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一位深藏幕后,却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为周恩来首肯的神秘人物;一个堪为帝王之师,却有志难酬、有国难报的大清奇士。他就是唐浩明著的长篇小说《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的主人公。这个遭报界诟病而得到周恩来首肯的人,究竟是个何许人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那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起大落的一生……
| 书名 | 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唐浩明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度,一位深藏幕后,却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为周恩来首肯的神秘人物;一个堪为帝王之师,却有志难酬、有国难报的大清奇士。他就是唐浩明著的长篇小说《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的主人公。这个遭报界诟病而得到周恩来首肯的人,究竟是个何许人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那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起大落的一生…… 内容推荐 唐浩明著的长篇小说《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讲述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考试录取人才,杨度高中一甲二名,荣登榜眼。但很快因朝廷彻查康党,杨度被逼东渡日本。在日本,他专攻世界列强各国宪政制度,期望能为中国找到一条光明之路。日本留学生中,保皇派、宪政派、革命派三股思潮互相交织,杨度也为各种思潮所影响,既与梁启超有君子之交,也与孙中山来往密切,甚至以实际行动资助黄兴等革命党人回国发动的起义。此时的大清帝国更加腐朽没落,内忧外患,民怨沸腾。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族贵戚惧于世界大局和民意所向,做样子预备立宪,改革制度。杨度以全国闻名的宪政专家身份回国,并被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重臣推荐为四品京堂衔的宪政编查馆提调。 目录 第一章 亡命扶桑 一 五年前出逃的惊险情景,梁启超终生不会忘记 二 王照的一句话,道出了戊戌政变的真正原因 三 杨度为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题名 四 智凡带来了八指头陀的信:朵朵莲花托观音 五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 六 从看到千惠子的第一眼起,杨度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日本女郎 七 樱花丛中,杨度与田中探讨中国的富强之路 八 遗失在中国的千年古刀又回到了滕原家族 九 滕原对今天的留日生讲述古代遣唐使的故事 第二章 借尸还魂 一 各路英豪聚会普迹市共图大业 二 杨度独自来到牛石岭祭奠谭嗣同 三 在圣公会牧师的帮助下,黄兴机智地逃出险境 四 王闿运为初出茅庐的弟子出谋划策 五 首战告捷,令张之洞刮目相看 六 博爱丸上,杨度静下心对回国三个月来的经历做了一番清理 七 千惠子向故园归来的英雄献上一束腊梅花 八 初次会晤,杨度就认定孙中山是个磊落大丈夫 九 杨度握着孙中山的手说:我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将助先生 十 袁世凯为宪政出了一个极好的点子 十一 熊希龄东渡日本找枪手 十二 杨度道出借尸还魂的奥妙,终于说服了梁启超 第三章 丁未政潮 一 孙毓筠造反被捕,却意外地受到礼遇 二 千惠子的眼淚,滕原勾画的蓝图,准备回国的杨度的心迷乱了 三 梁夫人轻柔地对皙子说:兄弟,一腔热血不洒在自己的国土上,算什么中华好男儿 四 千惠子轻轻一曲《上邪》,直唱得杨度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五 丁未年北京城,政界风潮疊起,动荡不安 六 张之洞与袁世凯商议奏调杨度进京 第四章 投身袁府 一 为接儿媳妇回家,老名士煞费心机 二 王闿运为进京做官的弟子准备了两份特殊礼品 三 儿子的情人转眼间做了老子的姨太太 四 袁世凯要杨度转告梁启超,他不是戊戌政变的告密者 五 杨度踏遍西山,下定决心要寻到静竹的墓穴 六 静竹做出異乎寻常的抉择 七 看到《大周秘史》的扉页题辞,袁世凯有意成全杨度 八 即使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杨度也甘愿为袁世凯驱驰 试读章节 早在杨度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之前,杨钧和代懿便考取了湖南官费留日生,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名气的陈天华、杨昌济也在这批留日生中。杨度以学长的身份在饯别宴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鼓励他们学习新知,为团体谋公益,以“新吾中国,救吾中国”作为留学的最高目标。与一年前的反对态度大不相同,这一次,王闿运对杨钧、代懿的出洋是支持的,一方面是日趋开放的大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杨度东洋半年回来后器局更为开阔对他的启发。何况对代懿和杨钧,王闿运从来没有寄予第一流人才的期望,他认为让他们在东洋学点实用的技艺回来,或许在今后的乱世中于养家糊口更为有利。 杨度回到石塘铺后,看到了近日弟弟从东京寄回的家信。信上说他们在日本一切都很好,都进了日文补习学校。杨钧还颇为得意地夸耀他已经可以和日本人作些简单的对话了。湘绮楼上,杨度将特科两次考试的情况向先生作了禀报,王闿运也觉得难以理解,安慰学生不必过于沮丧,在家里安心住一段时间,且待形势的变化。 这天,湘潭县衙门派人给王闿运送来一封急信,原来是夏寿田托折差带回湖南的。他告诉先生和挚友,京师官场中已捅出了所谓“梁头康足”事件的内幕,并说御史胡思敬最近又上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奏折,指责杨度与明末牛金星①(延伸阅读:①牛金星:字聚明,明末河南宝丰人。父名牛垧。牛金星性喜读书,通晓天官、凤角及孙、吴兵法。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家中薄有田产,平日设馆授徒过活。崇祯十年(1637年)左右,牛金星因与王姓亲戚起衅(也有史料说他得罪了乡绅大户),被诬以抗欠赋税、强占妇女,被革去举人,充军卢氏当差服役。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牛金星经过李岩引荐来到李自成农民军中。他建议李自成“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得到李自成的赞赏。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饥民纷纷起事。初期的农民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的,只是为了能吃饱饭而对抗官府和豪强大户,因此知识分子阶层很少有人参与。而牛金星是闯军中少有的文人,他还举荐过另一位著名的谋士宋献策为闯军军师。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任命牛金星为天佑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同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便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政府作为全国的中央政权已经灭亡。牛金星以宰相弄权,放纵军队劫掠北京,自己也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还热衷于登极礼仪,不断地劝李自成登基。这些都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制造了借口。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携牛金星率大军在山海关一片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清军大战,惨败退回北京,下令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全家三十余口。29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明宫武英殿即皇帝位。次日,大顺政权即逃离北京。途中心胸狭窄的牛金星进谗杀了大将李岩和他弟弟李牟,逼走大将刘宗敏,致使起义军军心涣散,宋献策也因此愤而离营。 李自成死后,牛金星的去向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他改名换姓,隐居于江西武宁县鲁溪当了道士的。也有说他跟着儿子牛佺投靠清廷为官。牛佺后来官任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在明朝官绅中名声极坏,清廷不便安排其职务,他只好跟着儿子生活,后老死于牛佺官署中。临死前嘱牛佺曰:“赖弥缝之巧,得不膏荆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阳,闭门教子勿再出”。)以举人叛从李闯情事相同,罪实倍之,现已逃离出京,很可能已回湘潭原籍,请旨密令湖南将杨度锁拿归案,以为儆戒云云。夏寿田催杨度赶快到日本去,再不走就晚了。 杨度读罢信,冷汗淋漓。 朝廷竟然荒唐到如此地步,令阅历甚丰的湘绮老人都大出意外。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杨度说:“你干脆到日本去算了,一则避避风头,二来也借此机会多结识些朋友。这一年多来,不少有为年轻人都去了东洋,今后中国的指望,或许就在这批人身上,你多结识他们,对事业会大有好处。另外,代懿和重子初次出国,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你去后也可以照应照应。” 午贻和先生的看法都很有道理,杨度决定再度出走扶桑。 李氏得知儿子的决定后,黯然说:“你去东洋,娘不阻挡你,只是叔姬出嫁了,小三子留学了,娘的身边没有一个人,连说句话都没人听。” 杨度说:“娘,儿给你老人家雇一个丫鬟来如何?” 李氏说:“乡里小户人家的,雇什么丫鬟,等你日后当了大官再说吧!” 杨度颇觉为难地说:“娘,那怎么办呢?要不,反正代懿也不在家,干脆让叔姬回来住吧!” “傻儿子,哪有出嫁的女儿长住娘屋的道理!”李氏轻轻地笑了一下,爱抚地望着儿子说,“你今年都二十八岁了,难道没有想过要给娘找个媳妇,添个孙子吗?” 听了母亲这句话,杨度半晌做不得声。从归德镇刚回来的那几年,常有提亲的人上门,他都谢绝了,他一心想的是金榜题名后,再来洞房花烛夜。不料那一年,金榜无名,却邂逅静竹。从那以后,美丽的江南少女便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心灵。尽管他怀着万分惆怅离开了京师,但他心里总是痴痴地想着,自己与静竹是定了情的。江亭畔那阕小小的《百字令》,潭柘寺里那块不起眼的断砖头,就是他们的百年信物,作为彼此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象征,它们的价值,远远不是世俗的黄金白银所可比拟的。五年里,他摒弃了一切旁念,死死地相信,他和静竹一定会有重逢的一天,他不能背弃自己的誓言,把人生最珍贵的那份情感送给另外一个女人。 他万万没有料到,而今静竹却已长卧西山,他们今生已是天人永隔,无缘结连理枝了。现在,应是理智地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了。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二十八岁的男儿也是该成家了。这次是避名捕之祸出走,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国,留下母亲一人长年在家孤零零的,确为做儿子的不孝。好吧,就算为母亲娶一房媳妇吧!但时间仓促,哪里去找一个合适的人呢? 李氏说:“中路铺黄波老先生,你是知道的,人品学问都很好。他的第二个女儿,你们也见过面。这妹子也和我们叔姬一样,眼界高,一般人看不上眼,到了二十岁还没出嫁。前两个月,有个媒人提起了你,她倒是一口同意了。我说你到京城赶考去了,等你回来再说。” 杨度想起来了,那年在黄家吃春酒,是见过黄家的二小姐的。姑娘虽然说不上很漂亮,也还端端正正,知书达理的。杨度想,自己当时并未怎么留意她,看来她是留意自己了,不然,何以别的人都不同意,独独愿意嫁到我杨家来呢?杨度笑着对母亲说:“她同意,怕是以为我去赶考,会中个进士、翰林回来,若是知道我不但没考上,还要避难出洋的话,她一定不同意了。” 李氏想想也是的,现在和两个月前截然不同了,黄家还愿意结这门亲吗?思忖好长一会儿,她对儿子说:“这样吧,叫你三舅到黄家去一次,探探他家的口风。如果还是同意的话,你就拜了堂后再出洋。” 杨度只得点头应允。 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