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水歌吟/沈阳历史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光荣编著张毓茂主编的《沈水歌吟/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为“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的一本,丛书围绕沈阳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的过程。本书用散文化语言连缀起的历代名人咏沈阳的诗话、诗史,让读者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较系统地了解沈阳的历史与发展变化和沈阳的文学成就与优良传统。

内容推荐

徐光荣编著张毓茂主编的《沈水歌吟/沈阳历史文化丛书》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展现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

目录

序 张毓茂

序篇 名人与沈阳

唐前歌吟

 咏唱统一,辽东海北剪长鲸

 ——隋前名人咏沈阳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唐代名人咏沈阳

辽金歌吟

 几家篱落枕江边,

 树外秋明水底天

 ——辽金名人咏沈阳

明清歌吟

 风生鸭绿险,铃急虎营秋

 ——明代名人咏沈阳

 一湾塔影水流春,

 十三山色欲留人

 ——清代前期名人咏沈阳

 遍野黄云尚作堆,

 翠华行处鲜芋莱

 ——清代帝王咏沈阳

 沈水流无尽,春山草渐青

 ——清代东北流人咏沈阳

 树色苍苍滇海秋,

 归心每望凤凰楼

 ——清代宗室与满族名人咏沈阳

 三千化宇风云会,

 十二重楼烟雨中

 ——清代后期名人咏沈阳(上)

 六月莲花三月柳,

 醉人风月似杭州

 ——清代后期名人咏沈阳(下)

民国歌吟

 惆怅西风残照里,

 鹤鸣华表不堪听

 ——民国初年名人咏沈阳

后记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名人是城市的名片。

2001年金秋,我到西欧九国进行了一次向往已久的采风,所到之处,对此有十分强烈的感受。

访欧的第一站是鲜花盛开的意大利。从米兰到罗马,从佛罗伦萨到水城威尼斯,一路观赏到许多早已熟悉的名画和名雕:罗马教堂里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拉斐尔画室中的耶稣与圣母;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广场上的大卫雕像和博物馆里达·芬奇的名作《圣母领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和他们的名作,意大利人家喻户晓,向我们介绍时脸上都洋溢着由衷自豪。

在法国巴黎,文学气息仿佛更浓一些。来到巴黎圣母院,就会想起维克多·雨果和他笔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女郎爱丝梅拉达;坐在咖啡厅里品一杯浓醇的法国咖啡,就会油然想起喜饮咖啡的巴尔扎克和他蜚声世界的《人间喜剧》……

在充满田园风味的奥地利,怀着钦慕之情参观过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们,总要到城市公园去瞻观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青铜雕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已成为维也纳的特殊名片;奥地利西部的小城萨尔茨堡则因音乐家莫扎特而闻名,每年这里都要举行多场各类音乐盛会,这座古典音乐的圣城吸引着百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每年能吸引二千二百万的游人,不能不说借助了莫扎特的名气……

从欧洲归来,一些报刊约我写些游记,提笔落墨之际,我不禁凝眉思索起这个关于名人与城市的有趣的关系。应该说储藏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城市孕育了城市的文化名人,而名人一旦产生,反转来又必然会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知名度。

当然这并非我的发现。科学的历史观一直认为,每个地区在其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在经济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都缔造着富于地区特色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创造经济与文化奇迹的同时,也必会出现一些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即人们常称谓之“名人”。他们曾推动过历史前进的车轮,也必将给地区与世界的发展以新的推力。

在欧洲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只不过人们司空见惯,常常熟视无睹罢了。

山东的曲阜,并非大都市,但因为出了位至圣先师、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而在普天下的华人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而今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足见影响之广。

长江三峡的巫峡与西陵峡之间,有座小城名秭归,交通并不便利,但我二十年前初访秭归从香溪河穿过七里峡向乐平里行进时,仍见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者。乐平里是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大诗人屈原故里,凭着《离骚》《天问》的艺术魅力,令崇拜者前来瞻仰寻圣,自在情理之中。  至隋唐以降,城、地、山、水以人而名者更是历历可数,广为人知。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武昌蛇山,因唐人崔颢一首《黄鹤楼》而名噪天下;古城南昌之黄鹤楼,唐高宗上元年间重修,年少才高的王勃一气呵成《滕王阁序》,其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诸名句震惊四座,滕王阁也随着这篇序而名扬遐迩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原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为操演水军而建,虽然两晋南北朝多次修建,但声名平平,直至北宋庆历年间,抗击西夏有功的“小范老子”范仲淹写出千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方名声大振。文化名人对一个地方,一座城池的传播、张扬作用也由这些例证中窥其一斑。

有了这样一种基本的认知后,我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生存成长的这片沃土——沈阳。沈阳地处祖国的东北,由于在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这疙瘩”又被称为“关东”。当年这里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荒年灾年,这里又常是“闯关东”的山东、河北人的目的地。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有了一种偏见,即认为东北人“长于弓马”,而“拙于文事”。迄今还有人说这里“文化积淀不厚”“文化土层瘠薄”,云云。

P1-4

序言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的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十大卷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了!

这部大型丛书,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丛书为我们展现出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沈阳的先民在同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在同各种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乐观开朗、豪爽英武、无所畏惧,既敢于抗争又宽容和睦的宝贵品格。丛书十卷,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把握了沈阳历史文化的血脉和走向。尽管十卷丛书的作者各异,其文风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其中的血脉和灵魂却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丛书会给我们当代的沈阳人以启迪,以智慧,以激励,以及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沈阳人应会感激我们今天这份劳绩的。

令人欣慰的是,丛书这项大工程,得到了沈阳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丛书编撰出版尤为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极大鼓舞了参与此项目的同志们的热情和干劲。一年多以来,辽沈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勾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撰写。其文稿立足于严肃的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但又绝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当然,丛书也完全摒弃了那种随心所欲的“戏说”历史。如今硕果问世,令人欣喜。十册装帧古朴典雅、文图并茂的图书终于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凡是关心沈阳历史文化的人,不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市民大众,还是国内外各界人士,都会投入关注的目光,先睹为快。

最后,要提到的是这部丛书的策划者和编辑者李树权和信群同志,两位是出版界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老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多次荣获各级奖励。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的支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令人钦敬。

后记

1992年,当我撰写的《辽宁文学概述》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我即萌生一个愿望,为我们休养生息的家乡编一本古代诗文选,以便今日的读者能较系统地了解我们的先辈在这块黑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学之果。以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与发展家乡的文化。但我将策划方案和编选大纲交给几家出版社后,都因为难有经济效益而被搁置起来,心中常存感叹。

2006年冬天,沈阳紫气东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沈阳出版社决定编写浩浩一百五十万言十册《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确为发展沈阳文化之壮举,因而,当邀我来写“历代名人咏沈阳”时,我欣然承诺,这为实现夙愿提供了一个机会,我愿为之捐尽绵薄。

但真心写起来时,又深感难度不小。根据丛书编委会统一要求,这本书内容上既要权威,准确,又要兼具文学性、艺术性与通俗性,而不能像传统的诗文选那样原文、注释、鉴评三段式。于是,我想尝试着把这本书写成用散文化语言连缀起的历代名人咏沈阳的诗话、诗史。使读者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能较系统地了解沈阳的历史与发展变化。也能系统了解沈阳的文学成就与优良传统。

当文字一节节铺展开来时,一个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如隋炀帝杨广的《纪辽东(二首)》,接触到的几本文学史和注本,都认为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幻想胜利云云。但我从诗作来看,并不尽然,于是翻出司马光《资治通鉴》及《隋书》等来查阅,发现隋炀帝在征辽东前统一中国的意愿是明确的,而且初战也确取得了胜利,因而对《纪辽东》诗应进行新的诠释才符合历史真实。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过去毁多誉少。但和他力促大运河的修竣一样,他为统一大业征辽东,并在辽河边设立通定镇,为唐太宗征辽东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其作用还是应予正视的。

其二,是从名人诗作中还可以找到深入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新的视角。辽代辽东路刑狱王寂巡行辽东写下《辽东行部志》,其间有《庆云得双鱼持送于辽河中流戏作小诗以祝之》七绝一首,这首小诗记叙了他在康平时得鱼而复放还于辽河的情形与感触。从当今世界重视环保与生态平衡的视角看,这首写在八百多年前的小诗,足以见证我们先辈较早地重视了环境与生态问题。这是一次自觉的行为,而不同于带有宗教意识的放生。这也提示我们,在我们挖掘文化遗产时,要不断拓宽、扩展研究视野。又如清代东北流人函可,这位清代文字狱的第一位受害者,在流放沈阳期间,不唯在慈恩寺讲经受到信徒们尊崇,他组织冰天诗社与文友诗侣唱和,留下许多诗章也值得深入探讨。如《三官庙——张公旧住处》一诗,助我们推开历史的门扉走进三官庙这座在沈阳历史上有特殊记忆价值的庙宇,让我们对比了曾囚禁在这里的两位明臣:洪承畴与张春。虽然因有庄妃劝降的传说使洪承畴广为人知,但透过函可《三官庙》一诗,我们对不愿降清而以《不二歌》传世的张春的精神境界有了更鲜活的感受。这启迪我们在重视对物质遗产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对道德情操等属于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

其三,在写作过程中,让我想起“五四”时期曾流行过的一句学术语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研究中,是必须小心、细致而认真的,稍一疏忽则会造成失误。如在清代诗人咏沈阳的诗作,很多是以“万寿寺”“万柳堂”为题材的,如不认真考证,即加诠释,很容易闹出笑话,因为当年在北京、沈阳都有“万寿寺”和“万柳堂”,又都是风景胜地。仔细读诗就会发现,北京的“万柳堂”,因是元代左丞别墅而闻名,而沈阳的万柳堂,因柳林成阴之广而得名;北京的“万寿寺”主要用于瞻拜,而沈阳的“万寿寺”因在城外,又常为路经者住宿之地。区别、辨识清楚了,对诗作才会有正确的鉴评。又如陈梦雷的《大堤踏月》,如仅依今天对“大堤”的词义解释,把它说成是“辽河大堤”,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陈梦雷诗中的大堤,是指盛京城至北镇间的驿道,因路边都挖有疏通积水的壕沟,而使道路呈大堤状而冠名。这类在写作中需不断校订的例证还有许多。足见即使是简单的诠释也需要细致入微的态度的。

其四,对诗作者的身份与生平的考订同样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本书的诗词写作年代跨越近上下两千年,时间久远,作品与作者难免会有所佚失,为了给读者一个“权威”的鉴介,对作者的认知尤为重要。如清代散文名家金科豫与诗人金朝觐同为锦州名氏金家之后,是从兄弟。生于1780年左右的金朝觐在沈阳书院学习时曾受业于缪公恩,于是,有人就由他们是“从兄弟”而推断金科豫也是缪公恩的弟子。这个“大胆的假设”就经不起推敲了。因为金科豫生于1750年,虽是“从兄弟”,却大金朝觐三十岁,金科豫于乾隆癸卯(1783年)中举人。而缪公恩生于1756年,比金科豫小,且因年轻时不愿学八股文而屡试不第,随父在江南宦游近二十年,回到故乡沈阳后,近五十岁时才考取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而这时金科豫早已在川黔等地当地方官。缪公恩和金科豫是不可能成为师生的。所以这类认知是不能由凭空推断得出的。又如,近年许多介绍沈阳风物的书籍都把沈阳八景的选定人之钱公来注为清末。我在写作时发现其沈阳八景之一《太清仙境》中有句云:“葛公遗墨知多少”,就判断其成诗年代当在民国初年。因为我在参加《东北第一城》的写作时,曾介绍过太清宫掌门人、书画名家葛月潭的生平,其卒年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所以说钱公来选定之沈阳八景的时间在清末肯定是个失误。我又回忆起十五年前在写作《辽宁文学概述》时,似也写到钱公来,于是又遍查当年笔记,发现钱公来果然是生于清末而活跃于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志士之一,1905年即参加同盟会。20世纪20年代与高崇民、阎宝航等在沈阳组织启明学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积极参加组织抗日义勇军的志士之一,这样一位革命党人关心沈阳文化建设,选定民国初年的沈阳八景自在情理之中,也有其特殊意义了。写作过程中,这类经历与体验还有许多,这使我深感到,此次紫气东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沈阳出版社组织编写这套《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大型介绍沈阳文化的读物,而且对弘扬发展沈阳历史文化都有其深远意义的。

因此,当本书即将问世之际,我对本书的策划、组织、编辑工作几位负责人:张毓茂主编及李树权、信群、阎志宏等同志深表谢意。

在写作中,曾参阅了张玉兴先生的大作《清代东北流人诗词选》,马清福教授的《东北文学史》,毕宝魁教授的《东北文学概览》,武玉梅的《山高水长道乡情》以及沈阳文史研究馆主编的《沈阳历史大事本末》《沈阳历史人物传略》等专著,得到沈阳市图书馆李冬红研究员提供的许多史料与相关图片,谨致深谢。

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跨越沈阳历史近两千年的书,尚显匆匆,尤其许多沈阳历史文化知识作者也在学习探究之中,如有不当,尚祈专家与读者指谬为感。

谢谢读完本书的朋友!

作者

二oo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夜·致远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