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的农历4月20曰(光绪十五年)上午,古老的北京城内,蒙蒙细雨,空气清新,好一派风和爽凉的春末气象。立春以来,使人感到从未有过接近初夏的清凉舒心。这天,在梨园豪门的金宅大院内,隐隐传出了婴儿的哭声,京城帝都有位唱“铜锤”的花脸名伶金秀山的夫人,又为金府生下了一个虎头虎脑、四牌大脸、九斤多重的大胖儿子。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的男婴,一落地就扯着他那脆铃般响亮的小嗓门,犹如京剧舞台上的大花脸人物打“哇呀呀”那样,一个劲儿地哭闹个不停!他那“黄口”般的哭声,使住在附近百米以外的街坊邻居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妇孺皆知。高兴得金家急忙差人跑到戏园子来找金秀山报喜。此时,鼎鼎大名的金(秀山)老板,还正在台上唱戏,等他迎着观众的喝彩声下场听说后,就赶快草草卸装洗脸,穿戴衣帽,向这次组织义演“窝头戏”的管事人说明了情况,便匆匆乘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家中。待金秀山刚迈进大门,即听见了孩子那清脆悦耳的哭声,这时身为男婴生父的金秀山感到自家院内蓬荜生辉、草木献艳,兴奋地笑着说道:“好哇,金府从此又添了一个小大花脸,看来我金秀山的艺术后继有人了……”
待孩子满月后,金秀山高兴地忙来忙去,东奔西跑,南北向告,请来了许多亲朋好友,清末官员与社会贤达,梨园名宿和京剧大家,四邻五舍及新旧同业,并亲自下厨在府上大摆宴席,庆贺三日。周围的街坊邻居纷纷前来为金家道喜的成群结队,戏迷票友及登门助兴的宾客人山人海,终日不断,金宅大院好一派、张灯结彩的喜庆景色。有的猜拳行令,有的谈论艺术,有的海阔天空,有的扯东道西,有的话古论今,有的推杯换盏,有的聊起了政局,一连几天送往迎来,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其实,金秀山原本并非是梨园中人,更不是京剧科班出身。1855年,金秀山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其父金龙吉在清朝天子脚下经营玉器,生活衣食无忧,稍见富裕,只是人刚到中年就因暴病和金秀山的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无奈,小小年纪的金秀山,只好学了厨艺做了厨师。后来,成为京城内手艺了得的大牌厨师,其宫廷御宴、满汉全席、南北大菜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因金秀山从小就喜好京剧,爱唱高腔,声似铜钟,痴迷花脸,在京剧界结识了许多艺人朋友。最初他趁空闲时,先在“翠峰庵”票房(票友们聚集在一起练唱、论戏的地方,类似如今的戏迷协会和票友俱乐部)里自学京剧或者出钱请名角到家里教授剧目,指导行腔。由于他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被京都里的皮影戏班请去伴唱,大受欢迎。后来,人称“何九”的著名京剧花脸艺人何桂山发现金秀山体型魁梧,嗓音过人,悟性尚好,是一可造的“大面”之才。正巧,那时北京的京剧舞台上缺少唱功花脸,于是何桂山先生便派人去找金秀山入行,待讲明来意后,金秀山听说让他到专业京剧戏班去学唱花脸,又有赫赫大名的何(桂山)老先生负责教戏、搭班,激动至极,万分高兴。连忙穿戴整齐急三火四地来到何家,向何桂山先生表明了自己的心声,并当面提出了要拜在何老门下为徒的愿望。不久,就在北京前门外煤市街里的取灯胡同“同兴堂”饭庄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换了门生帖,敬了拜师酒,行了跪师礼,端了尊师茶。从此,金秀山便开始了边学、边练、边搭班演出的艺术生涯.每曰清晨五更时分,师傅何桂山带着他喊腔,吊嗓,练五音、压腿、打戏、耗膀子,仅两年多的时间,金秀山就上演了以唱工(功)戏为重的《白良关》《飞虎山》《御果园》《刺王僚》《草桥关》《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以口白为重的《黄金台》《忠孝全》《法门寺》等剧目。
在誉有花脸净圣称谓的何桂山先生的严格训练锻造下,这位曾经做过厨师,出身票友的金秀山,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舞台实践,下海唱戏一举成名,不到几年,竟成为了非常走红的京剧名伶,并得到了行家里手地一致赞同。
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