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著的《女同志(范小青小说典藏)/长篇都市系列》是范小青的都市系列长篇小说代表作,一套关注当下社会、讲述都市故事的现实题材力作。范小青现为江苏作协主席、苏派作家代表人物,从事小说创作三十多年,对于城市的描绘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主体,从以市井风俗、历史文化为灵魂的老的苏州到以经济建设和城市改革为主导的新的苏州,她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不断发展的眼光展示了一个处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城市。立足都市干部和农民工,以对世事的洞察、人情的练达,表达对都市人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历史、现实、文化、人性的深刻认识。
| 书名 | 女同志(范小青小说典藏)/长篇都市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范小青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小青著的《女同志(范小青小说典藏)/长篇都市系列》是范小青的都市系列长篇小说代表作,一套关注当下社会、讲述都市故事的现实题材力作。范小青现为江苏作协主席、苏派作家代表人物,从事小说创作三十多年,对于城市的描绘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主体,从以市井风俗、历史文化为灵魂的老的苏州到以经济建设和城市改革为主导的新的苏州,她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不断发展的眼光展示了一个处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城市。立足都市干部和农民工,以对世事的洞察、人情的练达,表达对都市人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历史、现实、文化、人性的深刻认识。 内容推荐 范小青著的《女同志(范小青小说典藏)/长篇都市系列》描写了机关女干部的代言人——万丽,在市级机关的十余年中,与女同事之间的相互欣赏与相互嫉妒,与男同事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利用,生动地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机关干部的内心世界。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和阐释空间的上乘佳作。这部小说的写实功力极强,第一次将官场女性的隐秘心理雕刻得如此精细而逼真,同时又不乏浓厚的浪漫与理想主义色彩。本书曾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是工作餐,主持人餐前说,因为下午的安排很紧,先开大会,再小组讨论,再集中,中午就不安排酒水,晚上市领导宴请大家。因为人多,餐也简单,大家乱哄哄地一吃,就回房午睡了,也都没有来得及打什么招呼。万丽早晨进房间的时候,同住的女同志已经到了,可能放下东西就走了,万丽没有碰上。现在万丽用了餐回来,她还没有到,万丽就在靠墙的床上坐了,将会议的材料再翻看了一下,犹豫着下午小组讨论时要不要发言,该发什么样的言,就听到钥匙开门了,同住的人进来了。两个人自我介绍一下,同住的叫徐英,是元洲县委宣传部的,三十多岁,她是个热情的自来熟,一开口就说,吃饭时我们一桌上的人,都在议论你的衣服。万丽心里一下子有点乱,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把握好分寸,太惹人注意了,会场上也有好多女同志,难道她们的审美眼光都那么差,难道她们都不知道什么衣服好看什么衣服不好看?徐英好像看出了万丽的心思,赶紧说,小万你别误会,大家说你好呢!尤其那些男同志说得厉害,都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这些女同志,干吗都还穿得跟老大妈似的,这不是存心跟我们的眼球过不去吗?墙边一溜放着几个包,都是徐英带的,徐英边说话,边去打开其中一个,说,其实我也带了衣服,只是不知道穿不穿得出去,现在好了,有你做榜样,下午我就穿。取出两件衣服给万丽看,都比她身上穿的要亮多了。徐英想说的话很多,问万丽,小万,你中午有没有午睡的习惯?万丽说,一般不睡。徐英说,那就好,我也从来不午睡。她一直和万丽聊天,先讲衣服,又讲自己的家庭,后来又说基层工作的辛苦和下面的一些实际情况,最后还说到了这次会议的主题,等等。 到下午万丽才发现,徐英还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女同志的想法,因为下午的会场上,万丽就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好些女同志都换了衣服,会场的气氛,鲜活多了。下午的下半段是小组讨论,万丽被分在市机关一组,组里的同志,多半是市级机关各部门宣传科的科长、副科长,大家都张科长李科长地打着招呼,老同志为多,也有少数几个像万丽这样新来不久的,多少有些拘谨。召集人是市委宣传部的李副部长,他先让大家自我介绍了一下,调节一下气氛,凡是李部长认识和熟悉的,在他们自我介绍的时候,李部长就插一两句话,补充一下,比如一位王科长自我介绍,多说了自己几句,李部长就善意地说,今天不是王婆卖瓜,是王公卖瓜。大家也是一阵善意的笑,气氛果然活跃多了。万丽介绍自己的时候,李部长“哦”了一声,说,你就是万丽啊。万丽也不太知道他什么意思,但推想起来,至少李部长听说过她的名字,果然李部长又说,万丽是妇联的女才子啊!大家都友好地朝万丽看,万丽脸面上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是很高兴的。 小组人很多,时间却不多,只有半个下午,而且有好几个人手里都已经拿着准备好的书面讲话稿了,这些人是肯定要讲的,所以万丽衡量了一下,觉得基本上轮不到她发言,心里也踏实了些,毕竟第一次见这么多的宣传干部,要是叫她发言,她还真有些心慌。果然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连续讲了五个人以后,第六个准备发言的人已经咳嗽了一声,大家的目光也都盯着他去了,这时候李部长却笑着做了一个并不太明确的手势,说,我们宣传这条线,年轻的同志不多,是不是听听年轻同志的想法?小组会上年轻同志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只有万丽一个,可不知为什么,大家一听李部长说“年轻的同志”,就都觉得这“年轻同志”指的是万丽,目光就齐齐地从那个准备发言的同志身上,转到万丽身上来了。万丽一下子有点手足无措,心里慌了一慌,但知道事情已经逼到眼前,不说是不行的了,心里迅速地闪过了中午徐英提到过的一个话题,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简短地说了一下,大家反应平平,万丽就很懊悔,觉得还不如不说呢! 晚宴果然是热闹的,因为有酒,菜也丰富,大家的情绪与午餐时完全不一样了。开席不久,万丽就看到徐英举着酒杯到处跑,这一桌赶到那一桌,万丽不由得想到了伊豆豆,她甚至还想拿着茶杯一桌一桌地跑呢。万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也离开桌子去敬一敬酒,但她可以敬的,也只有向问的那一桌,可如果只是去向问那一桌敬酒,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敬主桌,只敬首长。万丽考虑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有去。 晚餐结束回房后,徐英赶紧给自己泡了杯茶,也顾不得烫,扑扑地吹了几口就喝起来,说,人家都说酒后不能喝茶,可是我习惯的,酒后不喝茶,我的洒就下不去。她用手比画着,好像那些酒正堵在她的胸口。 P34-35 序言 不经意间回头一看,许多年来,写下了许多和城市有关的小说,长篇小说就有好些部,尤其是直接以“城市”命名的长篇小说就有四部,再看这四部小说的出版时间,都靠得比较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初那几年中创作的,*早的《城市民谣》出版于1997年,然后是2001年的《城市片断》,还有分别是2003年和2004年的《城市之光》和《城市表情》,包括稍后一点的《女同志》,是2005年出版的,只和《城市表情》差了一年。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个阶段,可能是对城市题材着了迷,有一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因为除了长篇小说,应该还有更多的中短篇小说。如此密集地抒写城市,肯定是因为“城市”太有写头了。 虽然我也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尤其是在少年到青年转变的时期,我是在农村度过的,农村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记,但毕竟,我的绝大部分的生活痕迹是在城市的,我摆脱不了城市给予我的一切,我逃脱不了抒写城市的欲望的控制。 在城市生活中,我始终是在底层的,我的目光也始终是落在底层的。我的城市小说,多半反映的是城市底层人民和普通老百姓,比如《城市民谣》就是写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的人生;《城市之光》其实是个擦边球,写的是一个农民在城市的遭遇,是一个悲剧,暗示着农民很难真正地彻底地融入城市。 在城市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事情是谁也回避不了的,那就是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震惊几乎是惊天动地的。 那时候,我内心有一种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感受,于是就开始了城市建设题材的写作。先写了稍有纪实性并且带有实验性的长篇小说《城市片断》。写完以后,出版时出版社也给予了鼓励,但自己总觉得没有写够,写得不过瘾。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太过庞大,内容太过丰富。于是,后来又写了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这一次写得比较痛快了。是不是可以说,《城市片断》是《城市表情》的准备?或者,《城市表情》是《城市片断》的故事版?反正这两个小说是可以成为互补的。 接下来就是《女同志》了。这是一部写机关女干部,或者换个说法叫职场女白领的小说。城市生活中始终存在并且布满了一个词,就是机关。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也同样逃不开机关这个陷阱。所以,《女同志》与其说是写了机关的女干部,不如说写的是城市的一个特殊地带。 这六部作品中,唯有《桂香街》间隔的时间比较长,是*出版的。它又回到了城市底层——街道、居委会、普通居民。《桂香街》的写作,和我的其他小说的创作有所不同,这是一次带着题材去采访,确定主题才构思的写作。然而这一次的写作,我依然感觉风生水起,让我欲罢不能。作品中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生活中的居委会干部时常在我的眼前和脑海中冒出来,她们的付出,她们的委屈,甚至是她们的眼泪,推动着我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写作状态始终是顺畅的、跃动的。 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替,许多事情都渐渐忘记了,许多人也渐渐地忘记了,包括自己创造的许多人物,在内心也淡去了许多,幸好有这一次的重新结集出版,让我再次想起了他们:钱梅子、田二伏、谢北方、秦重天、万丽、林又红,看着这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看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倍感亲切,倍觉温馨。 谢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给了我这次机会。 范小青 2018年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