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世纪的曙光(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上下)/话说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廖大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4月26日,袁世凯以盐务收入作担保,与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这项善后大借款,意味着袁世凯要与列强密切合作,且取得列强们的关注。但善后大借款不得人心。参议院正副议长张继、王正廷当即通电反对,并向政府提出质问书。孙中山、黄兴和湘、赣、皖、粤四省国民党都督谭延闿、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亦先后通电,反对违法借款。但衰世凯有恃无恐。不久以段棋瑞为首的“战时内阁”宣布成立,随后袁世凯又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制定了对湘赣皖苏四省用兵的部署。

完成了军事部署,袁世凯正式摊牌。5月21日,他“传语国民党人”: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别无本领。左是捣乱,右又是捣乱。如果敢于另行组织政府,我即举兵征伐。

宋案凶手很快被查获,宋案主使人、袁世凯的国务总理赵秉钧也被曝光。袁世凯图穷匕首见,耍尽了种种流氓招数。他指使各地爪牙行刺国民党实力派。4月,陕西都督张凤翔遇刺受伤,凶手当场被捉。几天后,前镇江民军都督、北伐军司令林述庆在北京闲居时被毒死。由于黄兴建议要组织特别法庭,审判宋案主犯,犯其龙鳞,他又下令检察厅票传黄兴,取消黄兴的陆军上将职衔,还编造了黄兴组织了一个专门从事暗杀政府显要的“血光团”,潜入北京大搞暗杀活动,为了让传媒证信,说是有个名叫周子儆的女学生向京畿陆军执法处自首:她是奉血光团团长黄兴之命专门从事暗杀的。

6月9日,袁世凯借口反对“善后借款”就是不服从政府,悍然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随后又分别罢免了广东都督胡汉民和安徽都督柏文蔚。李、胡、柏三都督,是当时国民党握有实权的重要人物,袁世凯罢免三人,率先向国民党发难。

各省纷纷通电独立

面对如此现实,黄兴等人才清醒过来。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再次召开军事会议,一致同意兴师讨袁。

在孙中山动员下李烈钧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12日通电宣布江西独立,并向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起进攻,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与此同时,黄兴潜往南京进行策动,15日率高级将领迫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任命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上海、福建、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布独立,加入了讨袁行列。

7月21日.袁世凯下达了“讨伐令”,宣布李烈钧等“破坏民国统一”,扰害地方治安。次日,孙中山发表《告全体国民宣言》,向袁世凯晓以利害,促其辞职。接到电报后,袁世凯恼羞成怒,立即撤去孙筹办铁路全权,并下令通缉,同时加紧了军事部署,必欲剿之而后快。

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二次革命爆发后,南方七省区相继独立,一时颇有声势,但双方实际力量对比,袁世凯占有明显优势。

江西和江苏是袁世凯主攻目标,也是二次革命主战场。

7月23日晚,北洋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湖口,讨袁军虽顽强抵抗,但于25日湖口失陷,李烈钧败走云南。8月18日南昌又陷,江西讨袁军失败。江苏方面,军队不听调遣,军饷无从着落,黄兴一开始就困难重重,而程德全一宣布独立即逃到上海,不予合作,讨袁军严重缺乏战斗力,很快就放弃了徐州、蚌埠,退守浦口.7月28日,黄兴见大局无望,黯然乘日轮离宁赴沪,转赴日本。

P42-P43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

——总策划: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何承伟

何承伟先生从几十年编辑的成功实践中,提出了这样一部以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并包含巨大信息量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设想。在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合作下,成就了这样一部新体裁的中国通史《话说中国》。它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包含老中青在内的现代中国人,都可以轻快地从这部书中进入中国历史宏伟的殿堂,从中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追述历史,面对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修明

目录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民国前十七年历史的独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8年

 激变创新而动荡不堪的时代一一民国初年

○五三 国民党一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四 黄埔军校

 革命的黄埔,将军的摇篮

○五五 火柴大王刘鸿生

 小火柴成就大事业

○五六 徐志摩与泰戈尔

 诗人眼里的诗人

○五七 北京改变

 城头变幻大王旗

○五八 溥仪出宫

 紫禁城里没了皇帝

○五九 孙中山逝世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六○ 梅县县长叶剑英

 一柱天南,始见端倪

○六一 东征惠州

 为民伐罪,所向无敌

○六二 清华国学研究院

 学人精英,精英学人

○六三 模特儿事件

 艺术是不能钦定的

○六四 许地山在牛津

 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方为全才

○六五 吴蕴初发明味精

 聪明人往往能抓住机遇

○六六 五卅运动

 城市就是这样染红的

○六七 省港大罢工

 狂飙急雨落香江,始信神州不陆沉

○六八 廖仲恺被刺

 能受天妒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

○六九 郭松龄倒戈

 时来不运转,成败在-人

○七○ “三一八”惨案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七一 中山舰事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七二 名记邵飘萍

 豪气走京津,文章传千秋

○七三 铁军北伐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七四 炮轰万县

 乱世民国,雪上加霜

○七五 围城八月

 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七六 中国旅行社

 冲冠一怒,发现商机

○七七 “四-二”政变

 共患难易,同享福难

○七八 江浙财团

 钱能通神,钱能害身

○七九 李大钊就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八○ 营救陈延年

 龙华桃花遍地红,英雄何处埋忠魂

○八一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证新军,从此革命始有军

○八二 贺龙在瑞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八三 三河坝

 沧海横流,长河奔腾

○八四 龙潭战役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八五 秋收起义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八六 涿州围城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

○八七 蒋宋联姻

 20世纪最有魅力的政治姻缘

○八八 主仆倩奔

 儿女情长,感情远胜理智

○八九 木兰山

 山山相连,绵延人胜

○九○ 广州起义

 碧血长同天地参

○九一 陶行知和晓庄师范

 创办学校的人关闭监狱

○九二 宜章梭镖营

 涓涓之水,汇成大海

○九三 井冈山会师

 此情此景,可传千秋

○九四 贺龙到洪湖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九五 济南惨案

 中华豪气铸英烈

○九六 混世魔王张宗昌

 不是盗匪,胜似盗匪

○九七 皇姑屯事件

 与虎谋皮,虎怒食人

○九八 东陵盗宝

 军阀之贪婪,无不用其极

○九九 平江起义

 金石为铸,落地有声

一○○ 黄洋界炮声隆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一○一 张学良东北易帜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聚焦: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

1912年至1928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百科

人物索引

关键词索引

序言

走向共和 这是一个激变创新的时代。翻江倒海,仿佛一瞬间来临。乾坤颠簸,一切又顺理成章。由于压抑得太久,痛苦已经不堪忍受.所以当武昌城内枪声响起,一抹星火便迅速燎原。国家的尊严,已被清王朝丢尽。民族的振兴。总是步履维艰,延误到如今。革命已成普遍的选择,不革命已经不能救亡图存,不革命更无法追赶世界,大步前进。这个时代一开始便高潮迭起。中华民国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从此诞生,开局气势磅礴,而且立马革故鼎新。龙旗掀倒,帝制终结,共和高奏,约法颁行,摹仿西制,采择先进,心态是求变求快,抱着后来居上的憧憬。那时起,公历取代阴历,习俗除旧布新,女人不许缠足,男人不留辫子,政党亮相竞争,总统也要选举,议会立法监督,权力分害0制衡,政府鼓励工商,民间輿论自由。新理念,新事物,新格局,新氛围。如铁树开花,枯枝发芽,印证着中国正踏上新的征程,朝着民主与现代化扬帆破浪。这又是一个动荡不堪的时代。从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前后不过十七年,但是却乱象连连,为历史罕见。那时疆土广袤,蒙古大草原还连成一块。但分裂的阴影却时隐时现。那时言必称共和.台上台下都引为时髦,但战争的硝烟却忽起忽散。除了南争与北攘,政治暗杀与公开贿选也不绝于耳。这个时代曾经充满激情,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惜又复沉沦,陷于迷茫一片。舞台上各个派系不停地轮换表演,枪炮成了指挥棒,变得说一不二。列强隐藏在背后各自扶持代理人,明火执仗面目最狰狞的是那日本,可怜四万万黎民百姓又苦又累水深火热,头顶乌云挥之不去依旧被压得窒息难喘。不过沉沦中并非一无是处,迷茫中并非到处漆黑。这个时代民族资本也曾辉煌过,那是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暂时留下的缝隙。这个时代政治动荡,道德沦落,然而思想文化领域则相对宽松,不乏活力。巴黎的屈辱,激起社会民众的心中怒火和幡然醒悟。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更拓实了马克思主义东渐播种之路。国共两党先合作后反目,北洋军阀最终固然被国民革命掀翻打倒。但取而代之的还是一个专制时代,国民党蒋介石继而统治了二十二年。

权力制衡 19l2年1月1日上午,身着黄褐色呢质军服,头戴红边军帽的孙中山,出现在上海沪宁火车站。他将前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战友胡汉民等也一同随行。下午6时许,专列驶抵终点后又换马车,此时黄兴及各省代表们已在临时大总统府等候迎接。这里前不久还是大清王朝辖治“两江”的总督衙门,现在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点和住所,当晚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也要在这里举行。典礼简短而隆重,欢呼声中激动莫过于孙中山本人。这位46岁的中年男子,十七年前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先后组织革命团体,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遭到悬赏通缉,长期流亡海外。他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就是为了创建中华民国,让百姓能够当家作主,今天终于有了结果。总统宣誓就任,但政府机构还未组建,于是孙中山很快提出一份人选名单,希望.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以便政府迅速开展各项工作。他提名陆军部总长黄兴、海军部总长黄钟英、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内务部总长宋教仁、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教育部总长章太炎、实业部总长张謇、交通部总长汤寿潜。可是没有想到,这份经过斟酌的提名首轮便被临时参议院否决掉。投反对票的主要针对三个人,一是宋教仁,认为心气太高,一是章太炎,说是性格孤傲,一是王宠惠,觉得阅历尚浅。黄兴再向临时参议员们进行解释,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经过黄兴的斡旋,调整后的政府人选终于获得了通过,他们是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惠、内务总长程德全、财政总长陈锦涛、司法总长伍廷芳、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为什么临时大总统在政府人选问题上说了不算,为什么如此受人爱戴敬仰的孙中山也不得不有所坚持但基本妥协,原来起义之后独立各省的代表曾经集体讨论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其中规定,政府各部总长由临时大总统任命,但须经过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作出这样的规定,目的就在于将国家元首与国会权力分割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以确保民主政权模式。代表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以投票表决取多数的方式作出决定,这无疑效仿西方的民主原则,体现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和未来政治取向。以这种方式作出的决定,那便是民主的决定,而民主的决定,那必须人人遵守。孙中山所以就此问题有所坚持但基本妥协,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正是基于民主必须落实权力必须制衡的个人信仰和时代精神,出自他对民主决定和民意机构的尊重,出自他对民主的承诺。此后,在许多问题上,临时大总统与临时参议院都坚守着各自的权力,保持着这样的关系。

唯武为大 就个人而言,袁世凯无疑是辛亥革命的最大赢家,他不仅得以东山再起,而且成为南北一致的临时政府大总统。袁世凯赢得幸运,许多机缘巧合成就了袁世凯。袁世凯贏得必然,许多因素汇集在一起便趋之不可逆转。历史选择袁世凯,首先离不开当时社会心态。天下太平是社会普遍心理,有时为了明天更好些,民众愿意忍受忍耐,甚至作出一定牺牲也心甘情愿.但是一旦达到他们聊以自慰的期待,便会渴望立刻天下安定,不想朝前再迈步。他们把清帝退位看作是天下大事已定,他们把共和一词仅仅理解为汉人当家作主,既如此,那么袁世凯也好.孙中山也罢,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从此不打仗,天下能太平,也就心满意足。其实一开始,南方就已确定以大总统位子争取袁世凯反正的基调,虽然内心深处不是没有犹豫,但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捷径。南北军事力量相比,袁世凯明显占上风,他不仅控制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七万精兵,还能指挥北方其他军队,可调动的总兵力将近二十万。况且北洋军人唯袁是从根深蒂固,一个个军官,不是亲信便是旧部,素来都视袁世凯如父母。反观南京临时政府掌握的民军虽然人数不少,但武器装备、指挥配合及实际战斗力则要远远逊色,所以胡汉民用了“乌合”两个字形容。家秩序重建得凭借军事实力,国家权力归属同样离不开实力基础。列强所以青睐袁世凯,着重考虑在华既得权益和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南方所以争取袁世凯,重点基于革命快成功,避免国家分裂和百姓因战争而继续蒙难。当这一思路一旦定型,曾经的犹豫便变成侥幸,希望通过“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可是袁世凯上台之后,渐渐走向了希望的反面,不仅独裁,还想称帝,唯武为大的危害终于大暴露,并留下后患无穷。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不久分裂成直、皖、奉三大派系。三大派系为了争夺中央权力以及扩张实力与地盘,不仅践踏法律,祸乱行政,还兴师动众,穷兵黩武,一会儿向南方用兵,一会儿相互交战,动辄几十万军队,倒霉的是民脂民膏,牺牲的是百姓生灵。先是国务总理段祺瑞与国家总统黎元洪之争逐步升级。段有皖系,背后还有八省督军同盟支持,黎在北京没有一兵一卒,只好求助徐州的张勋带辫子军前来调停。可是张勋却有自己打算,人京之后立刻让清帝复辟。闹剧收场段祺瑞重新复职,当日本同意借款,他便要武力统一全国。黎的继任者冯国璋和他的直系集团担心皖系一枝独大,反对向南方用兵,结果直皖之间又矛盾激化,以致彼此大战一场,最终北京政权落人了直系与奉系的手里。联合执政未满两年,Ⅱ922年4月直奉又爆发战争,奉系张作霖败退东北,直系取胜但内部形成吴佩孚为首的洛阳派和支持曹锟的保定派。一年过后曹锟通过贿选当上总统,约五百名国会议员以五千银元不等的价格被收买。公众信心一落千丈,人们对北京政治的武化现象深恶痛绝。同样孙中山在南方也麻烦不断,受困于西南军阀的覆雨翻云。他没有自己可以掌控的军队,所以要借助地方实力派,结果因此一次又一次遭到排挤,甚至连旧部陈炯明也在羽毛丰满之后发动叛乱。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准备就绪的张作霖趁机向直系宣战。出乎意料的是,当吴佩孚统领十七万大军开赴前线迎敌时,第三路军冯玉祥却潜回北京发动军事政变,导致直系全线崩溃。改称国民军的冯玉祥部与奉系联合邀请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并邀孙中山进京商讨和平统一事宜。孙中山抱病北上,最终在北京逝世,临终仍惦记着“拯救中国”。可是武人们已经尝到权势的滋味,哪肯轻易放弃,于是你抢我夺,朝友夕敌,大肆搜刮,聚敛钱财,媚外求荣,这些现象就像家常便饭。折腾到最后,吴佩孚重新出山,控制着河南、湖北等地区;张作霖自封为总司令,占据着东北、直隶与山东;孙传芳在南京自立门户,统治着东南五省;其他大小军阀也同样唯武为大,靠枪杆子说话,不是拥兵自重,就是举兵扩张。中国此时已满目疮痍,四分五裂,北洋军阀统治在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犹嫌不足,图谋复辟帝制,为了进行舆论造势,在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许多已经销声匿迹的遗老遗少、旧式文人趁机活跃起来。整个文化界的风气一时间乌烟瘴气,与新生的共和政权格格不入。早年曾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发表文章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身在北京的同盟会元老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宗旨,聘请了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派留学生任职于北京大学。这所前清遗留下来学府一举成为了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1917年1月,应蔡元培之邀,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都来到了北京。《新青年》周围因此聚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精英人物。他们以倡导民主科学为职志,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甚至有激进者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魅力。特别是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强列地冲击着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放弃对西方宪政的幻想转而效仿苏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胡适等自由派群体在宪政之路上苦苦追寻,前途依然迷茫,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却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国家统一 巴黎和会让中国人感觉非常不快,西方列强似乎不值得模仿和信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刻以友善示华,令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心里觉得温暖,备受平等待我的感动。孙中山也急于改组国民党,想注入新鲜血液,并寻求苏联的援助。共产国际鼓励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国民党一大终于迈出合作的脚步。孙中山不幸逝世,但北伐大业并没有停步。黄埔军校已经培养出一批有信仰的军人,在统一两广稳定了根据地之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北伐,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九万余人踏上了征程。对手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各拥兵二三十万,由于采取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加之共产党人、工农群众以及苏联政府的支持帮助,北伐军从广州到华中,一路势如破竹,1927年3月又攻克上海和南京,愈战愈勇。然而挺进之中帝国主义不断阻挠,国民党内不时发出反共的声调,此时膨胀起来的蒋介石率先向共产党以及其追随者举起屠刀,随后各地腥风血雨,白色恐怖,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国民党内部宁汉之争却开始降温并最终合流。1928年4月蒋介石下野又上台,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举行二次北伐,结果攻占了京津。奉军撤往关外,北京政府垮台,撤退途中的张作霖被炸身亡。面对国耻家仇,张学良是年年底宣布服从国民政府,东北改易旗帜,国家又重新实现了统一。

经济与文化 民国初年,中国经济状况基本呈现长升趋势。尤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1914年至1922年,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种现象似乎不合逻辑,然而数据实实在在。1914年~1920年,民族产业资本乎均年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七各主要行业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卷烟业的年增长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三十点七。以面粉业为例,1915年开始由先前的人超变为出超,而且出口量逐年增长,价格和利润也在不断地攀升。1921~,全国已有面粉门37家,资本总额达三千余万元,日生产能力超过了3Ⅱ万包,形成了中国机器面粉业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当时一般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改善,一位普通工人月工资约22元,不仅一人可以养活一家四口,而且年终略有节余。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同样也显得宽松与活跃。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新教育思潮奔腾翻涌。白话文从那时起步,学术自由那时风行,男女同校从那时开始,后来的学制也在那时基本定型。政治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经济与文化为何会呈现如此景象,因为共和的招牌还有余威,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的救国探索依然未减,好在武夫们自己不谙,也就未加更多的干涉.结果反而成了好事。当然,经济高涨还与当时的世界环境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变动,均提升了中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使得国货变得畅销,由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猛的发展。历史有时匪夷所思,但其必有内在的逻辑。

内容推荐

【民国初年】

这是一个激变创新的时代。翻江倒海,仿佛一瞬间来临。乾坤颠簸,一切又顺理成章。由于压抑得太久,痛苦已经不堪忍受,所以当武昌城内枪声响起,一抹星火便迅速燎原。国家的尊严,已经被清王朝丢尽。民族的振兴,总是步履维艰,延误到如今。

民国前十七年的历史在军阀混战、革命与反动的争斗中匆匆画上了句号,中国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然而闪耀在古老东方上空的一缕新世纪的曙光,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辉煌的未来继续奋斗……

《新世纪的曙光(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上下)/话说中国》由廖大伟等著。

编辑推荐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以故事形式展开瑰丽的历史画卷,中宣部“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首推项目,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之一。

《新世纪的曙光(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上下)/话说中国》由廖大伟等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