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做人的真谛
简单的人,只看重自己所有的,不看重自己没有的,他们都有一颗知足而不满足的心。
人活于世,总会有许多烦恼、坎坷、悲伤之事。有些人处心积虑、勾心斗角,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却只落得个两手空空的结果;相反,那些保持本色,依本性做人的人,就像白开水,纯净平淡,没有掺杂任何杂质,从容生活,却收获了许多快乐。做人要表现自己简单而真实的一面,不世故,不虚伪,不自欺欺人,不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作茧自缚。
人生的漫漫长路,有多少混乱痴迷,有多少世态炎凉,有多少不尽如人意,复杂和混乱的不是外界的变化,而是我们的心。做个简单而真实的感性之人,并不是要我们头脑简单,不善思考,而是要我们洗净心灵的积垢,保持心灵的简约与宁静,不为纷繁所扰。
简单做人,要不断舍弃那些心灵的累赘和种种执迷,追求简单而随性的生活。
从前,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没过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没过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下山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于是,这个还俗的人就结了婚,支起一间小茶店,在山上和山下之间尽享自己的悠然和自在。
简单做人并不是说明你幼稚、不懂世事,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对生命作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评价,对自己人生价值作更新的诠释。
在社会上行走,复杂的人和事已把我们压得疲惫不堪,虚荣、欲望等心灵的桎梏是人痛苦的根源。因此,对于简简单单的人来说,一颗平常心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法宝。
一天,山中的老虎大王要出远门,它想来想去,最后把猴子叫来,说:“我出门在外的时候,山上的一切就交给你来掌管吧!”
猴子平时在山上游荡惯了,到处攀爬,和其他猴子一起嬉戏,一时间要做代理大王还真是找不到感觉。这只平凡的猴子开始想办法,揣摩威风凛凛的老虎的心理,模仿它的神态和举止,提高嗓门,尽量让自己显得威严庄重。猴子真的很聪明,不久它真的像大王了,因此以前和它一起玩耍的猴子都对它敬重有加,甚至诚惶诚恐。它自己也特别满意,感慨地说:“做大王真过瘾!”
过了一段时间,老虎回来了。猴子又开始苦闷起来,自己毕竟还是猴子,可是它怎么努力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它的同类开始讨厌它,因为它还是一副大王的架子,仍对它们颐指气使,在它们面前喜怒无常。
平凡的猴子痛苦地对同伴说:“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对我尊敬些呢!毕竟我也是做过大王的!只是恢复到平常太难了,我看,你们是不可能理解的!”
一只小猴子天真地说:“可是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像大王呢!”
身居高位时颐指气使,因为一时的风光就得意忘形,失意后又很难调整心态的平衡,最终受累的还是自己的心。一个人不管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俗话说:“布衣暖,菜根香。”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辉煌的时候,仍然保留着质朴、谨慎和求实的精神。
冷静地处世,淡泊于功利,削减欲望,这些说来容易,于我们平常人其实很难。步入社会,善良、单纯的心思渐渐变得复杂了、暧昧了、虚伪了、冷漠了、太过牵强了,于是,一切都变样了。
哲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虽然社会中的种种人和事让某些人变得世故和虚伪,但对于简单的人来说,他们能让自己从繁忙的生活中,从扑朔迷离的社会中走出来,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
简单的人,犹如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好,必然也会有人骂他坏,然而太阳并不会因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轨道。
简单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心阐释词典中那些最伟大的词汇:真情、爱、幸福、快乐、希望。有时候这一切仅仅在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一次及时的抚慰中就得到体现。
简单的人,懂得享受现在的生活。会享受就是要爱自己,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会享受,就是要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去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努力挖掘生命的深度。
简单的人,只看重自己所有的,不看重自己没有的。他们都有一颗知足而不满足的心,从不让自己在愚蠢的比较中失去内心的平衡。哲人说,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将自己和周围的人比较,不管是强或弱、优或劣,都会严重困扰着人们。
一个简单的人,能够抛开自私自利,我执我见,洗净心灵的积垢,让自己从繁琐的生活中,从扑朔迷离的关系中走出来,享受生活真实中的简单和幸福。(P3-5)
先学会做人,你才有资格去做别的,否则谁也不会将重任交给一个品德不正之人来完成。
即使给了你十万个理由让你去作恶,你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跟底线,仅仅就因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不是一个禽兽,你是一个人。
——《超级演说家》总冠军 刘媛媛
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这是我们常面临的问题。人生是没有彩排的表演,唯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找准符合自己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标杆,才能在绚丽的人生舞台上展现最优美的身姿。
做人做事要树立标杆,在人生的旅途上,标杆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的那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人们常说,做人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学门,是需要每个人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的。在人生的任何时刻,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品行,让自己以真善美之心融入生活。
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从表面上看,做人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揭开它的面纱,去发掘所有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研习它的人,品行更端,德性更高,志向更远,成就更大。
在社会上行走,会做人才会做事。选择了怎样做人,也就往往决定了怎样做事。选择做怎样的人,选择怎样做事,往往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的。而那些经过时间地淘洗、熠熠发光的人生智慧,正是我们做人做事最好的标杆。
林肯曾经说过:“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必用烫伤自己的方法去体验火的炙热;也可以让我们在陷阱面前适时止步,做出明智的选择。”利用“智慧”的标杆可以去丈量人生的长度、生命的深度;亦可在迷茫时,犹如盲杖一样引导你规避未知的陷阱,趋利避害,走上通往目的地的征途;在自满时,能够看使你清自己真实的高度,抑制蠢蠢欲动的浮躁和不断膨胀的自傲。
我们常言,生活不易,做人难,做事亦难。要堂堂正正写好一个“人”字,做好每一件事,不树立做人做事的标杆,困惑和困境就会更多。面对“山重水复”的关卡,光靠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还不够,解决难题最终靠的是出奇制胜的智慧。要摆脱人与事的困境,借助外力和以巧取胜都属小智;正如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样,唯有找准做人做事的标杆,提升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技巧,才可以在社会的浪潮中游刃有余地穿行。
标杆如同眼睛之于人,没有眼睛或缺乏眼光的人容易迷失方向。
标杆似一个准则,用以参照和衡量自己,让你看清不足与劣势,进而弥补和塑造更好的自己。
标杆是一副“完美”的模具,把自己装入其中,按照它的价值体系做人做事,就能铸造非凡的自己。
标杆是一个样板。记得爱因斯坦在祝贺印度“圣雄”甘地70岁生日时说过一句话:“后世的人可能不会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许多伟人不仅创造了理论的神话,而且还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杆。
标杆是一种原则。即使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要按照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原则来修饰自己、对待他人。也要有为人处世的底线,保全自己,对自己负责。
做人做事不能没有标杆。找不到适合你的标杆,也就没有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人该亲近,哪些人该排斥;哪些事该怎样处理,哪些事该怎样回避,那么,就很容易四处碰壁,甚至走入歧途。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而行。“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所有的努力和行动,都要以标杆来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更有成效。
在本书中,我们期望通过对做人做事的标杆的诠释,为您展现做人做事的方法、准则、策略、途径等。让每一篇富含智慧的文章激发你思想的火花,给你一种醍醐灌顶的警醒。也许做人做事正是你的弱项,致使你接连遭逢失败的厄运,但讳疾忌医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痛处扎针,才更容易看到实效;也许你已是一个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智者,积累了诸多做人做事的技巧,亦有自己处世的法宝,但细细品读本书,仍能给你带来新的体味与更高层次的提携。
编著者
2017年8月1日
世界上难的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的法则和技巧,做事的规律和窍门,是成就人生的资本。郑斌编著的《做事先做人》提炼和总结了做人、做事两个方面的诸多哲理和技巧,力求精炼达意、简单实用。其像标杆一样指导读者如何在做人、做事两个方面审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人生实现质的飞跃。
在郑斌编著的《做事先做人》中,为您展现做人做事的方法、准则、策略、途径等。让每一篇富含智慧的文章激发你思想的火花,给你一种醍醐灌顶的警醒。也许做人做事正是你的弱项,致使你接连遭逢失败的厄运,但讳疾忌医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痛处扎针,才更容易看到实效;也许你已是一个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智者,积累了诸多做人做事的技巧,亦有自己处世的法宝,但细细品读本书,仍能给你带来新的体味与更高层次的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