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魏时煜//罗卡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时煜、罗卡著的《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从1914年至1970年之间先锋女导演伍锦霞、全球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首位亚裔国际影星黄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杨爱立等人的传奇经历中,观照出那个时代整个华语影坛的风貌。生长于旧金山的伍锦霞,早在1935年就参与拍制华人主导、好莱坞技师协助拍製的彩色华语片,其后在香港成为“华南第一女导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于太平洋两岸,身兼编、导、监制、发行,在美国好莱坞/旧金山拍摄了十多部华语片,影响海外华语影坛,被赋予“中国唯一的女导演”称号,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早拍摄国防电影的导演之一。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首次披露,让读者既能从文字中认识这些敢于“越界”的女性先锋,也能从图片中概览风云多变的影坛,波澜壮阔的时代。

内容推荐

生长于旧金山的伍锦霞(1914-1970),1935年就在好莱坞片场监制了由华人主创、好莱坞技师协助拍摄的彩色有声华语片《心恨》,并在次年携此片到香港。1937年3月,她凭爱国电影《民族女英雄》成为当时“华南第一”“中国唯一”的女导演。三四十年代,伍锦霞几次跨越太平洋,兼导演、编剧、监制、发行于一身,共有十多部华语片佳作在亚洲和美洲华埠放映。

魏时煜、罗卡著的《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以伍锦霞的人生为主线,收入全球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首位亚裔国际影星黄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杨爱立等人的传奇,反映出整个早期华语电影的跨文化风貌。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首次披露,让读者既能从文字中认识这些敢于“越界”的女性先锋,也能从图片中概览风云多变的影坛,波澜壮阔的时代。

目录

前言:金门银光梦未了

伍锦霞年表

第一章 金山女儿电影梦

 一 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

 二 早期好莱坞的三位华裔

 三 多萝西·阿兹纳的故事

 四 金山少年伍锦霞

第二章 跨洋华语电影人

 一 独闯上海杨爱立

 二 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三 旧金山拍出华语片

 四 首部彩色华语有声片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莱坞来的天才

 二 南国首位女导演

 三 作为“唯一女导演”

 四 战火中依依惜别

 五 香江又出尹海灵

第四章 金山与香江之间

 一 《金门女》和“一碗饭”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

 四 蓝湖迟来沐春风

 五 大观香江缘再续

第五章 海岛海岸间穿行

 一 檀岛艳情南洋闻

 二 风生水起纽约城

 三 告别影坛“碎尸案”

 四 回望霞哥的传奇

 五 重写历史的意义

附录一:伍锦霞电影作品

附录二:媒体和学者对

 《金门银光梦》的评价

作者致谢

试读章节

一 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

黄女娣于1895年生于旧金山,童年在那里上学,是第三代华人。她八岁那年,举家迁往旧金山郊外的奥克兰,以后经营埃德温餐室(Edwin'sCafe),给全家提供生计。黄女娣虽然从此中断学业,但后来证明她仍旧在家里接受了良好教育,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还有表达这些看法的艺术才能。虽然黄女娣生于中产家庭,但是当时美国法律严禁种族混婚,对于华裔公民的旅行又有严格限制,因此三兄妹只有一年时间回中国相亲。黄女娣最终回绝了媒人介绍的对象,获得母亲支持,未嫁而返美。三兄妹中,只有大哥阿伯特在香港娶亲,新娘紫罗兰成了黄女娣一生的挚友。

返美后,管窥过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传统与现代冲突的黄女娣,开始写作《关武帝》的故事。根据她几位亲属的回忆,1915年查理·卓别林在她家的咖啡馆附近拍摄电影《夜出》(A Night Out)时,黄女娣说服了其摄影师帮她拍片。后来由富商出资,拍摄了剧情长片《关武帝》。除男主角由专业演员扮演以外,女主角、女配角、孩童角色分别由紫罗兰、黄女娣本人、她的母亲,以及紫罗兰的女儿出演。1916年的《奥克兰论坛报》这样报道了黄女娣的创作:

洛杉矶或许是电影世界的中心,但奥克兰有幸生产了首部华人电影,全部由华人演出、制作,布景、服装亦为中国式;爱情故事贯穿其中。华裔女孩黄女娣,富商林本之天才外甥女,主导了影片制作。她从自定主题、编剧、设计布景服装、训练演员,到导演电影、管理制作细节,一手包办,此外还扮演剧中一位主要人物。这部东方剧作,被其创作者称为“京华影画”,在黑伍德附近摄毕,共有七卷。黄小姐扮演恶妇,而其嫂紫罗兰,奥克兰最美华裔女孩之一,为片中令人怜爱之女主角。影片共有三十余位男女演员。黄小姐今日说:“吾从未看过华人影剧,故欲把华人影剧介绍给世界。吾写罢故事后想到,对吾国吾民有兴趣之观众或想目睹中国之服装礼仪,因此又加入描写。吾期望影片能获成功。”

从香港电影资料馆放映的三十五分钟影片来看,《关武帝》故事情节复杂,表现了华侨女子对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的观感。

1917年7月,《奥克兰论坛报》又登出《中国女孩在自己的戏中作了影星》一文,称黄女娣“集想象力、行动力、智慧和美貌于一身”,是“新电影公司的女老板”,并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拍摄过程。费用,黄女娣从家庭成员中选角,演员中有几位兄弟姐妹,还有一两位长辈。当然,他们在开拍前都受了训练。一位曾担任中国戏剧的舞台美术的友人也贡献了他的知识。

即使按今天的标准,这部电影也无愧于“女性电影”的称谓,它确实是由女性书写、从女性视点出发、关注女性生命状态、创作过程由女性主导的作品。甚至在成片后,也是由黄女娣的母亲和姐姐尝试在纽约发行,虽未成功,但的确是值得记载的尝试。《关武帝》一开始,紫罗兰扮演的女主角与男主角相遇,情窦初开的她开始幻想大洋彼岸的中国式生活。嫁入夫家后,发现其原配妻子并没能给他一儿半女,而婆婆欢迎她的方式,是把很多金银首饰戴在她身上。对限制行动自由的中式女装,她开始感到好奇和好笑,但是当很多项链、手镯戴在她身上时,她却感到自己被很多锁链缠绕。这一幕视觉上通过真实和幻觉两个画面的叠化完成,黄女娣对于自身性别、文化身份的反抗与批判,在此清晰可见!她本人扮演男主角的原配妻子,因为嫉妒丈夫的新妇生子,趁他外出做生意时,把新妇赶出家门,令她在凄风苦雨的郊野中迷路。后来丈夫归来,新妇也历尽周折找回家门,原配则因羞耻而自杀。此悲剧,表面上是原配因妒生恶造成,但其自杀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批判:难道不能生育的妻子就没有生存的价值?

如此极具创意的电影,不但倾注了黄女娣的情感,也表现华人在两种文化间受到的挤压,从文化意识到视觉手段都可称优秀;但其超前性,又注定了它会被有意忽视。影片完成后,曾在华人社区做过一次私人放映。1917年做公开放映时,《奥克兰论坛报》也再次报道。后来由于美国片商反应冷漠,二十二岁的黄女娣认为其尝试失败,不再提起这部电影以及她的电影梦。据其后人回忆,黄女娣一生都衣着讲究,能用意大利语唱歌剧,后来和加州大学毕业的华裔青年结婚,婚后育五女一子,在加州经营了几家餐厅,有时会唱歌娱客。事实上,在拍电影之前,《奥克兰论坛报》就不止一次报道过她的歌唱演出,一次补缺的机会让她为观众所认识,之后她又在音乐剧中参加演出。她留下的电影瑰宝,虽然未能让她生前成名,但是却给她的后人带来很多骄傲。

试想,1916年时,上海的电影先驱张石川、郑正秋、管海峰仅仅拍摄了《黑籍冤魂》《难夫难妻》等短片,香港的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也不过拍摄了《庄子试妻》等几部短片,两地电影工业仍未成型。除严姗姗在《庄子试妻》中一露芳容,其他女性都还未在华语银幕上出现。若当时中国观众能看到《关武帝》中的一众女演员,还不知道要何等惊奇呢!2005年,《关武帝》一片被修复后,在美国业界引起赞叹,但是此片的意义,若放在跨洋华语电影的范畴研究,还会有更多的解读空间。P5-8

序言

金门银光梦未了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发明,所以华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摄的。号称“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华侨称为“金山”的San Francisco,纵横几个街区。我在2009年赴美国研究时,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找到了1897至1915年间,记录旧金山的一组短片,全长大约七十分钟。这些短片,不但从移动的车辆上拍摄到旧金山主干道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还有固定机位拍摄的唐人街的影像:除了一段拖着辫子的华人身影,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人交错行走,还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华人之后,在离去的警车上向摄影机挥手致意的情景。电影之外,我还看到无数显示早期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已经有彩色照片记录了地震后旧金山废墟遍地的景象。从稍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览会(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旧金山举行时,那里已是美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可谓是华人历史最为久远和丰富的城市,即便今天去造访,仍旧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国其他城市更为厚重和多彩的过去。

本书的缘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旧金山机场附近的一个大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这些照片拍摄于1928至1949年间。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Esther Eng”,赫然告诉我们相簿主人的姓名。这位在旧金山生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在记录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仅可以从她的家人、同学的照片中看到当时的时尚标准,还看得到这个热爱粤剧的家庭,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粤剧伶人建立了友谊。像上海妹、苏州丽这样的伶星,都在锦霞少女时代就赠送给她照片,而她后来的相册中更是常见邓碧云、黄鹤声、麦炳荣、小非非等伶人的身影。

2004年,罗卡先生已经和澳洲电影史学家法兰宾(Frank Bren)出版了《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一书,其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伍锦霞的生平故事,是两人共同研究的结果。2006年我第一次和罗卡先生在南京一个会议上说起,如果有这些照片的扫描件,就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关于伍锦霞的纪录片。经过漫长的谈判,2009年初,住在旧金山近郊的药剂师、影迷、粤剧迷黄文约,买下了全部照片,并亲自带到香港。经罗卡先生介绍,黄文约同意我先扫描全部照片,之后才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收藏。我记得那个春节后的周末,我同时开动学校的五部扫描仪,把一帧帧年代久远却仍旧清晰的影像,用现代的技术复制下来。当锦霞的第一幅影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在剧组中她是身形最小巧的一个,但她总是精力充沛、态度沉静、气质独特。不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场合有肢体接触的年代,而她却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样,搂着两位香港男演员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离地看到这样一个个精彩生命的瞬间之后,急于了解有关这个人物的一切!

我在2009年夏天首次访问锦霞的妹妹锦屏时,得以看到并扫描了锦霞的最后两本相簿,其中记录了锦霞1949年迁居纽约后,在纽约开餐厅招待伶人、明星,并且往返中、南美洲的情形。她先后开设了“宝宝”“汉宫”等餐厅,招待过无数好莱坞明星,以及从香港来探访的伶星。相册中既有好莱坞摄影大师黄宗霜,也不乏香港电影明星小燕飞(1920--2013)、林黛、李湄、夏娃(马金铃),粤剧名伶黄鹤声、麦炳荣、小兰卿、小非非等人的身影。1960年,她和电影明星小燕飞合作完成了两人同时告别影坛的《纽约碎尸案》,这部电影的内、外景分别在香港和美国拍摄,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在香港放映时相当轰动。此片香港内景导演是香港著名导演胡鹏(1910--2000),他导演过近百部黄飞鸿电影中的五十九部,从三十年代起就是南洋公司(邵氏前身)的重要导演。1970年伍锦霞去世时,讣告出现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以及电影界最重要的业内杂志《综艺》上,在华人历史上实不多见。《纽约时报》称伍锦霞是“唐人街中餐馆的产权拥有人,曾经在香港监制和导演电影,并把中国戏曲剧团带到美国”。

锦霞是华语影坛的女性先锋,也曾扬名纽约餐饮界,一生数次跨越太平洋,也跨越了种族、文化、语言与性别的界限,是一位一生男装、特立独行、成就昭彰的奇女子。作为电影人,伍锦霞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她的“电影教育”,是学生时代在大舞台票房兼职期间看过的上千部电影。1935年,她在好莱坞的日落大道租借片场,作为监制,与导演唐棣忠等人制作了首部包含两卷彩色胶片的粤语有声片《心恨》。1936年夏天,她偕同《心恨》女主角韦剑芳回港后,在香港执导了五部电影,直至1939年9月返美。在港期间,她的电影创作与私人生活都受到媒体的关注与追踪,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上映的《心恨》(公映时易名《铁血芳魂》)、《民族女英雄》起,她的爱国形象就深入人心。首部执导影片完成后,即被《艺林》杂志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导演”,③并立刻接到四家公司的邀请,继续执导了四部影片。在五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她与当时华南最红的明星,如邝山笑、黄曼梨、林妹妹、吴楚帆、张瑛、卢敦、伊秋水、胡蝶丽、梁雪霏、刘桂康、杨君侠等人合作,并与他们成为好友。这些人的照片均在她的第二本相簿中完好保留,是香港电影杂志、史料中都难得一见的影像。

四十年代,伍锦霞在美国又完成了一部黑白、三部彩色粤语有声片,能制、能编、能导。1941年,她与首位在好莱坞留名的银坛老将关文清联合导演了《金门女》一片,让出世不久的李小龙首次登上银幕。此片以华人社区为抗战募捐发起的“一碗饭运动”为故事背景,描述移民父亲、女儿、外孙女三代人的矛盾,在抗战的氛围中化解;影片把一些大观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片段,也插入电影当中。1947年,伍锦霞首次和旅美粤剧明星小非非、美籍华裔演员廖奇伟合作,为大观公司拍摄了《蓝湖碧玉》。此后,她干脆自己监制,继续与小非非、廖奇伟合作,拍摄了《虚度春宵》和《怒火情焰》两部“七彩”有声片,两片都在邵氏的《电影圈》杂志上登出广告和报道。《怒火情焰》是首部在夏威夷拍摄的华语片,让伍锦霞在她的“第一”的清单中,再添一个“第一”。以上在美洲拍摄粤语片的经历,都从锦霞第三、第四本相簿中反映出来。另外还有三十张专业印制、手工上色的大幅剧照,展现出锦霞在彩色影片技术上所作的尝试。

由于锦霞拍的都是粤语片,在美国因不入主流而全无史籍记载,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也因其大部分影片在战争中遗失,使其生平和作品皆陷落于历史的缝隙之中。也正因如此,当她的故事从尘埃中被挖掘出来时,每个人都为她惊奇,为她赞叹。由罗卡先生和我共同监制、我本人编导的纪录长片《金门银光梦》2013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影片能够完成,主要有赖于伍锦霞遗留的六本私人相册和数十张电影剧照。六本相册由伍锦霞按照时间编排,包含了1928年至1965年期间,她在旧金山、香港、夏威夷、纽约等地拍片和旅行时,用随身相机拍摄的城市街景,以及友人赠送她的数百张珍贵照片,其中不乏旅美粤剧伶星和华南电影明星们亲笔签名、奉送“霞哥”的肖像。回想2009年夏天,我带着这些照片的扫描件,以及法兰宾和罗卡给我的全部线索,首次飞往加州,准备拍摄和搜集与伍锦霞相关的影像。黄文约先生亲自驱车,带我到旧金山近郊的墓地城柯玛,伍锦霞已经在这里安息了近四十年。在一块简朴的墓石上,只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就算有人经过,也不会想到这里安眠的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我在她的墓前静坐良久,感觉有些焦虑。我能够找到认识和了解她的人吗?我甚至想象,如果冥冥之中伍锦霞有知,她或许能够保佑我完成这部电影。根据这些照片给我们的线索,我又进一步搜寻夏威夷、香港等地的中英文报刊。在本书之中,我们会把这些报刊中的精彩记录部分或全文引用,以给广大读者、后续研究者提供方便。

从2013年至今,《金门银光梦》已经参加过三十多个国际影展和国际会议,在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都有放映,这期间,我始终心存感激,随片巡游多所大学,也是希望让伍锦霞的故事渐为人知。2016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为表彰这部纪录片的成绩,召开主题为“伍锦霞与世界女性主义新挑战”的国际会议,敦促所有与会者从伍锦霞跨越文化、性别、历史的创作谈起。近年来,女导演研究已经成为海外电影学界的前沿,因此这部纪录片也被作为范例,由在纽约成立四十多年的Women Make Movies做北美发行,在香港和澳门则由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旗下的MOVIEMOVIE做电视发行。

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而我们手中珍贵的图文材料很多,在编辑这些文字时,我们感觉似乎终于有机会,一并回答数次放映中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了!通过珍贵照片细述太平洋两岸华人的历史的同时,我们会以介绍性的文字串联小燕飞、马金铃、李奇峰、吴千里、伍锦屏、黄文约等人的口述,围绕着伍锦霞的生命足迹,解说伍锦霞相册中的三百幅图片和我们找到的相关图片、剪报、电影海报。虽然我们的讲述,聚焦于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相互交错的中美关系、中日战争、美籍华人、香港电影、粤剧巡美,以及女性导演的历史,但是我们同时意欲以一位敢于“越界”的人物的故事,鼓励今天的人们,不要怕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2017年,本书从参加评选的四百多本书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届“香港书奖”,成为第一本获得此奖的电影书,让我尤其感到高兴。

下面就请读者跟着我们,在历史的时空中寻访伍锦霞的足迹。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不仅讲了一位华语电影的女性先锋的故事,也是电影历史和美籍亚裔研究中一份重要的档案。魏时煜所选取的性别角度既敏锐又有力。我以前从没有听过伍锦霞的名字,但是现在我了解到她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和企业家本领的艺术工作者。作者引用了大量早期香港影坛资料,弥足珍贵。即便翻译成英文出版,也是对好莱坞影史的一大贡献。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教授

看完《灿若锦霞》,假如你问我:你宁愿做许鞍华还是做伍锦霞呢?我一定会回答;伍锦霞!你问我为什么,我会说:看看这本书你就知道了,真是一个释放了的人生呀!

——许鞍华电影导演

《灿若锦霞》一书既有趣又深刻。感谢魏时煜和罗卡两位,从图片到文字,让我们认识了伍锦霞这位对电影有着无比执着和坚持饷电影人。在那各方面电影资源都相对匮乏,又面对国难的年代!真叫我们这代电影人深思,是否该努力地为电影更多地出心出力。

——关锦鹏电影导演

《灿若锦霞》不仅是伍锦霞的传奇,也是失落于影史的更多女电影人的传奇。魏时煜坚定而不乏感性的创作,提醒我重新注目女性影人的杰出成就。她们之于电影史的“不在场”确凿无误地缘于历史及其叙述对性别不公正的待遇。我们险些错失霞哥的传奇,不应该继续制造同样的遗憾。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