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年顽子
沿江苏省宜兴县城东南方向走一段路,便是蜀山镇。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7月14日,潘序伦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地主家庭。
潘序伦的故乡山明水秀,历代诗人画家如谢灵运、李太白、白居易等,都曾到此游览。宋朝大诗人苏东坡还在此买田造屋,并在《楚颂帖》中说道:“吾来阳羡(宜兴旧名),船人荆溪,意思豁然,为惬平生之欲。”并作诗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后人在此建立了东坡祠堂,每逢他的生辰,地方士绅集会祭祀。参加的人至少是秀才,行礼时都按官阶品级,头戴各式帽顶、花翎,身穿朝服,向东坡神位行三跪三叩首的大礼。潘序伦小时候每逢举行这样的仪式,他都随着父兄溜进去观看。
潘家世代书香,潘序伦的曾祖父和胞伯都在清朝中过举人。他的父亲潘亮之年幼时因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而失学,只得花钱捐了个候补知县的虚衔。所以,他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予儿辈,他为儿子起名时,将他们兄弟的名字按排行第几取名为“某曾”(潘序伦起名为“嗣曾”,序伦是他自己成年后另起的),其用意无非是要兄弟用功读书,像曾祖父一样中举,以光宗耀祖。
因此,潘序伦从小就读了不少古文,还曾参加过一场秀才的县试。潘亮之一有机会就私下对潘序伦说:“你好好用功,将来中了举人才风光哩!”
潘序伦就是在这种封建家庭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他受封建科举的影响是很深的。
潘序伦12岁以前,受的是私塾教育,塾师先是他家的一个远亲,后来就是自己的长兄。
潘序伦入学之初,由他父亲带领,跪在红毡地毯上,先向塾师叩三个头。
当时封建礼教的规矩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塾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用“戒尺”责打和禁闭学生,即使学生家长看到也不应劝阻。教室就设在家庭的大厅里,当中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昌帝君和北斗魁星三座神位。清晨读书之前,学生必须先向神位作揖叩首,潘序伦读书时也是这样真心诚意地行礼祝祷的。
到了1904年,康、梁变法维新之后,废止以“八股文”为取士之途,改为经必、策论和文艺三场考试。经义是以四书五经为题,策论则可议论时政得失。为了准备策论考试,潘序伦的长兄叫潘序伦熟读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和《饮冰室文集》。其中有不少篇文章,如《彼得大帝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等,潘序伦都会背诵。所谓文艺,主要是数理化,中外历史、地理等。为此,潘序伦长兄特地为他到上海买了不少理化试验器械和《泰西各国通史》《瀛寰全志》《数理精蕴》等书,使他开始接触到许多新鲜知识。
在科举废除的次年,宜兴县东南八乡上的24家“大族”,集会讨论利用东坡祠堂房屋兴办了一所东坡高等小学,各族子弟都可以人学。第一期共招收36人,分正科、预科两班。
这年,潘序伦13岁,被选人正科,据说正科毕业生就可以算是“秀才”了。学校规模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设校长、学监(相当于教务主任)之外,因学生全部住读,还设有舍监(相当于训导主任)。这些成员,全都是由24个大族论资协商推荐的。例如,校长是由一位年已古稀、姓许的“贡生”担任,他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举人;学监姓崔,也是贡生;舍监则是一个祖上做过高官的姓吕的人担任。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方法,仍保留着许多旧科举私塾的痕迹,教职员可以任意斥骂学生。课程除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典文学以外,还有英文、日文、数学、中外史地、体操、音乐等,可以说与现在的高中课程差不多了。
潘序伦因为过去已经看过、读过这些书,有了一点基础,所以到年终考试得了个第一名。回到家里禀告了父亲潘亮之,潘亮之向来对子女很严厉,面部表情总是冷若冰霜,这次总算对儿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颅,勉励他继续努力。
潘序伦小学毕业后,和三哥一同到上海,考进了位于浦东六里桥的浦东中学。
浦东中学是由泥水匠起家后来又毁家兴学的杨斯盛先生创办的。说到杨斯盛,他因“破家兴学”而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伟人”。
杨斯盛少时父母双亡,无钱读书。后来学做泥瓦匠以糊口,但他咬紧牙关“睁开眼睛料事,立定脚跟吃苦,驼起肩头做工”,辛劳30年,终于成为上海滩一个大富翁。杨斯盛成为富翁之后,没有忘记过去那些苦难的日子,没有忘记穷人。“遇了什么天灾人事,务必捐出巨款,赈济受害的人。遇到什么公益事业,务必出钱捐助。他生平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有多少条,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了。”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毁家兴学”。杨斯盛因为少时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想让孩子们都有书读。于是他捐了10万元,创办了广明小学,还附设一个师范传习所。后来渐渐扩大,改为浦东中学,附设两等小学。但这所学校开办不到两年,他就去世了。他临死时的最后一句话是,“那学校用的黑板要改良”。
1907年春,黄炎培在杨斯盛的盛邀下,负责创办浦东中学,黄炎培任首任校长,这是上海成立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在“勤朴”校训的滋育下,该校名人辈出,涌现了张闻天、蒋经国、蒋纬国、王淦昌、陈芳允、范文澜、罗尔纲、钱昌照、潘序伦、董纯才、叶君健、马识途、殷夫、胡也频、谢晋等著名校友。
1908年,刚小学毕业的潘序伦,闻悉浦东中学的黄炎培校长对学生德、智、体三育的训练极为严格,便前往报名应试,经考试被录取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由此,黄、潘两人结下了师生情谊。黄炎培亲自担任修身课教师,“讲课时,讲得有声有色,富有兴趣,发人深思,学生认为是难得的乐事。任师(黄炎培号任之——引者)真是一位教育家和心理家,我们和他谈话,犹如见到了严父,又如遇着了慈母。”对此,潘序伦在晚年还记忆犹新。P1-3
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自己愈认真,从外面收来的东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地变,愈收愈多,不能自休,就成今日这样子。”我从事潘序伦研究的艰辛历程,使我对梁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深有体会。
我承认,我内心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潘序伦情结”,或者说是“立信情结”。这种近乎顽固的情结,驱使我从事潘序伦研究,从青涩之年一直到现在,历时二十余载。我总是有一种奢望,就是要为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作传,我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如今传记算是完成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足与外人道,且算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
作为一部系统完整的潘序伦传的作者,我历经数载,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件、回忆文字、档案资料、人物谈话以及潘序伦先生的著述中,寻寻觅觅,悉心整理,并赴各地采访有关人士,其中的艰辛只有自知。这是我的工作,同时也成为我的爱好。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我自幸自己是努力了,至于收获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在《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教育家传》(湖南教育)、《中国现代企业家列传》(经济日报出版社)发表了《潘序伦传》;在《上海会计》《财会月刊》《解放日报》《联合时报》等报刊发表研究潘序伦的论文十余篇;并与金家富先生一起主持了上海市教委课题“潘序伦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研究”,结题后获得了奖项,已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我还参与编纂了立信校志、大事记……总之,我已经尽心尽责了。
我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那就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领导和海内外的立信校友。没有他们的关心与支持,我将寸步难行。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向下列人士表示衷心的谢意:潘屺瞻、管锦康、陈敏之、王元化、李文杰、李鸿寿、顾树桢、许毅、杨纪琬、娄尔行、诸尚一、丁苏民、黄浦、成守文、李海波、金家富、魏人英、徐立元、徐文彬、孙庆元、马钟榆、沈传德、贾建明、钟陵强、汪溢中、陆钟美、康文嶽、纪剑鸣、孙时平、李暘、王晓英、阙伟民、方士华、彭秋龙先生等以及我的父母与家人。毫无疑问,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是难以顺利问世的。
感谢李世平先生、陈敏之先生、黄宗英女士为拙作作序。十分感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李世平、唐海燕、文进才、许玫、温景春、万峰、顾晓敏、陈晶莹、赵荣善、龙英锋、金慧华、苏宏峰、万秀凤、黄敏、何爽等先生,他们的无私帮助,我将永铭于心。
2017年11月30日
在当代学术界,能被称为一代宗师、“学界之父”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是其中之一。因此,为这样一位对中国会计有杰出贡献的前辈评功立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潘序伦这位杰出的会计学家的传记作品,将潘序伦先生坎坷辗转的一生尽现于世人眼前,非常难能可贵。
立传也要立信。潘序伦先生在中国现代会计学上成就颇高,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完全是后天艰苦奋斗的结果。作者详尽描述了潘序伦从当年一个顽子,几经蹉跎,最后通向成才之路的几个转折点。如去圣约翰大学深造、赴美留学选拔获第一名,采取“人弃我取”的方针选定会计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可见,潘序伦一旦找准目标,就锲而不舍地勇往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两年问,他“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也未到餐馆吃过一顿饭,从清晨到深夜,都是在自己租赁的宿舍内或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这样的持之以恒,刻苦学习,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毕业时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奠定了他的会计学基础,之后添砖加瓦,奋斗终身,才成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作者从多层面上写出,潘序伦先生既是一个功底深厚的会计学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还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业家。他从投身会计到在上海弄堂办学,又转战山城重庆建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回到上海建立新校,直至“文化大革命”后鼎力复校,潘序伦办校立业的艰辛和喜悦,与人共享,永生难忘。一部潘序伦的“传记”,其实是一册恢宏的立信校史!潘序伦与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和出版社,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晚年的潘老曾与学生聊天,发问“立信意何谓?”学生回答说:“立信会计者,潘序伦也。”潘老不以为然,他说:“立信是我的儿子!”这是潘老的肺腑之言。
说起“立信”的命名,作者也作了深刻的解读。潘序伦办的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和出版社这“三位一体”的会计教育事业,均以“立信”命名,绝非心血来潮,有着深刻寓意。建立信用,被潘序伦奉为圭臬,成为办学至高无上的信条。“立信”是潘序伦教育思想的内核,贯穿于他一生的办学实践当中。早先,潘序伦取孔夫子《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之义,用作“立信”校名。后来,在1937年7月,他又将“立信”作为校训,并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他认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坚定不移地守信重诺,严禁弄虚作假。他深深懂得建立信用对于事业会产生长远的影响。“立信”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得到壮大,确实与立信精神不可分割,更与潘序伦的一生倡导密切相关。
就潘序伦个人来说,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书中有很多体现。他一身正气,爱国爱民,支持立信师生的进步活动。后来尽管被错划右派,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但他任劳任怨,始终为立信事业操劳奔波。他结交广泛,深得人心,即使是教育家马寅初先生对立信也称赞有加,马寅初先生说:“不要说来教书,就是要我替他倒夜壶(注:泛称简陋的清洁工作),我也愿意。”潘序伦一生克己奉公,节衣缩食,经常捐款解难,自己却穿有补丁的衣服,还四次婉拒为他分配的福利房……此情此景,一个乐于助人、高风亮节的世纪老人的形象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笔者还十分用心地对潘序伦的学术建树、教育思想及其体系,尤其是他独特的会计诚信思想作了深刻的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突显了潘序伦作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思想深度,指出他的会计教育思想体系不仅蕴含了一般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揭示了会计教育的特殊规律;归纳起来是五条:面向社会的教育观、服务经济的职业观、不断发展的革新观、追求卓越的效益观、以信为本的道德观。而这一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潘序伦毕生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独特的会计诚信思想,其中又蕴涵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大胆革新、艰苦创业、实事求是、敬业守信等精神。作者有力地论证了:经过几代立信人的共同努力,立信人造就了自己的立信会计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立信会计模式。从职业道德角度看,立信人体现了自己的风范,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的先河,立信会计从而成为中国现代会计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2016年新校建立时,继续选取“立信”作为校训,将“立诚明德,经世致用”作为学校精神,逐步形成了“六环节六目标”的诚信教育思路和“立德树人”的诚信教育目标,建立了课程、制度、文化、实践、环境五方面立体推进的协同育人机制,并从领导协调、队伍建设、投入保障、科研支撑、评估反馈等方面为诚信教育提供保障。
所有这些,完全可以视作潘序伦先生立信树人的教育思想的延伸!
本书是潘序伦先生的第一部传记作品,作者罗银胜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从事立信校史和潘序伦研究二十余载,甘于寂寞而乐在其中,他“内心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潘序伦情结’,或者说是‘立信情结’,无时或忘”,加以日积月累,成果卓著,自然成了潘序伦传记作者的最佳人选,能得天独厚地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数十年来辛勤耕耘、呕心沥血造就中国会计学的泰斗风范,铸就一种历久弥坚的立信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而难以忘怀。
对这样一部画龙点睛,全面反映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潘序伦先生的传记作品,出于对她的喜爱,我愿作序推介。
2016年3月28日
罗银胜著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讲述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的传奇人生。本书讲述了潘序伦先生儿时的纨绔生活到青年时期的刻苦求学经历。介绍了他在美国学成归国后通过实业报国为我国会计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潘老的坎坷经历,彰显了一代宗师的大家风范。
潘序伦(1893-1985),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传略曾分别收入新版《辞海》、《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中国企业家列传》第四卷。潘先生生前历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社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联顾问、上海市审计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公正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立信会计编译所主任和上海市高级会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发展我国会计事业和培养我国会计人才的先驱。罗银胜著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讲述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