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京剧结缘
1949年,解放军解放中国,临近武汉。武汉当时兵荒马乱,每天都有大批的国民党向台湾方面撤退。好多小学停办了,由于我上的小学是教会学校,所以比较稳定,还可以继续上课。我长大了,也渐渐懂事了,玩心收了很多,学习上不再让父亲操心了。不过这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似的迷上了京剧,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我迷上京剧,和京剧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这一年的春节说起。为了鼓励我学习,父亲破例带我到汉口民众乐园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民众乐园是桶式三层,一层是商铺,百货商品应有尽有。也有古玩字画店、经营各种特色工艺品之类的店铺。楼的中间空地上,用支起来的布搭了栅子,卖湖北特色小吃和拉洋片等。
民众乐园是当时武汉最有名的娱乐场所。娱乐场里有京剧、越剧、曲艺、杂技等表演。在民众乐园,花钱不多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演。京剧是在大剧场表演,门票要稍贵一些。越剧、曲艺、杂技等分别在楼上小剧场里演。我父亲是个戏迷,平时高兴时他常常哼上几句《钓金龟》里的“叫张义……”《打渔杀家》里的“父女打鱼在河下……”父亲会唱的戏挺多,唱得还真有些味道。父亲说:“杨小楼、金少山、梅兰芳、程砚秋的戏他都看过。”他还说:“金少山的嗓子特别棒,他打个引子,能把剧场里柱子上的灰震下来。”我听了还以为父亲夸张,后来我进了戏校从老先生那里得到了证实,原来父亲说的都是真的!民众乐园京剧有两台,一台是大人演的,一台是娃娃演的(小京班)。大人班里的角儿可多了,高百岁、陈鹤峰、郭玉昆、贺玉钦、高维廉、王婉华等。每逢周六周日,白天演两场,平日每晚都演。小京班天天都是日夜两场,当时小京班里有点小名气的演员叫杨少华。父亲带我看小京班演出,因为小京班演出的票价便宜。
小京班演出是在三楼的小剧场里。小剧场里的戏台不大,剧场最多坐百十人,演员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六七岁,大多是艺人子弟。我那天看的是《拾玉镯》《汾河湾》和《三岔口》,给我印象深的是《三岔口》。杨少华演的任堂惠,扮相漂亮,动作干净利索。父亲一边看,一边给我讲京剧分生、旦、净、末、丑。生行又分老生、武生、小生。我深深被京剧吸引住了,我太喜欢京剧了,我要学京剧。
从此以后,每周二、周日,我都去小京班,我成了小京班的常客,风雨无阻。在小京班,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唱武花脸的张连生是我最好的朋友。张连生家就住在民众乐园楼上,他们全家都从艺,我常常到他家去玩,他常常做各种动作给我看。他还教我,我照着他的样子学。“你做个倒褂。行,你还真是干这行的坯子。”连生一边教我一边对我说。一有时间,连生就教我练功。张连生不仅是我最好的朋友,他还帮助我实现了考上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的愿望。
我总去民众乐园,后来和剧场的好多人都熟了,前台后台,我随进随出,畅行无阻。有时候我还帮助剧场的人在后台管理道具,穿服装,给负责靴包的师傅打个下手,拿拿道具,递递薄底和彩裤。这个时期,我看的戏很多,高百岁、陈鹤峰、王婉华、郭玉昆的戏我都看过。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喜欢郭玉昆的戏,他演的猴戏《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我看了好多遍。经过一年的熏陶,拿鼎、虎跳、下腰、踢腿、轱辘毛和趴虎,这些基本功我都掌握了一些。我还学会了《武家坡》的“导板”、《打渔杀家》的“昨夜晚吃酒醉”片断。
1949年,武汉解放了。
报考戏校
1950年暑假,我小学毕业了。这时正好赶上北京戏曲改进局的戏曲实验学校来武汉招生,张连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我高兴极了,于是瞒着家里报了名。
报名和考场就设在民众乐园。由于报名考戏校的有上千人,使得民众乐园里十分拥挤。我顺利通过了初试进入复试。复试在剧场舞台上进行。考官有北京来的,也有剧团来的,我进校后的启蒙老师赵雅枫就在其中。舞台上有一排桌子,考官们都坐后边,剧场很大,显得空荡荡的。考生们都在剧场外等候,四人分成一组,按顺序被叫入考场。考试场面很大,老师们神情都非常严肃。四个考生在剧场边幕旁等待,一名一名被叫进去。轮到我了,我有点紧张。我的主考老师是赵雅枫老师。老师问我:“为什么考戏曲学校?”我马上干脆地回答:“我喜欢学戏。”这时主考官赵雅枫老师离开座位,走到了我的面前,用双手把我的头一抱,两个姆指一捏,在两个太阳穴上然后往上一调。“瞪眼,使劲瞪。”老师说。我用力瞪,眼泪都流出来了。老师又摸了摸我的肩、胳膊、胯和腿,把我两条腿使劲往上搬,接着又让我脱了鞋,看了看我的脚心。这时,我看到雅枫老师向考官们点了点头。老师把站在旁边负责领考的男孩子叫了过来,让我跟着他学。男孩子做了左右云手,幸亏连生以前教过我,考试时我都用上了。领考的男孩带着我踢了四种腿,正、旁、偏、十字,接着是前后轱辘毛、双腿蹦、双飞燕,跳高,这些项目我都考得不错。形体考试最后一项是跑圆场,尽管我每天练习,看似简单,但要想跑好可不容易,我跑起来全身晃动,像在竞走。我跑着跑着,差点把自己逗笑了。武的考完,该考文的了。我先是跟风琴试音,我的音准好,嗓子好,高八度都上去了。赵雅枫老师问我,“你会唱吗?”我回答:“会。”老师问:“你都会什么?”我说:“《武家坡》《打渔杀家》。”老师说:“那就唱段《武家坡》吧。”这时一位老师拿着一把胡琴坐在考官的旁边,调门好高,过去是我自己干唱,从来没有跟过胡琴唱,“一马离了西凉界”这句导板唱得挺轻松,“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也能跟下来。唱完后,我看到考官们交头接耳交换着意见,赵雅枫老师严肃地说:“你考完了,回去等发榜吧。”我很自信,认为自己肯定考上了。
录取通知书
招生考试的结果发榜了,我满心欢喜地去看红榜。一看结果顿时傻了眼。正取十名,没有我的名字,我是备取生中的第二名。我全身好像被浇了一盆凉水,失望伤心极了,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中。没过多久,家里忽然收到一封信。姐姐打开信,大声喊起来:“是录取通知书。”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抢过姐姐手中的信看了又看,真的是录取通知书!通知上还写了学生到民众乐园集合、出发去北京时间等具体内容。“我被戏校录取了,我被戏校录取了!”我大声地喊着,激动地跳了起来。
我考戏校,姐姐是知道的,但我父亲一直还蒙在鼓里。姐姐把我考戏校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父亲担心我小,出这么远的门,我又是一个淘气任性的孩子,父亲不放心。父亲告诉姐姐等他回来再做决定。考试组通知我八月廿八日到汉口乘火车赴北京报到,可是父亲当时赶不回来,我可急坏了,天天在家里闹着非去不可。幸好姐姐支持我,她帮我做了准备,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姐姐还把她的皮箱子给了我。听说北方冬天特别冷,姐姐特地把父亲的一件呢子大衣给我带上。但在临出门前,我偷偷把大衣留在了家里。
送行
要离开家上学了,街坊邻居都来为我送行。继母和妹妹一直把我送到码头,继母再三叮嘱我:“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照顾自己,到了北京给家里写信……”轮船的笛声响了,我和姐姐上了船。轮船缓缓地离开了港口,继母和妹妹在岸边不停地向我们招手,轮船向汉口火车站慢慢地驶去……P5-7
2016年9月中旬苏稚给我打来电话,说武春生因病重住进了医院,我当即去看了他,我嘱咐他安心养病,离开的时候他还站起身来送我出门。
万万没有想到,2016年10月18日武春生的女儿武佳打来电活告知他父亲病逝,并说根据他父亲生前遗愿,不要惊扰大家,不向遗体告别,不设灵堂,不搞任何方式的悼念活动。只由家属为父亲送行。
2016年10月20日,由逝者双方家属在八宝山送别武春生。在告别室,看到躺在灵床上的武春生,不禁思索万千,曾经生龙活虎般的武春生,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我们!忍受着怅恸我走到了灵床旁说了这样几句话:“武春生同志,你一生热爱戏曲事业,为京剧教育事业你鞠躬尽瘁,贡献了你的毕生精力。京剧艺术会永远记住你的,我们这些曾经与你在一起并肩工作的同志会永远记住你的,那些曾经在你的领导下,受过你的指教的京剧子弟,会永远记住你的。天堂之路送送你,一路走好!”
送走了武春生,我仍然思绪联翩:勤劳多能、敢于担当、开拓进取、善待同志、热情助人、勇于承受……这些,在武春生的身上都能见到呀!他毕业后分配到剧团做演员,当京剧课堂缺乏教师,他便毅然离开舞台去当教师;为改变京剧教学的困境,他请来了京剧界的社会名家到校指导教学;他带领附中全体师生建筑了“京剧城”,打通了京剧舞台和观众的通道;由他策划操办的大型京剧脸谱展,活跃了教学,吸引了广大京剧观众;由他亲自策划、导演的《京剧把子录》,得到京剧界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京剧把子录》是“史无先例的工程,为京剧武戏把子功留下了可资传世的实录资料,填补了京剧武戏传承史上的空白。”武春生同志在艺术上的多能,不仅体现在京剧艺术上他能教、能演、能讲、能编,他还擅长书画。特别是在他退休后,曾连连受到电影导演的邀请,在《风雨归途》《警察的天职》《书剑恩仇录》《断喉剑》《八百罗汉》《澳门轶事》等影片和话剧《十六杆枪》中饰演角色,受到了影视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送走了武春生,对逝者的悼念也并没有结束,他的朋友,他的学生纷纷到逝者生前的住所悼念。他的学生,看到没有安排灵堂,随即找到逝者的一张照片摆在桌上,放了鲜花和水果,就这样,连续三天来悼念者有200多人。我在想,对待这样一个广受群众拥戴的人,我们应当记住他。我随即与逝者家属建议,于是选了武春生同志生前发表的一些文章和手稿、照片等,编印了这本小册子。
苏移
2017年1月于北京
武春生同志简要生平
中共优秀党员、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前校长武春生同志,汉族,祖籍河北清苑,1937年2月19日(农历丁丑年正月初九)出生于北平长辛店。父亲武明科任职于长辛店机务段,是一位铁路职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奉命携眷率领百名铁路职工撤离北平,转赴汉口。当时铁路工人待遇菲薄,家境寒苦,备尝艰辛。母亲因病魔缠身,过早地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幼小的春生痛失慈母,怆恻堪怜。
在一偶然机会,他结识了汉口民众乐园小京班的一位演员张连生,教他学练京剧武功,常常带他进入戏园看戏。当时,武生名角儿高盛麟、郭玉昆等主演的精彩武戏,让他爱得如醉如痴。一次在后台从旁观看高先生化妆勾脸,被吸引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高氏见这小孩如此情状,亲切地问他:“小朋友,你喜欢京戏吗?”他立即连连点头回答:“喜欢,太喜欢了!”表露了他爱好戏曲的浓厚兴趣。
事有凑巧,1950年夏天,北京的戏曲实验学校(后为中国戏曲学校)来武汉招收新生。春生迅即报了名投考,接连通过初试、复试,终登录取红榜。随即连同马氏昆仲(名群、名骏)、谢宗俊、许澍丰几个小伙伴,一起北上入学,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后,戏校招收的第一批新生,与俞大陆、吴钰璋、杨秋玲、王梦云等同入一班。自此步入了京剧艺术殿堂,如鱼得水,开始了戏曲人生。
是时,戏校开办伊始,一切蒸蒸日上,聚集了众多梨园耆宿、南北名师执教课堂。春生这班学生,喜正逢时,他学武生,有幸先后得到茹富兰、傅德威、张德俊、迟月亭、钱富川、张玉亭、李盛斌、高盛麟、赵雅枫诸家名师的悉心传授,精雕细抠,又拜在了傅德威老师门下,在武生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正宗坚实的基本功底,学得了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各派名剧,如《乾元山》《八大锤》《林冲夜奔》《石秀探庄》《神亭岭》《英雄义》《挑华车》《长坂坡》《艳阳楼》《状元印”《连环套》等骨子老戏,成为他后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根基。
修业期间,他勤勉用功,刻苦钻研,长进很快,成绩斐然。于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教授过十几个班级,传承了许多传统精品剧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执导了整部的新本《甘宁百骑劫魏营》和现代戏《八一风暴》《奇袭白虎团》等,使学生不单学到演绎古代生活的技艺,也学到了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在任教的同时,他坚持参加场上实践,不脱离舞台锻炼,先后主演过《挑华车》(高宠)《状元印》(常遇春)《艳阳楼》(高登)和《八蜡庙》(费德功)各剧,磨砺技艺,精益求精;同时勤于提高文化写作能力,习练编写剧本教材,梳理学艺心得,阐释老师的艺术经验,曾撰写了茹富兰老师谈《八大锤》表演要素及茹派艺术风格特色的论文,意理明晰,见解精到,颇具学术价值。 他尊崇传统,敬畏传统,在弘扬、维护戏曲文化的作为中,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对京剧前辈艺术家,谦恭敬重,先后组织过俞振飞、高盛麟、王金璐、厉慧良、尚长春、关肃霜、萧盛萱诸名家表演示范的音像实录。而今,有些名家相继辞世,这批资料的价值,无可估量,不仅使下一代从艺者受益不尽,而且为国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京剧文化财富。
在翁偶虹、李洪春、李万春、冯牧诸前辈的指导、支持下,由他主持,成立了京剧脸谱研究会,开展对京剧脸谱的源流衍变、流派特色、传承发展等方面作深入地研索和探讨,并策划、组织了两次展览,规模之大,展品之全、影响之广都是前所少有的,深受业内外人士的称许。
1997年,他虽已退休,仍不忘初心,对京剧表演技艺的保留和传承,不辞辛劳,竭尽心力,为使京剧武戏把子功能够代代相传,赓续发展,精心策划了《京剧把子录》教材的拍摄工程。请出了王金璐、张春华、刘曾後、阎世善、陆建荣、王威良及春生的夫人京剧武旦名师苏稚等各路名家及演员参加演示,自己亲任主编、导演,戴天平担任摄影,众人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史无先例的工程,为京剧武戏把子功留下了可资传世的实录资料,填补了京剧武戏传承史上的空白。中央文化部教育司特向全国艺术院校发出推荐信,评价该片“对艺术院校戏曲基本功教学有着形象示范作用,可作为基本功教学使用”。春生所作的这桩承前启后、嘉惠当代、利于后世的业绩,其价值重大深远,功莫大焉。
在戏曲教育园地上,春生还是一位辛勤耕耘的园丁和内行管理家,曾经担任过学院的演出科科长、实验剧团的团长、学院附中的校长等职。上世纪90年代,在京剧一度处于低谷的日子里,学校的经济拮据,办事维艰。他能带领团队,知难而上,冲破阻难,积极开拓,安贫乐道,坚持教学改革,在办学模式、学校体制、教学内容、人材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例如招收“苗苗班”,创办“京剧城”,学校和社会力量结合办学等都收到了相当良好的效果。1995、1996两年中,学校学生参加全国京剧少年电视大赛,由他领队,获得了40多项奖励,受到中央领导和文化部领导的接见和表彰。当时学院的朱文相院长对春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武春生同志在我院附中排演场建设、舞台实践、开拓基地建设,以及为大学办学、学校基建软硬件建设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因他任职于附中,属中专,不评高级职称,于1994年破格转评为副教授。
春生晚年,还参加了一些影视艺术的摄制,在《风雨归途》《断喉剑》《书剑恩仇录》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其中《断喉剑》中饰演的方国毅曾获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候选演员提名。
武春生同志因病不治,于2016年10月18日溘然辞世,离开了大家,享年79岁。他一生热爱党和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京剧艺术事业,是一位做到了守护传统文化,勇于开拓创进,勤奋求索,建有功绩,于平凡中显现优秀品格的艺术家。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祈盼他安息泉下,神魂不朽!
2016年12月21日
武春生著的《回味人生(武春生从艺实录)》为前北京戏曲学校已故校长武春生学戏、演戏、参加戏曲教学以后所做的戏曲传承方面的一些文字和剧作品合集,加上他的回忆录共同构成本书内容。此外他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手稿、教案等资料也放在书中。全书内容充实,特别是作者关于戏校学习、对热爱京剧艺术,为传承和教育京剧学生、树立典范的老师和名演员的回忆文章,加上《把子录》的脚本,京剧脸谱的研讨和学术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传承价值。
武春生著的《回味人生(武春生从艺实录)》分:武春生同志简要生平、苦难童年、八年学艺、梨园耕耘、怀念恩师、探索办学、挖掘传统、演艺剪影、情谊长存、书画境界、幸福家庭、悠悠情思无限怀念等。
武春生尊崇传统,敬畏传统,在弘扬、维护戏曲文化的作为中,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对京剧前辈艺术家,谦恭敬重,先后组织过俞振飞、高盛麟、王金璐、厉慧良、尚长春、关肃霜、萧盛萱诸名家表演示范的音像实录。而今,有些名家相继辞世,这批资料的价值,无可估量,不仅使下一代从艺者受益不尽,而且为国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京剧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