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众生的悲心(大师谈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李叔同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念起万物生,拈花一笑万山横。

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吗?为了众生的悲心。

李叔同、梁启超、季羡林、胡适、梁漱溟、冯友兰、丰子恺、太虚、虚云、圆瑛……佛学、文学大师谈佛悟人生,《为了众生的悲心(大师谈佛)》收录大师多幅书法作品,双色印刷!

内容推荐

《为了众生的悲心(大师谈佛)》选取李叔同、梁启超、季羡林、胡适、梁漱溟、冯友兰、丰子恺、许地山、朱自清等中国现代著名佛学大家、文学大家谈佛散文几十篇,从佛理、佛心、修心、觉悟四方面,全景展现大师的佛缘与佛学体悟,阐释了佛学思想的境界,即是慈悲。

目录

佛理:谁道佛身千万身

 释迦牟尼 / 季羡林

 佛法大意 / 梁漱溟

 中国佛学的建立 / 冯友兰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 梁启超

 观音崇拜之由来 / 许地山

 禅家的语言 / 朱自清

 印度禅 / 胡适

 中国禅学的方法 / 胡适

佛心:为了众生的悲心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 李叔同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李叔同

 南闽十年之梦影 /李叔同

 念佛即是修行 / 圆瑛

 因博弈有感寄劝念佛 / 虚云

 我的宗教经验 / 太虚

 人生佛教开题 / 太虚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 / 太虚

修行:一念起而万物生

 香 / 许地山

 愿 / 许地山

 债 / 许地山

 再会 / 许地山

 惟心 / 梁启超

 法味 / 丰子恺

 佛无灵 / 丰子恺

 我的烧香癖 / 丰子恺

觉悟:拈花一笑万山横

 刹那 / 朱自清

 不受人惑 / 胡适

 无常之恸 / 丰子恺

 作诗与参禅 / 季羡林

 我的第一个师父 / 鲁迅

 天目山中笔记 / 徐志摩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 徐志摩

试读章节

中国佛学的建立/冯友兰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这个说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其所终”。道家中的热心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道德经》即《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

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了一步。这时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作“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会准确,容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候翻译的佛经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如

“有”、“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的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不同,后者只是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则所用语词与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断,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

这里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即不一定是同义语。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相宗,又称惟识宗,就是一个例子。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596~664年)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的宗派,都只能叫作“在中国的佛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人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芋、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P25-2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