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领导职位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以及社会公共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人们对女性担任领导职务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甚至包括女性自身,认为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特质,女性不适合当领导。这种观念在表面上未必得到社会认同,但有时候,它却可能潜藏在人们的意识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男性和女性持有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成长发展以及自我对他人的评价。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的刻板印象来进行分析。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是人类社会成员一项最持久和最深远的身份特质,它是形成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否意识到,它一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都在面对的问题,涉及我们每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怎样评价他人。基于陛别而产生的认识、心理和行为广泛深入地影响着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对一个人进行性别区分,这是男人,这是女人。那么,性别及其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研究性别,我们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号I生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别(sex)是指生物学上的差异,即男性与女性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所谓“男女有别”,首先指的就是这种生理差异。而社会性别(gender)指的是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规范、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等。它反映男性与女性在行为方式、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成就动机、角色期待以及社会地位等众多方面的不同。
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影响社会性别的差异主要有两大因素,即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生理因素包括染色体、性腺与性激素、解剖构造、生理机能、身体形态等。生物学上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因而是先天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会促使特殊的行为和认知策略的产生,比如,两性体形、体重、身高、力量的先天差异有可能影响性别行为,如男性的更具攻击性和女性的顺从与被动性倾向。这说明生理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多数研究表明,生理因素对性别的心理差异并不起决定作用,性别差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取决于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在这方面,社会性别理论的解释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意义不仅仅是生物性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的构成,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性别的建构,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或体系中的位置,或者说身份、性别角色,并不是天生的或自为的,而是被赋予的。作为社会性动物,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中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所接纳。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建构了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定义以及在社会中的身份角色,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则不断学习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所要求的性别规范,并按照社会期待的方式行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国家通过社会制度等的强制力量影响着两性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传统则通过无形的力量使人们学习和接受自己的角色安排,从而实现自我管制、自我遵从角色规范的结果。在历史文化的更替与传承中,这种影响人的性别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因此,社会性别是获得的,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共同建构的,在此过程中,国家依靠行政管理上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影响力,塑造着人们的性别角色与他们在社会中对性别规范、身份的认同。除了这种外在的权威力量,更有已经内化于人自身、浸透于社会生活、几乎使人不可抗拒的文化与传统的影响,使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社会的性别角色规范。正如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所说:“不是生物学而是文化成为人类的命运。”P11-13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从理沦到实践,从领导心理到领导行为,既深入阐述了领导力的本质及其显著特征,又讲究增强领导影响力的方法艺术。这套丛书凝聚集体智慧,付出作者艰辛劳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新颖,对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非常需要,非常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文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突出领导力的历史纵深感和提升的时代意义,深切地阐述了领导力建设中领导心理、领导思维、领导风格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角色、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激励等方面对于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这16本书从不同方面探讨提升领导力的组织绩效和方法艺术,可谓国内唯一,对于促进中国领导科学事业大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以领导力提升为着力点,目标明确、意境高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时代感现实感强,对于人们全面深入认识领导力,把握领导力发展变革规律,提升组织与个体的领导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授,吴江
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从20世纪初期的新女性、妇女领袖到今天的女性领导,虽然研究视角和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对这一群体依然饶有兴味的探索兴趣。
今天,在领导领域、在最具影响力的权力高处,我们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突破了性别樊篱,她们也越过了一般女性难以想象的困难,并承担着重任,展示才华,奉献智慧和力量。她们是怎样登上事业的巅峰,她们又面临哪些困境和障碍?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思考,我决定写一本关于她们的书。这些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在教学和带班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女性领导,也做了大量的访谈研究,然而,真正开始撰写这本书,系统梳理和诠释许多看似平常却蕴含性别议题的现象和领导问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南方潮湿的春天、高温炎热的盛夏到云淡风轻的初秋,似乎是一瞬间,时间就这样流逝。而交上来的,是不太满意的答卷。这些遗憾只能留待以后修改完善了。
感谢国家行政学院的胡月星教授,正是在胡教授的鞭策和敦促之下,才荣幸能有机会参与这套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的写作任务,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他最慷慨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胡教授有着北方人的爽朗与豪迈,更有着作为学者的严谨与专注。他在领导科学领域的不懈探索,他对领导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也深深影响、引领并感染和打动着领导学界的同人。
感恩过往的一切。对于生命而言,时光,是最好的教育。
张素玲
2016年10月于上海
提升领导力是聚焦点(代总序)
胡月星
领导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组织发展与领导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组织规模增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随之提升。组织规模小,并不代表没有强大领导力。有的组织诞生时规模很小,但能够逐渐壮大,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强大领导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人数寥寥,但犹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光照四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于党拥有强大的领导力,正是这一核心力量使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天,中国共产党是拥有4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8779万多名党员的大党,但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就越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提升领导力作为聚焦点。
那么,领导力究竟是什么?以往人们通常把领导力等同于权力,认为有权力就有领导力。这种观点至今还停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提升领导力的视野。领导力与权力确实有密切关系,但绝不是对等关系,有权力未必就有领导力,否则就难以解释个别领导“有权无威”甚至“众叛亲离”的现象。权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领导力的全部。在领导科学研究中,领导力存在于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既包括组织领导力,也包括个体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由个体领导力积极作用而成的合力,这就像百川终归大海一样。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共同提升政党的领导力。我们讨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然需要从组织领导力角度去分析,但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重视个体领导力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组织领导力最终要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行为中,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缺乏领导力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积极行为表现等,组织领导力就会失去来源,组织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力。一个政党领导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干部领导力的缺失。当前,从提升领导力人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把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紧密结合起来,从“领”人手,由“导”贯通,实现“心”与“力”的积极融合。
用信仰目标实现“领”。信仰就是希望,目标就是方向。没有信仰目标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信仰目标的领导干部是难堪大任的。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的领导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因为我们党有信仰、有目标,让广大党员有使命感,让人民群众有方向感。一个政党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党员有使命感就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无法让群众有方向感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需要把党的领导与党所坚守的崇高信仰、党所追求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明白我们党究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党对人民群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追随党。
用科学理念实现“导”。信仰的追求、目标的实现都要有科学的理念。一个政党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凝聚着政党的智慧,能够引领人民群众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科学,领导力就强。我们党一直强调用科学理念实现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全党的智慧,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挥棒。领导干部能不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纠正那些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与行为,直接关系我们党的领导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提升领导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
用“心”与“力”的融合提升领导力。心为万力之本。提升领导力,从领导干部个体角度而言尤其要注重“心”与“力”的融合,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忠诚。忠诚是对“心”最重要的要求,是“力”的源泉。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把对党忠诚作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担负起组织重托。二是强调提升能力。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流于平庸。提升领导力,既要有“心”,也要有“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心”,担当是“力”。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责任担当。有了责任担当,就能把“心”与“力”融合后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
张素玲编著的《女性领导》主要从女性领导发展现状、社会性别与刻板印象、女性领导风格、女性领导力提升、女性领导心理、女性领导形象塑造、心理压力与调适等方面,探讨女性领导的成长环境,揭示女性领导的成长规律,分析女性领导面临困境以及实现自我突破的现实路径。该书运用了大量占今中外优秀女性领导的案例,针对女性领导群体的特点,进行剖析阐释,旨在为女性领导认识自我、提升领导能力提供启发。
张素玲编著的《女性领导》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讨社会性别与性别刻板印象。主要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性别差异的本质及对女性的影响。第二章研究女性领导的刻板印象。传统的刻板印象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选择,由于领导刻板印象号性别刻板印象的不一致,导致女性领导面临重重障碍和困境,难以形成积极的性别身份认同,从而极大影响女性领导的领导效能感和领导绩效。第三章是女性与领导风格。主要从领导风格的含义及演变发展历史,分析在学术界广泛存在的女性领导风格理论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剖析女性领导风格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章研究女性怎样才能走向成功。第五章研究女性领导力提升。领导力是影响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有意识的提升。第六章是女性领导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