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末三国乱世中,有的家族曾如日中天,然瞬间湮没于历史尘埃;有的家族原本卑微无名,却把握机缘迅速崛起。这场权力大洗牌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则?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各自的出身,怎样影响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方式和轨迹? 诸葛家族的成员手握怎样的权力锦囊,竟能在魏蜀吴三国均身居高位、盛极一时? 曹魏政权历三代之后,大权为何迅速旁落于司马氏? 蜀汉内部四大派系的明争暗斗,如何影响了北伐的部署和蜀汉的命运? 以家族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三国,解开三国时代那些鲜为人知的秘事。 绘制家族关系图和形势对峙图,清晰勾勒“士族大联盟”的权力网络,完整呈现各大势力的力量变化和三国鼎立的轨迹。 成长著的《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依托《三国志》等正史,系统盘点、汇总了影响三国时局的众多世家大族,考据并梳理其谱系渊源。 内容推荐 提及汉末三国,读者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然而长久以来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这些英雄并非单打独斗的草莽匹夫,其行事规则、奋斗历程甚至命运结局,与其所属家族的权力积淀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汉末三国是群雄逐鹿之际,更是豪门大族争衡之时。因此,成长著的《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依托《三国志》等正史,系统盘点、汇总了影响三国时局的众多世家大族,考据并梳理其谱系渊源。通过展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阵营的家族之兴衰浮沉,力图探寻暗藏其中的权力运行机制。 此外,全书从“家族”视角出发,穿插丰富的秘闻趣史,展现了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众多人物的家庭生活,暴露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还发掘了不少隐匿在史书中的秘事,如诸葛亮养子猝死、费祎遇刺案、荀彧与曹操决裂等历史谜团,展现历史人物在面临抉择之际的纠结。本书力图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配以家族世系表、各大势力对峙图等资料,让读者得以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真实的三国。 目录 后汉篇 一 巫术与大起义 巨鹿张氏家族、沛国张氏家族 二 “四世三公”——汉末zui强世家 汝南袁氏家族 三 从“关西孔子”到鸡肋之才 弘农杨氏家族 四 襄阳豪门风云录 山阳刘氏家族、山阳王氏家族、襄阳蔡氏家族、 南郡蒯氏家族、襄阳庞氏家族、襄阳黄氏家族、 江夏黄氏家族、襄阳习氏家族 五 东北角的骚动 辽西公孙氏家族、辽东公孙氏家族 六 徐州真正的主人 下邳陈氏家族、泰山臧氏家族 七 乱世的配角 武威张氏家族、东平张氏家族 八 罕见的姓氏 安定皇甫氏家族、东莱太史氏家族、河东令狐氏家族、 河东毌丘氏家族 魏晋篇 九 帝国的诞生与陨灭 谯县曹氏家族、谯县夏侯氏家族、琅琊卞氏家族、 中山甄氏家族 十 汝颍多奇士——三国谋士的摇篮 颍川荀氏家族、颍川陈氏家族、颍川钟氏家族、 颍川韩氏家族、颍川辛氏家族、颍川郭氏家族 十一 一个家族的谋国之路 河内司马家族 附:司马家族的朋友圈 陈留高氏家族、泰山羊氏家族、东海王氏家族、 太原郭氏家族、河东贾氏家族、河东卫氏家族、 渤海石氏家族 十二 望族的先声 琅琊王氏家族、清河崔氏家族、博陵崔氏家族、 范阳卢氏家族、荥阳郑氏家族、太原祁县王氏家族、 太原晋阳王氏家族、京兆韦氏家族、京兆杜氏家族、 河东裴氏家族 蜀汉篇 十三 巴蜀的开拓者 江夏刘氏家族 十四 流浪的帝胄 涿郡刘氏家族 十五 一门三方为冠盖 琅琊诸葛氏家族 十六 名将之家 河东关氏家族、涿郡张氏家族、常山赵氏家族、 扶风马氏家族 十七 土著与异乡人——蜀汉四大派系的角力 东海糜氏家族、陈留吴氏家族、襄阳马氏家族、 扶风法氏家族、扶风孟氏家族、南阳李氏家族、 襄阳杨氏家族、零陵蒋氏家族、江夏费氏家族、 南郡董氏家族、天水姜氏家族、巴西黄氏家族、 犍为张氏家族 东吴篇 十八 坐断东南战未休 富春孙氏家族、吴郡吴氏家族、会稽周氏家族、 东莱刘氏家族、钱唐全氏家族 十九 张文、朱武、顾厚、陆忠——吴中四姓 吴郡陆氏家族、吴郡顾氏家族、吴郡张氏家族、 吴郡朱氏家族、丹阳朱氏家族 附:东吴世家 彭城张氏家族、会稽虞氏家族、临淮步氏家族、 辽西韩氏家族、庐江周氏家族 二十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义兴周氏家族、吴兴沈氏家族 二十一 岭南的土霸王 苍梧士氏家族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张角家世不明,仅能知道他是巨鹿郡人。在熹平年间(172—178),也就是黄巾起义的十多年前,张角就已经在冀州进行传教活动,他起先拉拢信众的手段是医术。 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灾荒与疾病频发,张角就像一个赤脚医生,走村串乡推销他的“符水咒说”。这是个什么玩意呢?大概就是由张角手持九节杖先进行一番祷祝仪式,念上一堆古怪的咒语,让病人叩头诚恳悔过,然后端出一碗水,称之为“符水”,让病人喝下。显而易见,张角的手段与同时代的华佗、张仲景“望闻问切”的手法不同。他假托一个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形式,让病人相信是一种莫名的神力救了自己,从而对张角产生虔诚的信奉。 张角当然不是万能神医,不可能每次“符水咒说”都能治愈病人。对此,张角也及时制订了另一套计划:如果符水没有效果,就说是因为病人心不诚、不信道。通过这种手段,张角很快发展了大批的信众。 实际上,在汉末,假借巫术鼓动民众从事反抗活动的现象已有不少。熹平元年(172),东南沿海会稽郡一带便爆发了许昌、许韶父子发动的叛乱,史书称之为“妖贼”,可见其亦是利用巫术起事,但很快就被臧曼、孙坚剿灭。同样在熹平年间,三辅地区还出现过一个叫骆曜的巫师,通过传授一种叫“缅匿法”的隐形术来煽动叛乱,也被迅速扑灭。可见,单凭巫术惑人,不足以建立起可跟强大政府军对抗的势力。张角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张角的政治主张简明扼要: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它很明确地表达了张角的政治目的,即暴力推翻汉朝,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可是,张角如何才能煽动那些安分守己的小农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跟着他做颠覆政权的大事呢? 盛行于两汉时期的谶纬术帮了他。 “谶”是方术假托天象编造的隐语, “纬”是儒生假托先贤撰写的书籍。谶纬相合,就是一种将自然变化与政治生态相结合的预言。谶纬术原本只是旁门左道,但在汉武帝一朝,董仲舒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相杂糅,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被汉武帝所接纳,使其一跃而成为显学。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在自然灾害与政治之间建构起因果联系:天有灾异,则源于天子失政。这看上去是在用天象来约束帝王,但其暗含的话语是君权神授,将天子的权威与大自然神秘莫测的变化牢牢捆绑在一起,这就将集权制大帝国下的帝王统治建构合法化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可的就是这种神化的君主权威。他“独尊”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孔孟儒学,而是带着神学色彩的驭民之术。 董仲舒万万不会想到,他当年为了巩固皇权、统驭百姓而发明的“天人感应”学说,会在汉代气数将尽之时被一个巫医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角的这十六字口号,正是政治权力呼应天象之说的承袭。 “苍天”代指刘汉统治者, “黄天”则代指张角自己。 张角的思想,主要来自一本叫作《太平经》的书籍,书中鼓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那一套。相传此书为琅琊方士于吉所著,共一百七十卷。汉顺帝时,于吉弟子宫崇曾向皇帝上此书,但有司认为其书“妖妄不经”,只是存入图书馆束之高阁。汉桓帝时,方士襄楷复上此书,亦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后来这本书流人张角之手,成为其组织起义的“教科书”。张角所传播的宗教,也就被称为太平道。P4-5 序言 上下五千年中国史,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国了。凭借戏曲与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强大传播力,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其影响力甚至早已跨越国界,在东亚诸国亦备受喜爱。 然而,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三国读错了、读偏了、读浅了,我们读到的“三国”,其实不过是另一部“水浒”。 有人一定会说: “你不就是想说《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三国志》才是正史嘛,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是,但也不完全是。《三国演义》出于尊刘抑曹的价值观需要,采用了大量虚构的情节拔高诸葛亮、刘备、关羽、赵云,贬抑曹操、司马懿、周瑜,虽与史实相悖,亦是艺术规律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当一段历史完全被一部小说所代言,我们读到的便不再是作品叙述的时代——三国,而是叙述作品的时代——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担任元末农民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本身就是江湖人士,因此他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便得心应手,书中人物无不有着元末明初江湖豪侠的影子。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免不了有《水浒传》中江湖人士的行事作风。比如《三国演义》开篇的“桃园三结义”,也是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在史书中并不存在,反而像“梁山结义”的翻版。而《三国演义》里动辄出现的“单挑” “大战三百回合”,也并不符合正规军作战的行事逻辑,而更像草莽匹夫比试拳脚的“升级版”。 因此,被“江湖化”“草莽化”“水浒化”的《三国演义》,虽然仍旧写的是三国人物、三国故事,实际上已经与真实的三国历史有着很大不同。作为历史的三国,出场者皆为政治人物,为人处事须符合政治逻辑,与江湖好汉可谓大相径庭。实际上,在东汉末年,政治人士对江湖豪气、江湖人士颇多鄙夷。例如,《三国志》记载许汜批评广陵太守陈登是“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扬州刺史刘繇则直白地说,他如果重用太史慈那样的江湖侠客,许劭(品评天下人才“月旦评”的创始者)都要笑话他。 “水浒化”的三国带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强调了个别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无论是诸葛亮的智、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还是曹操的奸、司马懿的诈、周瑜的狭,都在叙事中被无限放大,仿佛成了历史走向的决定因素,以至于像鲁迅先生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什么是属于三国人物的行事逻辑?怎样才是三国历史正确的解读方式?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概念:家族。 汉末三国乱世,前后近百年,分分合合,风起云涌,每一起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背景与联结,每一个人物也绝非单打独斗的草莽英雄,而是以家族为依托,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那些闪耀着光芒、极具传奇色彩的三国英雄,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的背后有着家乡、祖先、家世、家教、宗族、联姻、亲族、子孙……他们得益于家族,也受制于家族;他们的作为影响着家族的兴衰,而家族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 个人、家族、国家,这三者的命运,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曾经是如此地紧密相连。于是,将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归人家族的体系,许多之前让人困惑的谜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诸葛亮为什么一出山就是战略大师?为什么以村夫身份而被刘备相中?《三国演义》根本没有交代诸葛亮的身世,因此让我们觉得他玄而又玄。但翻开史书,看到琅琊诸葛氏在士族中的地位,看到诸葛氏姐弟在襄阳上流名士圈的联姻网络,才发现诸葛亮在出茅庐之前早已握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诸葛亮的经历根本不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 曹操为什么能够赢袁绍?以往论者,多从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的性格、韬略、用人等方面着眼。当引入家族的角度,曹袁之争则可视为一场士族新贵与公卿世家的较量。曹操出身阉竖之门,为公卿所不齿,因此在乱世到来之际更具有提升家族地位的斗志,谯沛宗亲的沙场襄助和颍川世家的智谋支持,则让曹氏政权迅速在群雄混战中脱颖而出。而袁绍身为“四世三公”豪门之后,家世资本反而成为他的累赘,兄弟争权、谋臣争利、诸子争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家族的兴衰,改变了历史的颜色。可以说,真正的三国史,不仅是一部英雄史,更是一部家族史。当中国的家族体系和家族文化在两汉刚刚形成之际,一场席卷天下的大分裂、大乱世带来了家族大洗牌,一些世代公卿的世家豪门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落败,陷人沉寂,一些出身寒微的家族则在关键人物的带领下崛起,走向繁荣。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连绵数百年的门阀士族,兴起之源都可追溯至汉末三国。乃至于当今的人们,凭借姓氏与籍贯这两个与生俱来的符号印记,追本溯源,兴许也能找到自己在三国时代的祖先。 在《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一书中,笔者梳理了从汉末到晋初的八十八个家族。它们不是三国家族的全部,但每一个都极具代表性。你会看到三国的缔造者谯县曹氏、涿郡刘氏、富春孙氏,一门三方为冠盖的琅琊诸葛氏,三代谋国终成一统的河内司马氏,搅动汉魏晋政治风云的颍川六大家族,为江南开风气之先的吴中四大家族,塞北辽东、滨海徐州、岭南交趾、巴山蜀水等不同地域孕育的家族豪强……每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家族势力的搏杀;每一个兴衰更替的家族历史,最终都成为一个生动的历史截面。 是时候告别那个“英雄的三国”,重新认识这个“家族的三国”了。 后记 我出生并成长于古都西安,此地有汉风唐韵,文脉悠远,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沾染着历史的尘埃。一座城有它自己的性格与温度,并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这座城里的人们。在西安,谈文化、品历史、论艺术,从来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往往在离开故乡之后才能越发清晰地感受到。 我的父母都是画家、美术学院的老师。因为职业原因,他们在家中收藏了许多历史故事题材的连环画,我们称之为“小人书”。其中,关于《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就有三套。几乎不用识太多的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将我引入了精彩纷呈的三国故事里。兴之所至,我将那些三国人物摹画下来,并因此获得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奖状。 上小学后,正值电视剧《三国演义》开播。那个夏天我和父亲躺在客厅的凉席地铺上,一边吃瓜一边追剧,这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有一次电视上播完长坂坡之战,我迷恋赵子龙的风采,将家中老人晨练的宝剑佩带在身上,披了条浴巾就冲下楼去。邻居对我古怪的造型感到诧异:“你在干吗?”我则用充满自信的语气朗声答道: “我是赵云!”这成了家人和邻居至今还时常挂在嘴边的段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期正赶上电脑游戏的蓬勃兴起,游戏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于我而言则是对三国兴趣的又一次点燃。在各类三国游戏中穿梭,我仿佛穿越回三国时代,无论征战天下的成就感,还是改写历史的探索欲,都成为高考重压之下最大的乐趣。 感谢连环画、影视剧、电脑游戏这些娱乐产品的陪伴,它们以充满趣味的方式,带我走人三国世界的大门,让我从未觉得历史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从未觉得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已经遥不可及。写这本书,最初也是因玩一个叫《姜维传》的游戏。游戏里许多蜀汉人物都声称“为了我的家族”云云,这让我在重新翻看史书时,特别关注家族在三国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毕竟,娱乐只是认识历史的初级阶段,包括对普及三国历史功不可没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让三国故事与三国人物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引起了世人对三国的诸多误解与偏见。这本该是读《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正史可以纠正的,奈何今人多已不读史,生涩的文言文成为人们进一步了解三国史的障碍。想要为匆忙而缺乏耐心的现代人解读这样一个遥远的时代,需要借助一个熟悉的场景,那就是家族。 国与家,历来是牢不可分的:家是国的缩影,国由千万家构成。三国争衡的时代,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便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与当今已经千差万别,但当一个历史人物以家族的名义、代表家族的利益出场,他的言语与行为就更能为我们所理解。譬如当下社会热议的家风文化。在三国的家族故事中,时常可见家训警句,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至今仍是箴言。 这本书前后写作时间将近一年,更像是我重读三国的心得笔记。写作让我重新翻阅典籍,从之前忽略的字句之间寻找到人物与人物、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联。写作也让我重新踏上追寻三国遗迹的旅程,在龙门古镇孙权故里、在古邺城铜雀台废墟、在成都武侯祠、在合肥逍遥津,我感受到三国与今人之间奇妙的情感联系。我的本职工作是新闻采访,读史写史是业余爱好,但偶尔也会觉得,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历史书写: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许多当下我们察觉不到的新闻背后的秘密,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才能浮现出来。 《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是我的第一本书,承蒙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尚红科总经理的青睐得以出版;汉唐阳光与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在策划、审阅、编辑、校勘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精心细致的工作,在此表示诚挚感谢。在书稿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的父母、妻子、领导和许多朋友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帮助与鼓励,令我感念于心。我建了名为“三国饭圈”的微信群和“三国月旦评”的微信公众平台,在那里和众多共同爱好三国历史的朋友们交流观点,收获新知。在此也向这些与我志趣相投的同仁们致谢。 限于我的水平,书中难免会有错误、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成长 2017年12月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列族的纷争》以别出心裁的三国解读,回归古人的视角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家马伯庸 《列族的纷争》是三国题材的新突破。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及后来诸多的三国叙事中,主调多半是男人们参与成王败寇的游戏,但本书立足于家族,再现了历史上世家巨族曾有过的功业。在历史写作中,三国叙事是少有的类型化叙事。虽有正统、名分等约束,但个人、家族,终未能突破类型或无明的宿命,获得人的自觉,进入到国族天下的视野里。由此,作为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本书几乎实证了游戏的必然结局——激活人的心灵需要更漫长的乱世。 ——学者余世存 中国人常讲一个“家国情怀”,家与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即便英雄人物,很多时候也不能脱离家与国的历史局限。成长的这本《列族的纷争》,将以往被人忽视的家族力量搬上舞台中央,让人们看到三国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作家、《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