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著的《呼兰河畔》以抗日战争和东北解放初期剿匪、土改为时代背景,以呼兰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以结拜四兄弟的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以兰河大侠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描写重点,开枝散叶、虚实相间,侠骨与柔情相生,冷峻和悲悯相伴,深情讴歌了呼兰河畔志士仁人的英勇抗争,深切诉说了我们民族的苦难经历,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及其爪牙鹰犬的罪恶行径,深邃揭示了时代变局中的复杂人性,融会展现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使读者从人、事、情的描述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 书名 | 呼兰河畔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明杰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明杰著的《呼兰河畔》以抗日战争和东北解放初期剿匪、土改为时代背景,以呼兰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以结拜四兄弟的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以兰河大侠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描写重点,开枝散叶、虚实相间,侠骨与柔情相生,冷峻和悲悯相伴,深情讴歌了呼兰河畔志士仁人的英勇抗争,深切诉说了我们民族的苦难经历,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及其爪牙鹰犬的罪恶行径,深邃揭示了时代变局中的复杂人性,融会展现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使读者从人、事、情的描述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内容推荐 王明杰著的《呼兰河畔》以民族危亡之际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时代背景,以成为结拜四兄弟的同学在社会历史洪流中的恩怨情仇为线索,探索自身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品充满了对良知与正义的诉求,深情歌颂了呼兰河畔志士仁人的英勇抗争。 这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文化小说,也是一部民族生存发展的斗争史。 目录 第一章 豺虎临门 烽烟骤起兰河畔 英雄御寇 热血涌流铁道边 第二章 同唱大风 四人结拜关公庙 为平民愤 司令除恶南大营 第三章 才旅挥师 联军夜袭火车站 杏花早逝 爱恨难弥一世情 第四章 青岱气绝 大侠现身震敌胆 升三作孽 地痞仗势害无辜 第五章 土匪劫人 伺机架票呼兰站 廷峰救女 顺势潜伏警务科 第六章 初识英豪 拜坛铁志会坛主 勇擒匪首 比武廷峰让武田 第七章 大师点津 远芳铁志结连理 日酋聚会 长顺冯军勇袭敌 第八章 暗布内奸 梅原设计围长顺 智取情报 王岭挺身救雨兰 第九章 日特排查 清除内患施毒计 雨兰传信 掩护大侠化险情 第十章 兽性如狼 升三霸占两姊妹 深情似海 王岭喜结一世缘 第十一章 勇劫军车 雨霖一枪杀熊野 冲破樊篱 秀芝二次遇李维 第十二章 因祸得福 陈家公子脱危难 舍生取义 抗日英雄勇殉国 第十三章 献身革命 兰生野岭杀敌寇 投奔抗联 英超白奎灭日酋 第十四章 勇者悲歌 临危铁志发信号 情深意重 赋词远芳悼夫君 第十五章 野烟凄迷 维新吃醋成密告 忠心报国 黄森诱敌入深山 第十六章 里应外合 留置场众人越狱 风霜劲节 王鸿恩舍己捐躯 第十七章 寒梅凌雪 雨兰舍己护夫婿 劫车除恶 奇女救人展侠风 第十八章 日寇投降 田中自尽发狂语 机智勇敢 张野挺身退日军 第十九章 敖木屠杀 匪特凶残天震怒 廷峰出手 四大金刚齐被缚 第二十章 焰烈风狂 马匪恶毒谋暴乱 各个击破 廷峰智勇煞“旋风” 第二十一章 瓦解攻心 耿田虎胆降“诸葛” 大侠助力 振华奇兵剿匪帮 第二十二章 月夜侦察 海涛独胆劝樊瑞 由衷赞佩 阎韫真心留大侠 第二十三章 一见钟情 振华齐颖初相恋 二人回首 张野廷峰忆从前 第二十四章 除霸反奸 土改纠错夺胜利 西岗挥泪 廷峰告别呼兰河 后记 试读章节 “廷峰!哎呀,是你呀。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伙计,快去沏壶热茶。” 二人摘下帽子,脱下大衣棉袍。被称为廷峰的年轻人介绍说:“这位是关仲平,哈尔滨德顺贸易货栈的关老板。这位是我的朋友张荣志,张掌柜的。他也是呼兰商会的副会长,曾经给过我们很多的帮助。” “我张荣志有幸结识廷峰兄弟,是前世的缘分。一晃几年不见,这心里还真是有些想你呢。” 伙计端来茶壶茶碗。张荣志说着话接过茶壶,给二人倒茶:“来,先喝碗热茶驱驱寒气。” “谢了!”关仲平接过茶碗,放在桌上握住,暖暖冻得冰冷的双手,一面上下打量了一眼。只见这位张掌柜的中等身材,年纪三十左右。虽然略瘦,却是头发油黑,脸色红润,双目清明,显得十分精干。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开口说道:“张掌柜的这么年轻,真是后生可畏啊!” 张荣志连忙说道:“哪里,哪里,我也就是继承祖业而已。高县长和家父交好,让我接替了家父在商会的职务,毫无建树,惭愧得很。廷峰,时局动荡,二位此时前来,一定有什么事吧?” “那我就实话直说,兄弟现在是东北军骑兵第八旅副参谋长,奉才鸿猷旅长之命,回呼兰协调社会各界,支持马占山司令策划的保卫哈尔滨战役。马司令在嫩江桥与小鬼子血战以后,才旅长奉命进驻呼兰。日本人很快就会进攻哈尔滨,我们要在这里,和小鬼子再大干一场,不能让日本人轻易侵占哈尔滨。才旅长命令,在呼兰、兰西、巴彦各设一处兵站,让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救国军,还要筹集一些军粮。” 张荣志轻轻点点头:“是这样啊。” 王廷峰接着说:“呼兰的事,还请张兄出面帮助筹办。另外,才旅长想与当地士绅见见面,然后再与红枪会首领会面,共商抗日大计。” 张荣志看着廷峰说道:“这几件事我都可以出面,眼下日本关东军气焰嚣张,东北军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听说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都投降了日本人。马司令在嫩江桥一场血战,损失惨重,不知下一步究竟有何打算?” 关仲平接过话头:“张会长,现在沈阳、长春、锦州、齐齐哈尔都已沦陷,哈尔滨成了东北最后一个大城市,日军势在必得。日本特务已经策划了银行手榴弹爆炸事件,宣扬日本侨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为出兵哈尔滨找借口。前几天,哈尔滨特务机关长又换上了土肥原贤二。很多迹象表明,日本人很快就要进攻哈尔滨。哈尔滨一失,江北呼海巴拜一带也难保了。眼下,马司令正在组织兵力,联络吉黑两省抗日力量,准备在哈尔滨大战日军。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应该尽一分力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马司令有决心,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请二位放心,我立即安排人,联系各方人士与才旅长见面。”张荣志十分爽快地说道。 王廷峰高兴地说:“张兄胸怀爱国之志,令人敬佩,我马上回去接才旅长。这两天,关老板还要暂住在你家,还请您给予方便。” “这没问题,有什么事你们尽管吩咐。”张荣志满口答应。 关仲平站起身说:“多谢张会长,我今天要去站庙胡同,找一个叫张发明的人,你安排人给指个道吧。” “放心吧,这没问题。站庙胡同就在西岗公园南下坎,不远。” 关仲平找到张发明,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老关,是你呀,我们有半年多没见面了,特委的同志们都好吗?”张发明兴奋地问。 关仲平的真实身份是中共哈尔滨特委特派员。呼兰特别支部成立时,他曾来呼兰指导工作。 “特委的同志们都好,刘书记在吗?”关仲平也很高兴。 张发明说:“他住在功夫市胡同的‘仁和馆’后院,现在可能正在学校上课,你在家里先休息一下,我到学校去找他。” 特支书记刘铁志的公开身份是兰清小学教员。张发明来到学校,刘铁志正在上课:“同学们,中国是中国人的,而不是夷邦的,我们为什么要受人欺侮呢?宋代有个文天祥,他被俘后誓不投降,坚贞不屈,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岳飞是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读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同学们读一下吧。”他看见了窗外的张发明,知道是有重要的事情,于是走出门来问道:“发明,有事吗?” “老关来了,在我家里。”张发明低声说。 “好,你告诉老关,我安排一下学生马上过去。” 呼兰特支成立时间不长,特支书记刘铁志,从驻军到工商文教社会各界,结识了一大批朋友,主要是在青年学生和进步教师中,宣传抗日救国,并从中发展了十余名党员。先后在会友书局和春风花店设立了秘密交通站,成立了《哈尔滨新报》呼兰分社,秘密传递文件和工作指示,发送党的报刊,印发传单,编辑宣传刊物《赤道》。还先后组织了青年读书会、征鹏文艺社、兰阳剧社以及反帝大同盟等外围组织。 P2-3 序言 文心文品蕴良知 傅道彬 中国文学素有“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道”的内涵与外延依时而变,因人而异。如果把文学所载之“道”做广义理解,即人类之良心,社会之责任,亦即“良知之道”。这一传统是深度契合“文学是人学”基本命题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和新媒体的助推下,抱着崇高理念,以良知和真情投身文学创作的凤毛麟角,而抱着投机心理希冀名利双收的则大有人在。突出表现为部分低俗文学创作中感官欲望和享乐主义的宣泄横流,它不但颠覆了文学的审美特性,而且向文学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美好心灵、构筑精神家园的本性发起挑战。试图把无限扩张感官欲望的文艺现象,美化为“回归”美学的涵义,这既是对美学的扭曲,也是对文学理想和“良知之道”的践踏。 兰河通灵,文坛有幸。清丽潺谖的呼兰河不但哺育了左翼女作家、“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诞生了伟大的《呼兰河传》,也滋养了清正厚朴,深具“良知之道”、家国情怀的王明杰,创作出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呼兰河畔》。昨晚,我灯下阅读《呼兰河畔》,掩卷沉思之际,不禁自说自话:“好书啊!” 文心即人心。而文心如茶,品过方能悟出真味,真味在文,才能入眼入心。无论社会如何风云变幻,人们依然需要充满激情活力,具有文学品味,给人以启迪的作品,需要讴歌真善美的正能量精神大餐。 王明杰,出生于呼兰河畔一个普通的军转家庭。他少而好学、长而敦敏,中学甫毕、旋即从军。弱冠之年、尽忠关山,倚马可待之才,誉播军旅。荣转回乡后,他把对桑梓之地的眷恋,对父老乡亲的真情,化作创业之动力,竭忠尽智,清正爱民,献身基层,政声颇佳。工作之余,他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诗词选集《细雨微澜》,杂文集《杂韵逸绪》。去年,北方作家文丛选编了他的小说散文集《烟雨河风》。小说《三个老兵》,散文《父爱是禅》,报告文学《探索者的足迹》,文学评论《兰水情深赤子心》等力作,使他成为黑土作家中的优秀一员。他的散文被评价“是为眼睛准备的寓意。他的毅力和睿智创造了精神领域的美丽神话”。他的诗作“始终伴以真性情,水流云在,月到风来,情之所动,感人心怀。在不失直率豪放的笔墨中,显出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牢记民族的历史,仔细咀嚼历史的细节,感悟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挣扎浮沉,揭示人和历史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是优秀历史小说的价值取向。《呼兰河畔》是一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探究历史,通过历史折射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一部饱含深情、充满良知、构思精巧的心血之作。 小说以抗日战争和东北解放初期剿匪、土改为时代背景,以呼兰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以结拜四兄弟的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以兰河大侠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描写重点,开枝散叶、虚实相间,侠骨与柔情相生,冷峻和悲悯相伴,深情讴歌了呼兰河畔志士仁人的英勇抗争,深切诉说了我们民族的苦难经历,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及其爪牙鹰犬的罪恶行径,深邃揭示了时代变局中的复杂人性,融会展现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使读者从人、事、情的描述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作者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轨迹,蘸着血,和着泪,诠释人生价值观。把我们带进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走进一个悲壮传奇的故事。我能听到她们凄苦无助的哭声,看到那些鲜血淋漓的躯体,感受敌寇残酷暴行下的震颤,领悟民众心中的期盼。我更能体会到主人公带着满脸尘土,露出的胜利微笑,还有他几次离开呼兰河的不同心境。这都源于作者的写作功力。可以说,《呼兰河畔》是一部将历史依据与文采风流较好地结合,突出地展现了时代精神风貌,并贯之以人性内涵、良知之道,能对人们的现实品格产生深远影响的不凡之作。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味,主观上离不开“良知之道”。《呼兰河畔》是根植人心的文化精神的结晶,为我们演绎的是爱?是恨?是情?是仇?是更多的思考?都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良知之道”正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 后记 我出生在呼兰河畔,对这里的黑土清波充满眷恋,对这里的人们情深义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部队回呼兰探亲时,曾写过一篇《又见呼兰河》抒发情感。而那时对呼兰河的认识,大多还是从自然的变化和身边的人和事有感而发。后来有幸在县志办工作四年,尤其是在乡镇基层工作十年的经历,开始从新的层面了解呼兰。我曾经为一些历史事件震撼,为一些英烈人物感动,为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嗟叹,也对一些不解的问题沉思。 呼兰河不仅养育了张乃莹(萧红),而且哺育了不胜枚举的精英,孕育了这里灿烂的历史文化。两岸勤劳而朴实的人们,在荒野中披荆斩棘,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探索中创造奇迹。反抗奴役压迫,捍卫民族尊严,涌现出许多光照千秋的志士仁人。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剿匪、土改的年代,气壮山河的浴血抗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呼兰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应该铭刻在更多人们的心中。 有句话是叶圣陶说的:“文学能够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我想,如果能用一种文学形式,把渐渐远去的历史记忆,以及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形象地展现出来,或有助于人们鉴古明今。通过了解呼兰的重大历史事件、民俗文化、社会风情,通过不同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善恶美丑,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良知,会更加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脚踏这片坚实的土地,不在浮躁中迷失,摒弃为了私利而损人害人的恶念,在人生价值的体现与物欲索取的奢望之间,有一个冷静客观的正确态度。 尽管社会浮躁狂热之时,庸俗肤浅广受追捧,金钱占据了许多人的思维空间,狂风大作时,垃圾都飞上了天。但是人类永远需要有情有义的价值取向,需要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需要思想和人格的力量。 于是我开始了《呼兰河畔》的创作,小说围绕民族危亡之际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现情节,结合民间流传久远的传奇故事,以成为结拜兄弟的四个同学在社会历史洪流中的恩怨情仇,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命运,以及他们身边各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在亲情、爱情、友情面前,在敌人、朋友、同志、亲人之间的不同态度,在道德人性,名利物欲方面的不同抉择。或洗礼升华,或扭曲沉沦,反射出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行为。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真实的,除结拜四兄弟外,马占山、马子英、张兰生、王明五、韩勇义、耿田、李振华、王鸿恩、黄维翰等人的名字,都曾经在呼兰河畔广为流传。在呼兰人民的心中,兰河大侠、兰城女侠都是与呼兰河,与两岸的黑土地永存的。 小说的结拜四兄弟各有代表性。 主人公,二哥王廷峰是侠者。兰河大侠,代表了人们的期盼和理想,展现了爱憎分明的侠骨柔情,寄托着百姓心愿。他用爱面对亲人,用心拯救弱者,用鲜血去阻止罪恶,用人性来救赎灵魂。他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在血雨腥风里寻觅正义,在惩恶扬善中弘扬人间的爱与善。疾恶如仇,而非杀人无忌。他是集勇敢、智慧、善良、仁爱于一身的英雄。 老三刘铁志是勇者。四兄弟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呼兰地下党特支书记,在苦难岁月里承载着民族重担。他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忠贞爱情,更对国家和民族赤胆忠心,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更多的同志。告别他充满挚爱的亲人,离开温馨的家,永别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兄弟。非他所愿,却义无反顾。 大哥张野是智者。出身教育世家,学识渊博,肯于思考探索。他曾努力探寻悠久苍茫的历史文化,主张以科技文化救国,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价值。然而,现实像大风卷起的尘埃,吹散的落叶,很难审视清楚。这使他在灵魂深处,有深深的苦痛与无奈。现实改变了他,使他顺应历史潮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老四周维新可称为愚者。他性格懦弱而又虚荣,自知平庸,却抵不住诱惑,渴望名利地位。对婚姻不满,却又因为吃醋而成为告密者,甚至一步步走向深渊,直至出卖他曾经崇拜的兄长。然而,在变性中得到的,并没有使他快乐。迷失中的行为,使他失去了良知、爱心、友谊和尊严。王廷峰后来没有杀他,不仅是出于当年的兄弟情义,也是希冀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周维新良心的回归,从而弃恶从善。他的自杀,是源于反省和忏悔,也是经历了道德炼狱煎熬之后,灵魂的解脱。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悟多少哲理,“求我生存”和“求我幸福”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之一。本性意识也就是情感,决定人类行为的人性,除了社会性和阶级性之外,是否还有普遍的共性? 友谊有时是建立在饱暖基础之上的,在名利面前,在生死存亡时刻,表现截然不同。自信尊严与金钱虚荣的取舍,往往会把人带入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之间的差异何在?也许就是“自在人性”与“自为人性”的距离吧。 人性与兽性,或者称为善良与邪恶,是对立的,又往往复杂地体现于一身,历史的浪潮,在苦难的时代,激烈地涤荡着人们,展现出人类各种不同的本性变异。 张野平和善良,勤勉好学,展现了人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光明磊落的美好人性。刘铁志、王廷峰体现的民族大义和气节,表现为一种穿越黑暗的正义精神和坦荡的人性。周维新的蜕变,则体现了人性丑恶一面的膨胀,虚荣催生了卑劣和邪恶。由于自身性格决定,加之环境的影响,他走上了一条原本不应该属于他的路。善恶循环,欲望之害,名利之伤,也许正是人们可以深思警醒之处。 周维新的临终忏悔,陈奇的转变,秀芝的成长,黄金龙的变化,胡升三作恶多端,陈广玉性情变幻,则是从行为到心理层面,尝试对人性变化的探讨。 呼兰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在众多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展现在平凡人们的气节和精神里。小说通过事件的环境,概述了一些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特色物产。根据不同人物形象,使用了他们中的俗语方言、歇后语等,希望人们珍视这些满载历史沧桑的文化积淀,了解社会发展的艰辛历程。尝试通过不同角度出现的人物故事和形象,从最平凡的视角,展现血与火的时代,充满悲欢离合、深仇挚爱的现实生活。有时在深夜记述他们的故事,自己往往被深深地打动。 创作《呼兰河畔》历经两年多,三番修改,这是一个艰辛而快乐的过程,一个把情感和生命注人文字的过程,是难忘的精神体验。不同于一些离奇热闹的作品,小说有某种意义上的悲壮与悲凉,王廷峰在李振华烈士墓前挥泪告别,在悠悠的渔歌声中再次离开呼兰河,不同于一般想象的常规悲喜剧结局,给人思索、联想的空间。 作品也为读者留下了几个悬念,两个孩子刘远志和王兰馨是否真的成为行侠仗义的又一代侠者?杨远芳和王廷峰又会有怎样的情感故事?团山文物失踪之谜?潘海涛妻子林素华在呼兰河畔的小草屋,为了一个承诺和梦想,五十年的痴情等待,以及动迁发生的事情?张野在水稻寒地培育技术推广和配方施肥方面的科技成果?李振华未婚妻齐颖送走振华的老母亲,回到家乡的不寻常经历等,只能留给下一部作品去讲述了。 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所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种子是万物之母;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如果把每一个‘不平’的历史事件当作对生命的一种考验来理解,我们会获得生命上的真正‘涅桀”’。 呼兰河畔拥有这样的泥土和种子,也拥有阳光、雨露和清风。我感激这一切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感谢从各层面给予我热情帮助的师长和朋友。我始终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文化小说,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发展进程的折射。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平和痛苦,但是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光明必然驱散黑暗。 如果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够引起对人生世相淋漓变换的沉思,弘扬爱国主义,增强自信、自豪和自强的民族精神,能够克服人性的冷漠,给人以直面生死的坚强和对待荣辱的淡定,也就体现了价值。 二○一七年春节于呼兰河畔 书评(媒体评论) 《呼兰河畔》是一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探究历史,通过历史折射现实的文优秀文学作品,是饱含深情、充满良知、构思精巧的心血之作。 ——傅道彬 作者通过多层视角下的历史脉动,把深邃的思想融入生动的笔触,指向人生价值取向和人性百态,让人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循着那史诗般的悲壮声音,对那个时代的灵魂沉浮予以深沉回望, ——付军龙 既有萧红散文创作的质朴精神,又有作者独到的发现和创造,是今日呼兰河一曲深情诉说。 ——门瑞瑜 作品描摹刻画了生活中的真实与谎言,生命中的挣扎与涅槃,人性的理解与包容。充分发挥了文学抚慰心灵的作用,对人性的探索写出了深厚的韵味,可以称为入心入骨的感人之作。 ——宋德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