用土制设备,作坊式生产。在这种异常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关兴亚带领他的团队.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完成了丙烯腈流化床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的研发和中试验证,催化剂综合性能高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创举!20世纪70年代,我国采用自主开发的丙烯腈技术,陆续建成总产能达2万吨/年的12套中小型装置,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我国陆续建成多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丙烯腈生产装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关老对个人生活的需求却少之又少。为了工作,他常常以馒头加白开水为正餐,两张板凳一件大衣就是加班休息时的床,一家5口人在老式破旧石库门里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厢房里一住就是20多年…… 关老对待名利更是高风亮节、坦荡无私。他说:“从搞丙烯腈课题那一刻起,压根就没有想过名和利……想的是如何为早日解决亿万人民的穿衣问题作贡献.想的是一个党和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如何报效祖国和人民”。1993年“MB-86型丙烯腈催化剂工业应用”项目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关老婉言谢绝了同事提出的将他列入获奖名单的提议,他说“我的荣誉太多了,再得也没有意思了。” 关老,一辈子不知疲倦,古稀之年仍然在全国各地的丙烯腈装置、有关高等院校、工程设计单位等奔走,并专心指导丙烯腈成套技术工艺包的设计与编制。进入耄耋之年,他仍保持每天早晨和晚上上网查资料的习惯。作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顾问,他除了指导丙烯腈新型催化剂和绿色新工艺技术开发外,还经常提出各种前瞻性和方向性的课题。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又常常为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宝贵精神。 作为一名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青年科技人员,我有幸多次聆听关老所作的学术报告和谆谆教诲。在我走上领导岗位后,也常常得到关老在工作上的指点和帮助,受益匪浅。 《关兴亚传》讲述了关老坎坷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攀世界高峰的精神。我国的丙烯腈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成套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丙烯腈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了包括关老在内的一代代上海石化院科研团队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了全国所有参加丙烯腈技术攻关的兄弟单位同仁的辛勤和汗水。可以说,《关兴亚传》,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对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既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大家分享。 是为序。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杨为民 后记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与《关兴亚传》的编撰工作。 编撰《关兴亚传》目的是弘扬关兴亚院士的科学精神,记录他的突出业绩,传承他的高尚品德。 为撰写好院士传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部于2015年7月28日专门组织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编撰启动会,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石化作家协会的领导参加会议。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部、科技部、人事部、石化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就院士传记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听取了中国工程院、石化出版社有关传记编撰的建议,对工作进行了计划分工,落实了编委会的初步人选、出版进度、牵头单位及联系人等具体事项。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下,编撰工作得到顺利推进,也得到了各部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领导对《关兴亚传》的编撰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党委工作部为主要负责的编撰办公室,不仅提供了有关关兴亚院士的个人业务档案、历年来的科技成果和奖项,以及授权专利等详细资料,还多次组织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拜访曾经与关兴亚院士共事过的、如今仍健在的老领导和老科研人员。不少老同志不顾年老体弱,将当年关兴亚院士的许多先进事迹整理成文送至编撰办公室.为编撰《关兴亚传》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在成文过程中,党委工作部楼少迪、肖宏斌等对文稿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李林也积极参与文稿的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记得第一次采访关老时,他认为没有必要为其“树碑立传”的。他说,他生于日本侵略者及傀儡政权统治下的沈阳市,目睹日本侵略者奸淫烧杀、欺压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所以从小就有“发愤图强,科学救国”的思想。后来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使他从一个贫困子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本科生。“因为我的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所以,三年自然灾害时,响应党的号召,解决人民吃穿用,搞丙烯腈,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而且工作是大家做的,因而不必过多宣传。” 他虽作为我国丙烯腈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但为人却十分低调,谦虚谨慎。后来多次见到作者时又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宣传个人的作用,要多宣传党,宣传集体,宣传参与攻关的兄弟单位,宣传为丙烯腈工作作出贡献的工人和科研人员。” 其实,包括作者在内,与关老共事数十年的老上海石化院员工都知道他是一个生活上简朴,工作上敢想、敢说、敢千的实干家,更是一个“平民化的院士”。他不仅在院内以身作则,而且在茂名、大庆、淄博等生产装置现场,可以不顾自己的年龄,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果断地处理各种大小事故,因而深受工人们的尊重。所以,通过编撰《关兴亚传》,也使作者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受益匪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愿《关兴亚传》的出版受读者欢迎,尤其是能为新一代石油化工科研工作者所喜爱.并能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尽管作者力图反映出真实的、德高望重的关兴亚,但由于水平有限,在编撰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故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编审委员会成员葛能全老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作者:白尔铮 2017年3月16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