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刘文军著的《一路向北/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带领读者揭开中国最北方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国最东方的第一缕阳光,在瑷珲古城回望百年沧桑,重访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之处,寻找女真人的海东青图腾,倾听中东铁路远去的汽笛声声……
| 书名 | 一路向北/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文军 |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黑龙江,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刘文军著的《一路向北/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带领读者揭开中国最北方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国最东方的第一缕阳光,在瑷珲古城回望百年沧桑,重访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之处,寻找女真人的海东青图腾,倾听中东铁路远去的汽笛声声…… 内容推荐 刘文军著的《一路向北/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讲述了:黑龙江,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春天,达子香漫山遍野;夏天,气候凉爽宜人;秋天,五花山缤纷绚烂;冬天,大地白雪皑皑。大江大湖、黑土文化、极地风光、海东盛国、金源故地、驿道驿站、中东铁路,在四季的轮回中异彩纷呈。一路向北,不忘初心;一路向北,不负此生。 目录 序言 一路向北,旅途处处是惊喜——孙勇(长河) 漠河纪行 终于找到北啦∥老金沟的传说∥雅克萨,古城岛// 驿道,淹没于荒草丛中 瑷珲,百年光阴 那些年,那些事//风铃墙,魁星阁// 老海关,胡焕庸线 边城嘉荫 一条江,一座城//一个有龙的地方// 茅兰沟,北方小九寨//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丰饶之地 东极之旅 同江,百年通关之地//八岔,赫哲人撒开干张网// 东方第一缕阳光//依力嘎,淡水渔都// 被遗忘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珍宝岛,久远的记忆 全民皆兵//一票难求//岛上漫步 兴凯湖畔 远古文明之光//一岗两湖//北大荒,北大仓// 密山口岸,白棱河桥 关东往事 宁古塔//东宁要塞//梦里雪乡// 闯关东,一条移民之路 白山黑水问的文明 李白识番书//琉璃井,石灯幢// 一条通往长安的朝贡之路 大金国,女真人 阿什河畔//海东青,鹰路// 彻夜西风,萧条孤影//从宋辽故道到宋金故道 嫩江,有故事的地方 将军府//督军署//神武将军天上来// 梁思永的发现//最后的枪声 寻访中东铁路 火车开进满洲里//扎兰屯,与铁路相伴// 昂昂溪,时光中的铁路旧影// 一面坡,—个火车拉来的小镇// 横道河子“美美哒”//绥芬河,边境站 后记 那片黑土地 试读章节 漠河纪行 终于找到北啦 随着飞机马达轰鸣声音的减弱,空客A320在漠河机场徐徐降落。时针指向下午3点。 走出机舱,第一感觉是烈日炎炎。太阳像个火球,高悬头顶,无遮无拦,照得你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与南方的“蒸笼”相比,这里空气干爽,没有闷热感。要是能够找到一处树荫,立觉凉快许多。 一路向北,山林密布,满眼是青翠的落叶松和樟子松。“这些都是人工林,五·六火灾之后栽种的。”司机小吴说。小吴的话将我的记忆拉回到1987年。北国-惊现一把冲天大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也照亮K~IN。有人把火灾的起因归罪于那位港台明星,有人把灭火的功绩归功于一位气功大师。一时间,人心惶惶。大火灾过后,一座“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矗立在漠河县城街头,时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场人为灾难。 夏至刚过,正是漠河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季节。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极昼”,也有人称为“白夜”。晚上住进北极村的一户农家院,已近9点,天还亮着,让人怀疑这太阳是不是失去了重量,就永远挂在那儿了。 北极村有北极光,但能否看到要凭运气。在小吴的记忆里,上次出现的时间是4年前。在江边,与一个渔民闲聊,他说在北极村住了43年,从未遇上过。话虽如此,老天爷也怕有心人,有位哈尔滨老兄,为拍到极光,连续5年夏至前到北极村守候,终于在一个早上遇到了这望眼欲穿的祥瑞霞光,一时激动得涕泪横流。 走进北极村,满眼都是北:最北人家、最北邮局、最北小学、最北哨所……甚至还有最北方便处一厕所。晚饭后到街上散步,看见一个经营农副产品的供销社.有点久违了的感觉。走进宽敞的木刻楞房子,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绿色柜台、木质的货架,墙上挂着一条标语:“必须把布匹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戴着白套袖、年过半百的老售货员在不紧不慢地过秤,让人想起逝去的光阴。不消说,这又是一最——最北供销社。 第二天一早,来到江边。走过一条长长的木栈道,一个极具艺术性的标志出现在眼前。这个标志从三面看都是“北”字,碑体中间的一个圆球上标明:中国北极点,北纬53°29’52.58”。一根高大的圆木桩上钉满三角形木牌,上面标着由此地到世界各主要地点的公里数,与南非好望角山顶上的那个地理标志几乎一模一样。村里有个旅舍,名字就取自北极村的纬度:五十三度半,既形象又好记。 不过,从地理位置看,中国版图的最北点并不在北极村。我从2008年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东北专辑中得知,中国版图的最北点是在一个叫北红村的地方。旅游部门一般不大愿意宣传这个地方,因为他们把资源主要投在了北极村。但对那些真正想找到北的人来说,北红村则是必去之地。 从北极村出发,沿$209省道迤逦东行120公里,就是中国最北的行政村落——北红村。道路沿江而行,平坦通畅。一路车辆稀少,四周俱静,静得能听得到车轮摩擦路面的沙沙声。沿途是漫无边际的樟子松和落叶松。小吴说,那年的大火没烧到这儿,这些是原始林和次生林。难匿这些树长得这么高大,这么粗壮。 在地图上,北红村又标为大草甸子。几十户人家。百多号人,村民吃井水,睡火炕,几年前才和外边通上电。省道穿村而过,村里见不到几个人,就连村头的那个小小哨所也不见一个士兵的身影。有村民在自家宅院里盖起了简易客栈,打出“找北”的招牌。一个骑山地车的男孩说,他家也建了一个客栈,欢迎我们去做客。也许明年再来,北红村就已经寂寞不再。 虽为芝麻大的地方,但北红村却有两个之最:一个是中国最北地理标志——乌苏里浅滩,一个是黑龙江上的最美景观——黑龙江第一湾。P1-4 序言 一路向北,旅途处处是惊喜 大话哈尔滨网站站长孙勇(长河)博士 作为一个自认为热爱旅行,尤其热爱人文地理知识的我,家里自然少不了关于旅行的书籍。而在我看来,这类书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目的地的游玩攻略,属于那种“用完即走”的工具书一类。这类书籍的收藏价值更体现在若干年以后,在身处“中国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书中记载的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一个地区的大量客观数据,甚至可以当作史料使用。 另一种则是关于目的地的所想、所感、所悟,通常带有强烈的作者个人主观感受。以某一地的见闻为出发点,既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同类型著作中做文化层面的横向比较,又可在当地历史的纵向坐标上有所联系。这类书籍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收藏的,对作者的要求极高。 这两种书籍,前者是先确定了目的地再去找工具书,所谓“以景带书”;而后者通常在读书之后才对其中描写的目的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于真的安排一次旅行,所谓“以书带景”。而此时我手中的《一路向北》显然属于后者。 初识刘文军大哥靠的完全是缘分。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是我与Loma在2009年初一同创办的城市文化主题互联网社区网站,聚集了一大批对人文地理相关领域话题感兴趣的黑龙江人。两年前,刘兄给大话哈尔滨发来一篇关于中东铁路的稿件《百年横道河子》,在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同时编发。其后不久,刘兄反馈说有一位电视台的编导根据文章开头留下的邮箱联系到他,并给他邮寄了一套《中东铁路》光盘。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与同路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应当可以算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吧! 通过一篇文章,可以让作者与读者即诸多不曾相识的人感受到相同的快乐。在字里行间,阅读者感受到了刘兄对家乡黑龙江的热爱,感受到了刘兄对这片土地的真诚,同时也感受到了刘兄丰富阅历与深刻思考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承蒙刘兄的信任,《一路向北》中的部分稿件在大话哈尔滨网络平台已经刊出,通过对网络阅读的数据反馈,还可以在成稿前对文章进行修订,使出版后的书籍更具有收藏价值。 在旅游类书籍市场上,关于黑龙江省的并不多,《一路向北》堪称翘楚。个人以为,该书至少有两个看点: 首先,大美黑龙江,不只有冰雪。我邀请南方的朋友来黑龙江游玩,朋友们似乎约好了似的,全都会把日程安排到冬季。在外地人眼中,好像来到黑龙江,只要去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雪谷、漠河等特色鲜明的景点体验“极寒之地”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即便是黑龙江人,往往也对自己身边的一些自然与人文之美“视而不见”。这本《一路向北》分明是提醒我们“细微之处见美好”的书。刘兄带领读者揭开中国最北方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国最东方的第一缕阳光,在瑷珲古城回望百年沧桑,重访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之处,寻找女真人的海东青图腾,倾听中东铁路远去的汽笛声声…… 大美黑龙江在此时不再是一句口号,已在书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为读者的黑龙江之旅提供了太多的选择。 其次,信手读来,常读常新。当今世界,再也难见到有谁可以在旅途中有“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刘兄在《一路向北》中介绍的各个目的地,也不是他首次发现。但人文地理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使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思考。若是打个比方,本书应该算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眼前的龙江大地之景一同精雕细琢的思想艺术品。 《一路向北》的面世,是黑龙江人的福气,感谢刘兄做出的卓越工作!希望从这本书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黑龙江人更加热爱家乡,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朋友愿意在一年四季都来黑龙江游览,并且感慨不虚此行! 后记 那片黑土地 人们对身边的事情往往习以为常,直到拉开距离后才发觉它的价值。 我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成年后到外地求学工作。走过大江南北,看过无数风光风情,比较一下,发觉家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不比别的地方差。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距离产生美”。 影响美感的因素除了空间外,还有时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旅游热的兴起,人们开始有了审美意识。有一次,我外甥女打来电话,说:秋天到了,回来看看小兴安岭的五花山吧。我问:五花山在哪7她有些不解:到处都是啊!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五花山这个名词。小时候,每天想的是向山林索取食物和燃料,填饱肚子,抵御严寒,无心审视它的美丽,更想不到要为它起个好听的名字。我老家门前有座山,小时候与它朝夕相处,视若无睹,现在也有了一个诱人的名字:仙翁山。自身的美,再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使它的旅游价值尽显无余。 这些年,我由于热衷户外活动,走过很多边缘地带。如果以中原地区为原点,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黑龙江应属边缘中的边缘。不是吗?我刚到北京时,让我感到不解的一件事是,人们称我为“东北人”。照此逻辑,对新疆入应当称“西北人”,对贵州人应当称“西南人”,对福建人应当称“东南人”。但我一直没有听到这种叫法。在内地人的观念中,东三省是一个整体,偏居一隅,闭塞落后。而在东三省中,黑龙江又是东北的东北。这样说来,称我为东北人,顺理成章。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信息的通畅,黑龙江对人们已不再陌生,不再遥不可及。但从旅行角度看,黑龙江仍属冷线。即使是热衷探险和挑战的户外爱好者,也很少有人敢说走遍了黑龙江。在中国版图的四极中,有两极在黑龙江:北极漠河、东极抚远,这是黑龙江独有的资源。但据我所知,到过这两个地方的人并不是很多。有些人自称到了,但很可能是蜻蜓点水,仅具象征性。我在漠河的北红村看过黑龙江第一湾,其壮观、大气的程度不比位处西南的黄河第一湾和长江第一湾逊色,但这个美景却鲜有人知。很多人,包括黑龙江人,甚至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无止境,行无止境,旅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就经行黑龙江的几条古道——军事驿道,黄金驿道,东北亚丝绸之路,闯关东移民之路,渤海国朝贡之路,辽代鹰路,宋金故道,北方茶叶之路——来说,背后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如果没有现场寻访,是不可能获得这么多关于黑龙江的人文史地知识的。我在行走的同时,试图尽可能多的用镜头和文字把这些珍贵的见闻记录下来,整理出来,传播出去。我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黑龙江,向往黑龙江。 打开视野,从更宏观的角度说,通过行走和寻访,可以增加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在北京的一次徒步沙龙讲座上,我提出一个理念:“徒步就是爱国”,获得在座众多驴友的掌声。在2016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家点评中,我根据自己在西藏南伊沟“麦克马洪线”附近的徒步经历,也提出一个观点:在边疆地区徒步可以唤起人们的领土意识,继而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 本书有两篇关于中东铁路的寻访记涉及内蒙古。这是因为,作为一条线性文化遗产,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穿越。从大范围看,内蒙古的东北部也属于东北范畴,在历史上与黑龙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不说1969—1979年呼伦贝尔曾归属过黑龙江省。在一本以黑龙江为题材的游记散文中,加入两篇相关内容也可以使读者对中东铁路有更完整的了解。 准确地说,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游记,说是寻访记更恰当一些。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我的寻访目标多属“鲜有入知、鲜有人至、鲜有人写”之地。对人所共知的热点,例如镜泊湖、五大连池、中央大街等,虽然都非常值得写,但还是没有落笔。户外人关注道路,特别是古道,我根据自己的寻访经历,对黑龙江历史上的古道和驿站做了一些挖掘。如果说本书与普通游记有什么区别的话,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亮点。本书的书名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出行方式说,我多数采取的是自助和定制,很多路段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这些寻访与游山玩水式的旅游有本质的区别,多少带有几分“自虐”的味道。不过,这也正是户外人的追求和喜好所在,特色所在。 在我的寻访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虽然没能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但对他们提供的帮助,一直不能忘怀。在尚志火车站候车室,我向一位检票员说明来意,他上下打量我几眼,说:“照吧,这么漂亮的老房子不多了,听说要拆,以后想照都没机会了。”说完,他带我从检票口进入站内。从这位老铁路员工的语气中,我能感到他对这座老建筑深深的感情。果然,没过多久,传来消息,尚志火车站由于存在倒塌危险,已被拆除。我庆幸自己能在这座老建筑变成瓦砾前留下它的倩影。而这都要感谢这位好心的检票员。 本书的内容大部分先期刊登在“大话哈尔滨”网站上。两年前,在一位黑龙江籍同事的指点下,我成为该网站的热心读者。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有这么一群人,热衷于家乡人文史地的挖掘与传播,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知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一篇中东铁路寻访记《百年横道河子》投给该网站,没想到几天后就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全文刊发。随后,我接到网站站长孙勇(长河)博士发来的QQ信息:加强联系,多多赐稿。 受其鼓励,我连续给该网站投了十几篇黑龙江纪行稿件,均被采用。不久前,又有幸成为该网站的专栏作家。我的《边缘旅行》一书出版后,承蒙孙勇博士看重,将书稿全文在网站上予以连载。《一路向北》一书付梓之际,我请孙勇博士能够拨冗作序,他欣然答应。这一切都让我感动不已。 《北国旅游》杂志编辑崔伦强和吴雪娇在“大话哈尔滨”网站上看到我的寻访记后,主动与我联系,向我约稿,并为我提供介绍黑龙江人文史地的资料。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崔东波和潘霞看到我的《扎兰屯,一个留存铁路记忆的地方》一文后,非常高兴,将其刊登在2015年第四期的学会会刊上,并吸收我为学会会员。哈尔滨电视台一位网名叫“笑笑生”的朋友主动给我寄来一套《中东铁路》纪录片光盘…… 我的中学老师潘荣元和吕玉梅看过我的大部分书稿,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边疆问题专家和边地旅人邹蓝对书稿内容有过专业性指点,并做了很多推介性工作: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的蒋频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我的黑龙江大学同学、现在黑龙江省一带一路办公室工作的高占国为我的寻访提供了诸多帮助。 需要感谢的还有:中国徒步网的金乔、任明、吴菲,《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刘晶及编辑何云雯、孟现莉、张妍文,国际古道网的老探和小小,《香港商报》社长助理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林彬彬,当代中俄研究院院长宋魁,哈尔滨真诚挚友快乐交流平台群主李希光,哈尔滨铁路局中东铁路专家武国庆,《发现云南》杂志主编杨春,《中国交通报》记者高晓东和许傲空灵,《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菁,作家朋友简以宁,驴友兼文友续续,网球伙伴吕士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边走边看》栏目的谢舒杨和王嘉玉,中信出版社的肖新明、祁明和韩健,哈尔滨同行旅行社总经理于江,成都雪山雄鹰户外公司的李贤,成都途歌旅游信息咨询公司的刘国东,昆明房车摄影旅行俱乐部的汤雨华(布衣和尚),乌鲁木齐终极理想户外生活馆的胡晓东(青草)和苏卉,昆明户外专家和旅游达人“山水自由心”……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见过的和没见过的“热心肠”的相助,我的寻访之旅才得以顺利完成,本书才得以最终成稿。我愿将本书献给他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