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看民国系列》包含五本,分别是写我国现代最著名的社团——新月社以及新月派诗人的《摇晃的梦想》,写民国公立、私立包括教会大学诸多图书馆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写抗战时期沪宁一带最为活跃、当今仍为读者兴趣不减的三位著名作家——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武器与素手》,写鲁迅三兄弟婚姻等关系的《从百草园到八道湾》,还有从胡适日记出发看民国社会与众生的《替时代写生》。
这套书是李伶伶、王一心两位花费多年的时间从侧面解读民国人物的倾心之作,从细微处体擦出这些民国人物别样精彩,细看、侧看,自然好看!
| 书名 | 侧看民国(共5册)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伶伶//王一心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侧看民国系列》包含五本,分别是写我国现代最著名的社团——新月社以及新月派诗人的《摇晃的梦想》,写民国公立、私立包括教会大学诸多图书馆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写抗战时期沪宁一带最为活跃、当今仍为读者兴趣不减的三位著名作家——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武器与素手》,写鲁迅三兄弟婚姻等关系的《从百草园到八道湾》,还有从胡适日记出发看民国社会与众生的《替时代写生》。 这套书是李伶伶、王一心两位花费多年的时间从侧面解读民国人物的倾心之作,从细微处体擦出这些民国人物别样精彩,细看、侧看,自然好看! 内容推荐 李伶伶、王一心著的《侧看民国(共5册)》不从正面对民国人物做完整叙述,而是选取某个截面,反映民国的一个侧面,一代人的热血青春: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他们仗剑天涯的精神气韵;文化情感碰撞下的榜样力量和侠骨柔情。 目录 《武器与素手(张爱玲苏青胡兰成)》 序 祖辈 父母亲 求学 婚姻 刊缘 出走 三角 男女 互看 自传 周氏 幽默 唾雨 胆性 换笔 晚景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 序言 第一章 蜕变:从书院藏书楼到大学图书馆 一、书院藏书楼:大学图书馆的前身 (一)公立、私立、教会:民国时期的三类大学 (二)盛宣怀、梁启超、李端棻、孙家鼐:早期大学图书馆的推动者 二、书院——大学、藏书楼——图书馆 (一)大学多由传统书院发展而来 (二)大学藏书楼略具近代图书馆性质 第二章 沉浮:民国大事件中的大学图书馆, 一、辛亥革命 (一)三所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进步与落后, (二)六大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升级改造 (三)辛亥革命后停办的大学和图书馆 二、新文化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 (一)北京大学图书馆:新文化运动中传播“主义”的场所 (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图书馆运动第一站 (三)齐鲁大学图书馆:国学研究助其增加藏书 (四)沪江大学图书馆:扩充中文图书运动 (五)中国化:教会大学的新生 三、抗日战争 (一)轰炸、偷盗、掠夺、内迁是图书大量毁损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图书馆在颠沛流离中的生存和发展 (三)挪用与社会服务:战时大学图书馆的战时特别功能 四、解放战争 (一)复员回迁,重建图书馆 (二)馆中馆:政治的产物 第三章 乐章:民国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艺术 一、中西合璧是民国大学图书馆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二、外国设计师是民国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主力军 (一)教会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外国设计师 (二)墨菲:大学图书馆是中国传统复兴建筑的代表 (三)公立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外国设计师 三、中国设计师是公立和私立大学图书馆建筑不同风格的主要推手 (一)第一代中国设计师将西洋建筑风格作为首选 (二)杨廷宝: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的代表建筑师 四、民国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地域性特色 第四章 灵魂:民国大学图书馆学人 一、校长:大学图书馆定位与走向的决定者 (一)直属于校长:大学图书馆行政地位提高的表现 (二)校长的图书馆理念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 二、馆长:大学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直接引领者 (一)图书馆学专门人才是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主要来源 (二)非图书馆专业学者任图书馆馆长的贡献 (三)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外籍馆长是时代的缩影 后记 《摇晃的梦想(徐志摩和新月诗人)》 开篇 第一章 徐志摩、胡适的聚餐会 徐志摩和梁实秋:一次有趣的、失败的演讲 徐志摩和胡适:透露了婚外恋 徐志摩和郭沫若:因“泪浪”结怨 胡适和郭沫若:“夕阳楼之争” 石虎胡同7号:吃喝交谈的聚餐会 第二章 从“新月社”到“新月俱乐部” “诗翁”泰戈尔来了! 松树胡同7号:“俱不乐部”的新月俱乐部 第三章 新月社·现代评论社·周氏兄弟 徐志摩和鲁迅:“积仇的第一步” 陈西滢和凌叔华:“新月”的一对夫妻 周作人心里的“绅士鬼”和“流氓鬼” 战中的两个“和事佬”:徐志摩和胡适 第四章 《晨报副刊》,徐志摩的“喇叭” 既是徐志摩的,也是新月社的《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派的开端 《晨报副刊·剧刊》:“国剧运动”的理论基地 第五章 新月书店:一个股份制的出版公司 新月书店的始末 胡适任性“闹”退出 第六章 《新月》月刊:从文学到政治 《“新月”的态度》的态度 凌叔华、沈从文:两个“新月”小说家 徐悲鸿、刘海粟:两个“新月”美术家 潘光旦:唯一的“新月”优生学家 叶公超、梁实秋:“新月”文艺评论“双璧” 胡适和罗隆基:在《新月》“人权风波”中沉浮 第七章 《诗刊》,《诗镌》之后的诗歌刊物 徐志摩和陈梦家:接力办《诗刊》 方令孺和方玮德:“新月”诗人中的一对姑侄 徐志摩和邵洵美:“诗坛双璧” 第八章 《学文》,《新月》的继承者 叶公超和《新月》的最后岁月 叶公超和《学文》和卞之琳、季羡林、钱锺书 末篇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 自序 澄衷学堂纪事 人生导师二哥嗣柜 与总教的一次冲突 善待偷书同学 与王云五的桃李情 少时荒唐,王云五从旁相劝 荐王,是对还是错? 得任北大教授,全凭蔡元培慧眼 资历最浅但月薪最高 勤工俭学运动中现分歧 不满学潮风波 平息“讲义费风潮” “挑唆”和“蛊惑” 被“民盟”开除了 与马寅初是君子之交,还是密友呢? 亦生亦友傅斯年 差一点被“轰”下讲台 学术上的相互影响 政治上的共同进退 极尽褒奖与夸赞 报知遇之恩,四救陈独秀 “二十年不谈政治” 大骂法国人“不要脸” 绞刑架下施援手 与辜鸿铭,道不同而以君子待之 思想早有分歧,继而笔墨交锋 辜鸿铭要到法院告胡适, “君子和而不同” 沉默以对鲁迅的讥语 一个冷峻一个温和 短暂的交谊 做“和事佬”却不讨好, 对苏雪林谩骂鲁迅不以为然 被“好人政府”伤了心 “好人”组成“好政府” “好人政府”成立又垮台 “好人政府”不好人 最爱的朋友丁文江 大哥似的关怀 共同“谈政治” 受丁连累,也做了“走狗” 丁文江客死他乡 骨骼峭立的《丁文江的传记》 拜见废帝,引来哗然一片 接到“小皇帝”的召见电话 抗议修正优待清室条件 与陶行知:两个安徽佬 同投杜威门下 “小先生运动”的由来 同被通缉却形同陌路 “新诗”驳“新诗” 为梅兰芳送行遭非议 旧剧:改良还是废除? “华美协进社”邀梅访美 送梅登船 “梅博士拜谢胡博士” 为梅访欧出谋划策 永远的怀念 与郭沫若,文人相轻? 大度平息争论 终未做成朋友 证明婚姻是否美满非关女人脚小 订下娃娃亲 婚前想见新娘而不得 称职又有个性的小脚妻子 “占了便宜”的婚姻 绽放在异国的精神之“恋” 开始于“狂狷”的交谈 相会还是幽会? 信来信往伴终身 陈衡哲:胡适的“一个最早的同志” 情感开始于文字游戏 裹足不前斩断情丝 难忘佳人借诗咏情 一篇小说暗含玄机 一场婚外恋,湮没在刀光之中 爱上小“表妹” 幽会于西子湖畔 烟霞洞中的神仙眷侣 又一次相逢 难忍相思苦 屈服于妻子的菜刀 “表妹”要去当尼姑 难解徐志摩“八宝箱”之谜 诗人殉难 两个女人的争夺战 “一笔糊涂账” 《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 序 一、父母爱情:门当户对的典范 (一)鲁迅的“鲁”来自母亲的姓 (二)父亲死,长子顶门立户 (三)长嫂如母 (四)剪辫和放足:夫死从子 二、男大当婚:三兄弟的婚事 (一)鲁迅的婚事:奉母成婚 (二)周作人的婚事:自由恋爱 (三)周建人的婚事:亲上加亲 三、周氏大家庭,其乐融融只是一厢情愿 (一)兄弟怡怡的美好年代 (二)迁居——从绍兴到北京 四、兄弟失和,依然一笔糊涂账 (一)失和前,情深又意长 (二)失和中,剑拔又弩张 (三)失和后,老死不相往来 五、家外家,以爱情的名义 (一)“外面的”两个媳妇 (二)家里的两个孩子 六、鲁迅身后的事 (一)哀悼,在南北之间 (二)纷争,利益至上 七、周作人的滋味生活 (一)抗战中,“苦住”北平 (二)抗战后,坐牢南京 (三)朱安的最后岁月 八、周建人的“寿则多福” (一)一桩离婚官司 (二)谢幕,一个接一个 后记 试读章节 生长在封建时代,饱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冯止藩,却是一个思想颇为开通的人。北伐胜利后,许多年轻女子都追求进步纷纷剪短了头发。苏青守旧的姑母常向祖父唠叨,说是世风变了,女孩子们都学坏了,头发剪得像鸭屁股似的。可是冯止藩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头发梳起来原也麻烦,革去倒省事;甚至于连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女子走上社会等他也都赞成,他只是不同意自由恋爱。 苏青的外祖父姓鲍,冯鲍两家结亲,可谓门当户对。鲍老爷是一个不第秀才——虽未考中举人,毕竟是个秀才。他不工八股,却爱作诗到痴迷的地步,与冯止藩是可以有共同语言的。而冯止藩也喜欢吟诗,甚至在他的墓碑上,还刻着他所作的一首诗的前两句:“一场幻梦醒何在,两个遗骸蜕此间。”很可能冯鲍二位老爷本即诗友。除了诗,两人还有其他相同的志趣,相同的见解,比如看待女子读书。冯止藩就主张女子应当识字,苏青的母亲则是读了师范的。 今人对苏青外祖父的了解,仅来源于苏青的笔下。苏青所知关于外公的一切,也全来源于外婆之口,因为她并没有见过外公,鲍老爷去世于苏青出生前12年。 苏青出生的老屋背山临水,共有10余间房屋。整个房屋分为前后两进,后进的正中是厅堂,厅堂的左右各有两间房间,分别为一间正房,一间厢房,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小弄相隔。外婆住在右边的正房,右厢房为女佣郑妈所住。左边的厢房作为佛堂,每逢初一及十五,外婆总要去烧香跪拜一回。隔着一个大天井,便是前进。前进的筑造与后进大体相仿,只是在左边正房的楼上,有一间房,那是外公的书房。 外公爱作诗,据说他在这间书房里,早也吟哦,晚也吟哦,吟出满腹牢骚来,后来考不进秀才,牢骚也更加多了,脾气当然愈来愈坏。有时候外婆在楼下喊他吃饭,把他的思路打断了,他便怒气冲冲地冲下楼来,迎面便拧外婆一把,一边朝她吼:“你这……这不贤女人,动不动便讲吃饭,可恨!”如此次数多了,外婆便不敢叫他下来吃饭,只是叫用人把煮好的饭菜悄悄地给送上楼去,放在他的书房门口。等他一篇八股文或是一首律诗作完,自我陶醉之余,觉得肚子饿起来,打算下楼吃饭的时候,开门发现饭菜,便自喜出望外,也不顾饭冷菜凉,连忙自己端进去,一面吃着,一面吟哦作好的诗文。从此他便更不想下楼,吃在书房,睡在书房,早把老婆丢在脑后,就这样一直到死。对此,外婆自然是又气又恨的。 苏青的外婆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外公因此在他去世前一年,花了120块钱娶了一位年方19岁的乡下姑娘作为二房。可是苏青的这位姨婆进门还不到一年,老爷子即患伤寒症撒手西归,姨婆也没能为他生个一儿半女。在那个吃饭穿衣还成问题的年代,姨婆满足于不必忍饥挨饿,于是就安心地与苏青的外婆相依相伴,共同生活下来。 苏青的外公早年也有过风流韵事,曾与一个女戏子相好,苏青的外婆知道后不免气得浑身乱抖,可是她却一点也不敢表露出来,不是怕惹翻了丈夫,而是担心被人家笑为吃醋。后来她自己终于想“明白”了,索性劝丈夫把那女戏子娶进门来,以使丈夫的心回归家庭,将那个“狐狸精”纳入视线范围,自己也可落得个贤惠妻子的名声。可是她心中的苦楚却无从宣泄,念经拜佛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希望修修来世的福气。然而外公最终却也并没有把那女戏子娶进家门。在外公身后,家道虽算不上十分殷实,但靠着他遗留下来的山林、田地和房子,遗孀遗孤们的生活得以衣食无忧。 P《武器与素手(张爱玲苏青胡兰成)》4-5 序言 苏青、张爱玲、胡兰成同是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各具过人的才华,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令人瞩目与引人人胜的作品,同时又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句话,他们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各自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都曾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而他三人又属同一时代,一度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下,彼此之间还产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诸如:苏青与张爱玲曾是闺蜜与文友;张爱玲与胡兰成有过一段婚姻;胡兰成将苏青视为踏青途中的一朵野花,苏青也曾将胡兰成当做“谋爱”(张爱玲语)的对象。实际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此要错综微妙得多。而在这复杂多变的关系中来看他三人,哪怕只是出于研究或欣赏的目的,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可以发现极有兴味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抱持更大的期待,即在这两女一男各方面的参差或反差的对比结果下,获得对他三人的新认识。 苏青、张爱玲、胡兰成虽都具备足够单独成其传记的素材,但本书无意将他三人的人生做完整的记叙,而只选择了一些可资比较的方面或片断,希望在寻找出的他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中,显现出一些有意味的色彩来。 传记作品通常着眼于传主的主要业绩,而往往影响了对传主其人的足够关注,难免形成本末倒置的结果。本书则将传主其人性置于考察的首位,其成就即如著述再如何了得,也不过是传主的一个方面。本书的三个传主,都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人,而他们又都身处特殊的时代,经历也就特殊,心理也就特殊,把这些特殊性挖掘而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传主,更贴切地理解传主的思想及其作品,读者也同时可以从他们的人生中受到启示,得到些间接经验与教训,而如此对传主探究的过程本身,也是充满了意味而引人人胜的。 作者 2016年1月8日 后记 记得念中学的时候,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说的是“我”乘人力车外出,车在路上碰倒一个老妇,“我”认定那老妇讹诈,车夫却不理会“我”,不怕承担责任,把那老妇搀到警察所里去。车夫的行为使“我”惭愧,他的背影高大起来,“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小”,指的究竟是什么?老师有个解释,可敏感而多疑的少男少女们显然对常规答案觉得不满足。越是隐晦的东西越使他们眼睛发亮。大家在课堂上面面相觑,交碰的目光中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鲁迅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顽固地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往被耳提面命地告知的是身着光亮皮袍的鲁迅,至于他皮袍下藏着的小,却长时间地被忽视了;人们目光如炬地看出了鲁迅的自我道德追求,称赞他的自检,他的自觉,他的惭愧,却忘了看一看那小的究竟。 鲁迅曾被揄扬具备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人之所谓“五最”的超人品质,本书无意花力气对此做鉴证,而将视线从宏大高阔的思想文化、江山社稷、人民大众上移开,转向更能表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的家事;专注于鲁迅及其两个胞弟的我之所喻“四为”,即在家中怎样扮演他们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角色;探究错综但并不复杂的祖孙、父子、母子、夫妻(贱内与外遇)、叔嫂、妯娌、叔侄、姐妹、兄弟等家庭关系与周氏兄弟性格的相互影响;在看似琐碎与缺乏意义的家务是非中补全对一个人完整的认识。 简言之,从小处着眼。一个圣人,应该是慎独也慎小的;一个伟人,在这些背人的方面,至少也应该是有所追求的。而早在90年前,鲁迅就借用他的小说人物之口引导与暗示人们了,可当时群氓不觉悟,集体无意识,这当然怪不得鲁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