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1948年11月28日,丰子恺先生从台湾抵达厦门,凭吊过弘一大师故居后,即在厦门佛学会作了一次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演讲中他提出了所谓的“三层楼喻”。之后,又在泉州明伦堂文化界欢迎会上发表以《人生的三个境界》为题的演说。
丰子恺对恩师弘一大师无限敬仰,情深义重,特别对他参透人生,护生弘法的境界钦佩尤佳。在丰子恺看来,能够爬上三层楼去的人,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后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视财产子孙为身外之物,视学术文艺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为了不做本能的奴隶,他们要追究灵魂的源泉,宇宙的根本。当然,在登上三层楼的人中,有一些是从第一层直接上到第三层的,而有些连第一层都未停留。丰子恺认为,弘一大师是一层一层登上去的。又将做人比作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过瘾。文艺好比花雕,宗教好似高粱。他自认为弘一大师酒量大,自己酒量小。由于酒量小,脚力也小,不能追随大师住在三层楼上,充其量只是勉强爬上二楼的扶梯,向三层楼仰望。这是丰子恺对弘一大师一生最好的写照。
丰子恺认为弘一大师当时出家,完全出于“脚力大”者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与其说大师的出家是诸种客观原因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主观性格促就的。这样说并不完全无视李叔同当时对社会状况的态度。在那种民族屈辱、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面前,有些人遁入空门可能是一种人生幻灭、悲观厌世的表现。但对有些人,比如李叔同,他并不认为人生是无价值的,相反,在喧嚣的尘世之外,仍有积极的追求之所在。李叔同没有把进佛门视为人生幻灭的标志,他的行为仍是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悲壮的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他向往佛教世界的深广宏大,他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归宿。弘一大师以入世的心态作出世的事情,他不仅严于律己,精心修订了佛门律规,成为律宗一代宗师,而且他悲天悯人,护生护法,爱国爱教,以与丰子恺合著《护生画集》提倡护生、追求人间和平美好的图景,以“悲欣交集”四字实现了他大彻大悟的功德圆满人生,成为中国本土的“释迦牟尼”。而丰子恺在泉州所做的《人生的三个境界》演讲,只是把“三层楼喻”作为“人生的三个境界”的翻版,“人生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三层楼喻”的延伸或解读。通过这种境界说,褒扬、赞美弘一大师超凡脱俗、慈悲为怀、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和无量功德。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三种境界”。他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界,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可概括为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P2-3
记住生命中的贵人
人生于世,最多不过百年,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始终离不开贵人的神护。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贵人呢?在我看来,只要给人提供帮助,都可以称为贵人。很多人在考量别人的帮助产生了多大的效益,只有达到心中设定的值,才会产生感激心理,才把别人当成贵人。这是一种欠妥的行为,我相信所有人的帮助都出自真心,也都是不求回报的,你所谓的感激之情对他并无实在的意义。因此在遇到别人相助时,不管这种帮助是大还是小,我们都可以坦然接受,但必须时刻心怀感恩。
我遇到的贵人极多,多到我已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父母当是我生命中的第一贵人。没有二老双亲,就不会有我的一切。《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引导我做人做事成家立业。尽管我的母亲是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我永远无法报答尽她对我的养育之恩。我的父亲供养我读完大学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和永远铭记于心的贵人。我的贵人还有老师,如小学时的刘洪杰老师,初中时的陈祖荣老师,高中时的史孝昌、董立凫老师,大学时的谢科进老师等等,是他们教我知识,教我成长。老师中更为一提的是我的亦长亦师亦友的景大文先生,他既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工作、人生导师,还是我视为父辈的书法授业恩师。还有始终关心我的表姑刘运兰、表叔史友涛。还有心底无私、勤奋博学、提携后人的王华超先生,始终关心帮助我的李继永、李继武两位哥哥。还有我众多的领导、同事及同学、朋友、亲戚等等,恕不能逐一具名。当然,我命中的贵人很关键的还有我的太太,没有她的理解关爱和相夫教子、孝敬父母、精心持家,就不会有我的一切……我的贵人多到每时每刻无处不在。也许用贵人来称呼并不适合,但最能表达我的心情。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记住遇到多少贵人,也别在意自己做过多少次别人的贵人,但必须时刻拥有一个感恩的心。
作者张尊军
丁酉秋月于汉高祖故里丰县六然居
乐由心生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快乐,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快乐。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先生认为,所谓快乐,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具体地说,就是要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善于放弃、让步和变通。拥有了这种心态,就拥有快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六然”养心诀,恰是拥有快乐的秘笈。“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难道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吗?不是一服获得快乐的良剂吗?
“自处超然”,就是自处时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超然更难,难在不会享受孤独。自处也叫独处,意味着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别人,只能自己和自己作伴。要能够消除寂寞,享受孤独,关键就是你必须欣赏自己,能够和自己快乐地和平相处。独处,你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你可以无牵无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尽情享受自由和宁静;因此,能否超然自处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和优良品质的一把尺子。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能真正在自处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心灵充分舒展,做到超逸洒脱,乐由心生。
“处人蔼然”,就是待人和气、和善、和蔼,让人感到可亲可近。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品气质,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尽管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盛气凌人,心高气傲,让人无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气和、心胸宽阔之人,方能做到蔼然处人、坦诚待人、平易近人;心中有佛,佛便在焉;与人为善,终善乐自己。
“无事澄然”,就是没事做时,心中与有事做时不仅一样踏实,而且更加清静怡然。这是修身养性的一条基本途径。卡耐基先生说:“为了工作而工作,对我们是有害的,会使我们变得不健全,无法享受美好的人生。”整日忙忙碌碌,生活很充实,但也不会疲惫;无事可做,却是一种极好的身心调整过程与休闲方式。坦然地面对无事的生活,在有风或无风的日子里,做到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不杞人忧天,更不惹事生非,就能始终坚守宁静安然、清朗明净的心灵阵地。
“处事断然”,就是处理事情干练利索,果断坚决,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个人良好生存心态的具体体现。断然处事的风格,源自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和气质;而处事断然,又有利于人们始终保持富有激情和乐观向上的生存心态。
“得意淡然”,就是当你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成功或收获时,也就是春风得意、心想事成时,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太高兴,要把这一切看得淡一些,不做功利主义的奴隶。这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人品修养。要做到得意淡然,必须学会满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失意泰然”,就是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仍然保持败不馁、气不懈的平和心态和大将风度。这是完美人生的绝妙之笔。要做到失意泰然,必须心胸宽广,豁达大度,能放得开、抛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迎接否极泰来的时刻。
王夫之“六然”养心诀,归根到底就是“一然”:那就是让你回归“自然”。快乐是自找的,快乐是自然存在的,是无时无刻不有的。快乐来自你的内心。林肯曾经说过,“你想要多快乐,你就会多快乐”。流浪汉看起来一无所有,然而实际上他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对世界的敏锐感受,每一种生活的体验都能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所以他很快乐。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一个平常的人;努力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你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此文先后在《中国人事报》《中国剪报》《老年教育》《党政论坛》等报刊发表和转载。)
张尊军著的《乐由心生》共分“心静梦舒”、“练心畅神”、“素心观道”、“心善载福”、“心存感恩”五辑。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快乐,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快乐。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先生认为,所谓快乐,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具体地说,就是要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善于放弃、让步和变通。拥有了这种心态,就拥有快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六然”养心诀,恰是拥有快乐的秘笈。本书通过数十篇散文诠释快乐之道。
《乐由心生》是张尊军著的一部散文集。
快乐是自找的,快乐是自然存在的,是无时无刻不有的。快乐来自你的内心。林肯曾经说过,“你想要多快乐,你就会多快乐”。流浪汉看起来一无所有,然而实际上他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对世界的敏锐感受,每一种生活的体验都能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所以他很快乐。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一个平常的人;努力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你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