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镜之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罗)尤金·欧·切洛维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尤金·欧·切洛维茨著的《明镜之书》讲述:多年以后,当你发现自己此刻的意识和抉择都是错的,你会一如既往地错下去,还是拯救自己重新开始?

重磅文学代理人彼得·卡茨收到一本叫“明镜之书”的书稿。

是一部回忆录,作者理查德·弗林曝光了30年前正读大学的他与著名教授约瑟夫·韦德、同学劳拉·贝恩斯之间的三角关系,在1987年圣诞节前夜,韦德教授在家中被人残忍地杀害,谋杀案震惊全城,至今悬而未决。

如今30年过去,弗林是在用这本书自首吗?还是想揭露真凶?当卡茨读完书稿时,他意识到其中并不包含最重要的那几页!

紧接着,弗林也意外死去,余下的手稿更是莫名失踪。卡茨辗转难安,希望找到罪案的真相——哪怕真相将通往一个危险的结论……

内容推荐

尤金·欧·切洛维茨著的《明镜之书》以一部残稿线索,牵引出25年谜案!2015年法兰克福书展重磅小说!!

一位死去的作者

一部缺页的回忆录

一个眼光毒辣的畅销书推手

一位想赚快钱的秘密调查记者

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退休警探

一场时隔30年蓄谋已久的杀人事件

所有的线索都是事实,却总也无法推出事件全貌。有人在粉饰!

记忆抽丝剥茧,真相呼之欲出,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目录

第一篇 彼得·卡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二篇 约翰·凯勒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篇 罗伊·弗里曼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声

给读者的信

致谢

试读章节

我是一月份收到那篇投稿的,当时出版社人人都正在努力从节后上班的懒散中恢复过来。

邮件灵巧地躲过我的垃圾邮箱,出现在收件箱里,和其他几十封未读邮件堆叠在一起,赫然成列。我扫了一眼那封自荐信,觉得挺有意思,就把邮件和稿子中的一部分一起打印出来,放在抽屉里。整整一个月,我都忙着完成一单生意,月底才想起来那篇稿子。正值马丁·路德·金日之后的一个周末,在我计划假日阅读的一大堆投稿中间,我又发现了那沓纸。

那封自荐信的末尾签有“理查德·弗林”的名字,全文如下:

亲爱的彼得:

我是理查德·弗林,27年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语。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小故事,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然而,这部小说多次被出版社拒绝,然后我就放弃了(这就是我至今仍平庸而无聊的原因)。之后,我在新泽西的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在这一行工作至今。刚开始我骗自己:或许广告和文学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有朝一日我会重新成为一名作家。这一切显然没有发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不幸在于不断获取将梦想囚于桎梏的能力,最终任其付诸东流。看起来我并非什么特例。

但几个月前,我发现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让我重新回忆起1987年的秋冬,我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年中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您可能明白这种感受:你以为自己已经忘了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但突然之间你意识到,那段记忆其实正在你意识深处的某个私密角落蜷缩着,它一直在那儿,恍如昨日。就如同打开一个装满废旧杂物的老橱柜,你所能做的,就是移开堵在外面的一两个箱子,然后其间的全部物品向你倾倒下来。

那件事像是一个导火索。在发现那件事后的一小时里,我仍在思考它的意义。我在桌边枯坐,记忆如洪水般顷刻将我淹没,我开始写。等我停下来的时候,已至深夜,我已经写了5000多字。刹那间,仿佛在完全忘记自我之后,我猛然发觉自己到底是谁。在浴室刷牙时,镜子里似乎是另一个人正看着我。

多年来第一次,我没吃安眠药就安然入睡了。第二天,我告诉公司的人,接下来的两周我可能要请个病假。我继续写。

1987年那几个月里所发生之事的细节重新回到我的意识里。它们如此强劲有力,如此清晰可感,甚至比我眼下经历的生活还要生动,还要强烈。就像是从深层睡眠中醒来,我的意识已经为这一时刻做好准备:写下关于劳拉·贝恩斯、约瑟夫·韦德教授和我之间的事。

当然,鉴于它以悲剧收场,这个故事,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度上了报纸,我自己也深受警探和记者们的骚扰。这就是我最终离开普林斯顿,在康奈尔完成硕士学位,在伊萨卡度过两年漫长煎熬的日子的原因之一。然而,没人知晓整个故事的全部真相,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就像我说的,三个月前,我偶然发现了真相。我意识到必须将真相公之于众,尽管愤怒和沮丧依然足以将我压倒。但有时,正如爱能够让人精神百倍,怨恨与痛苦一样让人动力十足。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在精疲力竭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附件中是样章,还有在您网站上找到的投稿说明。书稿已完结,可以投稿了。如果想要阅读全文,我随时可以发给您。我为这部作品起了个名字——“明镜之书”。

我的笔记本屏幕显示,自荐一栏已经超过了1000个字。那就就此搁笔吧,总之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我在布鲁克林出生和长大,一生未娶,没有孩子。部分原因是:我从未真正忘记劳拉。我弟弟艾迪住在费城,我们很少见面。我的广告事业平淡无奇,既乏善可陈,也没出过乱子——眼花缭乱的灰色生活,躲藏在巴别塔的阴影里。如今,我在曼哈顿的一家普通公司做资深广告文案。那家公司离切尔西挺近的,我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几年。我开车不开保时捷,外出不住五星级宾馆,但也不必为未来担忧,至少在钱上面是这样。

感谢您能抽空阅读此信。如果想要阅读全稿,请联系我。下方是我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此致

敬礼!

理查德·弗林

P3-6

书评(媒体评论)

记忆抽丝剥茧,真相呼之欲出,以为终于要看到完整事实了,却被告知你已身处迷局;你在陷阱里上蹿下跳,以为终于要找到出口了。却在踏出门的那一刻掉进了另一个陷阱。如果连记忆都真假难辨,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相信生活?

——《出版人周刊》

阴谋,谜团,还有扭曲的事实,这桩聪明而精巧的谋杀案宛如拼图,探索了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忆是如何因人而异,事物的真相是如何难以把握。有着绝妙的构思,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处女作,势必会满足那些更加文艺的侦探小说爱好者。

——《书单》

切洛维茨逼真刻画了他的人物,用及时透出的真相不断引诱你。即使你是十分挑剔故事结构的资深文学迷,这桩复杂、精巧的罪案谜团也一定能让你兴趣盎然。

——《科克斯书评》

看完这本书,我祈求,别让我再思索,把谎言打断,让记忆瓦解,使我看不见、想不起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要让记忆成为帮凶!

——Goodreads高赞读者评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