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雄无悔
古往今来,一提到监狱和犯人这两个名词,人们眼前往往会出现一幅阴森可怖的景象:黑洞洞的牢房、冷冰冰的枷锁,凶神恶煞的狱卒、荷枪实弹的卫兵……
这在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都有着生动形象的展现。从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到水泊梁山从军发配的林冲、宋江;从戒备森严禁锢人身和思想的巴士底狱,到吞噬生命人间地狱般的奥斯威辛……监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伴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国家的暴力机器之一。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监狱牢房集中营,犯人和管犯人的都是敌对关系,其间充斥着严刑酷吏、苦役迫害、血雨腥风。
历史的车轮风驰电掣般驶进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掀开了监狱史上新的篇章。那时,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镇反”、“肃反”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蠢蠢欲动的反革命分子。但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过火行为,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一天,他看到公安部一份关于处决罪犯的情况报告后,点燃一支香烟,久久地思索着,而后提笔写道:
“杀人不能太多,太多则丧失社会同情,也损失劳动力……凡无血债或其他引起民愤的重大罪行,但有应杀之罪名者,例如有些特务或间谍分子,有些教育界或经济界的反革命等,可判处死刑,但缓期一年或二年执行,强迫他们劳动,以观后效。”
很快,中央通过了有关决定,并在全国第三次公安会议上形成决议,正式表达贯彻了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对犯有死罪的反革命分子应大部分采取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政策”。由此,“死缓”这一刑名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关押管理这些死缓犯和各种犯罪分子呢?这是当时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迫切问题,即应该创建什么样的监狱?监狱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
还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核心高瞻远瞩,以无产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人类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罪犯的思想理论。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消极因素可以转变为积极因素”“人是可以改造的,就是政策和方法要正确才行”……
一字字一句句,如同暗夜里光明四射的灯塔,为新中国监狱的创建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惩罚与教育,劳动与改造”。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历史上的监狱与牢房,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制度。其中有不少单位直接叫作劳改大队,目的就是一个:促使罪犯改恶从善、真诚悔过,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不过,毕竟刚刚平息了炮火硝烟,阶级斗争的弦还绷得紧紧的,监狱民警面对形形色色的罪犯,仍然是敌我矛盾的关系,“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于是,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都贯穿着这种理念。
比如监狱设施均为高高的围墙、带电的铁丝网;入狱服刑的犯人一律剃光头、穿囚衣;面对狱警回答问题,要相隔三到五米蹲下;稍有异动,警卫随时可使用枪械……这在那个年代是完全有必要的。如同看守笼中的野兽一样,必须严防死守,以防万一。
山东省监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集中关押着国民党战犯、反革命敌对分子、杀人犯、纵火犯、强奸犯、盗窃犯等重刑犯……这是一群灵魂扭曲、精神残疾,甚而是丧失人性的人。管理看押他们的则多是从战场上归来的老八路和解放军战士,经受过枪林弹雨的考验。齐晓光的父亲——原山东省监狱副政委齐林山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监管民警们以泰山般的责任心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可以说,他们是天天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几句内部流传的话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坐在火山口,守着炸药包。”“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监管安全,是头等大事。曾经当过多年狱政科长的张正民回忆说:“防止罪犯暴乱、行凶、逃跑、破坏,是我们长期的重要工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和损失。监狱的外围警戒由一个连队负责,还与周围驻地单位建立关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情况,布置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任务。监狱内部设立内管队,狱警昼夜值班,观察了解罪犯的表现和谨防可能发生的问题,使罪犯的一切活动都在狱警的控制之下;不允许有放手犯和自由犯,罪犯活动必须联组联号,二人同行,便于监督。对于警戒线外劳动,要制定预防措施,不安全不能出去劳动;每月召开两次会议,实行‘五固定’,定期清查狱内和劳改场所的危险物品,做到防患于未然,见微而知著……”
即使如此高度警醒,恨不能睡觉也要睁只眼,但罪犯在未刑满和改造好之前,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心怀鬼胎、仇恨政府,再次伸出罪恶的手——
1979年8月17日中午,正是午休时间,省监狱一大队劳改车间里暂时安静下来。副教导员李朝明在办公室里填写在押劳改犯人一次性调查统计表。本来这是内勤的工作,可这时内勤家里来电话说妻子发高烧了,而表格要得又很急,他左右为难。李朝明得知此情,毫不犹豫地说:“你赶快上医院,看病要紧。调查表的事我来办。”
李朝明是一名优秀的复转军人,经受过解放军大熔炉的锤炼,1968年6月,被选拔到省监狱当上了一名管教民警。他深知:这里虽然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硝烟弥漫,但却时时进行着无声的战斗。他好学上进,吃苦耐劳,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监管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这个时期,正值“文革”甚嚣尘上之际,国家政治生活风云变幻,社会处于混乱和矛盾之中,被禁锢在大墙内的犯罪分子也躁动不安……作为一名管教干部,李朝明尽职尽责,白天盯在劳动现场,晚上深入监室,密切关注犯人的一言一行,有针对性地做犯人的思想工作。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