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鲜活的案例,都时时提醒着我们,怎样去面对生命、面对家庭、面对亲人。有的时候,你对于生命草率的决定,会给家人、朋友造成感情的创伤,带来沉重的打击。
《京城验尸官:警察与亡者20年生死对话》以口述实录的方式,真实再现了首都北京一名基层警官在从事非正常死亡工作中难忘的个人亲历。卢龙这名退休警官从近20年间办理过的近几千例非正常死亡案件中辑录出80篇记述文字,人们可以通过这名警官的亲历,洞悉这项鲜为人知工作的艰辛,遍阅形形色色的自杀动机以及令人惋惜的情愫结局,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向善本性,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生活。
煤气中毒、高坠、自缢、服毒、溺水、火灾、交通事故以及非意愿致死和不明原因突发性的死亡均可称为“非正常死亡”。国家规定对怀疑非正常死亡的情况,由公安机关负责勘查检验,出具死亡证明,处理后事。
《京城验尸官:警察与亡者20年生死对话》以口述实录的方式,真实再现了首都一名基层民警在从事非正常死亡工作中难忘的亲身经历。作者卢龙从近20年间办理过的几千例非正常死亡案件中辑录出80篇案例故事,真实展现了现场组民警工作的艰辛,以及形形色色的自杀动机和令人惋惜的情愫结局,既总结了民警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经验,又能唤起普通人的忧患意识,催生人的向善本性,让人懂得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生活。
新生男罂坠亡于天井
引言
一名刚刚脱离母体的男婴被扔进天井,留给这个世界的仅有_声啼哭。民警沿着窗台和地面上的血滴找到了凌乱的生产现场。却没见人影。是谁对这个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婴儿下如此毒手呢?
某年的年三十,我吃完年夜饭回到办公室值班。突然,指挥中心布警、值班室通知,一位小区居民报警,称听到楼房天井里一声响,似乎有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但很快就没声了。报警人打开窗户探头看,见天井里有一名新生儿。
当晚八点多,下着小雪,我拎着勘查箱,开车赶到报警小区。那里是一个新建小区,并排有几座六层楼。我看见小区院门口第一栋楼的门口停着一辆警车,心想就是这儿了。我下车走到楼门口,听楼道里有人大声说话,是派出所民警跟一位老大爷正说着。
民警见我到了,向我简单介绍了现场情况,我就跟着民警走进报警住户的房门。报警人住在一楼,房间位于半地下位置,推窗即可看见天井底部的情况。我从住户的窗户跳入天井。这个天井也就几平方米大小,有碎石、破家具、树叶、生活杂物。我一眼就看见角落里有个新生儿,这个小小孩儿蜷缩着,全身光溜溜的,没穿任何衣服,身体卷成一个小球儿,是名小男婴。他已经没有了呼吸,脑袋摔破了,腿和胳膊也骨折了。
我在现场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小小孩儿。我戴上手套,把小男婴抱起来,来到楼道里。这时,楼道外爆竹声震耳,楼道里却一个人都没有。我找了一块白布,把他放在白布上,借着楼道灯光,用相机加闪光灯从各个角度给这个小小孩儿拍照。我一边拍一边想,这么点儿的小孩儿都舍得摔死,他的爹妈得有多狠心呀!想想平常女人若怀了孕,走路都不敢快走,诸事小心,不就为了平安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吗?这小小孩儿为什么会被人扔到天井角落里死去,我一定要查清楚。
照完相,登好记,我让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把孩子看好。接着,我跟派出所民警往楼上走,一层一层仔细查看。这楼道是老式居民楼那种大通道,我特别留意靠天井这面墙的窗台上有没有什么痕迹。一层没有,二层没有,三层也没有。
当我们走到第四层,在临天井的窗台上,我看到了血迹,再顺着窗台下、楼道地面上的血迹往楼道里走,血迹延伸到楼道右手第三个房门口。我马上叫派出所民警找到小区居委会的人,问清这间房子里住的是什么人。不一会儿,居委会的人来了。据来人介绍,这间房子原本是户籍居民居住,后来房主将房子出租给一家酒楼当成女服务员的集体宿舍。
打听清楚是哪家酒楼租用了这间房,我再让派出所民警叫来那家酒楼的负责人。该负责人用钥匙把房门打开,我们进了屋。屋里有三张上下铺,那血迹一直从门口滴到一张下铺的床底下。我弯腰拿手电往床下一照,见床下有一个大红塑料盆,洗衣服用的,直径有八十厘米。盆里有半盆水,里面泡着一条粉色的内裤和一条女式秋裤。大红塑料盆里有一把小剪刀,估计这是有人生小孩之前,了解过要用剪刀剪断脐带,专门准备的。从现场痕迹判断,有女子在这屋里生下孩子,把染血的内裤和秋裤泡在盆里就走了。
我从那张下铺的床上找出三捆布带。这三捆布带是用床单撕成的,布带宽有十几厘米。这是干嘛用的呢?我猜想大概是用来裹肚子用的。这女子用这布带把隆起来的肚子裹住,让别人看不出来。
我们再回身顺着血滴痕迹走到楼道那个带血迹的窗台前,确认这道血迹是单行的,先从屋里滴着,一直滴到门外,再滴到楼道和窗台。我从窗台探出身,用手电照向下面的天井,照到小男婴先前躺在天井里的那个位置,确认小男婴是从这个窗台扔下去的。
我找酒楼负责人询问,得知睡在那张下铺的女服务员的姓名和年龄。负责人还告诉我,春节前,这名女服务员主动申请加班,说她过年不回家。我查明这名女服务员的家在京郊。鉴于这是一起涉嫌遗弃罪的刑事案件,我立刻汇报给分局领导,我们刑警队、技术队和重案队的民警很快都来了。
这名女服务员没在宿舍里,是不是回家了?刑警队驱车前往她在京郊的家,我上了刑警队的车,跟他们一块儿去。这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满北京城到处都是烟花,过节图热闹的人们放得正欢。
警车停在那女服务员在郊区的家的门口,她父母和姐姐都在家。一家人见警察这个时间点儿来家里都挺惊讶的。他们告诉我们,家里的小女儿(女服务员)在北京城里上班呢,没有办法联系到她。
我们待了半小时后离开了女服务员的家。这家门前有条挺长的胡同,警车在胡同里慢行。刚到胡同口,我们就看见一个年轻女孩磕磕绊绊地靠路边儿艰难地行走着。我们车上带着酒楼负责人呢,他一下子就认出了女服务员,说这女孩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我们下车叫住那女孩,拿出工作证,亮明了身份后,又核实了一下她的姓名。之后,我们说“你跟我们走一趟吧”,就把她带到车上回分局。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地方。下车时,我们发现她坐的座位上和车厢底淌了一摊血。一看这样,我们赶紧先带她去了医院。大夫一看女孩的情况,就没让她离开,直接给她办理了住院手续。
后来经过询问我们才知道,由于回家没有直达车,又赶上大年三十晚上车少,这名女服务员一路连坐车带徒步,她步行了回家全程中的大半儿路。您说,这姑娘多能忍,真是不顾身体、不知有多危险呀!
尽管我把案件移交给刑警队了,但我还是想了解这姑娘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刑警问这姑娘是谁让她怀孕的,她一开始不说,经过刑警一番解释,她才说是酒楼的厨师长。 原来,那个厨师长为了讨好这个年轻姑娘,利用职务便利,单给她炒菜,给她留饭、留菜。一开始她不好意思,可时间长了,谁不知道这样好啊。那厨师长在外面租了房,经常让她去。刑警问这姑娘“你跟他是不是谈恋爱”。没想到,她只知道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听人家的话,根本不懂什么叫谈恋爱。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例假没来,肚子变大了,胸也膨胀了。她就买了一张白床单,把它撕成条,每天上班前用布带勒住肚子,可是根本勒不住,肚子越来越大。大年三十临近,正是她的预产期,她不敢回家,怕她妈和她姐看出来,她便申请过年值班。
刑警问这姑娘“你这事儿跟那厨师长说过没有”。她说:“说过,厨师长说不管。”这姑娘不精明,她一直不知厨师长住哪儿,也不知怎么联系。她就是吃点喝点,不敢再说什么,人家让她上床就上床,让她脱裤子就脱裤子。春节前,厨师长说不干了,估计他已经预感到会有麻烦了,便辞职离开了酒楼,不知去了哪儿。刑警赶紧调查这个厨师长的下落,很快就查到了。
大年初一,上午八点多钟,刑警把厨师长找到了。这家伙35岁,没结婚,人藏在京郊。可气的是,这男的对自己干的那些事全都不承认,否认跟那女服务员发生过任何关系,说女服务员生下的男婴不是他的。最后,刑警给他做了DNA检测,证明那男婴就是他跟女服务员的,这下他无话可说了。后来,那厨师长涉罪被判了刑。
七天后,女服务员出院了。她刚一出院就因涉嫌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你说这姑娘多倒霉,就因为素质低,贪小便宜,不自重,付出了这么惨痛的代价。
生命感言
一个新生儿小小生命的陨灭,背后是一个母亲无知、父亲逃避责任的故事,他们千藏万躲也没能逃脱法网。而故事之外又体现出人文关怀——在那个女孩刚刚生产完因身体情况需要救治时,警察选择了“按下”案情,先治疗病情。人文关怀,是一名警察必备的素养。
P23-26
我是一名退休的人民警察,从1994年开始从事非正常死亡现场的处理工作,其间负责检验了几千具尸体,接待家属4600余人次。工作之余,我把这些案件逐一记录成册,积累了十余本资料。每当翻开它们,浏览一张张现场照片时,我总能清晰地回忆起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案件中的当事人,有的身陷险境,有的遭遇横祸,有的因为一念之差或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来记录处理过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这是我从警32年来的工作记录。本书收录的80个案例是从我亲身经历、亲自处理的案件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一个鲜活的案例,都时时提醒着我们,怎样去面对生命、面对家庭、面对亲人。有的时候,你对于生命草率的决定,会给家人、朋友造成感情的创伤,带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自杀案件的发生,很多死者选择了自我解脱,却忽略了亲情与责任,给身边的人们留下无法磨灭的伤害和无穷无尽的痛苦。
我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对于“警察”这份职业的眷恋之情,在我“解甲归田”的那一刻起,越发地强烈和清晰。脱下警服,却脱不掉身上的那一份责任。希望通过我的纪实讲述,能帮助你在面对危险和挫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掩卷之余,你也许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的含义,会时时提醒自己“万事忍为先”,会越发珍惜生命的可贵,把幸福带给关心和爱着你的人们。
卢龙
于二〇一七年冬
80个故事讲完了。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也许会让您有所触动:而对于我这个亲历者而言,最突出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痛”,有惋惜之痛,有愤怒之痛,有无奈之痛,更有切肤之痛……时过境迁,给他人留下的是一段段故事;而给案例中的死者和生者带来的,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常会给朋友们讲述自己经手的一些案件,希望他们能引以为戒,远离险境。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卢,写出来吧,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起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听的次数多了,琢磨出了这话的意义。
“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正是我写书的缘由,也是一直以来的“初心”。为了把故事讲明白,我不得不去翻看整理过的案件记录,重新回忆这些往事。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同亲手去揭开旧伤口。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通过再现生命中的这些痛,让我的读者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那些美!我们每天看似平平淡淡的生活,对于案例中历经生死的人们来说,却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想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地生活呢?
珍重生命,为自己,为自己身边的人,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关注和爱心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有时候,也许只要多留个心、多一句安慰的话,就能挽回一条生命。
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社李秀平社长、责任编辑杜智娜老师以及负责文字记录、整理的杜萌老师的心血。
感谢在我工作的过程中,付出心血、帮助我成长的良师益友:陈思源、张毅、孙凤武、王小平、郭柏顺、李宝虎、胡大鹏、朱满昌、王文芳、李振华、刘继文、肖阳、刘阔、吴俊文、王俊、陈雨浓、王久锁、赵祥茂、贾京利、边建军。
感谢在我从警生涯中,并肩作战的兄弟:冀建光、杜军、徐翠平、王京生、张楠、李勇、李岳、马春林、纪冬、张培(市公安局)。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默默陪伴在我的身边,给予我关心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最坚实的后盾。
正是有了你们,才让我有勇气直面死亡的残酷,也更加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在此,我要表示深深的谢意!
谨以拙作,献给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卢龙
于二〇一七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