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可以跟西方大国平起平坐,似乎可以喘一口气了,因此我们在文化上力图有所作为,也做了大量的事情。例如,在全世界办了几百个孔子学院,在北京办了奥运会,在上海办了世博会,在广州办了亚运会,等等。因此,我们经常会在媒体里看到中国人的那种豪迈感和喜悦感,我不认为这只是官方的一个宣传,这是集体的感受,在民众当中是有共鸣的。
但是,有这么多振奋人心的事情,也有一些人存在负面情绪。前段时间有本书很火,叫《中国不高兴》,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好事还不高兴呢?其实不高兴有各种内部的原因,各种矛盾导致社会事件频发,以至于我们经常变得很生气、很焦躁、很郁闷,然后就变得很纠结。
近几年里,比较有影响的论述中,有一种说法很吸引人,是说中国现在强大了,在文化上要有所作为,要创建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在两个意义上是重要的:一是文化自主,我们在文化上要自己做主,不要模仿西方,我们要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第二,这样一种中国文化,会产生一种示范性,不仅是对中国人有意义,对全世界可能都有启示意义,会创造一种新的未来的文明。我对这样的追求和抱负持尊敬的态度。它的意义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生活确实有问题。虽然社会发展很快、生活很富裕,但大家都太看重钱了,比较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心态很焦躁,精神上也很迷茫。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西方现代性的危机或困境。如果中国能创造出另外一种形态的文明模式,或另类现代性,能克服西方现代性的危机,那当然很了不起,不但对中国人有意义,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首先要看这个崛起是什么意义上的崛起,或者说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这种发展模式是否证明了我们的文化自主性,甚至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模式,这是要打问号的,这种定论是为时尚早的。
新左派虽然对这种发展方式有批评,但解释是类似的,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结合。左、右两派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解释很接近,只是对发展的后果有不同的评价判断。自由派可能比较赞成全球化和市场化,而新左派认为进入全球资本主义的过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结果。
当然,最近的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新左派学者也常常被称为“批判知识分子”,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一直对这种发展模式有很强烈的批判。但最近他们的批判声音越来越淡化了,似乎越来越多地认同这种发展。所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现在“批判知识分子”失踪了,大家都变成了“表扬知识分子”。
问题在于,如果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模式,那么这样的崛起在文明和文化的意义上,又有多少中国的独特性可言呢?又如何谈得上文化的自主性呢?现在有些学者提出,虽然我们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发展在根本上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因素,都在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个解释非常有意思,但接下来就又有了一个问题。因为批判知识分子曾经告诉我们,这个发展有很多负面的后果,如果中国元素对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是否也要对发展造成的问题负责呢?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比如GDP,现在我们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其他指标,比如基尼系数,这是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数,这个指数越高,社会贫富差距就越大。国际组织认为,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就已经到警戒线了。大概前几年我们已经到了0.48、0.49。在全世界有基尼系数统计的国家里,我们已经排在前10位了,超过了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以这个指标来看待我们的发展,就会产生很大的困扰。中国的发展还带来了其他问题,例如环境问题、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是双面的,一方面有很伟大、很了不起的成就;另外一个方面是负面效应。
中国的发展既有借鉴,又有自己的传统元素和独创,那么发展的成就和问题都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
P246-247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教育部的倡导和组织下,文化素质教育“一呼而起”,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蓬勃兴盛,而人文讲座则成为其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原华中理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诸多前辈时贤的鼓舞与关怀下,顺势而为,汇编出版了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师生提供的人文讲座稿,并冠名《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1~6卷)出版后,因其参与学校多、专题涉及广、讲座水平高、思想启迪深,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影响巨大。“一花引来百花开”。此后,各高校纷纷推出形式各异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并结集出版演讲稿,将全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发展高度。
时隔多年后,我们决定续编《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7~10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向《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1~6卷)致敬,冀图以此来继承与高扬由周远清、季羡林、杨叔子等先生所倡导和开启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其次也是对基地十多年来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高校和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一些兄弟高校、一批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老领导、老教授和广大热心读者希望我们能继续推出人文启思录。为此,我们不揣谫陋、不畏困难,戮力续编《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与前6卷的编纂相比,此次续编最大的变化是稿源的单一化,即稿件基本源于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各种人文讲座。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精心打造人文讲座品牌,23年来从无间断。截至2017年6月,基地共举办讲座2185期,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报告。本次续编稿件主要来源于2003—2014年举办的1214场讲座。此外,还有部分稿件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和研究生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
此次续编延续了以前一贯的编辑体例和选录要求。第7卷选自2003—2007年的部分演讲;第8卷选自2008—2009年的部分演讲;第9卷选自2010—2012年的部分演讲;第10卷选自2013—2014年的部分演讲。
续编工作由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组织领导,刘金仿、余东升、索元元、郭玫、曾甘霖等承担具体的选编工作。
续编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学校领导、杨叔子院士及有关专家学者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稿件,一批学生志愿者做了大量细致的录音整理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7年10月24日
社会与文化
方朝晖 从文化模式、文化心理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杨善华 社会转型期城市家庭所面对的挑战
江 涌 当前中国经济安全透视
高淑娟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感
林火旺 为生命找道理
陶东风 重建我们的“好生活”理念
洪建中 跨文化的沟通与实践——心理学的视角
张曙光 《中国好声音》给我们的启示
哲学与科学
刘大椿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
陈 波 悖论:思维的魔方
陈 波 逻辑学和理性精神
吴国盛 科学的起源
刘 擎 面对没有凭据的人生:现代性困境中的价值重建
俞可平 政治学前沿
徐凤林 “悲剧哲学”的人文意义
童世骏 让“理性”以“理性的方式存在”
马天俊 哲学与爱智慧
刘笑敢 价值冲突与人文自然
黄 洋 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政治
邓晓芒 什么是历史?
中国与世界
李工真 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上
李工真 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下
刘 擎 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一个反思性的辨析
洪浚浩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资中筠 世界与中国都面临转折
汤书昆 风靡天下中华瓷——传奇的陶瓷之路的故事
文化与艺术
童庆炳 “美在关系”的理论构建
傅 谨 多元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突围
赵 林 当代文化重建的背景、传统与前景
林少华 王小波、史铁生、村上春树:为了灵魂的自由
张 炜 时代的阅读深度
韩少功 文学的变与不变
格 非 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
后记
文化素质教育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杨叔子
时隔多年,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影响巨大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又接着出版了,而且一次就推出了四卷,值得热烈祝贺!
文化素质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两个根本,即“育人”和“文化”。对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牢记“育人”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初心;另一方面,牢记“文化”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内涵。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这里有必要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论述。
关于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说,文化很重要,教育很重要,素质教育很重要,而文化素质教育则将文化、教育、素质教育连接成整体。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同样也很重要。过去二十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新时代文化的内涵。新时代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文化的核心和根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出既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又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化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因此,“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素质教育将会“经久不衰”。华中科技大学提出“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我十分赞成这个口号,也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新的成就。我衷心地祝愿,文化素质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欧阳康主编的这本《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9卷)》收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33篇讲演稿,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主题按其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哲学与科学”“中国与世界”“文学与艺术”等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彩的讲演稿。演讲者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方朝晖、林火旺、张曙光、刘大椿、吴国盛、俞可平、邓晓芒、李工真、洪俊浩、资中筠、童庆炳、赵林、林少华、韩少功等。
欧阳康主编的这本《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9卷)》主题覆盖广,内涵丰富,讲座嘉宾都是各领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体现了比较高的学术引导价值,同时研究探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演讲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厘清读者的认识,思想性较强。此外,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学术型和阅读性均比较强,受众范围比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