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欧阳康主编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父亲那一代人在抗战后,基本上没有前沿的科研条件,他们都是在做需要他做而他又能努力去做的事。40岁后,他已经不太在科研一线了,但他还有一支队伍,他就把这些人才组织起来,在所里建成了一个小的光学仪器制造工厂。虽然他没有到抗战一线打仗,但是他用自己的知识为中国的抗战做了些事。这个事情在抗战胜利后,还获得国民党政府颁发的勋章。在抗战胜利后,他把研究所搬回北平。他很想做前沿的物理研究工作,但是没有这个条件,他下决心写教科书,《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初中理化课本》。到现在比我们稍微老一点的前辈,见到我们是严济慈的儿子,常常会说,他们中学或大学时代念的是严济慈的物理。没有条件他也是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解放后,我父亲回来了。组织上又任命他当物理所的所长,他当时才50岁,一心一意觉得自己可以重新回到实验室做前沿的研究工作。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天,郭沫若动员他当科学院的办公厅主任,他听完后不太高兴。他说,我是搞自然科学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他的实验室,他就做不了科学研究。离开了实验室,科学生命就结束了。这个话到今天仍有意义,现在很多年轻有为的同志几乎没有时间回到实验室自己做实验。郭老很聪明,他想让我父亲当办公厅主任,就说:慕光,我们这些人工作的结果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实验室搞科学,那不是更好吗?我父亲听完后也没办法,就同意了。

后来,1959年国庆10周年时,他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国解放10年间科技的发展,就说大概在刚解放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只有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这两个研究院大概总共有几十个所,每个所有一二十个工作人员,总共不过几百人。但是,现在科学院搞起来后,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有两万人,他很高兴他在两万人的成长中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间,他做了10年的组织工作,这也是非常费劲的。在5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起来后,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把中国的下一代培养好,让中国的科技发展后继有人。他就到科技大学,从1958年到1964年,希望将自己的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本科生。他非常强调教师应该有责任感,他在80年代初写的一篇文章里,强调现在大学生素质好、肯努力,男的想当爱因斯坦,女的想当居里夫人,都想为国家争光,为“四化”作贡献。当老师的应该竭尽全力帮他们成长。如果一个青年考进大学后,因为教学的原因,雄心壮志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从蓬勃向上变为畏缩不前,那老师就是在误人子弟,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国家。这是当老师办学校应当非常警惕的。

到了“文化革命”期间,很多东西我父亲是看不惯的,于是基本上待在家里,但是他仍然干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面,他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课的稿子重新核定为两本书,即《电磁学》、《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这两本书在1978年后很快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他没有停止做自己觉得可以做的事。我的二哥在1971年去世,留下我的两个侄子,一个九岁,一个六岁。他决定把两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由他亲自带大。在孩子眼里,这个爷爷就像中国最普通的爷爷。早上帮他们去拿奶,回来做饭,参加家长会。我父亲的身体还不错,还会干各种家务,他亲手养大了孩子。人到暮年,儿子“走”在自己的前头也是很难受的。一直到1981年打倒“四人帮”之后,他才决定为我的哥哥召开平反大会。我父亲亲自为哥哥写了一副挽联:“审判了林江反革命才有今日,团结起老幼搞四化有念英灵。”他想的仍旧是怎么把国家搞好。

P18-19

后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教育部的倡导和组织下,文化素质教育“一呼而起”,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蓬勃兴盛,而人文讲座则成为其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原华中理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诸多前辈时贤的鼓舞与关怀下,顺势而为,汇编出版了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师生提供的人文讲座稿,并冠名《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1~6卷)出版后,因其参与学校多、专题涉及广、讲座水平高、思想启迪深,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影响巨大。“一花引来百花开”。此后,各高校纷纷推出形式各异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并结集出版演讲稿,将全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发展高度。

时隔多年后,我们决定续编《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7~10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向《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1~6卷)致敬,冀图以此来继承与高扬由周远清、季羡林、杨叔子等先生所倡导和开启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其次也是对基地十多年来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高校和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一些兄弟高校、一批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老领导、老教授和广大热心读者希望我们能继续推出人文启思录。为此,我们不揣谫陋、不畏困难,戮力续编《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与前6卷的编纂相比,此次续编最大的变化是稿源的单一化,即稿件基本源于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各种人文讲座。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精心打造人文讲座品牌,23年来从无间断。截至2017年6月,基地共举办讲座2185期,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报告。本次续编稿件主要来源于2003—2014年举办的1214场讲座。此外,还有部分稿件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和研究生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

此次续编延续了以前一贯的编辑体例和选录要求。第7卷选自2003—2007年的部分演讲;第8卷选自2008—2009年的部分演讲;第9卷选自2010—2012年的部分演讲;第10卷选自2013—2014年的部分演讲。

续编工作由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组织领导,刘金仿、余东升、索元元、郭玫、曾甘霖等承担具体的选编工作。

续编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学校领导、杨叔子院士及有关专家学者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稿件,一批学生志愿者做了大量细致的录音整理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7年10月24日

目录

大学与人生

 刘献君 读自己这本书

 严陆光 我的父亲严济慈

 李培根 谈天、说地、做人

 陈平原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张汝伦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杨福家 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

 廖申白 良知与明智

 许抗生 老子与道家智慧

哲学与科学

 汤一介 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

 王 路 哲学与文化

 张世英 美学的新方向

 黄俊杰 21世纪科技时代的人文课题与人文教育的展望

 李醒民 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

 霍桂桓 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

 杨叔子 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若干人文问题的思考

 钟南山 科学研究应当崇尚的五点精神——兼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

 邱仁宗 研究伦理:科学诚信与不端行为

中国与世界

 郭齐勇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成中英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命运

 陈 来 儒家与全球化中的人权对话

 刘梦溪 中国文化的特质及文化传统的重建

 明安香 关于国家形象大传播的思考

 高 恒 通往大国之路的国际关系

经济与社会

 高小康 城市文化的美学思考

 王春芙 新闻评论与公共舆论

 何 舟 多重话语空间的表述及传播效应

 孙立平 协调利益关系与优化社会结构

 吴玉章 结社现象的法学分析——一种权力的实践

 郑杭生 现代性进程中的现代与传统

 周大鸣 从底层视角看社会的和谐

 郑功成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

文学与艺术

 谢 泳 谈谈钱钟书和他的小说——纪念钱钟书逝世10周年

 陈思和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趋势

 刘扬忠 诗仙醉太白

 方 方 我与文学

 刘洪一 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张颐武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象

 朱青生 现代艺术与现代化

 刘大椿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余秋雨 谈文化

后记

序言

文化素质教育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杨叔子

时隔多年,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影响巨大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又接着出版了,而且一次就推出了四卷,值得热烈祝贺!

文化素质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两个根本,即“育人”和“文化”。对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牢记“育人”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初心;另一方面,牢记“文化”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内涵。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这里有必要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论述。

关于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说,文化很重要,教育很重要,素质教育很重要,而文化素质教育则将文化、教育、素质教育连接成整体。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同样也很重要。过去二十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新时代文化的内涵。新时代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文化的核心和根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出既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又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化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因此,“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素质教育将会“经久不衰”。华中科技大学提出“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我十分赞成这个口号,也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新的成就。我衷心地祝愿,文化素质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内容推荐

欧阳康主编的这本《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收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40篇讲演稿,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主题按其内容分为“大学与人生”、“哲学与科学”、“中国与世界”、“经济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等5个部分。演讲者中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杨叔子、李培根、严陆光、刘献君、汤一介、李醒民、钟南山、吴玉章、余秋雨、欧阳康、陈来、邱仁宗、张世英、郑杭生等。

编辑推荐

欧阳康主编的这本《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主题覆盖广,内涵丰富,讲座嘉宾都是各领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体现了比较高的学术引导价值,同时研究探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演讲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厘清读者的认识,思想性较强。此外,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学术型和阅读性均比较强,受众范围比较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