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思维体现大格局
战略思维体现格局,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因此,要先谋于局,后谋于略,关照全局,抓住要害。
(一)战略思维的内涵
“战略”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产生于人类的军事斗争实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战略”一词被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前后,希腊语里就出现了“战略”这个词,意思是领兵打仗之术。在我国,公元3世纪末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最早直接以“战略”为书名研究战争作战的谋略问题。可以说,“战略”一词人们长期运用,也都大意相同,但人们一直没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界定。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近代军事学家、被誉为西方“兵圣”的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才对战略做了确切的定义,即“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应用”。显然,这个定义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基于实现战争目的而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世界大战的复杂程度远非以往局部战争可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精神等因素对战争的渗透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战略问题,西方战略理论中相继提出了超越军事战略之上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词汇。随之“战略”一词及其军事含义被泛化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战略的内涵也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而变得越来越广泛。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策略而言,战略泛指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思维,就是指分析和解决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所运用的思考方式、方法的总称。领导作为高层次、超脱性的管理,具备战略思维无疑就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二)战略思维的三个维度
战略思维是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全局性体现战略思维的宽度、长远性体现战略思维的长度、根本性体现战略思维的高度,从而形成战略思维的立体结构,体现了战略思维的时空。
1.战略思维的宽度
战略的宽度讲的是全局。讲全局,讲的是自觉的全局意识、自觉从全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全局上去想、去做,讲的是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全局不好,局部就会受损,所以要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然而,抓全局不能丝毫不顾及局部,没有局部的全局是空的全局,但是只重局部就会失去全局视野,如何把握全局与局部关系就成为战略概念形成的方法论依据。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的。否则,战略就不成其为战略。另一方面,全局绝不是孤立的、空泛的,离开局部的全局,而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全局。战略思维的展开,体现为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关系,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2.战略思维的长度
战略思维的长度讲的是时间维度,讲的是基于现在看未来的战略预见性。眼光的长远与否直接决定了领导者战略思维的高度,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什么叫看得远?常言道:“比别人多看出一步是高人,多看出十步是哲人,多看出百步是伟人。”比别人看得远,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战略总是对未来的安排或导向,同时又是基于现在而朝向未来的。战略思维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才会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说法。时间维度的另一特殊性是不确定性。时间是最无情的,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比较确定的战略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会变得确定性减少,甚至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给战略思维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也对人的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战略思维的高度
战略思维的高度讲的是战略思维的目的目标,也是战略思维的效能。任何一个具体的战略,都要有其特定的目的与手段,建立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效能关系。在战略思维中,效能性就是通过目的和手段的优化,以及目的与手段关系的优化而体现出来。当代一些战略家,如美国陆军学院的阿瑟·莱克上将甚至直接把战略概括为:战略=目的+途径+手段。认识战略思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效用结构,对于提高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的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战略思维的三维结构反映了战略思维的一般特征,形成战略思维的基本结构。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对这些特征及其关系有基本的把握。P17-19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从理沦到实践,从领导心理到领导行为,既深入阐述了领导力的本质及其显著特征,又讲究增强领导影响力的方法艺术。这套丛书凝聚集体智慧,付出作者艰辛劳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新颖,对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非常需要,非常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文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突出领导力的历史纵深感和提升的时代意义,深切地阐述了领导力建设中领导心理、领导思维、领导风格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角色、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激励等方面对于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这16本书从不同方面探讨提升领导力的组织绩效和方法艺术,可谓国内唯一,对于促进中国领导科学事业大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以领导力提升为着力点,目标明确、意境高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时代感现实感强,对于人们全面深入认识领导力,把握领导力发展变革规律,提升组织与个体的领导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授,吴江
领导思维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省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笔者曾就“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网络新媒体领导力”“应急管理中的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等专题,在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与学员研讨过,也与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师交流过。从结果来看,这些专题较受学员和同行的欢迎,这些认同全都来源于领导思维有着内在的迷人魅力,前辈们诲人不倦的倾情助力,学员努力探求真理的精神动力。正是这些强大力量,让我和领导思维结下情缘,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书到用时方恨少。”到了真正著书立说的时候,日益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准备好,纵使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也仍难如愿,然而,那些写作中神交的人类思想大师不断提醒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求真、向善、唯美?怎么能因一己之贫乏而停下向前奋进的脚步?陈寅恪先生引用《史记》说的‘《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给人以深刻启迪。
向前,向前!不问结果。正如泰戈尔的诗:“天空不留翅膀的痕迹,而鸟已经飞过。”
领导科学诸前辈的榜样力量,特别是国家行政学院胡月星教授的信任鼓励和出版方的平台搭建,为我们创造了放飞心灵、思维分享的良机,所以感谢之情无以言表。感谢我的学生,他们的勤学好问倒逼了我对领导思维一些根本问题的深思。感谢我的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的仁厚,感谢他们不与“登吟榻构思,闻人声便怒”之人一般见识的包容,正是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深切理解和大力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写作,堪堪完成此写作任务。令我欣慰的是,女儿非但没有因为她的父亲的无暇顾及而懈怠退步,反倒自觉地投入学习之中,尽了做学生的本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次感谢中国领导科学共同体中的前辈们,感谢在一线实践领导思维的“关键少数们”,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远的人生境界、浓厚的家国情怀、务实的为民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人愿意致力于将领导科学界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国领导学研究事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领导干部掌握网上舆论斗争领导权对策研究”(14BXW023)、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建立健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间协同机制研究”(2013D085)、2016年黑龙江省委党校委托课题“强化领导思维推进龙江振兴研究”和“黑龙江省领导科学研究所2017年专项研究”的成果。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犹未尽,敬请指正!
赵福生
2016年12月12日于冰城汲沦溪
提升领导力是聚焦点(代总序)
胡月星
领导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组织发展与领导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组织规模增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随之提升。组织规模小,并不代表没有强大领导力。有的组织诞生时规模很小,但能够逐渐壮大,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强大领导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人数寥寥,但犹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光照四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于党拥有强大的领导力,正是这一核心力量使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天,中国共产党是拥有4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8779万多名党员的大党,但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就越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提升领导力作为聚焦点。
那么,领导力究竟是什么?以往人们通常把领导力等同于权力,认为有权力就有领导力。这种观点至今还停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提升领导力的视野。领导力与权力确实有密切关系,但绝不是对等关系,有权力未必就有领导力,否则就难以解释个别领导“有权无威”甚至“众叛亲离”的现象。权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领导力的全部。在领导科学研究中,领导力存在于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既包括组织领导力,也包括个体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由个体领导力积极作用而成的合力,这就像百川终归大海一样。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共同提升政党的领导力。我们讨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然需要从组织领导力角度去分析,但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重视个体领导力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组织领导力最终要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行为中,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缺乏领导力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积极行为表现等,组织领导力就会失去来源,组织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力。一个政党领导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干部领导力的缺失。当前,从提升领导力人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把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紧密结合起来,从“领”人手,由“导”贯通,实现“心”与“力”的积极融合。
用信仰目标实现“领”。信仰就是希望,目标就是方向。没有信仰目标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信仰目标的领导干部是难堪大任的。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的领导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因为我们党有信仰、有目标,让广大党员有使命感,让人民群众有方向感。一个政党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党员有使命感就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无法让群众有方向感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需要把党的领导与党所坚守的崇高信仰、党所追求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明白我们党究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党对人民群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追随党。
用科学理念实现“导”。信仰的追求、目标的实现都要有科学的理念。一个政党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凝聚着政党的智慧,能够引领人民群众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科学,领导力就强。我们党一直强调用科学理念实现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全党的智慧,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挥棒。领导干部能不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纠正那些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与行为,直接关系我们党的领导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提升领导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
用“心”与“力”的融合提升领导力。心为万力之本。提升领导力,从领导干部个体角度而言尤其要注重“心”与“力”的融合,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忠诚。忠诚是对“心”最重要的要求,是“力”的源泉。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把对党忠诚作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担负起组织重托。二是强调提升能力。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流于平庸。提升领导力,既要有“心”,也要有“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心”,担当是“力”。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责任担当。有了责任担当,就能把“心”与“力”融合后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
赵福生编著的《领导思维》致力于通过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厚度、案例的典型度和实践的鲜活度,探讨新常态下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冶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及修炼之道,以助推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从领导的过程来看,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到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再到历史思维、互联网思维,显现出领导思维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向外延伸的过程。赵福生编著的《领导思维》主体内容相应分为八章,每章都分别解释了八大领导思维是什么、有什么价值、有哪些内在要求、如何培育等问题,并在最后精选典型案例加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