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汉代史学家史马迁的旷世名作,率先用人物纪传体风格讲述历史故事。在《史记》中,不但精彩重现了古代重大历史事件,更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群像,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有气魄盖世的项羽、从善如流的刘邦、运筹帷幄的张良、揭竿而起的陈胜……这些英雄豪杰,共同谱写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风云。
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潜心研习,通过《管家琪说史记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巧妙地将这部古典名著与孩子们的需要相结合,为小读者们引入浩瀚奇妙的经典文学旅程,让孩子们接触经典名著,亲近经典文学,享受读书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法兰克福书展优秀童书获奖作者管家琪,历时多年,呕心沥血,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初次经典名著之旅。
推开小小的窗,眼中会有大大的天,轻松读名著,让孩子们从此爱上经典!
《管家琪说史记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将带领孩子们踏上《史记》的阅读之旅。
商朝时,有一个小国叫作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
国王特别喜欢小儿子,喜欢到在临终之际,居然留下遗命,指定要由小儿子叔齐来继承王位。叔齐坚决不肯,因为这显然有违礼法,按照礼法制度,在父亲去世之后,理应由长子来继承王位。
照说既然叔齐如此明白事理,伯夷应该大大松了一口气,然后高高兴兴地继承王位才对。可是,伯夷也不肯,理由是:“让叔齐继位,是父亲的遗愿,也是父王的遗命,我绝对不能够违背!”
他说出这个意见,就离开了孤竹国。伯夷一走,叔齐也不愿留下,也立刻打点行装,追随伯夷的脚步而去。
这可真是让孤竹国的群臣大伤脑筋。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啊!现在既然伯夷和叔齐都走了,大家没有办法,只得拥立他们的兄弟——也就是先王的次子继位为君。
叔齐找到大哥伯夷之后,兄弟俩开始讨论今后该何去何从。
孤竹国是绝对不能回去了,否则他们的兄弟坐在国王的宝座上会不自在的。那么,如果不回国,又能去哪里呢?兄弟俩曾听说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行善积德,乐意收养老人,便决定一起去投奔西伯昌。
然而,当他们风尘仆仆、辛辛苦苦地赶到周都岐时,才知道西伯昌已经逝世,而且他的灵位正被继位的武王发用车载着,要去讨伐失德无道的天子帝纣。
向来极为尊崇礼法的伯夷和叔齐认为,就算帝纣有多么的糟糕,做臣民的只能努力劝谏,即使因此而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出兵去攻伐呢?
于是,他们拦在武王的军队前面,拼命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道:“你的父亲死了,你不赶快安葬他,让他入土为安,却大动干戈,这能说是孝吗?身为帝纣的臣属,帝纣有过失,不去劝谏,却想兴兵弒君,这能说是仁吗?”
武王的左右听到他们俩居然敢这样大放厥词,都很生气,纷纷举起长矛要杀了他们。姜太公在一旁劝阻,说他们都是仁人义士,不能杀,武王这才放过兄弟俩,姜太公也赶紧把两人搀扶开。
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当时天下诸侯以及人民都承认武王的天子地位,只有伯夷和叔齐深以为耻,他们认为武王这种做法完全是违反既有的礼制。
兄弟俩打定主意,不当周朝的臣民,宁可做殷商的遗民。他们发誓从今以后绝对不吃周朝的粮食,便相携来到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市),隐居起来。
在隐居期间,由于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伯夷和叔齐只能靠采食一种叫作“薇”的野菜度日。
到了秋天,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薇也愈来愈少,兄弟俩愈来愈瘦,瘦到几乎只剩下皮包骨。有人语带讥讽地问他们:“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却吃周朝的野菜,这还不是一样吗?”
兄弟俩无言以对,想到美好的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他们俩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处可去,不禁悲从中来,心生无限的感慨和悲凉。
接下来,兄弟俩干脆连周朝的野菜也不肯吃了,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伯夷和叔齐冥顽不灵,不知变通,但也有很多人推崇他们俩品格高尚,节气可嘉。孔子也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来形容他们,意思就是赞美他们俩“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的高尚情操。
P6-8
一个个散发永恒光辉的人物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都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已不可考,一般认定是在汉武帝末年,大约在公元前90年。
在司马迁六七岁时,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他随父进京(也就是长安),师从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等,阅读了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接受了优秀的历史文化熏陶。20岁后,开始游历四方,了解全国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对日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其父司马谈有志于编撰《史记》,但没有完成就不幸病逝,当时司马迁35岁。父亲临终前鼓励司马迁继续自己未竞的志业。3年后,司马迁继任其父的官职太史令,开始着手整理资料。经过4年的准备,司马迁在42岁那一年,抱着继孔子作《春秋》之后作第二部《春秋》的愿望,开始写《史记》,直到55岁。前后历经13年,全书才得以完成。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遭受了一场严重的磨难。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由于为败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下狱,紧接着又因家贫没办法自赎,也得不到任何援助,竞惨受“腐刑”(就是阉割)。司马迁受此奇耻大辱,精神和肉体所受到的严重打击可想而知,甚至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但因为《史记》还在创作中,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完成为止。司马迁留下来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之外,还有《悲士不遇赋》及《素王妙论》佚文一段,其他都散失了。
《史记》洋洋数十万言,描写了从上古到西汉,一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首创《史记》的纪传体例,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来统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就史学家的角色来说,司马迁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特别是他坚持“不虚美,不隐恶’'“善恶必书”“以古鉴今”的写作原则,并不美化汉代最高的统治者,比方说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既写了汉高祖刘邦的功绩,又真实地呈现了刘邦贪酒好色的无赖嘴脸,并刻画出他冷酷自私、背信弃义的个性。这种严谨客观的写作态度在过去帝王至上的封建时代,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史记》与之前的《左传》相比,更注重人物描写。司马迁非常善于在文中表现戏剧性冲突,以此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文字自然也就更为生动。《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无怪乎后来许多小说和戏剧(特别是从唐、宋以后),素材基本上都是取材《史记》。 由于有些故事我们在其他作品中已出现过,比方说《东周列国故事》,该书所描述的是从西周结束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就内容而言,很多是与《史记》重叠的,因此,为了有所区隔,这本《史记故事》以楚汉相争和汉初的历史故事为主。
读者透过简洁扼要的文字内容,不仅能提升阅读文学的乐趣,还能在这些传统文学里浸泡,于是乎所谓的文化传承或者共同记忆,因此产生。
——林文宝教授
融通古典资料,用现代人的心眼与语言,活泼、流畅而富含意义地写出来;这不是容易的事,但管家琪小姐做得很好。因此,我被吸引了!
——颜崑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