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执行总裁、《Time》周刊总编、超级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又一部最有价值的传记!
爱因斯坦所有文档解密之后的最有价值的爱因斯坦生活传记。基于新近披露的历史材料,完整揭示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贡献,融合诸多科学细节,是一部科学读物的典范之作。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凯斯西储大学等诸位学者的鼎力推荐!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学的标志、天才的代名词,他的量子理论、相对论和宇宙学等理论,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沃尔特·艾萨克森著的《爱因斯坦传(天才的一生)(精)》立足于翔实的史实、丰富的照片和彩绘插图,以及新近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和文稿,向读者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传奇的一生——他的个人生活,他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他所拥护的道义、政治和自由精神……并试图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深刻解读这位影响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传奇人物。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学的标志、天才的代名词。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Time)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沃尔特·艾萨克森著的《爱因斯坦传(天才的一生)(精)》是《时代》周刊总编、超级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写出的最新传记,它立足于翔实的史实、丰富的照片和新近披露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原始档案和私人信件,勾勒出爱因斯坦传奇的一生——他的个人生活,他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他所拥护的道义、政治和自由精神……深刻解读了这位影响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传奇人物。
第1章 前言
科学的进步(1600—1900)
第2章 早期岁月
第1节 出生和童年时代(1879—1889)
第2节 求学之路(1889—1893)
第3章 瑞士时光
第1节 在阿劳(1895—1896)
第2节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第3节 米列娃·玛丽克(1897—1900)
第4节 丽瑟尔(1901—1903)
第5节 专利审查员(1902—1904)
第6节 爱因斯坦的奇迹年量子论(1905)
第7节 爱因斯坦的奇迹年:狭义相对论(1905)
第8节 冉冉升起的教授(1905—1910)
第9节 艾尔莎·爱因斯坦(1912—1914)
第4章 在柏林的日子
第1节 广义相对论(1907—1915)
第2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1914—1915)
第3节 离婚和再婚(1916—1918)
第4节 日食(1919)
第5节 爱因斯坦在美国(1921—1932)
第6节 爱因斯坦的诺贝尔奖(1919—1922)
第7节 量子力学(1920)
第8节 爱因斯坦与宗教信仰(1879—1955)
第9节 希特勒的崛起(1920—1933)
第5章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光
第1节 到美国去(1933—1936)
第2节 原子弹(1939)
第3节 武器控制(1945—1948)
第4节 公民权利(1940—)
第5节 无休止的探索(1933—)
第6节 以色列(1948—)
第7节 红色恐慌(1950—1954)
第8节 永别了(1954—1955)
附页翻译
致谢
温特勒一家
约斯特·温特勒是一位希腊语和历史老师,一位充满正义感的、真诚的、带有理想主义特质的社会自由民主人士。爱因斯坦发现他具有超凡的魅力。他促使爱因斯坦远离民族主义和德国军国主义,从而接受真正的爱国主义。他还把国际主义、和平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信念深深植根于这个年轻人的头脑中,并展望说它们是世界联邦政治的希望。爱因斯坦的思想长期受到他的影响。温特勒家的其他成员也明显对爱因斯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温特勒的妻子拉莎变成了爱因斯坦的“代理妈妈”。温特勒家的千金玛丽也成为了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女朋友。而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还嫁给了温特勒家的儿子保罗。
在阿劳,他想到了他最出名的思维实验:他试着去想象随着一束光奔跑会是什么样。虽然他自己感觉早期的思维实验很幼稚,但他后来告诉一位朋友说这个实验直接关系到他以后的狭义相对论。他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光速追赶一束光线,这束光实际上是冻结在时间上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阿劳,爱因斯坦寄宿在温特勒家中,约斯特·温特勒在他的人生中长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当爱因斯坦1895年和他的女儿玛丽开始一段美好的爱情时,没有一个人觉得惊奇,大家都感到很开心,这时爱因斯坦住进这个家也就几个月。玛丽刚刚18岁,比爱因斯坦大两岁,在与爱因斯坦在邻村学校约会之前,她通常和父母待在一起。次年的4月,爱因斯坦休春假期间返回自己家,他书写了人生中第一封情书给玛丽。他在信中写道她让他多么地快乐,他把信按在自己的胸口,想象着她写回信时她的手指来回在纸面上划动的画面。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是德国公民,但这让他非常不舒坦。他讨厌德国的军国主义氛围,担心自己作为德国公民不得不服兵役。所以,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填写文件放弃了德国公民身份,1896年1月获得批准。
从那以后,爱因斯坦不再是任何国家的公民,也不再属于任何的宗教团体。在他放弃德国公民身份的官方声明中,他还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数年以后,尤其是反犹太主义在德国沸腾起来的时期,爱因斯坦再次和他的犹太人身份联系起来,但是他不像同事们一样试图放弃犹太人身份。周围的犹太人都在试图融入反对自己种族的圈子中,他们甚至费尽心机去讨好那些伤害自己的人。爱因斯坦对此嗤之以鼻,他特别瞧不上这样的犹太人,认为他们像是“扔掉了坚硬外壳的蜗牛”。对于爱因斯坦而言,他本人对犹太种族有着强烈的情感,并非信仰犹太教,只是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犹太性。
在阿劳学习了一年,爱因斯坦以班级第二高分毕业,他再次参加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入学考试。这次他的数学分数很高,尽管他混淆了虚数和无理数。他的物理分数也很高,而且规定120分钟的考试时间他只用了75分钟就做完了题目。可是,法语对他而言仍是比较难的科目。虽然他对这种语言不甚精通,但他所写论文中表达的个人观点是这次考试中最引人注意的事情。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他希望成为一名物理或数学教师,并且专门研究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科目的理论问题,他十分向往科学事业所提供的独立性。
P13
科学的进步
到19世纪末为止,物理学的基础地位看上去似乎已经稳固确立了。伽利略用科学观察和数学描述结合的方法,创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论。在伽利略等人发现的基础上,牛顿总结发展出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一个理论上完全可以预测的宇宙(这个体系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经典力学”)。在这个宇宙中,有因就会有果,力作用在物体上,一个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和按一定轨道运动的月亮都可以用关于引力、质量、力和运动的相同定律完美阐释。
经典力学在19世纪中期又前进了很大一步,即电场和磁场的发现。迈克尔·法拉第,一个铁匠的儿子,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统教育的熏陶,就是这个看上去毫无人生希望的出身背景让他的成就更加超凡脱俗,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束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与此同时磁场运动也可以产生电流。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让法拉第的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麦克斯韦致力于研究电流和磁场的关系。
麦克斯韦发展的电磁理论,至少在开始时,和牛顿的经典力学是相辅相成的。电磁波和光波一样,被认为是经典力学框架体系中又一个物理现象。科学家简单地假定电磁波是由普遍存在的物质某种形态的振动和起伏引起的,他们把这种看不见的运动物质称作“荷载光波的以太”,他们假定它在光波传播中的作用,就如同水传播大海的海浪,空气传播声波,是相类似的。
基于所有的这些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1900年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察评论。“今日的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物可以发现了,”他告诉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剩下的工作不过是让我们的测量,精确一些,再精确一些。”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说法过于自信了。
被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验证过的实验观察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胜利。宇宙似乎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规律似乎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但是恰恰在那个时刻,物理学的基础开始出现裂缝。让人们匪夷所思的辐射方式,如X射线和自发辐射被发现。
通过研究电磁波从物体中发射出来时产生的辐射,另一个问题暴露了:描述离散粒子的牛顿力学理论与描述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矛盾。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试着设计出各种巧妙的方式来找到光传播以太存在的证据,但他们一次又一次一无所获。
1905年,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进入了我们的故事。在那时,他还仅仅是瑞士专利局一位普通的三级审查员。他以平平的成绩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他乐于去挑战权威,因此在大学里得罪了大部分教授,毕业后也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或一份教职工作。然而福祸相依,正是因为他擅长挑战假设的理论和质疑各种猜想,他最终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专利审查员。
爱因斯坦的这些特质助力他成为颠覆经典物理学的天选之人。他是一个叛逆的思想家,恰逢这样一个时刻,陈旧理念正在掩盖物理学基础上出现的裂缝,需要科学去清除这层层的掩饰。他又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这使他可以躲开传统思想的束缚,完成概念上的飞跃。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不惧权威的人,因此他会质疑理论,而大多数科学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理论仅仅是假想。
“艾萨克森有机会接触到新的重要材料,既讨论了爱因斯坦的人性一面,又阐述了他在物理学上的深刻思想这部赏心悦目的传记使这位大物理学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本书行文流畅,可读性极强,将爱闪斯坦的生活和科学优雅地融合在一起”
一一杰拉尔德·霍尔顿(Gerald Holton),哈佛大学马林克罗德物理学讲座教授
“这本书出类拔萃,与众不问。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极为出色,对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许多新的洞见。”
一一戴安娜·科默斯·布克沃尔德
(Diana Kormos Buchwald),《爱因斯坦全集》总编,加州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