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一个无产阶级英雄的故事。保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在他幼年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替人洗衣、做饭来维持生活;12岁时,他就到车站食堂打工,在那儿受尽了侮辱。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他认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两人陷入深深的爱恋。一天,布尔什维克的朱赫来被抓走,保尔在白匪押送朱赫来时救了他。但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过了一段时间,一个高级军官错把保尔当普通犯人放了出去。保尔的哥哥把他送去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头部受了伤,使他无法再上前线,不得不送回家乡养病。病好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书中保尔的乐观、坚强、为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感动着所有人的心灵,这种精神对和平年代的我们依然是一种鼓舞,是一种动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节前上我家去补考的,都给我站起来!”
一个脸皮松弛的胖神甫,身上穿着法衣,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十字架,气势汹汹地瞪着全班的学生。
六个学生应声从板凳上站了起来,四个男生,两个女生。
神甫的两只小眼睛闪着凶光,像要把他们一口吞下去似的。孩子们惊恐不安地望着他。
“你们俩坐下。”神甫朝女孩子挥挥手说。
她们急忙坐下,松了一口气。
瓦西里神甫那对小眼睛死盯在四个男孩子身上。
“过来吧,宝贝们!”
瓦西里神甫站起来,推开椅子,走到挤作一团的四个孩子跟前。
“你们这几个小无赖,谁抽烟?”
四个孩子都小声回答:“我们不会抽,神甫。”
神甫脸都气红了。
“混账东西,不会抽,那发面里的烟末是谁撒的?都不会抽吗?好,咱们这就来看看!把口袋翻过来,快点!听见了没有?快翻过来!”
三个孩子开始把他们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桌子上。
神甫仔细地检查口袋的每一条缝,看有没有烟末,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便把目光转到第四个孩子身上。这孩子长着一对黑眼睛,穿着灰衬衣和膝盖打补丁的蓝裤子。
“你怎么像个木头人,站着不动弹?”
黑眼睛的孩子压住心头的仇恨,看着神甫,闷声闷气地回答:“我没有口袋。”他用手摸了摸缝死了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把发面糟蹋了吗?你以为这回你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没那么便宜,小宝贝。上回是你妈求情,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不行了。你给我滚出去!”他使劲揪住男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上,随手关上了门。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都缩着脖子。谁也不明白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赶出学校。只有他的好朋友谢廖沙·勃鲁扎克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他们六个不及格的学生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在厨房里等神甫的时候,他看见保尔把一把烟末撒在神甫家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
保尔是信教的。她母亲是个教徒,常给他讲圣经上的道理。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且并非几百万年以前,而是不久前创造的,保尔对此深信不疑。
圣经这门课,神甫总是给保尔打满分。新约、旧约和所有的祈祷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上帝哪一天创造了什么,他也都记得一清二楚。保尔打定主意,要向瓦西里神甫问个明白。等到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甫刚坐到椅子上,保尔就举起手来,得到允许以后,他站起来说:“神甫,为什么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
他刚说到这里,就被瓦西里神甫的尖叫声打断了:“混账东西,你胡说什么?圣经课你是怎么学的?”
保尔还没有来得及分辩,神甫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之后,保尔已经鼻青脸肿,吓得半死,被神甫推到走廊上去了。
保尔回到家里,又挨了母亲好一顿责骂。
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这件事谁也没有看到,可是神甫马上就猜出了是谁干的。
下课了,孩子们一齐拥到院子里,围住了保尔。他愁眉苦脸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响。谢廖沙在教室里没有出来,他觉得自己也有过错,但是又想不出办法帮助他的伙伴。
校长叶夫列姆·瓦西里耶维奇的脑袋从教员室的窗口探了出来,他那低沉的声音吓得保尔一哆嗦。
“叫柯察金马上到我这儿来!”他喊道。
保尔朝教员室走去,心怦怦直跳。就这样,可怜的保尔离开了他心爱的课堂。
P1-3
作者简介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西部的沃伦斯基省。
他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不满10岁时,就给别人放牛、做童工。虽然工作又脏又累,但是他克服困难,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读了许多方面的图书。
191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志愿加入苏联红军,参加前方的作战。同年8月,在一次战役中,因身受重伤,右眼失明,被迫返回到地方工作。1924年,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到1927年时,全身已经瘫痪。
在生命临难的时刻,他抓紧每分每秒学习。从1930年11月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他忍受着身体的巨大痛苦(此时,他的左眼也已失明),摸索着在镂空的隔板上一字一字地刻写;后来,则采取口授的方式,由别人代录。历时3年,完成了这部小说。但是最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稿被退了回来,直到小说的第一、二部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陆续刊出后,才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因为这部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5年10月被授予象征政府最高荣誉的列宁勋章。1936年12月,因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身处俄国变化最急剧的时期。从沙皇统治、二月革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到十月革命后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他都亲身经历,因此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阶级特点。
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苏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多年严峻的社会生活场景,此时苏联大地上战马奔腾、风云变幻。作者以乌克兰为舞台,对这段时期的生活内容作了整体描述,几乎含纳了当时所有重大事件,比如国内战争、经济恢复阶段的各种斗争、列宁逝世所引起的震荡等。这些重大事件通过作家的描述,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有一种极为厚重的历史感。
保尔·柯察金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他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转变为自觉的阶级意识。他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保尔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劳动建设之中,显示了社会主义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 保尔是不屈的,他总是随时准备承受最沉重的打击:残酷的战争、恶劣的工作环境、病痛的折磨甚至最后双目失明。他自强不息,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经受住了一切考验;在对待友谊、爱情和家庭等问题上,同冬尼亚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也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表现出他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原则:“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的典范,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影响、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保尔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不可泯灭的思想光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向我们揭示出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如果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年华;如果热爱生活,如果心中永远想着祖国和人民,永远忠于人类的进步事业;那么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永远搏击进取,就会成为人生的准则,就会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于生命,青春年华就会放射出光彩,生命就会放射出光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其宏大的描述和其中闪烁的不朽的思想光芒,成为青少年人生的教科书。
作者把自己作为主人公的原型,但并不是自传。他说:“我这个长篇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在这个长篇里我使用了虚构的权利。”作者的意图是“要在作品中创造一种典型,一种在我们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的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纪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故事梗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是乌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以养家糊口,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激烈。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 一次,由于解救朱赫来,保尔被关进了监狱。之后,愚蠢的敌人又很快把他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林务官的女儿)家的花园。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清纯、漂亮、整洁、文雅的冬妮亚深深吸引住了。
后来,哥哥阿尔焦姆送保尔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他已不宜于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到各项艰苦的工作中。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保尔自从在冬妮亚家里与她告别后,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了手。
在筑路工作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肺炎,组织上不得不将保尔送回家乡小城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死去的消息,最后保尔第四次跨过死亡回到人间。
可是,由于保尔在战争中多次受过重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在一次车祸中,保尔不幸伤了右膝又做手术,加上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他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差。从1924年起,他就已经丧失了工作的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了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了病榻上。但保尔在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都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主要人物
保尔·柯察金 书中主人公。出身于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当过学徒、工人。13岁时参加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朱赫来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在地下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成长为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和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极端困难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经受了自身与外在环境的严峻考验,坚持参加修建铁路。后因病致残,双目失明,以至全身瘫痪。后来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个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
朱赫来 布尔什维克党党员,保尔·柯察金的第一个引路人。沉着干练,富有组织能力,启发和吸引了一大批像保尔一样的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是老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代表。
冬妮亚 林务官的女儿,保尔青年时的恋人,天真,纯朴。但后来贪图安逸的生活,看不起工人,离开了保尔。
丽达 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着的人。她漂亮、机智,酷爱工作,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
达雅 女工,保尔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