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胡适文丛》让广大读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胡适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演进、发展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变迁。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胡适自述》,完全使用胡适自己的文字来描述
他的生命历程。
| 书名 | 胡适自述/胡适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胡适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胡适文丛》让广大读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胡适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演进、发展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变迁。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胡适自述》,完全使用胡适自己的文字来描述 他的生命历程。 内容推荐 《胡适自述/胡适文丛》收录了胡适亲自撰写的《四十自述》《先母行述》等描写胡适家庭生活、求学经历、思想变化的文章,反映了胡适如何从青年学子到一代大师,尤其是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推动新文化运动,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格、信仰、观念的历程。 目录 不朽——我的宗教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 我的歧路(节选) 先母行述(1873~1918) 我的信仰及其发展 我的年谱(1923) 一九三四年的回忆 四十自述 试读章节 不朽——我的宗教 不朽有种种说法,但是总括看来,只有两种说法是真有区别的。一种是把“不朽”解作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春秋左传》上说的“三不朽”。 神不灭论 宗教家往往说灵魂不灭,死后须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的享受天国天堂的快乐,做恶事的要受地狱的苦痛。这种说法,“几千年来不但受了无数愚夫愚妇的迷信,居然还受了许多学者的信仰。但是古今来也有许多学者对于灵魂是否可离形体而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发生疑问。最重要的如南北朝人范缜的《神灭论》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宋朝的司马光也说:“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春磨,亦无所施。”但是司马光说的“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还不免把形与神看作两件事,不如范缜说的更透切。 范缜说人的神灵即是形体的作用,形体便是神灵的形质。正如刀子是形质,刀子的利钝是作用;有刀子方才有利钝,没有刀子便没有利钝。人有形体方才有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叫做“灵魂”。若没有形体,便没有作用了,便没有灵魂了。范缜这篇《神灭论》出来的时候,惹起了无数人的反对。梁武帝叫了七十几个名士作论驳他,都没有什么真有价值的议论。其中只有沈约的《难神灭论》说:“利若追施四方,则利体无处复立;利之为用正存一边毫毛处耳。神之与形,举体若合,又安得同乎?若以此譬为尽耶,则不尽;若谓本不尽耶,则不可以为譬也。”这一段是说刀是无机体,人是有机体,故不能彼此相比。这话固然有理,但终不能推翻“神者形之用”的议论。近世唯物派的学者也说人的灵魂并不是什么无形体,独立存在的物事,不过是神经作用的总名;灵魂的种种作用都即是脑部各部分的机能作用;若有某部被损伤,某种作用即时废止;人幼年时脑部不曾完全发达,神灵作用也不能完全,老年人脑部渐渐衰耗,神灵作用也渐渐衰耗。这种议论的大旨,与范缜所说“神者形之用”正相同。但是有许多人总舍不得把灵魂打消了,所以咬住说灵魂另是一种神秘玄妙的物事,并不是神经的作用。这个“神秘玄妙”的物事究竟是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来,只觉得总应该有这么一件物事。既是“神秘玄妙”,自然不能用科学试验来证明他,也不能用科学试验来驳倒他。既然如此,我们只好用实验主义(Prag matism)的方法,看这种学说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为评判的标准。依此标准看来,信神不灭论的固然也有好人,信神灭论的也未必全是坏人。即如司马光、范缜、赫胥黎一类的人,说不信灵魂不灭的话,何尝没有高尚的道德?更进一层说,有些人因为迷信天堂,天国,地狱,末日裁判,方才修德行善,这种修行全是自私自利的,也算不得真正道德。总而言之,灵魂灭不灭的问题,于人生行为上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影响;既没有实际的影响,简直可说是不成问题了。 三不朽说 《左传》说的三种不朽是:(一)立德的不朽,(二)立功的不朽,(三)立言的不朽。 “德”便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墨翟、耶稣一类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诚勇猛,使当时的人敬爱信仰,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这便是立德的不朽。“功”便是事业,像哥仑布发现美洲,像华盛顿造成美洲共和国,替当时的人开一新天地,替历史开一新纪元,替天下后世的人种下无量幸福的种子。这便是立功的不朽。 “言”便是语言著作,像那《诗经》三百篇的许多无名诗人,又像陶潜、杜甫、莎士比亚、易卜生一类的文学家,又像柏拉图、卢梭、弥儿顿一类的文学家,又像牛顿、达尔文一类的科学家,或是做了几首好诗使千百年后的人欢喜感叹;或是做了几本好戏使当时的人鼓舞感动,使后世的人发愤兴起;或是创出一种新哲学或是发明了一种新学说,或在当时发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后世影响无穷。这便是立言的不朽。总而言之,这种不朽说,不问人死后灵魂能不能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他的事业,他的著作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价值。即如基督教徒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的灵魂永远存在,我们正不用驳这种无凭据的神话,只说耶稣的人格,事业和教训都可以不朽,又何必说那些无谓的神话呢?又如孔教会的人到了孔丘的生日,一定要举行祭孔的典礼,还有些人学那“朝山进香”的法子,要赶到曲阜孔林去对孔丘的神灵表示敬意。其实孔丘的不朽全在他的人格与教训,不在他那“在天之灵”。大总统多行两次孔祭,孔教会多走两次“朝山进香”,就可以使孔丘格外不朽了吗?更进一步说,像那《三百篇》里的诗人,也没有姓名,也没有事实,但是他们都可说是立言的不朽。为什么呢?因为不朽全靠一个人的真价值,并不靠姓名事实的流传,也不靠灵魂的存在。试看古今来的多少大发明家.那发明火的,发明养蚕的,发明缫丝的,发明织布的,发明水车的,发明舂米的水碓的,发明规矩的,发明秤的,……虽然姓名不传,事实湮没,但他们的功业永远存在,他们也就都不朽了。这种不朽比那个人的小小灵魂的存在,可不是更可宝贵,更可羡慕吗?况且那灵魂的有无还在不可知之中,这三种不朽——德,功,言,——可是实在的。这三种不朽可不是比那灵魂的不灭更靠得住吗?P1-3 序言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 胡适于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继续大力提倡白话文,后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撰写了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胡适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全国影响较大。胡适是中国现代较早引入西方治学方法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禅宗史》《白话文学史》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和著作。胡适不同时期的著作曾编辑为《胡适文存》《胡适文选》等出版发行。这些成就逐步奠定了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地位。 身为学者的胡适,也是一位积极的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2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参与创办《独立评论》,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0多篇文章;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1946年7月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11月,任台湾国民党政权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观点的争议伴其一生,甚至在其逝世后50多年也从未平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评论:“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我们从卷帙浩繁的胡适著作中选取了各个时期、各个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编辑这套《胡适文丛》,正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胡适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演进、发展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变迁。 这套《胡适文丛》共七册,其中的《胡适诗歌选》代表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诗歌方面的成就;《胡适古典小说考证》《胡适书话》主要反映了胡适在学术研究和出版方面的方法、观点和部分成果;《胡适演讲录》《胡适杂文选》《胡适散文选》比较综合地反映了胡适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胡适自述》则完全使用胡适自己的文字来描述他的生命历程。囿于编者的水平和认识,文章的选择难免挂一漏万,编校过程中的错漏也请读者指正。同时,由于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不同,本套丛书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阐释或许与其他版本略有出入,对这些说法,我们未作统一。本套丛书的人名、译名、地名、标点等,也因为时代原因,有的与现代用法略有不同,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的原貌,我们亦未作修改。本套丛书在编辑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胡适研究的成果及其著述,在此一并致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