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征服者“得陇望蜀”,在尝到了统治山南高卢的甜头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山北高卢。当时的罗马正处在共和国晚期,恺撤与克拉苏、庞培三个政治强人成鼎足之势,都在觊觎罗马的最高权力。为战胜其他两人,恺撒需要强大的军队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这恰恰是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的高卢地区可以提供的。公元前58年,恺撒被任命为高卢总督,他甫一上任就发动了高卢战争,拉开了罗马对高卢地区全面征服的序幕。
出师需有名,而当时高卢地区纷繁复杂的局势正好为恺撒出兵提供了口实。早在很久以前,为扩大在高卢地区的影响,罗马就通过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来拉拢和培植当地的亲罗马势力,与诸多高卢部落结成了联盟。在恺撒就任高卢总督后不久,一支强大的高卢部落为拓展生存空间而进行迁徙,对另一支依附于罗马的部落造成了威胁。在保护友邦的旗号下,恺撒出兵拦截并击溃了迁徙中的部落,以仲裁者的身份迫使其返回原先所居住的领地。此后,恺撒又以防范来自北方的日耳曼蛮族入侵为借口,几次出兵高卢,干涉其内部事务,在这一过程中,罗马人逐渐“反客为主”:恺撒手下的罗马军团开始在高卢地区修筑堡垒、驻扎下来,长期扮演“保护人”的角色,并以此为借口向高卢各部落征收大量贡赋,一旦稍有反抗,便立刻以武力镇压。
面对罗马人的横征暴敛,高卢人渴望反抗却又力不从心:分裂,一直是高卢面临的最大问题,罗马人也正是因为高卢内部的不团结而得以乘虚而入。一盘散沙的高卢无法与强大的罗马抗衡。高卢人慢慢地意识到,他们需要领袖,需要一位勇敢、智慧又能服众的统帅来带领大家打退侵略者,最终,他们选中了维钦托利。这位年轻的酋长也不负众望,坚定地举起了高卢的反抗之剑。
维钦托利来自高卢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其父生前在高卢拥有很高的威信和权力。维钦托利本人拥有高卢人少有的精明头脑和战略眼光,早年在罗马军中服役时曾得到恺撒的青睐,后者许他以高卢地区“副王”职位,希望可以收买他来协助罗马人统治高卢。可维钦托利对罗马人的占领十分愤怒,比起与侵略者一道奴役自己的同胞,他更愿意为争取高卢的独立自由而战。
在接受了各部落的推举以后,维钦托利着手开始研究如何打败兵锋正盛的罗马军队。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经历使他对敌人有着深刻的认识:面对高度职业化的罗马军团,亦兵亦民的高卢战士若与其进行正面的阵地战无异于自杀,必须发挥自己对熟悉地形的这一优势,通过游击战来拖垮敌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维钦托利必须要在分裂的高卢部落间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维钦托利走访各部落领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痛斥罗马对高卢的奴役,说服了很多民众,越来越多的高卢部落聚集在他的旗下,形成了一股反抗罗马统治的强大力量。
由于长途运输不便,罗马军队的给养基本来自于高卢当地,以战养战。针对这一情况,维钦托利利用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坚壁清野,主动摧毁无法据守的城市和村庄,使罗马人无法获取给养;一有合适的时机,他便迅速集中军队,在几次相当规模的会战中消灭了罗马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战争的形势一度对高卢人十分有利。
公元前52年春,恺撒率军逼近阿瓦利肯。阿瓦利肯是当时高卢地区最美丽的城市,城中还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军事物资,守城的高卢将领不忍将其摧毁,拒绝执行维钦托利焚毁城市的命令。罗马军队赶到后,迅速将城市包围起来,利用先进的攻城器械,很快就攻占了阿瓦利肯。城市沦陷后,罗马军队缴获了大量给养,这使维钦托利苦心策划的“焦土战略”毁于一旦。这次失败成为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罗马军队士气大振,另一方面高卢部落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在一次次的军事会议上,傲慢的部落领袖们为了私利吵得不可开交,年轻的维钦托利渐渐感到难以驾驭。渴望复仇的部落领袖们想要集中力量,以一次大的会战彻底打败罗马人,他们把维钦托利的游击战策略视为“懦夫”的行为,希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证明自己的勇武,这正恺撒下怀。
P5-6
本书在时间跨度上上起高卢,下至21世纪初,对于希拉克总统以后的法国历史未做详尽叙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21世纪的法国历史无关紧要,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民族国家实体,今天的法兰西依旧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可在笔者看来,历史需要沉淀。近些年来,法国处于高速的发展与变革之中,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且让我们耐心观察,将其成功与失败、荣耀与黯淡都留与后人评说。
法国的历史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既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有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限于篇幅,笔者难以在这样一本小书中详述法兰西文明的方方面面,只能用尽可能简明、清晰的笔法,以深刻影响法兰西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为主线,适当辅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勾勒出法国历史的大致轮廓。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历史一直被当作一门艺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时至今日,法语中的“历史”与“故事”还是同一个单词(histoire)。近代以来,受自然科学兴起的影响,出现了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考据史学”,历史逐渐成了一门关于过去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的科学化无可非议,但如何在实现其科学化的同时保持艺术性,则应成为每一个历史写作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公共史学在我国发展迅猛,历史研究的社会效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面对公众对历史话题的关注,“科学地讲故事”对史学工作者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信任,将本书的写作工作交与笔者这样一个青年历史研究者。为保证本书的“科学性”,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力争做到史实准确无误。但笔者学识尚浅,若书中有任何疏漏、谬误,还请各位读者海涵,并不吝赐教。
感谢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感谢陈仲丹老师在笔者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柏静女士,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她仔细阅读了本书的全部章节,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本书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到法国史的话题上来,本书名为《不可不知的法国史》,侧重“不可不知”,旨在向广大的、对法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普及相关常识。自我国第一部法国史著作——《法国志略》问世以来,国人书写、编撰和翻译的法国史相关书籍难以计数,笔者十分荣幸可以为其中加入自己的一笔。初次尝试,不敢有过大的奢望,但求可以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既严谨又生动,以文字深入人心的力量,为读者讲好法国故事,展现历史和现实中栩栩如生的法兰西。
2017年世界政坛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当属法国总统选举中“小鲜肉”马克龙的当选。这位39岁有着高颜值的法国人问鼎法国最高权力,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其传奇的爱情与婚姻——在30岁那年他迎娶了比自己大24岁的高中老师,更是吸引了全世界好奇与讶异的目光。
伴着新晋总统夫妇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法兰西的历史。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都发生过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早在遥远的古代,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就在今日法兰西六边形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1世纪,一位征服者——恺撒踏上了这片土地,并彻底改变了高卢人的命运。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团,崇尚自由的高卢人曾奋起反抗,为民族史诗写下了壮丽的序章,也奠定了日后法兰西不屈的本色。沦为罗马的行省以后,高卢人在承受榨取的同时也从先进的罗马文明中汲取着养料,今日遍布法国大地上的罗马风格遗迹便是最好的证明。面对蛮族入侵的血雨腥风,已在罗马化时期形成发达文明的高卢人毫不畏惧,反而在精神上征服了那些茹毛饮血的野蛮人。随着克洛维的受洗,法兰克族裔渐渐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漫长的中世纪,从查理曼帝国中独立崛起的法兰西着实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早期的法兰西诸王们纵横捭阖、忍辱负重,在外敌、教权、贵族三者的夹缝中艰难地维系着国祚。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瑟诺博斯在其所著的《法国史》中曾有论述,法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注定将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来保障国家的生存。在王朝时代的法兰西,残酷的战争几乎无休止地爆发,而这恰恰也锤炼了法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在大革命爆发以前,法国已经形成了堪称欧洲最完备的专制政体,王权的触角通过军队、警察、密探伸向全国,监控着普罗大众的一举一动。
所谓物极必反,在启蒙思潮的洗礼下,饱受专制制度压迫的法兰西终于在1789年爆发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为“旧制度”敲响了丧钟。可大革命并未能如预期那样带来和平与幸福,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战争与革命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法国的上空。政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颗又一颗人头落地,法兰西在血与火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作为“19世纪的最后一场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增添了一丝不祥的血色。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里,法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既表现出帝国主义的狂热与丑恶,又不乏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崇高。百战不倒、浴火重生,今天的法兰西仍旧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时间的长河中,罗马人的征服和统治、法兰克的蛮族入侵、绝对君主制的专横、启蒙思想家的睿智、革命的血与火、战争的泪与痛,都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法兰西民族的性格和国家的灵魂,使法国得以成为今天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提起法国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任谁都可以说出许多;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时而分崩离析,时而团结一致,要想真正读懂法国,也许只能去其悠久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对国人来说,法国也许从来就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法中两国很早就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其统治期间,就曾派遣传教士来华,与当时的清王朝进行接触;近代以来,法国殖民军几次入侵中国,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军一起纵火烧毁了圆明园,其侵略行径为法中关系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蓬皮杜总统开始,访华几乎成为第五共和国历任总统的必修课。
我国对法国史的编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戊戌变法运动的先驱王韬曾两次游历法国,写下了通史性质的《法国志略》和以普法战争为主题的《普法战记》。在清末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对法国历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被引入了当时关于“革命还是改良”的论战,两派人士借古喻今,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来探讨中国的命运,无形中推动了对法国历史的研究与书写。而革命恰恰也是法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这个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与我们有着相似命运的国家从未离开过国人的视线。
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法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许多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国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先驱和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我们对欧洲的理解和认知离不开对法国的理解和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法中关系稳步发展,在2015年两国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隆重庆祝两国建交五十周年。今天的法国是与中国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国家之一,法国的音乐、电影、商品等在我国国内都颇受欢迎,因此,大家不妨抽出些许时间,读读法兰西的故事,在字里行间了解法兰西波澜壮阔的历史,领略那在千百年积淀中产生的迷人风情。
荆文翰
2017年6月于南京大学
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今天,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依然享有重要的地位。
荆文翰著的这本《不可不知的法国史》拟按照时间顺序,以法兰西文明发展进程为线索,讲述法国从高卢时期直到二战后的历史。选取法国历史上诸如克洛维、路易十四、拿破仑等著名人物和百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事件,向读者展示一幅通俗易懂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使其感悟法兰西的独特魅力。
作者荆文翰在《不可不知的法国史》这本书中,详述了法兰西文明的方方面面,用尽可能简明、清晰的笔法,以深刻影响法兰西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为主线,适当辅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勾勒出法国历史的大致轮廓。
本书在时间跨度上上起高卢,下至21世纪初,对于希拉克总统以后的法国历史未做详尽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