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编著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讲述了:徐志摩的散文个性丰满,淡远而又富丽,在现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他的文字,点滴流淌着对祖国命运的忧患和对个人价值的反思。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 书名 | 我所知道的康桥(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徐志摩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志摩编著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讲述了:徐志摩的散文个性丰满,淡远而又富丽,在现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他的文字,点滴流淌着对祖国命运的忧患和对个人价值的反思。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内容推荐 徐志摩的散文“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我所知道的康桥(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包含了,《巴黎的鳞爪》、《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白郎宁夫人的情诗》等文章。 目录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印度洋上的秋思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罗曼罗兰 泰戈尔 曼殊斐儿 济慈的夜莺歌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白郎宁夫人的情诗 我的彼得 我的祖母之死 关于女子 自剖 再剖 想飞 落叶 艺术与人生 海滩上种花 吸烟与文化 秋 《猛虎集》序文 爱眉小札 试读章节 (一)九小时的萍水缘 我忘不了她。她是在人生的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我见着了它,掬在手里把玩了一晌,依旧交还给它的命运,任它飘流去——它以前的飘泊我不曾见来,它以后的飘泊,我也见不着,但就这曾经相识匆匆的恩缘——实际上我与她相处不过九小时——已在我的心上印下踪迹,我如何能忘,在忆起时如何能不感须臾的惆怅? 那天我坐在那热闹的饭店里瞥眼看着她,她独坐在灯光最暗漆的屋角里,这屋内哪一个男子不带媚态,哪一个女子的胭脂口上不沾笑容,就只她:穿一身淡素衣裳,戴一顶宽边的黑帽,在浓密的睫毛上隐隐闪亮着深思的目光——我几乎疑心她是修道院的女僧偶尔到红尘里随喜来了。我不能不接着注意她,她的别样的支颐的倦态,她的细长的手指,她的落寞的神情,有意无意问的叹息,都在激发我的好奇——虽则我那时左边已经坐下了一个瘦的,右边来了个肥的,四条光滑的手臂不住在我面前晃着酒杯。但更使我奇异的是她不等跳舞开始就匆匆的出去了,好像害怕或是厌恶似的。第一晚这样,第二晚又是这样:独自默默的坐着,到时候又匆匆的离去。到了第三晚她再来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不想法接近她。第一次得着的回音,虽则是“多谢好意,我再不愿交友”的一个拒绝,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和好奇。我再不能放过她。巴黎的好处就在处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除非你在过程中泄漏了你的粗气暴气,陋相或是贫相,那不是文明的巴黎人所能容忍的。只要你“识相”,上海人说的,什么可能的机会你都可以利用。对方人理你不理你,当然又是一回事;但只要你的步骤对,文明的巴黎人决不让你难堪。 我不能放过她。第二次我大胆写了个字条付中间人——店主人——交去。我心里直怔怔的怕讨没趣。可是回话来了——她就走了,你跟着去吧。 她果然在饭店门口等着我。 你为什么一定要找我说话,先生,像我这样再不愿意有朋友的人? 她张着大眼看我,口唇微微地颤着。 我的冒昧是不望恕的,但是我看了你忧郁的神情我足足难受了三天,也不知怎的我就想接近你,和你谈一次话,如其你许我,那就是我的想望,再没有别的意思。 真的她那眼内绽出了泪来,我话还没说完。 想不到我的心事又叫一个异邦人看透了……她声音都哑了。 我们在路灯的灯光下默默的互注了一晌,并着肩沿马路走去,走不到多远她说不能走,我就问了她的允许雇车坐上,直往波龙尼大林国清凉的暑夜里兜儿去。 原来如此,难怪你听了跳舞的音乐像是厌恶似的,但既然不愿意何以每晚还去? 那是我的感情作用,我有些舍不得不去,我在巴黎一天,那是我最初遇见——他的地方,但那时候的我……可是你真的同情我的际遇吗,先生?我快有两个月不开口了,不瞒你说,今晚见了你我再也不能自制,我爽性说给你我的生平的始末吧,只要你不嫌。我们还是回那饭店去吧。 你不是厌烦跳舞的音乐吗? 她初次笑了。多齐整洁白的牙齿,在道上的幽光里亮着!有了你我的生气就回复了不少,我还怕什么音乐? 我们俩重进饭店去选一个犄角坐下,喝完了两瓶香槟,从十一时舞影最凌乱时谈起,直到早三时客人散尽侍役打扫屋子时才起身走,我在她的可怜身世的演述中遗忘了一切,当前的歌舞再不能分散我的丝毫的注意。 下面是她的自述。 我是在巴黎生长的,我从小就爱读天方夜谭的故事,以及当代描写东方的文学;啊东方,我的童真的梦魂哪一刻不在它的玫瑰园中留恋?十四岁那年我的姊姊带我上北京去住,她在那边开一个时式的帽铺,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身材的中国人来买帽子,我就觉得奇怪,一来他长得异样的清秀,二来他为什么要来买那样时式的女帽;到了下午一个女太太拿了方才买去的帽子来换了,我姊姊就问她那中国人是谁,她说是她的丈夫,说开了头她就讲当初怎样爱他触怒了自己的父母,结果断绝了家庭和他结婚,但她一点不追悔因为她的中国丈夫待她怎样好法,她不信西方人懂得像他那样体贴,那样温存。我再也忘不了她说话时满心怡悦的笑容。从此我仰慕东方的隐衷添深了一层颜色。 我再回巴黎的时候已经长大了,我父亲是最宠爱我的,我要什么他就给我什么。我那时就爱跳舞,啊,那些迷醉轻易的时光,巴黎哪一处舞场上不见我的舞影。我的妙龄,我的颜色,我的体态,我的聪慧,尤其是我那媚人的大眼——啊,如今你见的只是悲惨的余生再不留当时的丰韵——制定了我初期的堕落。我说堕落不是?是的,堕落,人生哪处不是堕落,这社会哪里容得一个有姿色的女人保全她的清洁?我正快走人险路的时候我那慈爱的老父早已看出我的倾向,私下安排了一个机会,叫我与一个有爵位的英国人接近。一个十七岁的女子哪有什么主意,在两个月内我就做了新娘。 说起那四年结婚的生活,我也不应过分的抱怨,但我们欧洲的势利的社会实在是树心里生了蠹,我怕再没有回复健康的希望。我到伦敦去做贵妇人时我还是个天真的孩子,哪有什么心机,哪懂得虚伪的卑鄙的人间的底里,我又是个外国人,到处遭受嫉忌与批评。还有我那叫名的丈夫。他娶我究竟为什么动机我始终不明白,也许贪我年轻,贪我貌美,带回家去广告他自己的手段,因为真的我不曾感着他一息的真情;新婚不到几时他就对我冷淡了,其实他就没有热过,碰巧我是个傻孩子,一天不听着一半句软话,不受些温柔的怜惜,到晚上我就不自制的悲伤。他有的是钱,有的是趋奉谄媚,成天在外打猎作乐,我愁了不来慰我,我病了不来问我,连着三年抑郁的生涯完全消减了我原来活泼快乐的天机,到第四年实在耽不住了,我与他吵一场回巴黎再见我父亲的时候,他几乎不认识我了。我自此就永别了我的英国丈夫。因为虽则实际的离婚手续在他那方面到前年方始办理,他从我走了后也就不再来顾问我——这算是欧洲人夫妻的情分!P4-7 序言 致那“完全诗意的信仰” “徐志摩”是个为人熟知的名字,他以诗闻名,而又英年早逝,走的完全是“才子派”的路子。及至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今天,隔着漫长的时间,志摩的文才与性情的魅力,依旧没有散去。他在诗名之外,同样写得一手风格独具的散文,而这组文字对于理解徐志摩其人,对于体贴其“大孩子”的情怀,对于触通其“完全诗意的信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知人论世”,徐志摩的文字生命也同他的人生道路相联结。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名章垿。1907年进入硖石开智学堂,191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后转入天津北洋大学。1917年秋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赴美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硕士学位。1920年横渡大西洋,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后以特别生身份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开始写诗。1922年1O月回国,次年3月,新月社成立,徐志摩是主要组织者之一,也成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学灯》等报刊上发表诗文,颇有影响。1927年春与胡适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第二年春筹创《新月》月刊。1931年1月,其主编的《诗刊》创刊。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由南京北上,在济南一带机毁人亡,时年仅35岁。蔡元培为其写的挽联颇具代表性,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一代诗神就此陨落,引得时人后人无限怅惘。 徐志摩一生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译著《涡堤孩》《赣第德》《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后人整理出版的《爱眉小札》和《志摩日记》;等等。 徐志摩的诗名之盛,往往掩盖了他的散文成就,然而早在杨振声《与志摩最后的一别》中就有“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的论断,大有将其散文成就抬于诗歌成就之上的味道。倘若不去强分轩轾的话,我们至少也可以说,徐志摩业已具备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散文风格,而散文这种自由流动的文体,加之作者在文中坦然可亲的态度,使得其文其人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对于徐志摩的散文风格,郁达夫的评论可谓切中肯綮,“不管他的散文写何种内容,都是情意充溢,浓得化不开,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的散文不是应景的,而是他自己的亲见亲为、亲感,故感情的表达格外真实。”(《怀四十岁的志摩》)“浓得化不开”一词,几乎成为徐志摩散文风格的定评。梁实秋以“亲热”二字概括徐志摩的散文,更是独具慧眼,“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而是像知心的朋友谈话。无论谁,只要一读徐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志摩提起笔来,毫不矜持,把他的心里话真掏出来说,把他的读者当做了顶亲近的人。”(《谈志摩的散文》)徐志摩出身优裕,交游虽广总数到底也有限,所幸他以一支笔毫无保留地“把心里话真掏出来说”,还说得那般亲切有味,让无缘亲会的人们也永远拥有了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大朋友。 坦白地说,志摩的诗有稚嫩之处,他的散文也稍嫌做作,但“不加节制”“华丽缜密”这些话更像是泛泛之谈,只有从文中亲历他的笔底世界,感受那个“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的志摩,那个“独自斜俯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的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还有林徽因笔下那个冒雨看虹,一团孩气的志摩,方知道“做作”不过是以世故与机心之眼斜视作者的产物,“不加节制”则是对他的求全责备了。徐志摩其文其人当然都并不复杂,但这一湾清水般流淌的“完全诗意的信仰”,正是他最根本也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但是,徐志摩的单纯的信仰(对于爱、美与自然)不可能不落地,一落地即难免七零八落,这造就了志摩散文中另一面沉重的底色。于是在《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北戴河河滨的幻想》等文章之外,我们也看到了他痛彻肺腑的《自剖》与《再剖》,他自陈“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诗人也是一种痴乌,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和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百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猛虎集》序文)他终究是诗人,“想飞”是他一篇文章的题目,他也以毕生践行了一篇文,实现了一首诗。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徐志摩依旧是那个充满浪漫情史的风流才子,这个集子中的《爱眉小札》可视为他的深情缱绻的表白。然而徐志摩并不止步于此,他尚有严肃认真的一面,他对于“完全诗意的信仰”的追求有着难得可贵的坚持。或许你读完这本书后对徐志摩也并没有转入欣赏与喜欢,但相信你会平添许多体谅和理解。这本散文集中展现了徐志摩一生中的多个侧面,是我们走近作者,感受他跃动心声的一条捷径。 刘芳文 书评(媒体评论) 不管他的散文写何种内容,都是情意充溢,浓得化不开,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郁达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