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广州的故事(第5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广州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专题地介绍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是一本具有较大可读性的通俗读本,对于传播地道的广州地方文化、展示广州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

陈泽泓主编的《广州的故事》(第5集)主题是地名,即以讲述与地名相关的故事为主题,或为地名之由来(包括历史上曾用地名),或为地名之演变,或为地名内涵之诠释,皆以故事形式来讲述。故事对象,涉及风景名胜、社会发展、名人、民俗、特产、文物、“非遗”、建筑。故事内容,有人物、历史事件,甚至神话传说,或见载于志书史籍,或由民间口口相传,但总是约定俗成,而不擅自杜撰,以示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内容推荐

《广州的故事》是一个专门以广州地方的历史掌故等为描述对象的一个系列通俗读本。

陈泽泓主编的《广州的故事》(第5集)共收录数十篇文章,以广州地区的历史地名等为主题,对包括任嚣旧城、象牙巷、莲花巷、石围塘、光塔路、冼基、河南、花县、昌华苑等数十个广州地名以及历史名人与广州地方的关系进行通俗易晓的介绍。

目录

前言

任嚣城旧地旧仓巷 陈泽泓

崔府街里晚节香 陈泽泓

李家巷记李昴英 江励夫

湛家大街与湛若水 陈志遐

“石佛”与石公祠直街 陈志遐

小东营清真寺 陈小卡

因寺得名黄华路 陈泽泓

洪桥原来是黉桥 陈泽泓

陶街与三广公陶鲁 陈泽泓

话说梅花村 陈泽泓

观绿路细说“方阁老” 高旭正

翰墨飘香书坊街 李绪柏

汪公馆湖海亭之谜 罗雨林

“后楼房” 邱捷

史巷之得名 邱捷

越华书院故址钩沉 曹磊

“雅荷塘”命名几说 邱捷

九曲巷和李子长 杨光治

相公巷中的义举 杨光治

海珠岛与长堤大马路 张丽蓉

观音山辟为越秀公园 周兴樑

广州两条中山路 周兴樑

八旗兵的大米缸——永丰里与稻谷仓 朱广

从书院胡同到书同巷 朱广

东山地名沿革 林子雄

八旗遗踪观音楼 伍嘉祥

老井鼻祖九眼井 李婉霞

光塔路上说光塔 陈明

清末探花商衍鎏与莲花巷 陈明

象牙街,曾经著名的象牙雕刻地 陈明

法政路与广东法政学堂 张金超

贡田变成石围塘 陈泽泓

书海沧桑泰华楼 陈泽泓

怀远驿忆明代国宾馆 龚伯洪

柳波直街说柳波涌 龚伯洪

晚景里记明代学者黄衷 龚伯洪

时敏路追怀时敏学堂 龚伯洪

“丛桂”聚文人 龚伯洪

长寿路忆名僧大汕 龚伯洪

昌华街与南汉昌华苑 龚伯洪

都堂街永赞“王青天” 龚伯洪

古今泮塘 江励夫

打石街和“办馆

冷东何咏天罗 章鑫

康王路命名典故 罗雨林

叶氏小田园的创建与荒唐镜的故事 罗雨林

唐荔园得名故事 罗雨林

在冼基追溯民主革命源头 饶原生

陈徐通巷成了“断臂巷” 徐启文

环翠园和蔡氏家族的盛衰 杨光治

血泪斑斑的“宜民市” 杨光治

光雅里的堂倌馆 林子雄

锦纶会馆与清代广州丝织业 闫晓青

从文澜巷说到文澜书院 吴绿星

白鹤洞曾经有白鹤 吴敏忠

周门的来历 周治中

素馨之乡庄头 陈滢

五凤和鸣凤凰台 陈泽泓

伍家祠道记伍家花园 龚伯洪

广州的“河南” 徐燕琳

康乐村地名的由来 杨光治

大元帅府之得名 周兴樑

白云仙馆的前世今生 徐启文

番禺西路溯源 蔡维朗

莲溪村地名多说 蔡维朗

林和村与状元林大钦之缘 蔡维朗

车陂与抗元将领王道夫 蔡维朗

瘦狗岭出名的两个原因 蔡维朗

猎德村名的三种说法 蔡维朗

天河区与天河村的关系 蔡维朗

陈大夫宗祠缅怀陈子壮 陈小卡

广州的丞相张公祠与张九龄纪念公园 龚伯洪

濂泉路与蒲涧濂泉 江励夫

帽峰山与“帽”的因缘 徐启文

白云山“虎”字石崖与刘永福 徐启文

官桥:民国广州的新桃园 林子雄

人和镇三村名称的由来 戴桂波

玉岩书院与钟玉岩 闫晓青

番禺莲花山、塔与城的得名 康薇

资政大夫祠祠堂群与徐氏家族 徐启文

“花县”县名的来由 卢福汉

鹅髀洲的来历 卢福汉

官禄布与天王洪秀全 卢福汉

塱头村的立村传说 卢福汉

王子与花仙 卢福汉

追逐芙蓉嶂的风水 卢福汉

文笔岭与骆秉章卢福汉

虎门金锁排与“金锁铜关”黄利平

从圩集发展成县城的街口陈泽泓

香粉瀑传说陈泽泓

贝丘遗址上的金兰寺村 湛汝松

陈大震与沙村陈家林 湛汝松

从南樵到南香山 湛汝松

甘涌村地名的历史记忆 湛汝松

翡翠绿洲蒙花布 湛汝松

石巷、天后宫与古海遗踪 湛汝松

石下村与石故事 湛汝松

新街地名说侨乡 湛汝松

试读章节

任嚣城旧地旧仓巷

陈泽泓

广州市的仓边路是一条老街道,不仅在明清时期就叫仓边街,甚至还可以上溯到宋代。根据新会谭姓族谱记载,谭家有个叫谭乾的,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任广州判官,就居住在广州城仓边街,可知南宋时就有仓边街之地名。据此算来,仓边街的历史少说也有860多年。清宣统二年(1910),在仓边街设审判厅,之后不久是民国时期,在仓边街设有广州地方法院、广州看守所、广州监狱。20世纪20年代广州扩马路,仓边街扩建后就改称仓边路。新中国成立后,仓边路有省高级人民法院(后迁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仓边路在1966年那个“造反有理”的年头,曾改名登峰南路,随着拨乱反正,1984年复名仓边路。

由于在仓边路上近现代设有审判厅、法院、看守所、监狱,看来好像仓边路之“仓”,说的就是监仓了。旧时广州市民有人忌讳在仓边路的酒店摆喜庆酒席,就说是仓边路因监仓得名,在此摆酒席不吉利。其实是误解。仓边路的马路宽16米,其得名却缘于西侧平行一条宽只有4米的小巷旧仓巷,这一带在宋代是盐仓所在。

仓边路在宋代之前,是甘溪的一段,此水从白云山菖蒲涧发源,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广州古城而注入珠江,其走势大致是经今麓湖—上、下塘—小北路—大塘街和长塘街,甘溪的东支流故道是今仓边路—大塘街,西支流故道是今吉祥路—教育路,这从今天的街道走向也可见大略。唐宋时期,甘溪还是广州古城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线。城内居民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多由四乡经由珠江、甘溪源源不断地运入城内。盐仓必须建在河畔的坡地上,一来水上交通方便,二来距官署民居不远,三来可以囤积防潮。这旧仓巷一带就是符合条件的首选之地。南宋时,由于甘溪上游改道,下游逐渐淤塞,形成居民点,盐仓不复存在,旧址被称为旧仓巷,邻近的街道便叫做仓边路了。

任嚣是平南越时的秦军将领,秦在岭南设郡县,南海郡不设郡守,由他任南海郡尉,集大权于一身。岭南其余两郡也听命于他,被称为“东南一尉”。任嚣与这处盐仓的关系,是从南宋番禺县尉方信孺所撰的《南海百咏》中揭示出来的。方信孺是福建兴化军人,其人《宋史》有传,说他“有隽材,未冠能文”,就是有文才,小时就能做文章。《南海百咏》写的是他在广州任职时的所见,《南海百咏》收录了方信孺所撰的关于广州城内外景观百题的诗,每首诗开头有序以说明景观的历史沿革,成为很宝贵的历史文献。《南海百咏》中有题为《任嚣城》的诗,但方信孺在广州时,甘溪已景色不再,盐仓旧址已淤塞成仓边街,所以,他只能引用《番禺杂志》的记述来说明前事。此诗序称:“《番禺杂志》云:‘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番禺县也。’”就是说,盐仓的地方就是任嚣城的城址。这就把盐仓与任嚣城联系起来了。《番禺杂志》至少是北宋之前的旧志,现在是见不到了。按《番禺杂志》所载,广州城城东二百步有小城,是任嚣所辟,即旧时番禺县城所在,后称东城,再后来改用作盐仓。任嚣择此一带之地作为番禺县城兼南海郡城治所,不仅在于此地离越秀山较近,依山傍水筑城,除了军事上借地理位置险要而使城池牢固以防御侵袭并免受水淹之外,有水路交通之方便,以解决后勤供应及日常生活之需等重要原因。原来,古代广州的珠江河段因受海潮影响,水质咸苦,不能饮用。从白云山流下来的溪水,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清甘可口,故称为甘溪。正是这淡水的魅力,吸引了先民在河畔聚居,而入粤秦军将领任嚣选择此地作为县城、郡城之所在,奠定羊城千古之基业,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一条旧巷名,竟然引出广州建城之初的一段历史渊源,这也可以作为广州作为两千年城址不变的历史名城的一个见证。

P1-4

序言

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的历史,给广州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也成为大众喜闻乐谈的一个题材。从2003年起,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编写了第一集《广州的故事》,此书出版以后,读者反响甚好,这也反映了热爱广州、关心广州与热切要求了解广州者大有其人,遂应运而作,继续出版《广州的故事》,现在的这册《广州的故事》,已经是第五集了。由于值得记述的广州的故事实在太多,因此,从第四集起,《广州的故事》收入故事采取了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做法,该集的主题是广州的故事中水的故事。这样做,能够围绕一个方面把广州的故事展现得更加生动、精彩,也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州、走进广州,或许对做某一方面研究的学者,也有所帮助。我们相信,如果这样持续地一集集编写下去,积以时日,就有可能逐步接近地把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广州奉献给读者,汇成一部以故事垒成的广州百科全书。

本集《广州的故事》,主题是地名,即以讲述与地名相关的故事为主题,或为地名之由来(包括历史上曾用地名),或为地名之演变,或为地名内涵之诠释,皆以故事形式来讲述。故事对象,涉及风景名胜、社会发展、名人、民俗、特产、文物、“非遗”、建筑。故事内容,有人物、历史事件,甚至神话传说,或见载于志书史籍,或由民间口口相传,但总是约定俗成,而不擅自杜撰,以示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脉所系,历史载存,一个有深远历史来历的地名,折射出自然与社会的变迁,蕴藏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维系着挚切的乡情。地名的范围甚广,见于《广州地名志》的地名分类,就包括政区地名、聚落地名、自然地名、人工建筑地名、企业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地名等。其实这只是比较粗略的分类,于此也可见地名文化之丰富多彩。受篇幅限制,本集只能选辑很小的一部分地名的故事。记述的对象,大至一个区名、一座山名,小至一幢楼名;故事的时间,早至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近至民国时期。有的地名固然很重要,如珠江,其得名于海珠石的故事脍炙人口,由于此前已出版的《广州的故事》中已有所载,就不再重复了。有的地名,不止于一个故事,讲述中也作数说并存处理。本集《广州的故事》记述涉及的地名,其分布遍布现时行政区域的各个区,故事排列则先按各区相对集中,依现时广州辖属的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从化、增城各区顺序排列,然后再按故事发生时间依时序排列。

希望本集能为读者穿越广州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对了解南国花城提供有益的帮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