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开示福慧人生,这本《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是四位大师的学佛精华,附大师书法作品,双色印刷,唯美珍藏。
你要学习佛法,可以跟太虚大师学习,
你要学戒律,可以跟弘一法师学习;
你要学禅,可以向虚云老和尚学习;
你要学净土,可以向印光大师学习。
| 书名 |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太虚//弘一//虚云//印光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开示福慧人生,这本《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是四位大师的学佛精华,附大师书法作品,双色印刷,唯美珍藏。 你要学习佛法,可以跟太虚大师学习, 你要学戒律,可以跟弘一法师学习; 你要学禅,可以向虚云老和尚学习; 你要学净土,可以向印光大师学习。 内容推荐 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四大高僧严谨端正,各擅胜场,功德巍巍。他们在佛教界地位崇高,合称民国四大高僧,四人修行法门各有特色,或偏重于念佛,或偏重于持戒、或偏重于坐禅,涵盖了学佛的方方面面,然而又殊途同归,都以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为己任,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通过佛理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这本《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是四位大师的学佛精华,值得好好咀嚼参悟。 目录 谁道佛身千万身/太虚 ——跟太虚大师学佛 释尊略传 人生问题之解决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学即慧学 佛理要略 万有缘从因缘所生 我的宗教经验 佛法原理与做人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开题 佛七开示录 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弘一 ——跟弘一大师学戒律 我出家之因缘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余弘律之因缘 弘律愿文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律学要略 南闽十年之梦影 悲智颂 临灭二偈 晚晴集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虚云 ——跟虚云大师学禅 略谈佛学大义 参禅与念佛是一回事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法要 禅堂开示 参禅警语 修与不修 老实念佛 师公老和尚的开示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成佛之道 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印光 ——跟印光大师学净土 印光大师自述 净土法门说要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众生佛性本具,修德方显 念佛随笔 开示五则 德育启蒙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临终三大要 念佛摄心偈 试读章节 人生问题之解决 十四年十一月在东京大学青年会讲 今天讲的题目,是“人生问题之解决”。从来人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约有十种,现在就将这十种方法,依次说来: 第一种是不成问题不须解决之人生。这一种人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对于生存是不成问题的。在他的思想上,也不知人生是怎样一回事,大家怎样生活着,他也怎样生活着,所以这种简直可以说没有思想!大凡对于人生有问题的人,平常观察世间之事物,必生出种种疑难,有了疑难,因求解决之方法;这种人既不管人生是什么,当然对于人生无须用思想,亦无须求其解决,所以这种人,倒也不觉得什么不安。庄子所谓“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就是说:唯无知如虫,能营虫的生活;唯无知如虫,才能任其天然,别无要求。在混沌状态中的人,实与虫无异,而在平常人中,亦以这种人为最多。 第二种是生养死葬之解决。这种所要求解决的人生问题,就是生死二字。生的问题,就是衣、食、住,如何能得到衣?如何能得到食?如何能得到住?是他们最切要的问题。假使衣、食、住都得到了,那他们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对于死的问题呢?死了,只要有适当的处置方法,西洋的裹尸,中国的土葬、火葬,就是这种解决死的问题的方法。这种“生有以养,死有以葬”,就算是人生问题之解决;在中国一般人的心理中,很多很多。一般人有了这种思想,可算对于人生问题粗枝大叶地有了解决,较第一种人不知人生为何物者,已不同了。 第三种是立三不朽之解决。这种人更进一步了,不以生养、死葬为问题,而以如何不朽为问题了。在中国有所谓三不朽,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一个人有德风布于人间,或建功立业于一国家或一民族,或有名言至理传于后代,则这个人的精神思想及姓名,后世的人就永远纪念他,崇拜他。故简单说来,三不朽即名之不朽。大概中国之士君子,都是致力于名之不朽,衣、食、住方面虽受种种痛苦,倒毫不介意;没世而名不称,倒深引为憾事,这就是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这种与前一种不同的地方,就在要留名于后世。这种人原是很好的。德是从人的理性上发生出来的共同的有益的行为;功是有益于一国或一民族的,名言学说也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所以就一人讲,可以留名于后,就一国家一民族讲,也得同受其益,这就是西洋人所谓历史地生活,有以承前,有以启后的人。但是,有人把名看得太重了,就有只求名以传后,而不问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是否有益于国家、有利于民族了!于是“大丈夫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流弊来了,不能从正当路上去做立德、立功、立言之历史的生活,而从不正当的路上去做反人心、背人道的事情,以求历史之留名;而自家民族,就要深受其害了。这就是要求名之不朽之流弊。这种人的人生问题,就是留名,名留了,他的人生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四种是现身快乐之解决。这是一种哲学上之人生解决,中国的杨子就是这一派;杨子的“为我说”,孟子曾大加痛斥。他们以为人生在世,只须求现在之快乐,有生之前及既死之后的问题,都不必研究。即国家如何,民族如何,也不必关心它。各人求一身的快乐,为唯一的人生观。既肯定现身的快乐为无上真理,而否定现身以外的一切事情,所以就成一种学说,而视求名于后及做种种国家事业的人为苦恼、为无知了。在印度有所谓顺世外道,也就是这一派。根据唯物论上的理由,说人生是由各种元素聚合而成的,人死了,元素散了,就一切都没有了。所以,在这种种元素聚合着而生活着的几年中,实在是一个很宝贵的时候,我们应乘此生活着的现在,力求快乐;所以现生的快乐,就是人生的解决。不过在西洋的快乐学派,也有人主张求共同之快乐,就是在伦理上所谓求最大多数之幸福。总之,这派是根据哲学上的唯物论,以为我人生前与死后,都不必生宗教上之信仰,我人只当力求现生之快乐,得到了现生快乐,就解决了人生问题。 P6-9 序言 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四位大师,世称“民国四大高僧”,在佛教界地位崇高。他们严谨端正,各擅胜场,功德巍巍。我们精选了四位大师的佛学著作名篇,取名《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与读者分享。 太虚大师(1889~1947)注重“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理论的创造者之一,著作等身,专修佛学学理。本书选取了太虚大师讲论佛理的几篇文章,取名《谁道佛身千万身》,以喻大师揭示的佛理真义,使读者了解佛教的人生观。 弘一大师(1880~1942)注重戒律,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其佛学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其一生,半世文人半世僧,才情与风骨备受推崇,入寂前写下“悲欣交集”,感人至深。本书选取了弘一大师讲述有关“悲智双运”的小品,取名《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以便读者了解大师“悲欣交集”之觉悟的由来。 虚云大师(1840~1959)注重禅修,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世寿百二十,戒腊百O一,坐阅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本书选取了虚云大师的参禅精要和禅门开示,取名《禅是细微处的光明》,以便读者了解大师如何面对世事纷扰,通过发心禅修平息烦恼,安顿身心,拨云见月。 印光大师(1861~1940)主净土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宗师。其天生眼疾,几近失明,后得残本《龙舒净土文》,悟出若要脱离苦海,应专修念佛法门。本书所选印光大师部分修念文抄,取名《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以便读者了解大师的修念方法和体悟。 四大高僧通达佛理经论,实证真如本心,慈护众生。常人虽然做不到他们那样的修为,至少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智慧和精神世界,进而看淡名利得失,看破“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 本书的文本,参考了多种影印的民国时期出版的诸位大师的文集、演讲录,以及当代宗教文化出版社、大虚图书馆、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弘化社等出版机构出版的《太虚大师全集》《弘一大师全集》《虚云和尚全集》和《印光法师文钞》等。我们对这些著作的编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文本中如有舛讹,欢迎读者指出。 书评(媒体评论) 太虚大师:谁道佛身千万身 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 ——南怀瑾 弘一大师: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虚云大师: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如果你什么境界都不会动摇,风吹草动也无所谓了,鬼叫也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但谁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师 印光大师: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