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疯狂又脆弱坚定又柔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墨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开了挂的升职路

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里有一句台词:“当你感觉到自己周围已经乌烟瘴气的时候,你晋升的机会就来了。”

升职当然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凡事皆有两面,初入职场那几年,我是伴着一路的崩溃不断升职的,尽管那段时间的履历写出来会很励志——

2006年,二十三岁,上班第一年,华谊兄弟电影宣传经理,月薪四千。

2007年,二十四岁,上班第二年,华谊兄弟电影宣传副总监,月薪六千。

2008年,二十五岁,上班第三年,华谊兄弟电视剧宣传总监,月薪七千五。

2009年,二十六岁,上班第四年,华谊兄弟电影宣传总监,月薪一万一千两百五。

刚到公司的时候,我的工位斜前方是一间会议室,每周老板王中磊、总监制陈国富会召集各部门总监开例会,我每次都会用艳羡的目光看着那个房间,幻想自己哪一天也能在里面有一席之地。没想到这一天的到来,比我预料的要快得多。

进公司的第二年,经过“癫疯”时刻的疯狂工作,我成功引起了老板和陈导的注意,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升职。说句不谦虚的话,今天我也已经是一个管理者,这一路走来,确实再没见过比我当年更努力的小孩,所以公司不给我升职给谁升呢?

当时,公司通过对外招聘,招来了一个宣传总监,就给了我一个副总监职位。记得陈导跟我面谈此事时,我的内心激动得简直汹涌澎湃。于是在上班第二年,我就以“宣传部副总监”的身份,跟大家一起参加每周高层例会了。

更加狗屎运的是,华谊于2007年开始筹备上市,在内部颁布了原始股激励名单,名单包括公司管理层和为公司服务超过一定年限的“老人儿”。所谓管理层,那条线刚好画在了“副总监”处,而当时全华谊兄弟集团好像只有我一个副总监。

股权激励的原则,是大家会被分配到一定额度的股票,以低价购买。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笔白给的财富,但在刚开始筹备时,周围却是议论纷纷,大家并不相信一家民营娱乐公司能真的上市,“中影集团还没上市呢,怎么会轮到你华谊兄弟?”这类声音不绝于耳,公司内部也有一些消极言论。

我当时稀里糊涂的,心想反正这是集体行为,要成要亏都是大家一起,没什么可怕的,就先凑钱吧。当时需要凑齐九万块,这对于刚刚上班一年多,月薪几千块的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那时爸妈的经济条件也不太好,帮不上忙,我把自己全部积蓄两万块放进去,又找几个朋友东拼西借,总算是把钱弄齐了。

完全没想到的是,公司在2009年就成功上市,我一个毫无背景资历尚浅的普通姑娘,竟然凭借这次机遇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那几年,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就像开了挂一样,如本篇文章开头展示的那般不断升职。看起来这一切都出奇地顺利而美好,但其实美好的背后,是许多无法预料的挑战和困难。首先是人际关系。

无论工作多努力,我在公司的晋升速度也是有些过快了。其他部门总监都是四五十岁、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我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孩也混迹其中,加上本身性格就外向,而外向容易被理解为张扬,那个阶段让不少人都看我不顺眼。有时候,即使我觉得自己跟从前没有变化,也会被人扣上“变跩了”“跟以前不一样了”的帽子,想解释都没地儿解释。

逐渐地,一些人说话的语调变得阴阳怪气,我也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被更多双眼睛盯着,这些目光不只来自公司里的同事,有时也来自外面的合作伙伴,在老板和陈导那里投诉我的人越来越多。二十四到二十六岁那三年,我几乎没有真正放松过,感觉每天出门都要披上铠甲,随时准备战斗。一直到2009年《风声》上映前夕,我终于尝到了后果。

2009年上半年,公司两部戏《拉贝日记》《追影》连续票房失利,被同档对手打得片甲不留。我也是很衰,年初还在电视剧宣传部做总监,当时公司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在这两部片上映后调回电影公司,二是当时马上转回来。思电影心切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结果,新官上任就赶上两次严重失败,我压力大到口腔溃疡了一个多月都无法痊愈。

在这样的气氛之下,《风声》的成败不论对于公司还是对于我,都显得非常关键。在港台明星当道的那时,这是一部几乎全由华谊自己的演员挑大梁的作品,假如再输了,输的不仅是电影公司的钱,还有经纪公司乃至整个集团的面子。在这样的“白色恐怖”时期,我作为营销宣传的重要窗口,是与导演、监制、老板、明星经纪团队、外部营销团队、制作团队、发行团队、全国媒体沟通的枢纽。(P56-59)

后记

我的父亲母亲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极度恋家的人。

出国读书时,身边多数都是“90后”,我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跟爸妈关系疏远,除了花家里的钱之外,彼此关系淡漠。这其中的原因无法简单概括,孩子和父母可能都有责任。或许有些父母真的不够用心,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恰当,也或许有些孩子从来没有试着去体谅长辈。

听大家回忆起小时候:有些是爸妈忙于生意,小学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中学则是寄宿的私立学校,大学就被送出国了;有些家长情绪暴躁嘴又毒,说出来的话能把孩子的自信毁灭殆尽;有些虽然保持着表面和平,但彼此间并不真正了解……

如此种种,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多么不同。

有天晚上,一位代驾师傅送我回家,路上聊天,他说了很多动人的话:“你不知道我女儿有多聪明,很多人都劝我把孩子送回老家,我坚决不。那些留守儿童都太可怜了。老人不舍得管,惯出一身毛病,大人回去只待几天,也顾不上管。孩子小时候记忆里没有你,长大就更没你了。现在在北京,只要你肯吃苦,钱还是能挣到的。我白天上班,晚上出来干代驾,能挣多少算多少。我给孩子报了一个舞蹈班、一个乐器班,将来她长大了如果碰上不顺心的事,能有个方式排解……”

我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这位父亲的侧脸,想起小时候我跟爸妈相处的很多场景,忽然领悟到,其实家长爱的能力与他们的财力是两回事。小时候我家并不富裕,但爸妈一直让我觉得被宠爱,够自信,自己对这世界很重要。

在这里,想提笔写写那些珍贵的往事。先说爸爸。

其实我上小学之前都没有正式名字,因为他一定要取个特别的,要有意义,要不俗,要与众不同。就这么一直憋到了我四岁,受鲁迅“只研朱墨作春山”的启发,加上他是画画的,墨宝墨宝,墨是他的宝,于是取名朱墨。不过“墨”的笔画有点复杂,所以三年级之前他让我写“朱沫”,直到四年级,他说,你是高年级的孩子啦,从今以后就写自己真正的名字——“朱墨”吧。

爸爸对我的管理,是极度溺爱与极度严苛的结合体。

我四岁半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总记不住老师留了什么作业,后来老师就把作业内容写下来,让我带回去给家长看。到了家,爸妈问,留作业了吗?我总是说没有。那时也不是故意说谎,就是稀里糊涂记不住,于是爸爸很多次陪我到学校跟老师解释:“孩子太小,需要充足睡眠,作业没写。”

三四年级记得日常作业了,寒暑假作业又常常写不完,到了开学前一天才急得哭,爸爸就会说,没事,明天我去学校跟你老师说。有时他甚至还会偷偷帮我写一点作业。那时因为爸妈都是老师,跟学校的老师们都熟悉,加上我年纪小,大家不会太苛责,大不了跟不上就回家,等到入学年龄再重来。没想到我就这么跟下来了,只是学习成绩不怎么样,长这么大从来没拿过第一名,最好的成绩是小学时拿过一个第三,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中等。只是我有一个本事,就是每逢大考必超常发挥,一路升学都是有惊无险。

从中学到现在,我一直是身边人里极少数不近视的。这也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盯得非常严格,除了几乎不许看电视(当时很痛苦),不许躺着看书之外,他还陪我写了小学时代几乎所有的作业。爸爸每天都在大画案上练书法或画画,让我在画案一侧写作业,要求腰板挺直,眼睛距离书本至少三十厘米,只要看到我的头无意间压低,或者趴着写字,就会立刻提醒,久而久之,好的坐姿就养成了。

我从小就个子矮,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坐第一排,有一次爸爸接我放学,觉得教室太小,我座位离黑板太近,对视力不好,当天回家就特制了一把椅子,在一把普通木椅上加钉了一个小板凳,第二天带到学校,让老师把我的座位调到了最后一排,既离黑板远,也不会被前面的同学挡住视线。直到我们搬了大教室,才重新坐回第一排。因为爸爸的紧密盯人政策,我的眼睛视力至今保持5.1。每次体检时到了视力那一项,准会听到医生和周围人的惊叹。

……

1999年,十六岁的我高考失利,只考了420分。那时候实在是太不好好学习了,“每逢大考必超常发挥”的本事依然在,但底子实在太差,平时模拟考只能考300多分,可发挥的空间有限。决定复读那一刻,我跟自己说,这次要真的努力了。开学第一个月,我整整三十天没跟任何同学聊天。那时我最差的一科是数学,满分150分,我只考了42分。很多老师都劝我,干脆这一年把精力全部用在数学上,怎么都能涨几十分。不过我最了解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就是没动力,所以我没跟任何人商量就做了一个决定,一整年完全不学数学,把所有时间用在其他四科上面。

记得那一年有很多次模拟考。我在第二次高考快要到来的时候,翻了翻积攒下来的模拟试卷,在里面选出了每一科的最高分,把它们加了一下,是515分。那时我默默地想,如果高考能把每一科的最高分考出来就好了。成绩揭晓那一天,我已经在家里画了好多天的素描和水粉画,拨通电话听到那边传来“总分515分”的时候,我欣喜若狂。

这之后,2003年准备考研,2013年准备考雅思,以及工作中很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在用一种莫名的狠劲支撑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一定要拼尽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点遗传基因来自妈妈。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爸爸妈妈都致力于帮我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现在还常常被拿出来讲。那是刘晓庆最红的时候,妈妈问我,全中国谁长得最好看?我说,刘晓庆第一,我第二。妈妈说,嗯,就是。后来我上了小学,发现班主任周老师很漂亮,妈妈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刘晓庆第一,周老师第二,我第三。妈妈说,嗯,没错。

为了建立我对自己的认同,爸爸有时还会做一些挑战习俗的事情。在我们老家,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人们都会去“燎星”,就是去坟地上放很多炮仗,烧一些干草,算是与故人同庆节日。这个时候女孩子是不许去的,所有人家的坟地都只有男性才能去。不过爸爸每年都会带我一起去,别人问起来,他会说,我们家朱墨就是不一样,我就是要带着她去。

爸爸妈妈的这些行为,让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特别、很优秀、对这个世界很重要的人。当我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重新梳理这些年的经历时,就越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给的这些心理暗示和帮我建立的自我认知,成为构建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让我比别人更加自信。在人生中很多遇到困难的时刻,这来自家庭的强大的无价的爱,成为支撑我勇敢往前走的力量源泉。

所以,这本书要献给我的爸爸妈妈。我永远永远爱你们。

目录

代序

 为什么她可以 成龙

 敢于归零 王中磊

 每人自有一颗星 陈国富

自序 我们可以这样生活 朱墨

Chapter 1 那件我们不常提起的小事,叫梦想

 北京,我把理想寄给你

 机会来临前,你准备好了吗

 谁人年轻不菜鸟

 “癫疯”时刻

 银幕里走出的兄弟

 开了挂的升职路

 那件我们不常提起的小事,叫梦想

 不用说话的情感

Chapter 2 幸福的人且远行

 幸福的人且远行

 三十而“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伦敦花

 下课后,去巴黎看电影

 在伦敦租房

 不要把生活给你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怀念故人,与往事和解

Chapter 3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成龙·让我将生命中最闪亮的那一段与你分享

 王中磊·老板,好久不见

 王中军·从送餐员到企业家

 徐克·永不退休的大侠

 冯小刚·六爷的骑士精神

 陈国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Chapter 4 活出不用修改的青春

 虚荣使人进步

 百无一用是人脉

 以貌取人是美德

 上位要欺硬怕软

 有种捷径叫自虐

 要有一颗失去它的心

 冲动是天使

后记 我的父亲母亲

感谢

序言

为什么她可以

成龙

提起墨墨,我马上想到的词就是——小巧能干。

这四个字背后,是她的努力。这个人有多努力?我举两个例子。

她最早做我电影的宣传,是2006年的时候,但我真的认识她这个人,已经是2012年了。这中间隔了六年。前两部电影《宝贝计划》和《功夫之王》的工作过程中,我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她用了六年的积累,让自己具备了更强大的工作能力,也让我在《十二生肖》时认识了她。

最早有为我写书的想法,是2012年我们一起去做慈善的途中,但她真的跟我商量这件事,已经是酝酿了半年以后。这半年间,只要听到我讲的故事,她就会先拼命记在脑子里,很晚收工回去,再趁热写下来。书的计划正式启动了,她才在每次聊天时打开录音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跟访、讨论、校对,《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出版时已经是2015年。

我六岁半开始演戏,十几岁就出来讨生活,见过的人无数,也练就了一些看人的本领。表面功夫最能骗人,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做事,我有自己的秘诀去评判。多年来跟我工作的同事、合作的伙伴,都经历过我悄悄的观察和考验。

我为什么觉得朱墨可以?

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了。

成龙

内容推荐

《疯狂又脆弱坚定又柔软》是朱墨的一部作品集,介绍了作者考研到北京,工作在华谊,以及留学去英国的经历,在这短短几年中她一路升职加薪,25岁升任华谊宣传总监,27岁赚到人生的一笔100万,30岁却毅然离职去英国留学,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之下,她也曾付出过外人所不知道的心血和努力。她的人生告诉我们,每一个身居高位或者肆意潇洒的人,都曾为梦想疯狂地倾尽全力,而那些心怀梦想的人也总是怀揣一颗坚定又柔软的内心。

编辑推荐

朱墨著的《疯狂又脆弱坚定又柔软》讲述了在职场,她和读者分享从菜鸟到高管的经验,现在所有的准备,是为了以后的毫不费力;在人生高峰时刻,她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拼着命赢来的,多年职场经验干货总结,对每一位即将或者已经进入职场的人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你想要的生活,得靠自己去折腾:成龙、王中磊、王中军、陈国富、冯小刚、徐克、张涵予、廖凡、邓超、王宝强、胡歌……国际影星、知名导演,每个人的拼搏之路不同,拼搏方式也不同,但是成功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从名企总监到辞职留学,又从归国到成为创业者,敢想敢做,每一步的决定都果断干脆,每一步的拼搏都有所斩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