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著的《南山长刺(精)》为一部散文集。书中所收作品着眼于人类的生存状态,以日常生活入手,展开对人类境遇的探讨、农民与土地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同时,作者以新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探讨了新儒学的林林总总,继承了传统,增添了创新因素,使得整部作品更为立体。
| 书名 | 南山长刺(精)/赵德发文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赵德发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德发著的《南山长刺(精)》为一部散文集。书中所收作品着眼于人类的生存状态,以日常生活入手,展开对人类境遇的探讨、农民与土地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同时,作者以新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探讨了新儒学的林林总总,继承了传统,增添了创新因素,使得整部作品更为立体。 内容推荐 赵德发著的《南山长刺(精)》共包含5辑内容,其中第1辑包含阴阳交割之下,惧怕大海,邂逅蟹群,绿色二题,让我做个伪君子,呼唤肌肉,城堡上空的蒲公英,鸡司一晨,倾听“沥青水滴”的声响,突如其来“人类世”,杨花似雪忧思如霰,南山长刺;第二辑包含记忆是什么,抛却肉体,我和周涛的“肉体之争”,我舞动先祖的神经,初识女书,拜谒龙山,在山旺读书,糟糠之妾,农者之舞,槿域墨香,告别口号,基因;第三辑包含海迪:一个高高站立的女性,攀上个三哥叫德明,抬起手腕,每一粒佛珠都在,丁君逸事二则,1962年鬼节月夜,白纸黑字,奶奶的奶,卷宗,洋头,好人好事,实心笛子,20世纪70年代的音乐发烧友等。 目录 总序: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张炜 第一辑 阴阳交割之下 惧怕大海 邂逅蟹群 绿色二题 让我做个伪君子 呼唤肌肉 城堡上空的蒲公英 鸡司一晨 倾听“沥青水滴”的声响 突如其来“人类世” 杨花似雪忧思如霰 南山长刺 第二辑 记忆是什么 抛却肉体 我和周涛的“肉体之争” 我舞动先祖的神经 初识女书 拜谒龙山 在山旺读书 糟糠之妾 农者之舞 槿域墨香 告别口号 基因 第三辑 海迪:一个高高站立的女性 攀上个三哥叫德明 抬起手腕,每一粒佛珠都在 丁君逸事二则 1962年鬼节月夜 白纸黑字 奶奶的奶 卷宗 洋头 好人好事 实心笛子 20世纪70年代的音乐发烧友 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教师 陈仓暗度 一生只做一件事 夜过赤道 踢一脚那颗杀心 我有个克隆女儿在澳洲 北川城的死与生 倾听羊皮鼓 刍狗与爱心 老家的年 车轮滚滚宿命难逃 姥娘 偷她一片祷子 蒙山萱草 学堂 母亲走后的春天 父亲的钢枪、肠胃及其他 今日刮哪风 飘飞的魂灵 我的羊性 第四辑 爱因斯坦的上帝 赐你以气 “享年”的意味 且说“怨憎会” 光明寺的半边月亮 高曼之禅 瘦西湖识莲 拈花微笑 菊香里的梵音 在东莞闻香 在三教堂酿一缸酒 观音山思绪 第五辑 我写沂蒙山 保住这份教徒式情感 朋友的馈赠 写小说的是什么东西 新的着力点:历史与本质 “我知道”与“你知道” 就这么逼一逼自己 给了我自信的《通腿儿》 永远的君子永远的梦 一种不可饶恕的失约 精神在绝顶闪耀 对我重要的书不在书房 作家的宿命就是逃亡 追求“打成一片”的境界 写作的境界 让写作回到根上 为了一个野心 余生再无战略 拈花微笑的散文 试谈作家的文化自觉 经验之外的写作 除却蓑衣无可传 2666一片苍茫 作品之外 朋友之间 文化基因与文学映像 作家与自媒体 别再辜负那些湖光月色 地质史的换代与小说家的脑补 努力营造长篇小说的气场 小说创作的真与假 春来鹅毛起 创作上的“出轨” 附:赵德发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惧怕大海 我惧怕大海。没见过时怕,见过后怕,现在早已住在海边,每天站到窗前就能看到那一片连天的浩渺,但我还是怕。一看到它,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惶恐;甚至偶尔想到它,我就立即感到紧张不安。 我曾为我的这种心理深感羞惭:平生听了无数关于大海的歌曲,干篇一律是歌颂;读了无数关于大海的文章,干部一腔是赞美,我怎会一直接受不了感染,偏偏跟别人不一样,对大海一直害怕呢?1997年夏天我去大连参加全国中年作家会议,随大伙在金石滩游览时,看见一位老兄正站在海边对记者侃侃而谈。开始时听不见他在讲什么,但最后他挥舞着拳头喊出的一句我听清了:“……男人爱大海!”顿时,我心中那份羞惭更加浓重了——惧怕大海的我,岂不是连做男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而羞惭之余,对大海的热爱心理还是没有培养起来。 我想:如果溯本求源的话,我对大海的惧怕最早来自一个传说。那时我才六七岁,只知在东边100多里的地方有海,但无缘识见。有些大人曾向我讲海的故事,其中关于“海笑”的一则,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其严重的震撼。大人们讲:海有时候会“笑”。到了笑的时候,那海水会突然退回去,露出海底就像一条宽宽的大路。那路上有鱼、有虾、有珍珠、有宝石,你必然会受到诱惑下去捡拾。正在你埋头忙活着的时候,那海水又会一下子合在一起,把你和其他人活活淹死。这时那海便哈哈大笑,声震百里……我每次听到这个故事,都是一边抖着心尖儿一边想:这海也太环了,它怎能做出这种笑呢?它怎能笑着这样做呢?后来长大了,从书上得知家乡人讲的“海笑”其实是海啸,但大海一边狰狞大笑一边吞没活人的形象还是存留在我的心中。 不知怎么回事,在我以后的经历中,大海一直不愿抹去它给我留下的恶劣印象。 我第一次看海是1977年。那年我22岁,正干着教师。有一天我们公社管教育的一位领导让我跟他去搞“外调”,去了我们县最东边的团林公社。找到了应找的人,写了应写的“材料”之后,我听说那儿离海只有16里,便跟领导请了假,借了辆自行车兴冲冲地去了。谁知到了那儿大失所望:我看见的是一片无边的烂泥滩,而且腥气扑鼻。好容易在泥滩的尽头看见了一片黄水汤,便推着自行车过去看。不料推了没几步,车轱辘竟让烂泥糊住,只好弃车而行。我拖着两条泥腿走了半天也没走到水边,感到十分丧气与腻味,于是折身回返,心里骂道:什么熊海,一点儿看头也没有! 以后的二十来年里,我看过了多处的海,当然那些地方多是沙滩石岸,风光美丽。尤其是我近年来的居住地日照,其百里沙滩漂亮至极。我承认,这些风景也会引起我的审美愉悦,但我内心深处对大海的抵触与排斥依旧。1992年的春天到秋天,我在日照市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那儿原是一片荒凉的滩涂,从80年代初,一个叫陈为信的汉子带领一群人,硬是在那儿建起了5000亩的对虾养殖场。奇怪的是,我在那儿的半年间,爱那儿的人,却不爱那儿的海。我在那儿住过几天后,只觉得浑身酸软、骨头发疼、神思倦怠,明白人讲,这是潮气侵袭的缘故,搞不好会得风湿病的。问一问当地人,他们却没有任何感觉。我想:这是大海欺负我这农家子弟呢。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电褥子对付。最难受的是三伏天里也还要铺,如果不铺,即使是身上出汗,骨头缝里却在发凉。而用了电褥子,骨头缝里的湿气则在皮肤上汹涌而出,让我夜不成寐。我听着屋外的涛声,不由自主地想到:大海正在黑夜里伏在我的身边,向我狰狞而笑。 P8-10 序言 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 1990年初,我正染疴住院。朋友探望时热情推荐,说山东大学作家班学员赵德发刚刚发表了短篇小说《通腿儿》。我找来作品,一边输液一边翻阅,竟一口气读完。我当时就想:这会是齐鲁文学的一员骁将。 这是一篇好作品。德发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一段复杂的历史,让沂蒙风情与人性、命运交融在一起,读来令人慨叹。此作很快在文坛引起反响,成为他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此开始,他的中短篇小说接连问世,让人进一步看到了他不凡的才情。 德发的创作实力,是通过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全面展现的。这三部作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两部还发表于重要的文学刊物,很快在阅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德发几乎每完成一部作品都让我先看,令我阵阵惊喜。他毕十年之功,完成了对中国近百年农民生活、农村现实的广泛观照和深沉反思,气势恢宏,视野阔大,底蕴深厚,“农民三部曲”在当代长篇之林中显得十分突出。我从德发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就写农村生活而言,他的根扎得更深,更了解农村、农民和土地,在表达上也更有内容。 对乡土小说的自觉突破,是德发创作的一大特点。谈到乡土小说,大家就会想到农村题材的作品。其实乡土小说主要还不在于表达的内容,而在于表达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熟悉的当代文学,从农村题材到城市生活的创作,也包括一二线城市的写作与表达,基本上还是乡土文学。这里面包含了观念、方式、对一个时期审美传统的继承。乡土文学是了不起的,但也有局限性。随着文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乡土文学必将得到突破,而德发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从“农民三部曲”即可看出,他在探求新的叙述形式,从结构到其他,保持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能力。齐鲁大地是乡土文学的根据地,在这里出现一个勇于探索、自我挑战的作家,就显出了特别的意义。 山东是儒学发祥地,“文以载道”是一代又一代作家源于文化基因的自觉行为,更何况新儒学的当代流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学者们一直在讲新儒学的现代性转化,这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古老的儒学面对了很多新问题,要对接现代,要有更新和转化。但无论怎样它仍旧是入世的,是关怀重大事物的。从关心社会问题来讲,很少有谁比德发更为迫切、更为扎实地诉诸文字。他以新儒家的情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文学发力。这方面许多作家在减弱,而他在增强,这就是勇气。更让人赞叹的是,德发系统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详细了解儒、释、道在当今的流风余韵,出入意料地完成了几部“文化小说”。在他的笔下,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人性、宗教与世俗、出世与入世,都得到生动而精准的表达。毫无夸张地说,在传统文化的文学书写方面,德发是当今中国文坛的出类拔萃者。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作家,德发一直在开拓新的文学疆域。他从经验之内到经验之外,从“乡土”到“文化”,直至人类的终极关怀,踏出了一串深长的脚印。其长篇新作《人类世》更体现了他的努力。他以超乎常人的敏感,让一个历史地质学新概念引发创作激情。类似的表达实际上很容易形成一个人的文学障碍,如主题先行、大而无当和面面俱到、浮浅的思考,而这部新作既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具有世界性和前沿性,又避免了一些易犯的毛病,回避了诸多弊端。 德发的创作引人思考一个创作问题:由“宽门”到“窄门”。年龄稍大一点的作家,在创作上很愿意借鉴“史诗性”的作品,这固然好,但由于陈陈相因,或许已经属于“过去式”了。现在的杰作已不太可能出现19世纪前后那种大泼墨、恣意、多头并进的写法了。现代生存和阅读已经把文学的入口改变了,变成了一个“窄门”。这就好比一座建筑,很大的府邸,门却不一定留得很大。“窄门”有利于对府邸的保护,也更有魅力和吸引力,它不是大敞的,“城府”却很深,所谓的“侯门深似海”。大多数乡土文学作家的门开得比较宽,后来就一点点变窄了。从“窄门”进入很重要,这里包含着人物与情节设计,更有语言调度技能。德发的近作始终把主要人物关系放在聚光灯下,场景的移动跳跃也相当节制,线索少有并置和纠缠,力求单纯,这样其实更有叙述的挑战性。现代读者很忙,精神涣散,容易迷路走丢。门开得很宽,读者不是被吓住就是很快失望了,根本不想往里走。由“窄门”直入,这对于乡土作家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习惯上很容易讲气势,场面铺排得很大,其实这样做的时候,错误已经犯下了。“窄门”自语言开始,德发的语言比过去更结实也更自觉了。文学是语言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随便找出一个局部来看都是锦绣文章,但又不会因过分精致而丧失了空间感和立体感,而是仍旧能够保持一种浑然的力量。 德发在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现在已经过了六十岁,写了三四十年,积累了包含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在内的大量作品,而且能够持续跑好自己的文学马拉松。这当然需要耐力、才华、生活积累和人的品格。品格会决定很多东西,决定意志力、追求真理的赤诚与炽热。对文学艺术竭尽全力的追求、不计得失的探索显然需要人格的力量。他的作品的积累夯实了齐鲁文学的基础。5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承上启下,继承了老一辈,启示了新一代。他一步一步往前走,往高处迈,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果实。如果山东文学队伍中抽掉了德发,就变得大为不同了,底气会差许多。他给许多作家提供了文学营养,提供了经验。 安徽文艺出版社寒冬社长决定出版“赵德发文集”,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位优秀作家的创作全貌,展示了一条长长的文学河流。这套文集当视为德发的阶段性总结。我相信德发会走得更远,写得更多。 祝贺德发,一起向前。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