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育彬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开封解放之后

1948年6月下旬,古都汴梁遭遇到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大事变,解放军的第三和第八两个纵队用一周的时间攻占了开封城。刚开始战斗在城郊打响,我们还曾到大厅门街的两河中学(著名报人赵浩生和穆青的母校,后改为开封第十三中学)教学楼顶上观看南关外国民党军飞机轰炸,只见飞机俯冲投下一组两个炸弹和打出一串机关炮弹,接着就听到远方的爆炸声。后来战斗在城内进行,家家户户大门口都用沙袋封堵。我家住在大坑沿街,与东边的省政府和省保安司令部相距不远,战斗更为激烈,半条街都烧掉了,我们院对门的登封同乡会小楼也着火了。白天家里无法做饭,就靠吃生鸡蛋为食品,原来是准备腌咸鸡蛋的,夜晚匆匆忙忙蒸些半生不熟的馒头吃。全城解放后我们小朋友也不知道害怕,跑到大街上来回看热闹,在中山路上第一次见到解放军展出的宣传图片,其中就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形象。过了几天解放军就撤走了。其间,我们小学生还到学校去看了看,感到奇怪的是,女师附小门口的校牌子换成了一个竖长的白色大木牌子,上面书写墨漆大字“开封私立某某小学”。不少小学校也是起了个私立学校的名字,过了几天,牌子就摘掉了,恢复了原来学校的名字。此外小学生们也感到了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小面值的钱票丢在街上也没人要了。

到了十月,开封第二次和平解放了,见到大街上张贴的解放军中原军区讨伐蒋介石发动内战和解放军各项政策的布告。布告的内容很长,有一千多字,用四字一句的韵文写成,描写那段历史进程。只记得说到重庆谈判时有“我毛主席,为此飞渝.,和布告最后的“消灭反动,铲除暴政。联合政府,全国组成。民主奠定,永固和平。国家统一,独立繁荣。中华民族,万载长青”等语句,喜欢作文的我,对布告印象较深。

开封解放不久,我们女师附小好几位爱好文艺的老师,参加排练话剧《夜店》,这是中国剧作家柯灵和师陀根据高尔基经典剧作《底层》改编而成。深刻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一群最下层人们的生活情景。同学们不少都看了演出,我在周记上还写了一点评论。像这种小学老师演话剧的情况后来就很难见到了。

学校里也时不时搞一些配合时事的文艺宣传,记得学生演出过小歌剧《朱大嫂劳军》,说的是老百姓朱大嫂用一篮子鸡蛋慰劳解放军的故事,对白很少,多用歌唱来表达。歌词中有几句“母鸡下鸡蛋哪,咯嗒咯嗒叫呀!朱大嫂收鸡蛋进了土窑窑……”还能哼唱一下,这是因为演朱大嫂的是我上四年级的小妹妹杨育秋,一化妆唱演得还真有模有样。

五年级时,学校每周一有全校的周会,除了校领导和老师讲话之外,有时还抽一些高年级同学上台演讲,我曾经中彩一次。在台上时而望天,时而面对台下同学,好像也不是非常紧张,讲些什么忘记了,唯一记起来的是引用了课本上的几句话:“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开封在明清时期曾两次被黄河水吞没,一时沦为泽国。北城墙外侧的黄沙堆积几乎与城头平齐,时不时风沙满天,历史上开封被称为“沙城”。记得五年级一个夏日的下午放学站队时,北方天空突然由蓝变黄,又由黄变黑,刹那间沙尘滚滚袭来,顿时天昏地暗,大风吹得睁不开眼,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同学们慢慢摸索着回家。好在那时开封街上极少有机动车辆,往来行人也不多。事后在学生上交的周记本上,我用旧小说中“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伸手不见五指”的字句,来形容那一次特大的沙尘暴。班主任徐老师还在班上表扬说写得很生动。(P9-10)

后记

河南地处大中原的腹地,寒来暑往,沧桑更迭,旧石器时代,南来北往,东传西播,都要经过中原沃野,留下了上百万年人类活动的轨迹;而许昌灵井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更找到了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意义非常。新石器时代,河南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这里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故乡,东方大汶口文化与南方屈家岭文化在河南相遇,大开放、大动荡的龙山文化,在河南大发展,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绵延续从未中断的基石。夏商周时期,河南成为三代文明的核心,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夏商王都的发掘,在全国独领风骚;汉魏隋唐五代时期,河南仍处于全国的中枢地位;直到北宋在开封建都,还展现了中原古代文明最后的辉煌。历史对河南如此厚爱,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迹和遗物,遂成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福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河南是中国近现代考古的发祥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渑池仰韶村遗址和安阳殷墟等地的考古发掘,永远载入了史册。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迎来了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考古大发现层出不穷,奠定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历史地位。

2012年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60周年,我们出版了《岁月记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0年历程》、《考古河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岁月如歌——一个甲子的回忆》3部书,还出版了一批考古发掘大报告;与此同时,又为9位离退休的研究员分别出版了他们个人的考古文集,这9部考古文集组成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丛书”。考古文集的作者都是毕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老同志,从河南文物工作队到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了河南的文物考古事业。书中的文章是他们学术活动的概括,又是思想智慧和科学研究的总结,凝聚了他们对河南文物考古的深度思考,也代表了河南文物考古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2013年他们中间的几位,被列入了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名录,其学术成就传文收录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一书中,这是河南考古界的光荣。如今他们都到了耄耋之年,这些老考古人的成长经历、考古生涯、科研成果、突出贡献、道德操守……都成了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宝贵见证,也是河南考古学史难得的鲜活资料,他们为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要让老一辈学者的无私奉献、治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对过去的历史应该有所记录,有所发扬,为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这些老同志撰写回忆录,以作为“河南文物考古研究从书”的继续,这也是对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的又一贡献。相信会对每位读者,尤其是青年学人有所裨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7年1月

目录

自序

岁月忆 最忆是童年

 大迁徙

 临汝上小学

 古都汴梁散记

 开封解放之后

 一纸小学毕业证书

中学铺就人生路

 “十一”和“六一”

 学习片断

 抗美援朝运动

 生活拾零

 悠悠师生情

 走进高中校门

 丰富的课外活动

 殷殷高考梦

未名湖畔学考古

 初到燕园

 国庆游行

 学习钩沉

 “反右派”斗争

 “大跃进”年代

 多彩的考古实习

 科研编书

 生活摭拾

 毕业前的记忆

回顾历史 传承经典

 步入社会

 全省碑刻调查

 初进偃师和荥阳

 侯马考古大会战

 郑韩故城探秘

 踏遍青山人未老

 考古三门峡

 清理上蔡宋墓

 渑池仰韶村“朝圣”

 “文化大革命”点滴

 郑州商城60年

 探索夏文化的里程碑

 角色的转换

 历史的轮回

 夏商文化学术研讨会

 晋文化学术研讨会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随想录

 古代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

 几度喜相逢

 参加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片断

 与三位海外学者的交往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考古发掘

 考古探寻之一——消失的古应国

 考古探寻之二——商周雍邑觅踪

 河南出土陶瓷展在香港

 参加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评审的回忆

 参加中国考古学会的活动

 参加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的活动

 笔者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郑州商城初探》

 笔者在岗时获奖的学术专著

满目青山夕照明

 退休之后的日子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暨十项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全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大发现

 令人敬畏的黄帝文化

 《郑州大河村·序》及其他

 退休之后的几部学术专著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出版前后

 杨育彬学术成就传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道德讲堂”第一讲

 再回首——从河南文物工作队到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

 杨育彬发表论著细目

 杨育彬学术活动年表

附录

 高兴看世界 欢乐万里行

 杨育彬其他活动照片

后记

序言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笔者作为文物考古队伍中的一个老兵,已逾古稀之年,但仍然退而不休,偶尔还去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或写一篇考古学论文,甚至编一本研究专著,去转一转考古发掘工地。再者就是读书、看报、看电视,与朋友聊天,和家人外出旅游,最后剩下的就是喜欢怀旧了。过去的笔记、日记、卡片、文稿、信件、证书、老照片、校徽、纪念章、门票、车票、地图、小人书……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更是引出对前半生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

为了留住魂牵梦萦的历史情结,为了铭记可圈可点的激情岁月,于是就有了《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一书问世。全书包括岁月忆最忆是童年、中学铺就人生路、未名湖畔学考古、走进历史传承经典、满目青山夕照明及附录等篇目,并有很多张照片,可谓图文并茂。其中很大部分与文物考古有关,可以作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植根于中原沃土之中,能在文物大省河南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是十分幸运的。河南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是中国考古学发展里程碑上最耀眼的刻度之一,通过考古可以谱写出一部形象的古代社会发展史,让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现代中国幸福生活的同时,也看到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国。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人,对回溯过去和展望未来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索遥远的古代文明,是文物考古工作者极富挑战的课题。我们努力实践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责任。通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更直接感受到中国历史源流有宗,衍变有绪,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绵延流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以其漫长的岁月,广袤的地域,丰富的内涵,屹立在人类文明史金字塔的顶端。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中国大地的主人,是中国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智慧和精神,构成了一种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的强大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凝聚力越来越牢固,中国虽然经过多次分裂,但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大统一,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所独有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不怕苦,不怕累,不避寒暑,栉风沐雨,足迹走遍河南一百多个县市,汗水洒满中原大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祖国的文物考古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这里面有许多喜悦,也有不少泪水,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有一个努力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信念和承诺,能够做到胸怀大度,从容淡定,无怨无悔。有道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一位老领导当年曾在大会上讲过:你们年青人不要荒废时间,要积极参加考古发掘,要努力进行科学研究,文章能发表,著作能出版,那就是贡献,那就是水平。当我们满头白发的时候,来一个“八十老翁忆当年”,就会感到很自豪。笔者今天这本回忆录,就是很好的答案。用文字和照片,勾画出一位考古人一生的轨迹,是个人心中的一座历史丰碑。

再回首,田野考古工作着实辛苦,有时一个人出差前往,既和古墓、遗址相伴,又与灰坑、陶片为邻,就显得有些孤独。1962年全省碑刻调查,全年11个月在外奔波。7月下旬的午夜,只身睡在禹县火龙乡的麦场上,遥望天边的弯月;8月上旬的晚上,独自坐在宝丰香山寺大殿外的石碑上,仰望银河的星空,真正感到了孤单和寂寞。这就像现代诗人戴舒望在《寂寞》一诗里所写的:“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但考古的生活又是十分充实的,工作的地方无论多远、多偏僻,那都是祖国的热土,日久他乡成故乡,都和亲人息息相通。在考古工地与先辈们对话,既有几分敬畏,更有几分自豪!我们平凡的人生,在如此广阔的大干世界里,在极为浩瀚的历史空间中,既显得非常渺小,而又是那样灿烂夺目。年年岁岁生生不息的日月,岁岁年年绵绵无尽的光阴,都展示出人生的五彩,都成为永远难忘的回忆。这些可不是简单的回忆,这是生活的召唤,是永恒青春的光辉,把它保存到心坎里的人是幸福的……

写这本回忆录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走近历史,传承经典。以李济、梁思永、夏鼐、裴文中、苏秉琦、宿白、安金槐、邹衡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他们作为开拓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中匡的考古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铸就了永载史册辉煌。他们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安贫乐道,不计名利,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魅力,一种永恒的人生价值。高山仰止,成为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这一代考古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和精神,数十年如一日,顶烈日,战严寒,风餐露宿,呕心沥血,坚持工作第一的信念,同样为中国的考古事业默默地作出奉献。我们更希望这种传统和精神,能够在今天的中青年考古工作者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迎来了2017年元旦,共和国跨入了第68个春秋。“十三五”规划,铺就了通向未来的金光大道;“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了26个国家的44亿人口,影响到五大洲。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一唱雄鸡天下白!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引领前进的脚步,听到中国人响亮的声音!

回首过去,

曾经风风雨雨,

仍然温馨聿福,

我们心存感激!

展望未来,

但愿一路阳光,

中华强盛梦圆,

我们充满祝福!  杨育彬

2017年1月

内容推荐

杨育彬曾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又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考古学课规划组(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考核委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主持或参加过郑州商城、侯马晋都新田、新郑郑韩故城、三门峡战国及汉唐墓地、平顶山周代应国墓地、焦作府城村商代城址等多项大型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发表考古报告、论文和其他专业文章20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名录。

杨育彬著的《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精)》是他对自己考古生涯的回顾和总结。

编辑推荐

为了留住魂牵梦萦的历史情结,为了铭记可圈可点的激情岁月,于是就有了杨育彬著的《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精)》一书问世。

全书包括岁月忆最忆是童年、中学铺就人生路、未名湖畔学考古、走进历史传承经典、满目青山夕照明及附录等篇目,并有很多张照片,可谓图文并茂。其中很大部分与文物考古有关,可以作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