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百年工业建筑寻迹/上海城市记忆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娄承浩、陶祎珺编著的这本《上海百年工业建筑寻迹》主要讲述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与保护,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历史渊源说起,对老上海的工业厂房与码头建筑的结构、类型等做了分类介绍,最后以当下部分典型的工业建筑保护实例对这座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提出美好的建议。因此本书是一本留存上海工业遗产、宣传工业历史建筑保护的科普读物,其受众不仅包括建筑院校师生,还将受到对近代上海滩历史感兴趣的社会大众的关注。

内容推荐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娄承浩、陶祎珺编著的这本《上海百年工业建筑寻迹》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百年工业建筑的历史、建筑及其保护。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历史篇

 得天独厚上海港

 我国沿海大商埠

 外国资本的进入,自然经济的瓦解

 外国资本利用特权霸占中国工业

 洋务派官僚资本工业的形成

 民族资本工业在夹缝中求生

第二章 建筑篇

 工业建筑的畸形发展

 工业建筑类型的局限性

 厂区总平面布置的不合理性

 建筑物上反映的阶级性

 砖木结构厂房

 钢结构厂房

 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

第三章 保护篇

 保护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优秀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实例

 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裕丰纺织株式会社

 江南弹药厂

 上海啤酒有限公司

 丰田纱厂铁工部

 太古洋行

 格林邮船公司大楼

 明光火柴厂

 上海试剂总厂

 杨树浦路马登仓库

 王家码头合众仓库

 秦皇岛路黄浦码头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五仓库

 密丰绒线厂

 华商上海水泥公司

 永安纱厂二厂

 怡和打包厂

 正广和汽水厂仓库

 福新面粉厂

 南市发电厂

 南市电话局

 上钢十厂旧址

 阜丰面粉厂

附录

 附录A:老上海工业建筑一览表

 附录B:老上海仓库一览表

 附录C:列入上海优秀近代建筑名单的老上海仓库与厂房建筑

后记

试读章节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因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都在上海留下光辉足迹,也是外国殖民势力和国民党势力盘踞的地方,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在上海发生,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不能不重点研究上海近代史。上海又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许多中国第一家工厂在这里诞生,近代工业替代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大大推动了中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与此同时,上海哺育了中国第一代工人阶级诞生,由农村农民锐变为城市工人,他们认真学习、积极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刻苦学习各种技艺,成为建造大上海城市建筑和工厂建筑的生力军,制造机器生产各种日用品的劳动大军。

由于工厂、仓库的高大围墙隔离了人们的视线,社会上对工业遗产很陌生,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也很少,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静悄悄地消失了,如再不及时抢救其建筑设施和历史资料,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保护工业遗产,首先要明确工业遗产定义,不是所有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都是工业遗产,要划清工业遗产保护与旧建筑再利用的界线。

工业遗产应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工业文化遗存。工业文化遗存,建筑物、构筑物是主要载体,此外附属的机器设备、工具、场地、产品和相关的档案文献、图书资料等也是重要载体。仅保留建筑物、构筑物是空洞的物体,只有相应的附属物配套,才形成工业文化遗产。判断工业文化遗产,事前要做大量案头工作,现场调查、专家分析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工业遗产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工业遗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工业建筑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价值。

(3)工业遗产在城市文明中曾经发挥的作用。

(4)工业遗产曾经生产的产品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5)工业遗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曾经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对此应有足够认识,认识深刻才会有自觉行动。

(1)上海工业文化遗产是上海近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工业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尤其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更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2)上海工业的发展由发端、兴盛、衰落、更新、再发展的过程,上海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上海工业资本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是研究工业历史的典型城市。

(3)上海工业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全国之最,在各个历史阶段曾经起着标志性作用,是历史发展重要轨迹。维护好曾经的辉煌,也是后人的责任。  (4)保护好上海工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上海历史文化,教育后代,有了更丰富更有实感的社会大课堂,使书本知识有了实物印证。

保护工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为推动全球工业遗产保护做了不少努力,1986年英国铁桥峡谷首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国际上有50个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工业遗产保护也十分重视,有22处工业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区级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25处。通过2011年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工业遗产200余处,将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空关守护,而是按其价值分级保护和利用。属于工业遗产,就必须遵循历史建筑保护原真性的基本原则,建筑维护原貌,建筑设施原貌,维护史料真实性。由于工业遗产比民用建筑历史遗产复杂,一个工厂有若干厂房,有不同时期老厂房也有新厂房,厂区规模较大,如果全部都强调原真性,实际很难做到。因此,要具体分析,分级保护,笔者建议:一级保护应该是列入全国或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个厂的建筑基本上都属于保护范围的,如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严格按原真性保护要求,厂区总平面和道路,主要厂房建筑和水池、机器设施都保持原状。工厂机器设施更新很常见,作为重点文物保护,为了留下发展痕迹,老机器至少保留一套,新机器设施要标识明显以便区分识别。文物级的工业遗产是不可移动的固定资产,每件都必须编号列入清册。所以花很大投入保护文物级工业遗产,是为了传承工业发展历史,因此文物级工业遗产再利用最合适的途径是开办工业遗产博物馆,用史料和图片解读厂房设施和产品。二级保护应是单项工业厂房或工业建筑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名单,其建筑外貌和内部结构保持原貌,应留一部分原貌生产现场,开辟历史陈列室。三级保护应是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单的工业遗产,保护其建筑外貌和结构,可以做局部改造,但也应有历史陈列室。

笔者还认为,凡列入一至三级的工业遗产,政府主管部门应严格监管,将工业文化遗产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建立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检查制度。

工业遗产保护需要投入,合理利用关系到保护经费和运营开支的来源,没有经费,保护没法落实。只顾经济效益,将工业遗产降级为旧建筑再利用,任意改变原貌,应查处及时纠正。在工业遗产保护上,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利用是为了保护,保护是为了合理利用。

P87-89

序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有规模地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实现着“旧貌换新颜”。然而,在一片新气象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也即越来越向往和钟情于旧时岁月里的东西了,同时,那后面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从上到下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社会同样为之作出了有规模的行动。

如在物质文化领域,大多数城市只要有可能,都在市内设定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个性化的特色展现出自己城市的历史风采;更有甚者,不少古城重新砌筑起城墙,修复了高大的城楼、城门,以显古城的厚重旧貌;许多古镇均精心打造,恢复以往的各种旧元素,从而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远在穷乡僻壤的古村落,也一个一个地被开掘、整理出来,参观者接踵而至,竟顿时出名;而在许多城市里,有古街的恢复重建之,没有古街的,会硬生生地打造布置出一条“历史老街”,同样填入各种老的元素,从而成了这个城市非常特别的一道新风景线。至于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从下到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于是包括民俗、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游艺等,被广泛地挖掘、提炼与利用起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以表演和演示的,它们现今已广泛充实到和活跃在我们每年的传统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非常别致亮眼的节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闪耀出了奇光异彩。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怀旧情结,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到今天能冲破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围,受到当代大众广泛的尊重和青睐,我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从悠久历史中一路行进过来,民族之魂永在,文化之根根深蒂固,这是极难动摇的;第二,在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国家和地方的性格必然也被提到极大的高度,民族个性、地域特色于是被充分地肯定和阐扬,历史文化正好是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第三,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文化情节,丰厚无边,留下了无限广大和精彩的记录和口述,这足以使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会磨灭;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大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必然推进到历史文化,于是,借着旅游事业的春风,历史文化景点及项目的开发与兴旺就可谓如火如荼了。

也就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这套《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来,为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和弘扬来增光添彩。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以娄承浩先生为首的一批建筑史专家承担,以上海的重要历史建筑(既有尚在的,也包括已消失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系列。

关于建筑,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每天目所必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伴侣,而它们又正是每个城市里非常有历史底蕴,有人文内涵,同时以其形形色色的造型、装饰等,生成为一个城市宏观和微观的风貌、风情的主要载体。我想,建筑及建筑文化的伟大与令人感到亲切之处也主要就在此吧。而上海更是特别。上海在近代开埠以后,从一个县城跃起而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和世界著名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上海海纳百川,开全国的先河,各种各样的新颖事业,如近代的市政建设事业、近代公用事业、近代房地产业、近代教育事业、近代卫生事业、近代科技事业……在此全面地大举兴起。而每一个事业都需要由实体的建筑来承载的,于是巨量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建筑便在这个城市应运而生了。

目前有关上海的建筑图书已出版了不少,但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近代上海各种新兴事业为分类,一类一书,这样就做到了比较集中、比较专业,如你要了解、研究每一个专门事业的领域的建筑状况,就十分便利了。在写作上,做到了既有建筑的变迁追叙,又有它们的现状交代;既有建筑的结构风格,又有它们的人文故事;既有文字记述,又有大量图照的配合。所以虽然属于建筑方面的书,但称得上是简明清晰、阅读便易、引人入胜的了。这套丛书对唤起和强化我们的城市记忆,必然会起到清新的、独特的功效。

如果提什么希望的话,我但愿这套丛书能继续发动更多的作者,加入其中,以写出更多的专题来。因为大上海历史上形成和延续至今的新兴事业实在太多了,从而相随而起的建筑也是百业百态,丰富多彩,同样多值得我们在今天广泛地回顾和推介。当然,要全面反映和展示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类别。不过,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地不断延伸,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想这个系列一定就会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强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郑祖安

2016年12月

后记

策划这套书始于2009年初,那时我刚来到同济大学出版社工作,在选题开发上我对艺术类选题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的历史发展、建筑、人文、艺术更加关注。同济大学具有百年历史,通过对她的发展、变迁以及独特的学科建设的思考,我拓宽自己选题思路。

两干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这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想个题目“上海城市记忆”。开始写策划书,找作者,收集资料,编写写作计划。需要编写人员有足够的学识、文脉与写作经验来完成,这是不小的出版工程,写作难度比较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力求原始。作者找到了,由于种种原因拖延好久没有定夺,辗转三年多流产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已经有近八年微博的我经常关注人文、艺术等城市影像内容,每天都见到关注我的粉丝,经常交流我们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有个粉丝叫“乔茗星”的,用其儿子名字命名的微博,其本人叫乔士敏,八十年代初上海美术学校毕业,1986年创办活跃于上海的巴黎咖啡厅艺术沙龙,2000年成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乔先生的作品特点是用摄影作品表现其绘画的艺术效果,体现本土文化的又一特点。我们交流得很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是学美术出身,对视觉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尤其对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了我们感悟与抚慰。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城市记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记忆。城市应该成为一件艺术品,保留曾经在此居住和生活过的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涵养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质。一幢幢就在人们身边的老房子,透过年轮的沧桑,折射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百年建筑,建筑百年,表现的正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建筑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表现,更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和发展脉络的折射点。

策划这套丛书,全面、系统总结、呈现上海建筑的历史风貌、时代变迁和今昔变革,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本本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那泽民

2016年1月28日于同济大学出版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