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第一部《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精)》,便是对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最权威、最生动的记述,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写下了作为个人在战争中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

内容推荐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礞咙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进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精)》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史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他将战场上的无名个体放大到足够清晰的倍数,顺着他们的视线去看登陆作战的场景。这种将细节放大到无限,让历史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读到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目录

修订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 等待

第二部 夜晚

第三部 登陆日(D日)

伤亡小计

D日幸存者

作者致谢

试读章节

4

隆美尔和朗之间的关系很亲切、随和,几个月来他们形影不离。朗上尉是2月间到隆美尔身边任职的,此后几乎每一天,他们都要一起到某地去做长途巡视。通常凌晨4点半上路,用最高速度驶往隆美尔管辖下的某个遥远的角落。今天去荷兰,明天去比利时,后天说不定又是去诺曼底或布列塔尼。意志坚强的陆军元帅充分利用着每分每秒,他对朗说过,“我现在只有一个真正的敌人,那就是时间”。为了把握住时间,隆美尔既不宽容自己也不放松手底下的人,从1943年11月被派到法国的第一天起,他就这样拼命工作。

1943年秋天,负责整个西线防务的冯·伦德施泰特请求希特勒给予增援,可是他得到的却是这个讲求实效、勇敢大胆、雄心勃勃的隆美尔。让贵族气十足、已68岁高龄的西线德军总司令感到屈辱的是,隆美尔身上带着一个“弹性指令”:视察海岸防御工程——也就是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然后直接向最高统帅部汇报。感到难堪与失望的冯·伦德施泰特对更年轻的隆美尔——他叫隆美尔“毛孩子元帅”——的到来大为光火,甚至前去质问最高统帅部长官威廉·凯特尔元帅,上面是不是派隆美尔来接他的班。对方告诉他“不要胡乱做出错误的结论”,还说“隆美尔纵然才华出众,却还没有资格坐上这个位子”。

隆美尔到任不久即对“大西洋壁垒”做了一次旋风式的视察——他见到的状况令他大为震惊。只有部分海岸上的混凝土墙和钢筋混凝土工事已经完工,这些工事分布在主要港口、河流入海口以及能俯瞰海峡的地方,大致是从勒阿弗尔(Le Havre)到荷兰地段。至于其他地方,防御工事完成的程度多少不等,有些地方的工程甚至还没有开始。当然,即使在目前的状态,“大西洋壁垒”也是一道令人畏惧的障碍,在工程已经完工的地方,简直可以说是重炮林立。可是能让隆美尔感到满意的地方未免太少了,缺少的东西太多,无法阻挡必定会到来的规模宏大的猛攻——隆美尔永远记得去年在北非败给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那一仗。在他那双爱挑剔的眼睛看来,整个“大西洋壁垒”简直是一场闹剧,他曾用德语——这种世界上表现力最强的语言之一宣称,这是“希特勒虚构的脱离现实的幻境”。

仅仅在两年前,这道壁垒几乎还没有一点点痕迹。一直到1942年,元首和趾高气扬的纳粹党人还觉得胜券在握,海岸防御毫无必要。那时卐字旗四处飘扬,不费一枪一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被收入囊中;早在1939年波兰就被德国和苏联瓜分;战争开始还不到一年,西欧诸国就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纷纷落地。丹麦陷落只用了一天;挪威被从内部渗透,费时稍久,用了6个星期。接着在5月与6月,没有任何形式的前奏,希特勒麾下的德军利用闪电战长驱直人,仅仅27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就接连屈服,英国人则在敦刻尔克(Dunkirk)被赶人大海,令全世界瞠目结舌。在法国崩溃后,唯一剩下的就是英国——真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希特勒要“壁垒”又有何用?

可是希特勒并没有进军英国。将军们请求他这样做,但他却在空等,以为英国人会乞求和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迅速发生着变化,由于得到了美国的援助,英国开始经历缓慢却坚定不移的复苏。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如今深深地陷了进去——他看到法国海岸不再是一块进攻的跳板,反而成了防线中的一个弱点。到1941年秋,他开始和将领们谈论要把欧洲变成一个“无法攻克的堡垒”,到12月美国参战后,元首在世人面前吹嘘说:“从挪威芬兰边境的希尔克内斯(Kirkenes)……到法国西班牙边境的比利牛斯省,有一道由要塞和坚固的堡垒构成的防线……这条防线在任何敌人面前都坚不可摧,这是我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纯粹是大吹法螺。弯弯曲曲的地方不算,北起北冰洋,南到比斯开湾,海岸线绵延长达3000英里呢!

即使在直接面对英国的海峡最窄处的岸边,防御工事也毫无影踪。可是希特勒已经对堡垒的想法着了迷,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大将清楚地记得希特勒首次勾勒他那荒谬设想时的情形。哈尔德永远不能原谅希特勒拒绝入侵英国,他对这套想法反应冷淡。他壮着胆子建议,这些工事“如果真有必要建立”,也应该建立在“军舰舰炮轰不到的海岸线后的纵深处”,否则岸防部队会被敌军火力压制得动弹不得。希特勒快步走过房间,来到一个铺着一张大地图的桌子跟前,足足发了5分钟让人难忘的脾气,他一边用紧握的拳头猛捶地图,一边咆哮:“炸弹和炮弹会落在这里……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会落在壁垒的前面、后面和上面……可是待在壁垒里的军队却安如磐石!紧接着他们将从里面冲出来投入战斗!”

哈尔德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知道,最高统帅部里的其他将军也同样知道,尽管第三帝国赢得了那么多令人陶醉的胜利,可元首已经在担心第二战场了——登陆。

然而,在修建防御工事上仍然没有什么行动。1942年,当战争势头变得对希特勒不利时,英国的突击队员开始袭击这个“无法渗透”的欧洲堡垒。接着又发生了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两栖突击战,这次战斗中5000多名英勇的加拿大人在迪耶普(Dieppe)登陆,这是大规模登陆行动的一次牺牲惨重的前奏,盟军的策划者摸清了德国人对港口做了何等坚固的设防。加拿大官兵伤亡3369人,其中900人失去了生命。这次进袭虽然以惨败告终,但是它让希特勒大为震惊。他对将军们怒吼道,“大西洋壁垒”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工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速进行。

P12-15

序言

从这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教训,应当为全人类带来和平与了解

阿图尔·赛斯-英夸特于绞刑架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浩劫中,诺曼底登陆战和市场一花园行动无疑是西线战场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而柏林战役更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场大会战。描写三场战役的著作浩如烟海,几十年来被诸多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反复钻研。

中国的军事历史爱好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过银幕版《最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这两部电影拍摄于20世纪,其中宏大的战争场面令人震撼,电影的原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读者中间也有不凡的口碑。2005年,中文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在国内上市,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它们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当时的我绝对想不到,十几年之后自己能有机会对这套书进行校译重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都堪称不朽。20世纪50年代中期,瑞恩开始撰写《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战地记者出身的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为人们展现了这场宏大的登陆战役爆发前后,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瑞恩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战史,甚至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战史,他并不直接描述交战双方在战前如何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战斗打响后又如何针锋相对、调兵遣将。他的写法另辟蹊径,从元帅、高级将领到士兵、普通平民,以战争亲历者为切入点,摘取他们的口述实录并与档案资料相结合,按照时间线再现战争的全部经过。国内知名战史作家余戈先生曾经评价《最长的一天》,就像“在诺曼底的海滩上装了一万个摄像头,这种上帝般的控制能力建立在对几千个人的访问之上”。瑞恩擅长呈现逼真的历史画面,在宏观上,有完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描述发展进程的时候有不同的“线”;具体到人物时,则有无数生动细致的“点”。当点、线、面完美结合时,就是几乎接近历史真相的战争场景。“他让自己的书充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叙事精准、文笔丰富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犹如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这种宏观概览之下凝视微观历史细节的写作手法,至今仍为许多战史作家效仿,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典范。

作为战地记者,瑞恩亲历了三部曲中描绘的诺曼底登陆战和西线的其他战役,他曾采访数以千计的军人与平民,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石。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家,瑞恩当之无愧。他的作品中,战士的英勇牺牲、战争的残酷暴力、人性的文明光辉与原始本能的残忍,全部坦坦荡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阅读三部曲的过程中,读者会为将帅最终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而感慨,为官兵在生死关头或幽默或荒唐的言行举止而大笑,为军人在战争迷雾之下的种种误判唏嘘不已,为平民百姓的各种遭遇时而惊悸,时而欢呼。

“二战史诗三部曲”初版面市时,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书中难免有一些错漏之处。首先,大量军事术语或者专有名词的翻译,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次,诸多地名和人名本应该区分国籍,不能全部按照英语发音翻译,再加上初版没有保留译名的原文,对于想要核查出处的读者来说非常不便。不止一个战地城市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法,偶尔还会见到英军击毙美军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这可真是“考验”读者的功底。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中信新思文化的编辑团队委托我重新校译,一一核实书中出现的人物以及历史细节,务必复原瑞恩“无一人无出处”的原作品质。

校译重修绕不开对人名地名的修订,书中的地名都按照国家出版的地名辞典和地图进行了核对修订,对于一些难以查询到的小地名,也尽可能按照相关国家的语言发音进行音译。国外作者很少书写全名,非正式场合下将中间名省略或者只写首字母,而且很多时候仅仅保留姓氏,这一点和中国人的习惯完全不同。我在修订的时候,只要能查到的姓名,都在首次出现时保留了全称和职务,以免出现重名人物,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于出场的军人,则尽可能写清楚他的部队番号、职务和军衔,以此减少混淆和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的编制比较特殊,如果仅从字面直译的话,十有八九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爱尔兰禁卫团”,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称呼,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步兵团或者装甲团的建制单位,有必要写清楚后面的营级单位番号。由于原文中团以下单位很少注明番号,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二战时期的英国陆军和美军参战部队的建制,查到了每场战役中英美军队单位的具体番号。

由于各国军衔体系的历史传承不同,不同的层级上面都有符合各自国情的特色军衔,因此各国之间的军衔并不能一一对应起来。比如,德国军队没有准将军衔,却有兵种将军和大将,因此欧美各国就将德国将军的级别降了一级,以其少将军衔来对应本国的准将军衔(少将以上以此类推),瑞恩在原文中就是这么写的(将德语的少将对应成英语的准将)。此外,德国的士兵军衔分为五级,而一般国家只有两级,这就导致英美作者将德军高级别士兵的军衔写成了士官军衔,在某处程度上产生了混乱。我在翻译时尽可能查询了所有出现的德军士兵人物的资料,恢复了其原本真实的军衔。武装党卫军作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特殊部队,其军衔体系和党卫队内部其他系统(主要是普通党卫队、党卫队机动部队、党卫队集中营骷髅部队)的军衔并不一样,又和国防军完全不同,瑞恩在文中将武装党卫军成员的军衔全部写成了国防军军衔。为了保证史实的准确性,我最终选择恢复德国的军衔。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战后数十年来无数研究者的整理归纳,令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料去修正原作者和初版的错漏之处。例如,《最长的一天》中,几首苏格兰风笛曲,“Highland Laddie”被译成《高原女郎》,“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被译成《花坛边上的蓝色女帽》。我查询后发现,这两首曲子都是苏格兰名曲,Laddie是苏格兰语,意思是男孩、少年,而Blue Bonnets是传统的苏格兰男性戴的帽子,有时候甚至可以代指苏格兰人。“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是苏格兰民谣,背景是1745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境战争,无论如何与花坛扯不上关系。

国外曾有研究者分享了英军第1空降师所有军官的简历,这为修订《遥远的桥》提供了很多方便,基本上英军空降部队的每个军官的全名、军衔和职务都能找到确切的参考资料。在几乎长达一年的校译过程中,我尽自己所能理顺了文字,修订了错漏,我相信就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会有很大提升。我希望当读者阅读新版作品的时候,相比老版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本好书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骄傲。

董曼杰

书评(媒体评论)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John Toland,《日本帝国衰亡史》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