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上海/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学系列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吕翠凤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翻开这本《走近上海》,看看作者吕翠凤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上海、追根溯源上海人、上海文化、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海派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这几个方面做一一介绍。书末附录上海普通市民和名人专访、上海房地产百年历史三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吕翠凤著的《走近上海》一书是以新上海人的视野和在沪上专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近距离的端量和全面介绍上海的一本书。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把一座鲜活的、飘着万千柔和风情与色彩的美丽城市呈现给您。

既有上海、上海人、移民城市、城市移民的追本溯源,也有对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三代以上居住在上海的所谓上海当地人的追述,更有对改革开放以后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的解读。其中,关于海派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更是本书的核心和引人入胜的地方。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上海

 一、上海的追本溯源

 二、上海的祖母河、母亲河

 三、上海综述

 四、上海与下海

第二章 追根溯源上海人

 一、上海人

 二、移民城市—城市移民

 三、上海人口综述

 四、移民的主要形式

 五、评价上海人与“新上海人”

 六、上海人的特征

 七、谈谈身边的上海人

 八、“新上海人”(1992年至今)与上海

 九、上海女作家

 十、外国人眼中的上海

 十一、喜欢上海的理由

 十二、“新上海人”谈喜欢上海的理由!

第三章 上海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

 三、海派文化

第四章 上海的城市精神

 一、城市精神

 二、上海城市精神阐释

 三、上海人的雅痞文化

 四、上海人精神的特点评议五、城市精神的化育

 六、学者谈上海精神

 七、上海女性潜质中的城市精神

第五章 上海海派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

 一、上海海派文化视野下的人际交往

 二、契约性质的人际交往、潜契约性质的人际交往

 三、上海传统居民的人际交往

 四、海派文化与宗教文化

 五、与上海人共餐或者邀请他人赴宴

 六、上海职场的人际关系

附录

 一 上海普通市民专访

 二 上海名人专访

 三 上海房地产百年历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道婆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园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

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松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松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巾兑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松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热爱。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人们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P68-69

序言

一、对上海和上海人的感性认识

最早对上海市的一种感性认识。20世纪80年代朋友到上海出差总带回上海的时尚衣物,引起我对上海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上海人的感性认识是在外地工作时形成的。办公室有一位上海老师,耳闻目睹她的为人处事,当时是地道而鲜活的“外地人”的我,感到好有距离感。根据她自己在办公室的陈述:一次,她到农贸市场买香蕉,戴上花镜一看,对方用1斤7两算她2斤,她一气之下,把对方抓过来要送他到市场管理所。对方怕了,在没有付费的情况下,她就趁机抓起对方一大串香蕉跑开了。当时就有点对上海人抵制。不过在几年的共事过程中,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位优秀、敬业、重契约、不愿多事、素质很好的人。在对上海人真正接触了多年以后,方知惩罚不法商贩之举实在是个个案。

1993年出差去西安,在住所附近闲逛,在书店买了一本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是已经加入美国籍的周励,其父亲是山东胶东南下干部。她是1950年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到北大荒下过乡的女人。她在美国艰苦打拼,适应美国,主动、协作、沟通,在语言不怎么流利的情况下,艰难的展开人际交往、施展上海人更确切说,施展上海女人的魅力和文化,实现人生价值,获成功后写下这本书。

她在自序中谈到:1985年8月21日,从上海登上飞机时,身上只带着40美元,下飞机时无依无靠,在飞机场倚椅过夜也不被允许。那时正好见到有中国总领事馆接其他人的大卡车,就如遇救星般跳上去,糊里糊涂地进了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工作人员要她付22美元,付账以后只剩下18美元。而这些钱,在中国领事馆再住上一夜也不够,于是,提起行李,迈出总领事馆门,开始了在美利坚第一天的生涯。

虽然举目无亲,却能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就取得了使那些天使般的美国姑娘(操着地道的美国英语,一刻不停地在服装流水线线上做着活)羡慕不已的成功,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经营上千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在美国曼哈顿中央公园边上,拥有自己的住所,并可以无忧无虑去欧洲度假。在四年其间,她曾经给美国人的家庭做过保姆,在中国餐馆端过盘子。

从身边的上海人事业发展得心应手,到在海外发展成功的曼哈顿上海女人,也包括扬名海内外的很多上海人,例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外华人(上海人)李政道博士、女性楷模杨澜等,他们的成功多少都应该归于他们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上海文化。

有着在上海生活成长经历的杨谰认为自己成功的条件不外有三:第一,自信和他信;第二,遇到不公平事有正确心态;第三,先为别人创造,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作为新上海人的王丽萍,1999年,是以特殊人才被引进到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公司的,除了本身的真善美的品质和自幼的色彩斑斓的文学梦外,还有她积极融入上海文化。在细腻观察上海和北京的不同文化特色后,她成功地完成编剧《双城生活》。

由此,我在思考文化对于一个人成功的意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却是有力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这使我也在思考另一句话的意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在上海这片天地打拼,要了解上海、上海人、上海文化,否则,哪谈得上处世技巧?

二、走近上海人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面临东海,在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借助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远东最活跃的金融、商务中心。来此经商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与生活理念。这些使得上海成为了中西方文明的汇集之地,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海派文化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人们,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着。市民们从小接触的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培养起一种宽容理解的眼光,这又使得多元文化在此能够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与历史变迁等因素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精神,也造就了重契约、精明雅致、勤劳务实、坚强隐忍的上海人。这一点就与历史上生活在皇城根的北京人有很大的不同了。一段时间内,有相当一部分的京城大爷,可以轻易以皇亲国戚等身份享受优待。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京城少爷们可以斗蛐蛐、侃大山、遛弯。

我心目中的上海人既不像感性认识的上海人,也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的上海人。有人这样评价上海人实在是有些过:一个人要和上海人交朋友,一般得要三个条件:自己经常吃亏,上海人经常占便宜,只有利益无亲情。实际上,上海人对于初来乍到的陌生人来说很难成为朋友,他们不乐意轻易吃亏,他们同样也不乐意让你轻易吃亏(当然无端的想让别人吃亏,本来就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在北方的时候,听到有人总结中国人从北往南看的话,人越来越聪明,从物权拥有来看,北方人是: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你、我不分;上海人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你我分明;广东人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都是我的(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是没有道理的。其实山东人一直也是奉行:亲兄弟,明算账的)。

小部分的上海人习惯了精打细算,总要把“合算不合算”挂在嘴边。例如,为买便宜鸡蛋,不惜时间排队;为吃到某饭店开业当天的前几名免费用餐名额,不惜起早贪黑去排队等(当然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占一点公共和他人乐意让出的小利益也是可以的)。不过,从我这么多年在上海这片热土上接触到的上海人来看,大部分都是既不想无端的吃亏,同时也能善意地保护他人利益的人。希望自己与和自己有着契约(或者是潜契约性:并不履行手续,而是双方意会和默认,双方同样自觉地遵守、维护。双方也都从中获得利益,无具体约定而有生意往来的人)关系的人都不要无端的蒙受损失,最好是双赢互利(而且由于他们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也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帮助的就会帮助)。他们的这种良好的素质,在不经意间辐射出来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性或者是潜契约性的素养的体现。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的这个城市的海派文化的熏陶是有关系的。这种契约性素质便于他们接近海内外最先进的市场经济的文化,为他们走向海外,成功地适应欧美、日本等地的文化,并能在异国他乡扎根、融于当地文化,并为走上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新上海人"要积极融入上海文化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海派文化同样也在吸引着海内外最优秀的移民。当然人只要活着都在遵循着“往高处走”的发展态势。上海人倾向移居到比上海文化还要先进的海外,而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也根据自己的需要移居上海,形成了我曾提到的“新上海人”(现在这个概念正被逐渐淡化)一族。他们来到上海积极融人上海文化,发扬光大潜质中的优势,在上海这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热土上,争闯佳绩。几年的时间内,新上海人的成功比例也大大超过土族居民。

无论是哪种情况的移民,来到异国他乡,首当其冲的还是一个人乡随俗、融人所在地文化是最主要的。要使移居异域的人生活和谐,除了当地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制度层面的公平政策出台外,还有移民本身的积极融人。

一方水土有与它相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来到这片热土,不能置身度外。之所以要用“走近上海”这样的题目开启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源于我本人和我的家人于20世纪的最后一年移居上海。我与著名的编剧王丽萍同年来到上海,然而,我没有她令人羡慕的业绩。由于本人的职业(每天面向的是18—22岁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授课)以及与生俱来的喜欢独处,我与校园外的世界接触很少。我家住复旦大学附近,除了常去复旦请教名师,内心有复旦情结外,我和我的家人与外界交往甚少,感觉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仍然没有融人这座城市。当然,我也承认,不知不觉中也潜移默化地被这座城市的文化同化,例如,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维护自己与他人利益的细致的思量(这令家乡人叫绝:变化太大了)。我带着这份遗憾,总结自己不成功的经验教训,有志写下这样一本著作。希望与我同样都是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或是准备移居上海的未来的新移民,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在上海这座被称作“魔都”的城市,能生活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获得成功。

在这一主题开启探讨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过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学”研究学会负责人何小刚教授真诚支持与鼓励,还有身边的领导、教授、同事的热心帮助和指点,还有我的家人的鼎力相助。如果说对主题的探讨能算什么成果,那么这个成果应该属于他们。本书草成,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来自网上的资料。本人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仔细对待每个细节,深知这是一份责任。但终因才疏学浅,虽然我已严肃、认真地对所有文字进行过多次核对,但是仍然会有很多疏漏与错误,敬请诸位前辈同仁多多指正。

吕翠凤

2011年10月于上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